新安縣志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宦迹略 崇祀名宦、宦迹列傳[1]
夙夜惟寅,慎乃在位,宦也而迹彰焉。
或以循吏著,或以儒吏顯,或以廉吏稱,名之一時,傳之後世。
惟其政績,實有足錄,而後流連,慨慕詠歌,其德勿衰,此《甘棠》之詩、遺愛之歎所由來也。
邑自明為東莞分地,官斯土者,政聲卓卓,代不乏人。
我朝澄叙官方,吏治尤蒸蒸日上。
其有清風亮節,厚德深仁,允堪不朽,以及為幹城,為保障,凡有功于民者,謹登于篇,以為有位者勸。
志宦迹。
崇祀名宦[2] 明 汪鋐,号誠齋,徽州婺源人。
正德十六年,任巡道。
番彜佛朗機假朝貢,占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
禦史丘道隆、何鳌前後具奏,準行驅逐。
公親冒風濤,指畫方策,号召編民,率以大義,戰而克之。
所獲赀财,悉赉下,秋毫無私。
旋升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民立祠于崇鎮裡,以報功德。
今合祀海道劉公,萬曆四十三年,詳允入祀名宦。
劉穩,号仁山,湖廣酃縣人。
隆慶六年,任巡道。
邑原隸東莞,離治百餘裡,倭彜海寇,往往為患;惡少嘯聚,淫祠公行。
部至,禁祀撤像,以鄉約所額焉。
朔望誦讀聖訓,徇鄉民吳祚等之請,以東莞相距遼闊,稽察難周,民易為奸,因轉詳大憲,設立今治。
政暇,集諸生講明道學,文風翕然丕變。
其後,擢南京太仆貳卿。
士民擁道遮留者以千[3]計,公慰以詩。
複追送小金山,乃還。
爰創立生祠,共捐租若幹畝,以為祭田。
萬曆四十三年,詳允入祀名宦。
周希尹,号同野,廣西宜山人。
由舉人,萬曆五年[4],任本府海防同知。
仁明廉恕,防禦尤嚴。
時萬賊為梗,讨平之。
人懷其德,吏畏其威,催科不促,輸納恐後。
常召諸生月課。
是年,得邑士為首舉。
秩滿之京,轉嶽州府同知。
尋升南京工部員外郎。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吳大訓,号澗泉,廣西馬平人。
由歲貢,萬曆元年,知縣事。
寬厚慈祥,百度草創,悉心經理,動合機宜,且寓作法于涼之意,禮耆碩,右人文,為開邑之良令焉。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丘體乾,字時亨,江西臨川人。
由舉人,萬曆十四年,知縣事。
創學田,修邑乘,勤于課士。
清丁糧,均船役,民甚德之。
凡所因革,皆宜民善俗、經常可久之規也。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喻燭,号熙宇,江西新建人。
由舉人,萬曆二十一年,知縣事。
舊邑倉糧、場課多積弊,盡為厘革。
懲滑胥,日用一絲一粟,悉以平價市于民。
有所役,兢兢為妨農慮。
定裡甲差馬之額,嚴借辦私宰之禁,立比卯十限之法,公私便之。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施孔儉,字易時,肇慶府陽江人。
由舉人,萬曆二十年,任教谕。
通達時務,捐俸助公,分租給士。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俞香,号立齋,江西永豐人。
由歲貢,萬曆元年,任教谕。
毅于任事。
甫至,聞學基為武弁侵占,慨然率諸生,遷先師木主于其地。
時縣初分,士氣未揚,公振作之。
屢為當道薦獎,升福建古田縣知縣,詳允[5]祀名宦。
孫光祚,号複庵,東莞縣人。
由歲貢,萬曆二十年,任訓導。
品格端方,操修清介,抑豪強以清學産,捐俸饩以赈饑年,士民交頌之。
詳允入祀名宦。
國朝 丁棠發,浙江嘉善人。
由進士,康熙三十三年,知縣事。
寬惠仁慈,清丁糧,均徭役,凡有不便于民者,悉除之。
邑向無社學,集紳士創建寶安書院。
及行取升任之日,阖邑紳耆為立去思碑,至今存南門内。
入祀名宦。
金啟貞,正白旗人。
由監生,康熙三十九年,知縣事。
廉明仁厚,甫下車,詢民間疾苦。
時邑遷複未幾,民嗷嗷。
中澤一姓,同戶逋稅者,合族株連。
公為恻然,編定甲戶,分立的名,有積欠不清者,罪止一人,民皆安業。
又其時河道壅塞,水潦大至,民傷蕩析。
公措理疏導,水患悉除,于今賴之。
入祀名宦。
唐若時,陝西渭南人。
由進士,乾隆九年,知縣事。
工書能文,行己以恭,接士以禮,待人以寬,撫民以惠,邑由是大治。
公暇,辄與邑人士吟詠以自适。
入祀名宦。
宦迹列傳[6] 明 曾孔志,号泗台,福建閩縣人。
由舉人,萬曆四年,知縣事。
寬恤裡甲,嚴馭吏胥,疏滞獄,剔蠹弊,奉法循理,民甚安之。
至禮耆碩,興學校,尤為惓惓。
屢膺卓薦,升高州府通判。
祠于雲林墟側,今圮。
陳良言,江西進賢人。
由舉人,天啟二年
或以循吏著,或以儒吏顯,或以廉吏稱,名之一時,傳之後世。
惟其政績,實有足錄,而後流連,慨慕詠歌,其德勿衰,此《甘棠》之詩、遺愛之歎所由來也。
邑自明為東莞分地,官斯土者,政聲卓卓,代不乏人。
我朝澄叙官方,吏治尤蒸蒸日上。
其有清風亮節,厚德深仁,允堪不朽,以及為幹城,為保障,凡有功于民者,謹登于篇,以為有位者勸。
志宦迹。
崇祀名宦[2] 明 汪鋐,号誠齋,徽州婺源人。
正德十六年,任巡道。
番彜佛朗機假朝貢,占據屯門海澳,時肆剽掠,屠食嬰兒。
禦史丘道隆、何鳌前後具奏,準行驅逐。
公親冒風濤,指畫方策,号召編民,率以大義,戰而克之。
所獲赀财,悉赉下,秋毫無私。
旋升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民立祠于崇鎮裡,以報功德。
今合祀海道劉公,萬曆四十三年,詳允入祀名宦。
劉穩,号仁山,湖廣酃縣人。
隆慶六年,任巡道。
邑原隸東莞,離治百餘裡,倭彜海寇,往往為患;惡少嘯聚,淫祠公行。
部至,禁祀撤像,以鄉約所額焉。
朔望誦讀聖訓,徇鄉民吳祚等之請,以東莞相距遼闊,稽察難周,民易為奸,因轉詳大憲,設立今治。
政暇,集諸生講明道學,文風翕然丕變。
其後,擢南京太仆貳卿。
士民擁道遮留者以千[3]計,公慰以詩。
複追送小金山,乃還。
爰創立生祠,共捐租若幹畝,以為祭田。
萬曆四十三年,詳允入祀名宦。
周希尹,号同野,廣西宜山人。
由舉人,萬曆五年[4],任本府海防同知。
仁明廉恕,防禦尤嚴。
時萬賊為梗,讨平之。
人懷其德,吏畏其威,催科不促,輸納恐後。
常召諸生月課。
是年,得邑士為首舉。
秩滿之京,轉嶽州府同知。
尋升南京工部員外郎。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吳大訓,号澗泉,廣西馬平人。
由歲貢,萬曆元年,知縣事。
寬厚慈祥,百度草創,悉心經理,動合機宜,且寓作法于涼之意,禮耆碩,右人文,為開邑之良令焉。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丘體乾,字時亨,江西臨川人。
由舉人,萬曆十四年,知縣事。
創學田,修邑乘,勤于課士。
清丁糧,均船役,民甚德之。
凡所因革,皆宜民善俗、經常可久之規也。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喻燭,号熙宇,江西新建人。
由舉人,萬曆二十一年,知縣事。
舊邑倉糧、場課多積弊,盡為厘革。
懲滑胥,日用一絲一粟,悉以平價市于民。
有所役,兢兢為妨農慮。
定裡甲差馬之額,嚴借辦私宰之禁,立比卯十限之法,公私便之。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施孔儉,字易時,肇慶府陽江人。
由舉人,萬曆二十年,任教谕。
通達時務,捐俸助公,分租給士。
萬曆四十三年,入祀名宦。
俞香,号立齋,江西永豐人。
由歲貢,萬曆元年,任教谕。
毅于任事。
甫至,聞學基為武弁侵占,慨然率諸生,遷先師木主于其地。
時縣初分,士氣未揚,公振作之。
屢為當道薦獎,升福建古田縣知縣,詳允[5]祀名宦。
孫光祚,号複庵,東莞縣人。
由歲貢,萬曆二十年,任訓導。
品格端方,操修清介,抑豪強以清學産,捐俸饩以赈饑年,士民交頌之。
詳允入祀名宦。
國朝 丁棠發,浙江嘉善人。
由進士,康熙三十三年,知縣事。
寬惠仁慈,清丁糧,均徭役,凡有不便于民者,悉除之。
邑向無社學,集紳士創建寶安書院。
及行取升任之日,阖邑紳耆為立去思碑,至今存南門内。
入祀名宦。
金啟貞,正白旗人。
由監生,康熙三十九年,知縣事。
廉明仁厚,甫下車,詢民間疾苦。
時邑遷複未幾,民嗷嗷。
中澤一姓,同戶逋稅者,合族株連。
公為恻然,編定甲戶,分立的名,有積欠不清者,罪止一人,民皆安業。
又其時河道壅塞,水潦大至,民傷蕩析。
公措理疏導,水患悉除,于今賴之。
入祀名宦。
唐若時,陝西渭南人。
由進士,乾隆九年,知縣事。
工書能文,行己以恭,接士以禮,待人以寬,撫民以惠,邑由是大治。
公暇,辄與邑人士吟詠以自适。
入祀名宦。
宦迹列傳[6] 明 曾孔志,号泗台,福建閩縣人。
由舉人,萬曆四年,知縣事。
寬恤裡甲,嚴馭吏胥,疏滞獄,剔蠹弊,奉法循理,民甚安之。
至禮耆碩,興學校,尤為惓惓。
屢膺卓薦,升高州府通判。
祠于雲林墟側,今圮。
陳良言,江西進賢人。
由舉人,天啟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