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四

關燈
,知縣事。

    公平廉靜,作士禮賢,寬徭役,抑豪橫,清訟獄,正己率屬,杜絕饋遺。

    士欣[7]《棫樸》,民樂弦歌。

    惜未幾别調,阖邑士民有《甘棠》之思焉。

     陳谷,字式洲,福建同安人。

    由舉人,崇祯元年,知縣事。

    剛直廉平,不避權貴。

    首除劇惡,嚴诘奸胥,寬裡甲,恤編民,免锾贖,清羨餘,積蠹宿弊,厘剔殆盡。

    築兩铳台于城北隅,以固守禦。

    仕甫年餘,以忤權貴去,行李蕭然。

    父老攀留者,遮道不得前。

    改教,後複官湖廣藍山縣。

    邑人祠于雲林墟側,今圮。

     李玄[8],字伯韡,福建漳平人。

    崇祯八年,由進士知縣事。

    慷慨有豐裁,豪強斂迹。

    甫下車,除外地之寇,恤竈丁之艱,詳立鹽埠,申免經紀雜饷,以豁重戾,民多德之。

    任未幾,改調海豐。

    祀四侯祠,今圮。

     彭允年,号鶴廷,貴州石阡人。

    崇祯十年,由舉人知縣事。

    質樸寬和,與民休息,輕徭役,蠲锾贖,恤行戶,善政不可枚舉。

    作士課文,分廉俸以贍之。

    去日,行李蕭然。

    邑人思慕,祠于雲林墟側,今圮。

     周希曜,字道升,江南旌德人。

    由舉人,崇祯十三年,知縣事。

    留心民瘼,勵志育材,修練儲備,諸事整理,井井有條。

    其詳陳民瘼等事,皆切中時弊,如複魚鹽以蘇土著,平物價以恤行戶,并倉儲以革陋規,禁投獻以絕擄詐,皆善政也。

    見邑中登科甲者寥寥,以東門外之舊學基,坐文岡而朝杯渡,局勢宏敞,不憚經始之勞,鼎建學宮。

    爰是英賢輩出,後人皆受賜雲。

     劉師尹,江西人。

    萬曆十八年,由舉人署教谕事。

    學有淵源,日聚諸生,剖析理奧,久而不倦。

    甘于淡薄,不受饋遺,更以字學相考辨。

    升國子監學錄。

     裴承衮,浙江金華人。

    萬曆二十二年,由歲貢任教谕。

    處心平易,立行端方。

    取士,先器識,後文藝。

    有以束修上者,不較多寡。

    歲入學租,悉給貧生。

    後與邑令不合,因解組去。

    士人至今慕之。

     鄧良遇,韶州府曲江人。

    萬曆三十五年,由恩貢任學訓導。

    持躬端恪,接物謙和。

    時名宦祠、射圃亭及兩齋頹圮,皆捐俸修葺。

    歲入學租,悉赉貧生。

    談經課藝,尤殷殷焉。

     卓有瑞[9],惠州府長樂人。

    由歲貢,萬曆四十二年,任教谕。

    溫良和易,博通群籍,與諸生講學,娓娓不倦。

    著有《雞肋四六》《字學問奇》等集。

     蔡大綸,福建龍溪人。

    由歲貢,崇祯元年,任教谕。

    溫厚卓越,富于蘊[10]籍。

    諸生進見,惟以文章、道義相勉勵。

    庚午歲,新生将谒聖,例有束修。

    聞報轉高州府教授,即離任不少待。

    其高潔如此。

     許應甲,韶州府翁源人。

    由歲貢,崇祯十五年,任教谕。

    泊然寡營,加意造士。

    以歲進縮于額,力為詳請。

    日與諸生相勖諄諄,先德後文。

    苜蓿蕭然,恬愉自得。

     萬士奇,字大弧,湖廣随州人。

    由歲貢,崇祯十三年,任訓導。

    博聞強記,倜傥卓荦。

    學宮丹艧之飾,捐赀力任,口不言勞。

    士之好修自愛者,尤加意獎勉。

    有屈抑,則為之扶植。

    督課程,弘教澤,一時鹹慶得師雲。

     國朝 張文煋,北京人。

    順治三年,知縣事。

    甫莅任,轸念殘黎,安集撫恤,卒然際變,能不中于害。

    其後被圍城三月,多方守禦,不少懈,卒以平定。

    恺悌之政,剿靖之功,啧啧口碑矣。

     李君柱,湖廣黃陂人。

    順治七年,以貢生知縣事。

    潔己奉公,勞心撫字。

    尤好士,被其容接者,鹹披衷愫。

    若幹以事,則栗然色變。

    其公正又如此。

     馬以懋,陝西乾州人。

    順治十三年,以舉人知縣事。

    恺悌成性,轸恤民艱。

    時以兵燹,田地荒蕪,并多混淆,民苦虛糧,悉為清出,以免賠累。

    雅愛士,或公事相接,必辨論經典。

    丁酉分考,所得士尤為極盛。

     李可成,遼東鐵嶺人,号集又。

    由官生,康熙九年,知縣事。

    居心慈惠,守己廉潔。

    來當展界複縣之初,哀鴻未集,悉心招徕,給以牛種,督耕勸課。

    城池衙署廢圮,捐修,不累于民。

    所在設防守險,百度經營,務以固圉衛民而後已。

    督征錢糧,革除積弊,故民皆樂輸。

    巨寇李奇等劫掠,聞報,即率同鄉勇、官兵,親履行間,盡數擒獲。

    接待諸生,溫然和藹,而又不得幹以私。

    蓋慈惠而能斷,清慎而克勤,不獨蒸被一邑,鄰封皆向慕之。

     張明達,号子上,奉天府沈陽人。

    由監生,康熙十七年,知縣事。

    時哀鴻甫集,招徕綏乂。

    學宮圮廢,曆議修建,未克底事。

    乃倡率紳士,捐助鸠工,數年告竣,廟貌複新。

    康熙二十年,有清查丁口之令,嚴饬胥役,無滋擾累,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