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韪之。
安定枚,号傅岩,遼東東甯衛人。
由鑲紅旗監生,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事。
忠勤率屬,廉介惠民,一切陋規,厘革殆盡。
加意課士,獎勵優渥。
聽訟,絕不株連羁系,到即鞫訊。
錢糧分限四季投納,追呼不擾[11]。
以母艱離任,去之日,士民感泣,如失怙恃焉。
靳文谟,直隸開州人,号淇園。
康熙二十六年,以進士知縣事。
甫下車,凡所不便者,厘革改正,百姓安之。
寬洪仁恕,勤于政事,夙興夜寐,百務修舉。
如城樓、炮台、窩鋪、縣治、鼓樓,前因飓風倒塌,議修未果,乃設法捐俸,修複如故。
訟獄立為審決,務得其情。
以節儉澹薄為士民倡,古之良吏,不是過也。
段巘生,湖廣常[12]甯人。
由進士,雍正二年,知縣事。
雄于詩文,廉敏仁恕,在任政簡刑清,禮賢下士。
因寶安書院頹廢,乃特建文岡書院,勸捐社田七十石,以為山長束修,生童膏火。
雖繼此資斧日增,而經始之謀,鹹藉首倡焉。
何夢篆,江南江甯人。
由進士,雍正八年,知縣事。
幼而穎悟,博極群書,解經宗漢儒,著有《思無邪詩集》《文集》行世。
甫下車,洞悉民隐,凡所不便民者,概行厘革。
首延邑中名士,主文岡講席。
親考課,崇孝友,民風丕變,邑中稱治。
保留十二載,至今民猶慕之。
汪鼎金,浙之錢塘人。
由進士,乾隆十一年,知縣事。
廉明公正。
時俗多疲玩,力為整饬,而示以信誠。
久之,俗漸還淳。
文風未振,公餘,辄與邑人士研經課藝。
今邑民克循軌範,皆其化導之力。
讀書多醞釀之功,莅政溥循良之績,上官多器重之。
惜以勞瘁,卒于官。
李文藻,山東益都人。
由進士,乾隆三十六年,署縣事。
博聞強記,雅善文詞[13]。
手批口答,決判如流。
摘伏懲奸,牢無滞獄。
下車即觀風試士,其文至今傳誦焉。
吳沂,直隸滄州人。
由舉人,乾隆四十五年,知縣事。
豐裁峻厲,不苟于接物,取與分明,必嚴以律己。
當時命案株連,動經一載。
而公隻取正兇,其餘概予釋甯。
至非真斃命者,一驗即消,絕不拘究。
癸卯歲,修整學宮,鸠工庀材,經營備至。
其廉而肅,勤而勞,類如此。
李大根,山西榆次人。
由進士,乾隆四十九年,知縣事。
潔己奉公,勞心撫字,待士必以禮,征收不苛求。
時值修葺學宮,凡一切丹艧之飾,勉力籌備。
丙午、丁未,邑中饑,糜[14]粥赈濟,民賴以存活者甚多。
後以卓薦,升萬州知州。
淩相旌,惠州府永安人。
康熙十年,以明經任訓導。
淹貫群書,究心理學,不苟言笑。
月課諸生,捐赀款洽,勸誡有法,鼓舞不倦,諸生多所造就雲。
黃衮裳,号慶齋,高州府石城人。
由歲貢,康熙二十年,任教谕。
淹洽群書,學有原本,毅然以師道,表率多士,嚴考課,不率者辄戒懲之。
當莅任時,方建立學宮,督理不少懈。
人文宗匠,誠有賴焉。
曾典學,号覺堂,瓊州府澄邁人。
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訓導。
剛正廉介,以古道自守。
其視世俗浮營,淡如也。
接人尤循循謙謹,時引古義,訓督諸生。
尋常題詠,皆至理格言。
成己成物,兼有之矣。
許光嶽,号奕先,雷州府徐聞人也。
康熙二十五年,以明經任訓導。
寬和惇大,凡諸生進谒,歡然如家人父子。
又時引古道相策勵,不少寬假。
其文章卓然自成一家,多士胥矜式之雲。
李茂材,東莞守禦所正千戶。
資幹魁梧,精騎射,有謀略,考選軍政掌印。
黃國相等流毒三省,茂材督水兵,一鼓擒之。
節剿巨寇許老、何亞八、陳文伯、王朝宜等,轉征大羅山寨,有功,升授指揮佥事。
番彜、海寇江老、陳亞旺等繼起,茂材以次讨平,獲賞。
嘉靖四十三年,兵叛。
茂材散家資,糾集鄉兵,追至東莞縣大墩沙貝,生擒四百餘人,焚其舟,餘黨悉平。
四十四年,從征海寇吳平,突陣搗巢,俘馘[15]不可勝計。
尋升柘林守備。
隆慶元年,當道征,茂材從參将魏宗潮、都司王如澄,追剿巨寇曾一本。
二将忌功,屢阻其謀。
茂材謂其家人曰:“吾夙有裹屍之志,今償之矣!”命載槥車以行,次雷州港,督兵血戰八晝夜,殺傷甚衆,以失援戰死。
兩院交疏褒之,準世襲指揮使。
張國勳,北直宣府人,号葵軒。
康熙四年,以左路總兵移鎮茲土。
邑人方驚其來也,以為有鎮兵之擾。
迨至,而紀律井然,民若不知有兵。
又久之,而子惠慈藹,民且沐浴之,而歎其來之晚也。
且雅意作人,念新邑之遷移,人多廢學,乃捐俸設塾二,延師
安定枚,号傅岩,遼東東甯衛人。
由鑲紅旗監生,康熙二十三年,知縣事。
忠勤率屬,廉介惠民,一切陋規,厘革殆盡。
加意課士,獎勵優渥。
聽訟,絕不株連羁系,到即鞫訊。
錢糧分限四季投納,追呼不擾[11]。
以母艱離任,去之日,士民感泣,如失怙恃焉。
靳文谟,直隸開州人,号淇園。
康熙二十六年,以進士知縣事。
甫下車,凡所不便者,厘革改正,百姓安之。
寬洪仁恕,勤于政事,夙興夜寐,百務修舉。
如城樓、炮台、窩鋪、縣治、鼓樓,前因飓風倒塌,議修未果,乃設法捐俸,修複如故。
訟獄立為審決,務得其情。
以節儉澹薄為士民倡,古之良吏,不是過也。
段巘生,湖廣常[12]甯人。
由進士,雍正二年,知縣事。
雄于詩文,廉敏仁恕,在任政簡刑清,禮賢下士。
因寶安書院頹廢,乃特建文岡書院,勸捐社田七十石,以為山長束修,生童膏火。
雖繼此資斧日增,而經始之謀,鹹藉首倡焉。
何夢篆,江南江甯人。
由進士,雍正八年,知縣事。
幼而穎悟,博極群書,解經宗漢儒,著有《思無邪詩集》《文集》行世。
甫下車,洞悉民隐,凡所不便民者,概行厘革。
首延邑中名士,主文岡講席。
親考課,崇孝友,民風丕變,邑中稱治。
保留十二載,至今民猶慕之。
汪鼎金,浙之錢塘人。
由進士,乾隆十一年,知縣事。
廉明公正。
時俗多疲玩,力為整饬,而示以信誠。
久之,俗漸還淳。
文風未振,公餘,辄與邑人士研經課藝。
今邑民克循軌範,皆其化導之力。
讀書多醞釀之功,莅政溥循良之績,上官多器重之。
惜以勞瘁,卒于官。
李文藻,山東益都人。
由進士,乾隆三十六年,署縣事。
博聞強記,雅善文詞[13]。
手批口答,決判如流。
摘伏懲奸,牢無滞獄。
下車即觀風試士,其文至今傳誦焉。
吳沂,直隸滄州人。
由舉人,乾隆四十五年,知縣事。
豐裁峻厲,不苟于接物,取與分明,必嚴以律己。
當時命案株連,動經一載。
而公隻取正兇,其餘概予釋甯。
至非真斃命者,一驗即消,絕不拘究。
癸卯歲,修整學宮,鸠工庀材,經營備至。
其廉而肅,勤而勞,類如此。
李大根,山西榆次人。
由進士,乾隆四十九年,知縣事。
潔己奉公,勞心撫字,待士必以禮,征收不苛求。
時值修葺學宮,凡一切丹艧之飾,勉力籌備。
丙午、丁未,邑中饑,糜[14]粥赈濟,民賴以存活者甚多。
後以卓薦,升萬州知州。
淩相旌,惠州府永安人。
康熙十年,以明經任訓導。
淹貫群書,究心理學,不苟言笑。
月課諸生,捐赀款洽,勸誡有法,鼓舞不倦,諸生多所造就雲。
黃衮裳,号慶齋,高州府石城人。
由歲貢,康熙二十年,任教谕。
淹洽群書,學有原本,毅然以師道,表率多士,嚴考課,不率者辄戒懲之。
當莅任時,方建立學宮,督理不少懈。
人文宗匠,誠有賴焉。
曾典學,号覺堂,瓊州府澄邁人。
由歲貢,康熙二十二年,任訓導。
剛正廉介,以古道自守。
其視世俗浮營,淡如也。
接人尤循循謙謹,時引古義,訓督諸生。
尋常題詠,皆至理格言。
成己成物,兼有之矣。
許光嶽,号奕先,雷州府徐聞人也。
康熙二十五年,以明經任訓導。
寬和惇大,凡諸生進谒,歡然如家人父子。
又時引古道相策勵,不少寬假。
其文章卓然自成一家,多士胥矜式之雲。
李茂材,東莞守禦所正千戶。
資幹魁梧,精騎射,有謀略,考選軍政掌印。
黃國相等流毒三省,茂材督水兵,一鼓擒之。
節剿巨寇許老、何亞八、陳文伯、王朝宜等,轉征大羅山寨,有功,升授指揮佥事。
番彜、海寇江老、陳亞旺等繼起,茂材以次讨平,獲賞。
嘉靖四十三年,兵叛。
茂材散家資,糾集鄉兵,追至東莞縣大墩沙貝,生擒四百餘人,焚其舟,餘黨悉平。
四十四年,從征海寇吳平,突陣搗巢,俘馘[15]不可勝計。
尋升柘林守備。
隆慶元年,當道征,茂材從參将魏宗潮、都司王如澄,追剿巨寇曾一本。
二将忌功,屢阻其謀。
茂材謂其家人曰:“吾夙有裹屍之志,今償之矣!”命載槥車以行,次雷州港,督兵血戰八晝夜,殺傷甚衆,以失援戰死。
兩院交疏褒之,準世襲指揮使。
張國勳,北直宣府人,号葵軒。
康熙四年,以左路總兵移鎮茲土。
邑人方驚其來也,以為有鎮兵之擾。
迨至,而紀律井然,民若不知有兵。
又久之,而子惠慈藹,民且沐浴之,而歎其來之晚也。
且雅意作人,念新邑之遷移,人多廢學,乃捐俸設塾二,延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