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

關燈
承祭官,詣酒樽所,司鐏者舉幕、酌酒。

    詣先師孔子位前,跪,叩首,進爵,叩首,興。

    詣四配,如前儀。

    行分獻禮,如初獻禮。

    行各複位,樂止,通贊唱:“行三獻禮!”協律生唱:“樂奏《景平之章》!”樂作,引贊各引承祭官、分獻官,如亞獻禮。

    行各複位,樂止,通贊唱:“飲福受胙!”引贊引承祭官,詣飲福受胙位。

    引贊唱:“跪!飲福酒!受福胙!”叩首,興,複位。

    通贊唱:“徹馔!”協律生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徹訖,樂止。

    通贊唱:“送神!”協律生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

    通贊唱,承祭官、分獻官、陪祀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興,樂止。

    通贊唱,捧祝捧帛,各恭詣燎位。

    各生俱至案前,行一跪三叩首禮。

    捧起祝文在前,帛次之,俱由中階下,送至燎位。

    通贊唱:“望燎!舉《望燎樂》,樂奏《鹹平》後阕。

    ”樂作,各官兩旁立,俟祝帛過,引贊引詣望燎位,立。

    祝帛焚半,樂止,引贊唱:“禮畢!”退。

     祭崇聖祠雍正元年,追王五代 每歲仲春、仲秋月上丁日緻祭,分派教官承祭。

    先期一日,儒學委生員恭送祝文、绫帛,同大殿祝帛,赴府、縣衙門。

    承祭官穿補服,恭閱祝文,佥名印帛。

    畢,同大成殿祝帛,仍交該生等,恭送回學,在後殿安設,行一跪三叩首禮。

    畢,至正祭日四鼓,教官穿朝服,詣祠緻祭。

    引贊引承祭官詣盥洗所,盥洗。

    畢,引至拜位前立。

    通贊唱,執事者各司其事,承祭官、陪祀官各就位。

    又唱,行三跪九叩首禮。

    奠帛,行初獻禮。

    引贊引承祭官詣酒樽所,司鐏者舉幕,酌酒,詣肇聖王位前,跪,獻帛,進爵,叩首,興。

    詣裕聖王位前,跪,如前儀。

    詣诒聖王位前,跪,如前儀。

    詣昌聖王位前,跪,如前儀。

    詣啟聖王位前,跪,如前儀。

    詣讀祝位,跪,通贊唱,衆官皆跪,宣讀祝文。

    畢,通、引齊唱,叩首,興,複位。

    通贊唱:“行分獻禮!”引贊引分獻官,詣東配先賢位前,跪,獻帛,進爵,叩首,興。

    詣西配先賢位前,跪,如前儀。

    詣受胙位前,跪,飲福酒,受福胙,叩首,興。

    引贊引承祭官複位,通贊唱:“徹馔!送神!”行三跪九叩首禮,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恭詣燎所,衆官西向立,俟祝帛過,引贊唱:“詣望燎位。

    ”衆官至燎所,看焚祝帛。

    禮畢,退至戟門外,候齊文武各官,緻祭正殿。

     正殿祝文:部頒。

    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

    屬文教昌明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

    辟雍鐘鼓,惟恪薦于馨香;泮水膠庠,益緻嚴于笾豆。

    茲當仲春(秋),祗率彜章,肅展微忱,聿陳祀典。

    以複聖顔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配享。

    尚飨! 崇聖祠祝文:部頒。

    惟王奕祀鐘祥,光開聖緒。

    盛德之後,積久彌昌。

    凡聲教所覃敷,悉循源而溯本。

    宜肅明禋之典,用申守土之忱。

    茲屆仲春(秋),聿修祀事,配以先賢顔氏、先賢曾氏、先賢孔氏、先賢孟氏。

    尚飨! 附錄:文廟曆代崇祀以及配享先賢先儒沿革始末 按:《文王世子》:“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

    ”古者治、教不分,以舜、禹、湯、文為先聖,而先師則左右四聖之臣成其德業者。

    故先聖之名,尊于先師。

    自天下通祀孔子,而舜、禹、湯、文之祀廢。

    魯哀公十七年,立廟孔子舊宅。

    漢高帝十二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

    漢平帝元年,追谥孔子為褒[4]成宣尼公。

    漢明帝永平二年,以周公、孔子并祀于郡、縣學。

    魏晉六朝,或封公封侯,或祭于辟雍。

    其停周公,專祀孔子,定孔子為先聖,顔子為先師,令天下立廟,四時緻祭,則唐太宗貞觀初年始也。

    然武成王廟與文廟東西并峙,猶未盡尊崇之義也。

    封孔子為文宣王,自唐明皇開元二十七年始也。

    加稱至聖,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始也。

    加号曰大成至聖文宣王,自元武宗大德十一年[5]始也。

    明洪武二十年,罷武成王廟。

    改稱曰至聖先師孔子,自嘉靖九年,從大學士張璁之議也。

     文廟門之立戟,或十六,或二十四,自宋太祖建隆三[6]年,與徽宗大觀四年[7]也。

    殿名大成,自徽宗崇甯四年也。

    改大成殿為文廟,戟門為文廟門,天下學宮通撤像易木主,亦明嘉靖九年從張璁議也。

    洪武十五年易木主,僅國子監耳。

    自漢迄元,皆塑像也。

    加冕旒桓圭,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二[8]年始也。

    其後徽宗加十二旒,服九章,執鎮圭。

    金世宗又加六章。

     祀孔子以六代之樂者,自漢章帝元和二年始也。

    以顔淵配享,自魏主芳正始二年始也。

    以曾參配享,自唐高宗總章元年始也。

    以孟子配享,自宋神宗元豐七[9]年始也。

    以子思從祀,自宋徽宗大觀二年始也。

    以顔、曾、思、孟并享,自宋度宗鹹淳三年始也。

    加複聖、宗聖、述聖、亞聖公,元文宗至順元[10]年也。

    去公稱子者,明嘉靖九年張璁議也。

    以十哲從祀,自唐玄宗開元八年始也。

    升子張,補十哲之缺,亦自鹹淳三年也。

    弟子之得追贈,亦自唐高宗總章元年始也。

    其封公、侯、伯,始于唐開元二十七年及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度宗鹹淳三年也。

    以左丘明、蔔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勝、高堂生、戴聖、毛苌、孔安國、劉向、鄭衆、杜子春、馬融、盧植、鄭康成、服虔、賈逵、何休、王肅、王弼、杜預、範甯二十二賢從祀,自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始也。

    以荀況、揚[11]雄、韓愈從祀,自宋神宗元豐七[12]年始也。

    以張栻、呂祖謙從祀,自景定二年。

    以邵雍、司馬光從祀,自度宗鹹淳三年。

    以許衡從祀,元仁宗皇慶二年也。

    至順元年[13],以董仲舒從祀。

    宣德十年,以吳澄從祀。

    正統二年,以胡安國、蔡沈、真德秀;弘治八年[14],以楊時從祀。

    嘉靖九年,增後蒼、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隆慶五[15]年,以薛瑄從祀。

    萬曆十二年,以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從祀;四十二年,以羅從彥、李侗等從祀。

    皆從言臣之請也。

     叔梁纥,宋封公,元封王。

    令天下學校通建啟聖祠,自嘉靖九年始也。

    以顔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激配享,宋程珦、朱松、蔡元定、周輔成從祀,“子不先父食”之義也。

    洪武元年[16],诏天下儒學各建先賢祠,左祀賢牧,右祀鄉賢,春、秋附祭。

    令各分祀,改稱名宦、鄉賢者,則成化中特典也。

    祭期定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