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二仲,自唐明皇開元二十八年始也。
有司薦享,自北魏主溶始也。
月朔行香,自北齊顯祖天保元年始也。
貢士釋褐、谒廟,自開元二十六年始也。
升朱子于十哲,系國朝康熙五十一年。
入祀範仲淹于兩庑,自康熙五十四年也。
加封先聖五代為王,則自雍正元年也。
明嘉靖九年,改祀先賢、先儒于鄉者七人:林放、蘧瑗、鄭康成、鄭衆、盧植、服虔、範甯。
洪武二十九年,黜揚[17]雄。
嘉靖九年[18],黜吳澄。
嘉靖九年,黜公伯寮、秦冉、顔何、申枨、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十三人。
其議複林放、蘧瑗、秦冉、顔何、鄭康成、範甯六人,增祀縣亶、牧皮、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醜、諸葛亮、尹焞、魏了翁、黃榦、陳淳、何基、王柏、趙複、金履祥、許謙、陳澔、羅欽順、蔡清、陸隴其二十人,以張迪入配崇聖祀,俱雍正二年也。
升有若入十哲,複吳澄祀兩庑,則乾隆二[19]年也。
社稷壇,每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緻祭,帛二,羊二,豕二,铏二,笾四,豆四,簠二,簋二,設主壇上,社東稷西。
祝文:部頒。
維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
分五色[20]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穑。
恭承守土,肅展明禋。
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
庶芃芃松柏,鞏盤石于無疆;翼翼黍苗,佐神倉于不匮。
尚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歲春、秋二仲月上巳日緻祭,同壇設位三:風、雲、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城隍居右,帛一。
祭品與社稷同。
今用上戊日。
祝文:部頒。
維神贊襄天澤,福佑蒼黎。
佐靈化以流形,生成永賴;乘[21]氣機而鼓蕩,溫肅攸宜。
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捍禦之功。
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護。
恭修歲祀,正值良辰。
敬潔豆笾,祗陳牲帛。
尚飨! 雩祭,每歲孟夏,在風雲山川壇上設祀如制。
祝文:部頒。
恭膺诏命,撫育群黎。
仰體彤廷保赤之誠,勤農勸稼;俯維蔀屋資生之本,力穑服田。
令甲爰頒,肅舉祈年之典;寅衷将事,用申守土之忱。
黍稷惟馨,尚冀明昭之受賜;來牟率育,庶俾豐裕于蓋藏。
尚飨! 先農壇,每歲仲春亥日緻祭,帛一,羊一,豕一,铏一,笾四,豆四,簋二,簠二。
地方官行三跪九叩禮,奠瘗畢,出詣田所,引老農行九推禮。
乾隆三年奉文,文武各官一體,詣壇緻祭。
又雍正六年奉文,于先農壇内附立八蠟神位,地方官于季冬上戊日緻祭。
其神位則先啬一、司啬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
藉田,在東郊。
農具赤色;耕牛一,黑色;籽種箱一,青色;種用各處土宜。
農童六,唱《藉田歌》;耆老一,牽牛;農夫一,扶犁。
主祭官右手秉耒,左手執鞭;佐貳官捧箱播種,各行九推禮。
農夫終畝,耕畢,恭設香案,各官望阙行三跪九叩首禮。
祝文:部頒。
維神肇興稼穑,粒我蒸民。
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陳時夏。
茲當東作,鹹服先疇。
欽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
恭膺守土,敢忘勞民。
謹奉儀章,聿修祀事。
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瑞頻書于大有。
尚飨! 邑厲壇,每歲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歲凡三祭。
每祭,羊三,豕三,飯米二石,香、燭、酒、紙随用。
請城隍之神,出主其祭。
設無祀鬼神位,分祀之。
告城隍文:部頒。
欽奉皇帝聖旨:“普天之下,率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
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
今國家治民事神,已有定例,尚念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沒。
其間有遭兵刃而橫傷者,有死于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忿死者,有被人掠取财物而逼死者,有誤遭刑罰而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有為猛虎毒蟲所害者,有饑寒交迫而死者,有因戰鬥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牆屋傾頹而壓死者,有死後而無子孫者。
此等鬼神,或終于前代,或沒于近世,或兵戈擾攘,流移于他鄉,或人煙斷絕,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沒于一時,祀典無聞而不載。
此等孤魂,死無所依,精魂未散,結為陰靈,或倚草附木,或為妖作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風雨之中。
凡遇人間令節,魂杳杳以無歸,意懸懸而望祭。
興言及此,憐其凄慘,故敕天下有司,依期緻祭。
命本處城隍,以主此祭,鎮按壇場,鑿察諸神等類。
其中有為良善,誤遭刑禍,死于無辜者,神當達于所司,使之還中國,永享太平之福。
如有素為兇頑,身逃刑憲,雖獲善終,亦出僥幸者,神當達于所司,屏諸四夷。
善惡昭報,神必無私。
”除欽奉外,合就牒移城隍、獄神,吊出獄幽,以享祭典,久遠遵行。
文昌,每歲春祭在二月初三日,秋祭在八月擇吉舉行。
祭品: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十,豆十。
承祭官三獻,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後殿三代祭品:帛各一,笾、豆各八。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首禮,餘同前殿。
祝文:部頒。
維神迹著兩垣,樞環北極。
六匡麗曜,協昌運之光華;累代垂靈,為人文之主宰。
扶正以[22]彰夫感召,薦馨宜緻其尊崇。
茲屆仲春(秋),用昭時祭。
尚其歆格,鑒此精虔。
尚飨!三代祝文:部頒。
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
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
祥鐘累代,炯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緯人文之主宰。
是尊後殿,用答前庥。
茲值仲春(秋),肅将時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
尚飨! 關帝,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及五月十三日,凡三祭。
祭品: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十、豆十。
五月十三日,除笾、豆,用果盤五。
承祭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後殿:三代祭品:帛各一,笾、豆各八。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首禮,餘同前殿。
祝文:部頒。
維神浩氣淩霄,丹心貫日。
扶正統而彰信義,威振九州;完大節以笃忠貞,名高三國。
神明如在,遍[23]祠宇于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于曆代。
屢征異迹,顯佑群生。
恭值嘉辰,遵行祀典。
筵陳笾豆,幾奠牲醪。
尚飨!三代祝文:部頒。
維公世澤贻庥,靈源積慶。
德能昌後,笃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
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稽[24]三代以肇禋,典章明備。
恭逢诹吉,祇事薦馨。
尚飨! 天後,每歲春、秋二仲月上癸日,有司緻祭。
祭品未有定例,儀注與文、武帝同。
祝文:維後配天立極,護國征祥,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保安斯土,福庇無疆,千秋鞏
有司薦享,自北魏主溶始也。
月朔行香,自北齊顯祖天保元年始也。
貢士釋褐、谒廟,自開元二十六年始也。
升朱子于十哲,系國朝康熙五十一年。
入祀範仲淹于兩庑,自康熙五十四年也。
加封先聖五代為王,則自雍正元年也。
明嘉靖九年,改祀先賢、先儒于鄉者七人:林放、蘧瑗、鄭康成、鄭衆、盧植、服虔、範甯。
洪武二十九年,黜揚[17]雄。
嘉靖九年[18],黜吳澄。
嘉靖九年,黜公伯寮、秦冉、顔何、申枨、荀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十三人。
其議複林放、蘧瑗、秦冉、顔何、鄭康成、範甯六人,增祀縣亶、牧皮、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醜、諸葛亮、尹焞、魏了翁、黃榦、陳淳、何基、王柏、趙複、金履祥、許謙、陳澔、羅欽順、蔡清、陸隴其二十人,以張迪入配崇聖祀,俱雍正二年也。
升有若入十哲,複吳澄祀兩庑,則乾隆二[19]年也。
社稷壇,每歲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緻祭,帛二,羊二,豕二,铏二,笾四,豆四,簠二,簋二,設主壇上,社東稷西。
祝文:部頒。
維神奠安九土,粒食萬邦。
分五色[20]以表封圻,育三農而蕃稼穑。
恭承守土,肅展明禋。
時屆仲春(秋),敬修祀典。
庶芃芃松柏,鞏盤石于無疆;翼翼黍苗,佐神倉于不匮。
尚飨!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每歲春、秋二仲月上巳日緻祭,同壇設位三:風、雲、雷、雨居中,帛四;山、川居左,帛二;城隍居右,帛一。
祭品與社稷同。
今用上戊日。
祝文:部頒。
維神贊襄天澤,福佑蒼黎。
佐靈化以流形,生成永賴;乘[21]氣機而鼓蕩,溫肅攸宜。
磅礴高深,長保安貞之吉;憑依鞏固,實資捍禦之功。
幸民俗之殷盈,仰神明之庇護。
恭修歲祀,正值良辰。
敬潔豆笾,祗陳牲帛。
尚飨! 雩祭,每歲孟夏,在風雲山川壇上設祀如制。
祝文:部頒。
恭膺诏命,撫育群黎。
仰體彤廷保赤之誠,勤農勸稼;俯維蔀屋資生之本,力穑服田。
令甲爰頒,肅舉祈年之典;寅衷将事,用申守土之忱。
黍稷惟馨,尚冀明昭之受賜;來牟率育,庶俾豐裕于蓋藏。
尚飨! 先農壇,每歲仲春亥日緻祭,帛一,羊一,豕一,铏一,笾四,豆四,簋二,簠二。
地方官行三跪九叩禮,奠瘗畢,出詣田所,引老農行九推禮。
乾隆三年奉文,文武各官一體,詣壇緻祭。
又雍正六年奉文,于先農壇内附立八蠟神位,地方官于季冬上戊日緻祭。
其神位則先啬一、司啬二、農三、郵表畷四、貓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蟲八。
藉田,在東郊。
農具赤色;耕牛一,黑色;籽種箱一,青色;種用各處土宜。
農童六,唱《藉田歌》;耆老一,牽牛;農夫一,扶犁。
主祭官右手秉耒,左手執鞭;佐貳官捧箱播種,各行九推禮。
農夫終畝,耕畢,恭設香案,各官望阙行三跪九叩首禮。
祝文:部頒。
維神肇興稼穑,粒我蒸民。
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陳時夏。
茲當東作,鹹服先疇。
欽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
恭膺守土,敢忘勞民。
謹奉儀章,聿修祀事。
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幾九穗雙岐,上瑞頻書于大有。
尚飨! 邑厲壇,每歲清明、七月望日、十月朔日,歲凡三祭。
每祭,羊三,豕三,飯米二石,香、燭、酒、紙随用。
請城隍之神,出主其祭。
設無祀鬼神位,分祀之。
告城隍文:部頒。
欽奉皇帝聖旨:“普天之下,率土之上,無不有人,無不有鬼。
人鬼之道,幽明雖殊,其理則一。
今國家治民事神,已有定例,尚念冥冥之中,無祀鬼神,昔為生民,未知何故而沒。
其間有遭兵刃而橫傷者,有死于水火盜賊者,有被人強奪妻妾而忿死者,有被人掠取财物而逼死者,有誤遭刑罰而屈死者,有天災流行而疫死者,有為猛虎毒蟲所害者,有饑寒交迫而死者,有因戰鬥而殒身者,有因危急而自缢者,有因牆屋傾頹而壓死者,有死後而無子孫者。
此等鬼神,或終于前代,或沒于近世,或兵戈擾攘,流移于他鄉,或人煙斷絕,久缺其祭祀,姓名泯沒于一時,祀典無聞而不載。
此等孤魂,死無所依,精魂未散,結為陰靈,或倚草附木,或為妖作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風雨之中。
凡遇人間令節,魂杳杳以無歸,意懸懸而望祭。
興言及此,憐其凄慘,故敕天下有司,依期緻祭。
命本處城隍,以主此祭,鎮按壇場,鑿察諸神等類。
其中有為良善,誤遭刑禍,死于無辜者,神當達于所司,使之還中國,永享太平之福。
如有素為兇頑,身逃刑憲,雖獲善終,亦出僥幸者,神當達于所司,屏諸四夷。
善惡昭報,神必無私。
”除欽奉外,合就牒移城隍、獄神,吊出獄幽,以享祭典,久遠遵行。
文昌,每歲春祭在二月初三日,秋祭在八月擇吉舉行。
祭品: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十,豆十。
承祭官三獻,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後殿三代祭品:帛各一,笾、豆各八。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首禮,餘同前殿。
祝文:部頒。
維神迹著兩垣,樞環北極。
六匡麗曜,協昌運之光華;累代垂靈,為人文之主宰。
扶正以[22]彰夫感召,薦馨宜緻其尊崇。
茲屆仲春(秋),用昭時祭。
尚其歆格,鑒此精虔。
尚飨!三代祝文:部頒。
祭引先河之義,禮崇反本之思。
矧夫世德彌光,延賞斯及。
祥鐘累代,炯列宿之精靈;化被千秋,緯人文之主宰。
是尊後殿,用答前庥。
茲值仲春(秋),肅将時事;用申告潔,神其格歆。
尚飨! 關帝,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及五月十三日,凡三祭。
祭品: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铏一,笾十、豆十。
五月十三日,除笾、豆,用果盤五。
承祭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後殿:三代祭品:帛各一,笾、豆各八。
承祭官行二跪六叩首禮,餘同前殿。
祝文:部頒。
維神浩氣淩霄,丹心貫日。
扶正統而彰信義,威振九州;完大節以笃忠貞,名高三國。
神明如在,遍[23]祠宇于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于曆代。
屢征異迹,顯佑群生。
恭值嘉辰,遵行祀典。
筵陳笾豆,幾奠牲醪。
尚飨!三代祝文:部頒。
維公世澤贻庥,靈源積慶。
德能昌後,笃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
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稽[24]三代以肇禋,典章明備。
恭逢诹吉,祇事薦馨。
尚飨! 天後,每歲春、秋二仲月上癸日,有司緻祭。
祭品未有定例,儀注與文、武帝同。
祝文:維後配天立極,護國征祥,河清海晏,物阜民康。
保安斯土,福庇無疆,千秋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