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三

關燈
防省志 災異、寇盜、遷複 王者不尚休祥,而宥密時嚴修省。

    此洪水之憂,大風之警,所由切也。

    聖德固形寬大,而奸宄不使幸逃。

    此聚柝之守,相翔之誅,不容緩也。

    方今時和年豐,民安物阜,而邑自複界以來,生聚日久,鼚鼓軒舞,共樂升平。

    然敬天者常存奉若恐懼之心,除暴者時深先事預防之意。

    兢兢業業,更足以格彼蒼,而彌禍患焉。

    志防省。

     災異 明 嘉靖五年春二月,大電雨。

    二十五年夏五月,潦潮大溢。

    四十四年夏四月,大旱,鬥米銀一錢零。

     隆慶元年冬十二月初一日,地震。

     萬曆六年,彗星見。

    十一年夏、秋,大旱。

    二十四年,大旱,鬥米銀一錢八[1]分。

    二十五年,黑眚見。

    二十七[2]年秋八月二十二日,地震。

    三十三年秋八月初三日,地震。

    四十六年秋九月,彗星見于東方。

    四十八年夏六月十七日,地震。

     天啟四年夏四月,米貴,鬥米銀一錢五分。

     崇祯二年,牡蛎血,民不敢采食。

    是年疫厲,損民甚多。

    三年春三月,黑眚見,形如黑犬,迷婦人。

    知縣陳谷為文,禱于城隍神,怪乃滅。

    四年夏四月,米貴,鬥米銀一錢六分。

    九年夏四、五月,旱,鬥米銀一錢六分,縣發粟赈饑。

    十六年四月二十四日,飓風作,大雨,拔木毀屋,覆舟甚多。

     國朝 順治四年六月,乾[3]龍山有白氣如羊,化為蚊,從西去。

    是年[4],又鴉鳴十日夜,寇亂。

    五年戊子,大饑,鬥米銀一兩二錢,人多饑死,間有割屍充腹者。

    男女一口易米一鬥。

    又值大疫,盜賊竊發,民之死亡過半,有一鄉而無一人存者。

    九年七月五日,龍穴山[5]有九龍飛騰,經臣上、臣下村,數裡而去。

    十年癸巳,複饑,鬥米銀八錢,人多餓死。

    十二年冬十月二十四日,大雨雹,屋瓦破毀,人被傷擊。

    十七年十一月初八日,雷電作,連雨七日夜,乃止。

    十八年夏,紅花嶺有白氣,遠望如白羊成群。

     康熙元年,潦水[6]大溢。

    是年,移鄉[7]。

    三年二月,彗星見于西南。

    是年春、夏,旱。

    四年二月初二日,日側有白氣數圈,逾時乃散。

    五年十月二十四,彗星見于東南,長數丈,如虹。

    八年正月,潦[8]潮大溢,如元年。

    是年,複村。

    七月一日,有三龍,二白一黑,自西邊海起飛,至城南而去,民房椽瓦,卷去甚多。

    八月二十六日,飓風大作,民複鄉初歸,新蓋房屋,盡被吹毀。

    十年二月十一日,飓風大作,城垣、學宮、衙宇、民房吹毀甚多,牛群被[9]吹落海。

    十一年,紅花嶺白氣複見如前。

    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飓風作,海潮大溢,沒屋浸禾,知縣李可成為文祭之。

    見《藝文》。

    十六年五月,乾龍山有白氣如前。

    八月二十一夜,飓風大作,城垣、衙宇、民房頹塌甚多,男女、牛畜多壓死焉。

    十九年,多虎,傷人甚衆,年餘乃止。

    七月,彗星見于西方,數月乃滅。

    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水。

    時淫雨連日,傾注治城高處山麓,而泛濫洶湧,渠不能洩。

    亟開西、南二門放水,勢猶未減[10]。

    西南隅水深丈餘,民居盡頹塌,人民冒雨四散投生,上下洶洶。

    不得已,乃決城垛二處消水,水勢始平,人心稍定。

    城西西鄉村沖決民房百餘間,皆漂流入海。

    西北路燕村、水貝、湧頭、黃松岡等處,沖決土寨、民房不可勝計。

    居民皆升屋上,縛竹木為筏,浮水而渡,往往溺死,牛畜淹沒甚多。

    城北新圍村土寨,水環丈餘,居民亦皆以木筏渡水而走。

    北路竹村一帶,沖決亦如之。

    至田産沖壓崩陷,更不待言。

    八月十五,天雨雹,如彈大。

    秋旱,禾稻無收。

    以上見《舊志》。

    四十七年,大饑。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五夜,霜厚尺許。

    是年米貴。

    二十五年八月初九日,飓風。

    二十六年八月初十日,飓風。

    三十三年五月初七至十三,連日大雨如注。

    三十五年閏五月,大雨。

    七月十三日,地震。

    三十七年,狼、虎成群,傷人甚多。

    四十二、三兩年,大旱,米貴,人多餓死。

    五十一年,蝗食稻。

    秋、冬旱,大饑。

    五十二年,又大旱,鬥米洋銀一員,人多餓死。

    五十三年二月,雨雹。

    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