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先儒杜子春,先儒範甯,先儒韓愈,先儒範仲淹,先儒胡瑗,先儒楊時,先儒羅從彥,先儒李侗,先儒張栻,先儒黃榦,先儒真德秀,先儒何基,先儒趙複,先儒金履祥,先儒陳澔,先儒陳獻章,先儒胡居仁,先儒蔡清。
按:祭品與東庑同。
從祀兩庑先賢、先儒,府、州、縣同。
樂章:迎神樂奏《鹹平之章》,無舞:大哉至聖!道德尊崇。
維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純并隆。
神其來格,于昭聖容。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有舞: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禮容斯稱。
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有舞:大哉聖師!實天生德。
作樂以崇,時祀無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碩。
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三獻樂奏《景平之章》,有舞:百王宗師,生民物軌。
瞻之洋洋,神其甯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
登獻惟三,于嘻成禮!徹馔樂奏《鹹平之章》,無舞:犧象在前,豆笾在列。
以享以薦,既芬[2]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3]悅。
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望燎同:有嚴學宮,四方來崇。
恪恭祀事,威儀雍雍。
歆茲惟馨,神馭還複。
明禋斯畢,鹹膺百福。
樂器:麾,金鐘,玉磬,鼓,搏拊,柷,敔,琴,瑟,排箫,笙,箫,笛,埙,篪。
舞器:節,羽,籥。
乾隆八年,部頒新樂章。
迎神樂《鹹平之章》,無舞:大哉孔子!先覺先知。
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绂,韻答金絲。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甯平之章》,有舞:予懷明德,玉振金聲。
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
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安平之章》,有舞:式禮莫愆,升堂再獻。
響協鼓镛,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景平之章》,有舞: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
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鹹平之章》,無舞: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渎。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鹹平之章》,無舞:凫繹峨峨,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崇聖祠雍正元年,追王五代 肇聖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聖王祈父公,東一室,南向。
诒聖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聖王伯夏公,東二室,南向。
啟聖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祭品:帛五,白色。
羊一,豕一,铏一,簠一,簋一,笾八,豆八,酒樽一,白磁爵三。
配位:先賢顔氏無繇,先賢孔氏鯉,先賢曾氏點,先賢孟孫氏。
祭品:帛二,白色。
豕首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每位銅爵三。
東庑:先儒周輔成,敦頤之父。
先儒程珦,颢、頤之父。
先儒蔡元定,沈之父。
西庑:先儒張迪,載之父。
先儒朱松。
熹之父。
祭品:帛二,白色。
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每位銅爵三。
祭器:存貯學署。
白磁爵四十二,錫登一,錫铏一十五,錫簠五十二,錫簋五十二,竹笾二百一十,木豆二百一十,銅酒樽四,精錢樽各樣共七,俎盤連桌一副,銅龍杓一,銅爵一百三十一,繡龍幕六,小銅爵一十八。
樂舞器:存貯學署。
大麾一,應鼓二,龍杆一,大紅緞彩畫龍架一,應鼓珠圍八,應鼓蓋二,應鼓頂鼓圍二,門鼓一,鼍鼓一,特磬一,特鼓一,石編磬一十六,編鐘磬架二,琴四,舊琴一,琴案四,瑟四,瑟架八,搏拊二,連架。
起祝一,止敵一,鼗鼓二,笙六,洞箫二,埙二,篪四,旌節一對,三眼翟三十六,龍頭籥三十六,孔雀尾六十三,绫雉尾一百零八,歌詩章闆八,幹二,戚二。
樂生五十人,舞生三十六人,執旌二人,凡八十八人,俱堂上之樂。
其序,則麾生一人立神位左,西向;次,左祝,右敵;次,左、右搏拊、鼓,東西對立;次,琴六人,左者以次而東,右者以次而西,俱北面立;次,左、右瑟各一;次,左、右笙、蕭,笙在内,箫在外;次,左、右埙、篪,鳳箫及笛,亦次次而東、西,皆北向,立于笙、蕭之後;次,左鐘右磬;又次,應鼓居其左焉。
儀注:部頒。
每遇丁祭,預日辰刻,教官委生員二名,穿公服,鼓樂前導,恭送祝文、绫帛,赴府、縣衙門,至二堂,安置案上。
承祭官穿補服,恭閱祝文,佥名印帛。
畢,仍交該生等恭送回學,在正殿安設,行一跪三叩首禮,退。
巳刻,禀請承祭官,穿補服,同分獻各官,詣明倫堂,觀演禮樂。
畢,禮生引承祭官、分獻官詣省牲所,行省牲禮,監視宰牲,瘗毛血。
畢,即回。
正祭日五鼓,承祭官穿朝服,不響鑼,不開導,至學宮戟門外坐候齊,少坐。
俟陳設畢,通贊唱:“起鼓!啟門!”禮生引糾儀官,先行三跪九叩首禮。
畢,至糾儀位,立。
引贊生引承祭官,同文武各官,俱至大成門内,立。
引贊引承祭官至盥洗所盥洗,授巾。
畢,引至台階下立。
分獻官、陪祀官分文東武西,各俱至台階下立。
通贊唱,樂舞生各就列,執事者各司其事。
承祭官就位,陪祭官、分獻官各就位。
通贊唱:“迎神!”協律生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通贊唱,承祭官、陪祭官、分獻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興,樂止,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協律生唱:“樂奏《甯平之章》!”樂作,引贊唱:“升壇!”引承祭官詣酒樽所,司樽者舉幕、酌酒。
凡進從東上,退從西下。
詣至聖先師孔子位前,跪,叩首,獻帛,獻爵,叩首,興。
詣讀祝位,立。
讀祝生至祝案左旁,一叩首,捧祝版,跪。
引贊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樂暫歇。
引贊唱:“讀祝!”讀畢,讀祝生安置祝版于正案上,一叩首,退。
樂複作,通、引齊唱,行一叩首禮,興。
引贊引承祭官,詣複聖顔子位前,跪,叩首,獻爵,獻帛,叩首,興。
詣宗聖曾子位前,跪;又詣述聖子思子位前,跪,如前儀。
詣亞聖孟子位前,跪,如前儀。
引贊引分獻官,詣東哲位,跪,如前儀。
詣西哲位,跪,如前儀。
引贊引分獻官,詣東庑位前,跪,如前儀。
詣西庑位前,跪,如前儀。
各引贊引承祭官、分獻官,各複位。
通贊唱:“行亞獻禮!”協律生唱:“樂奏《安平之章》!”樂作,引贊引
按:祭品與東庑同。
從祀兩庑先賢、先儒,府、州、縣同。
樂章:迎神樂奏《鹹平之章》,無舞:大哉至聖!道德尊崇。
維持王化,斯民是宗。
典祀有常,精純并隆。
神其來格,于昭聖容。
初獻樂奏《甯平之章》,有舞:自生民來,誰底其盛?惟師神明,度越前聖。
粢帛具成,禮容斯稱。
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亞獻樂奏《安平之章》,有舞:大哉聖師!實天生德。
作樂以崇,時祀無斁。
清酤惟馨,嘉牲孔碩。
薦羞神明,庶幾昭格。
三獻樂奏《景平之章》,有舞:百王宗師,生民物軌。
瞻之洋洋,神其甯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
登獻惟三,于嘻成禮!徹馔樂奏《鹹平之章》,無舞:犧象在前,豆笾在列。
以享以薦,既芬[2]既潔。
禮成樂備,人和神[3]悅。
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樂奏《鹹平之章》,望燎同:有嚴學宮,四方來崇。
恪恭祀事,威儀雍雍。
歆茲惟馨,神馭還複。
明禋斯畢,鹹膺百福。
樂器:麾,金鐘,玉磬,鼓,搏拊,柷,敔,琴,瑟,排箫,笙,箫,笛,埙,篪。
舞器:節,羽,籥。
乾隆八年,部頒新樂章。
迎神樂《鹹平之章》,無舞:大哉孔子!先覺先知。
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征麟绂,韻答金絲。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初獻樂《甯平之章》,有舞:予懷明德,玉振金聲。
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
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樂《安平之章》,有舞:式禮莫愆,升堂再獻。
響協鼓镛,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淑,相觀而善。
終獻樂《景平之章》,有舞: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于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
彜倫攸叙,至今木铎。
徹馔樂《鹹平之章》,無舞: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黉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渎。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樂《鹹平之章》,無舞:凫繹峨峨,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
崇聖祠雍正元年,追王五代 肇聖王木金父公,正中,南向。
裕聖王祈父公,東一室,南向。
诒聖王防叔公,西一室,南向。
昌聖王伯夏公,東二室,南向。
啟聖王叔梁公,西二室,南向。
祭品:帛五,白色。
羊一,豕一,铏一,簠一,簋一,笾八,豆八,酒樽一,白磁爵三。
配位:先賢顔氏無繇,先賢孔氏鯉,先賢曾氏點,先賢孟孫氏。
祭品:帛二,白色。
豕首一,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每位銅爵三。
東庑:先儒周輔成,敦頤之父。
先儒程珦,颢、頤之父。
先儒蔡元定,沈之父。
西庑:先儒張迪,載之父。
先儒朱松。
熹之父。
祭品:帛二,白色。
簠一,簋一,笾四,豆四,豕肉一,每位銅爵三。
祭器:存貯學署。
白磁爵四十二,錫登一,錫铏一十五,錫簠五十二,錫簋五十二,竹笾二百一十,木豆二百一十,銅酒樽四,精錢樽各樣共七,俎盤連桌一副,銅龍杓一,銅爵一百三十一,繡龍幕六,小銅爵一十八。
樂舞器:存貯學署。
大麾一,應鼓二,龍杆一,大紅緞彩畫龍架一,應鼓珠圍八,應鼓蓋二,應鼓頂鼓圍二,門鼓一,鼍鼓一,特磬一,特鼓一,石編磬一十六,編鐘磬架二,琴四,舊琴一,琴案四,瑟四,瑟架八,搏拊二,連架。
起祝一,止敵一,鼗鼓二,笙六,洞箫二,埙二,篪四,旌節一對,三眼翟三十六,龍頭籥三十六,孔雀尾六十三,绫雉尾一百零八,歌詩章闆八,幹二,戚二。
樂生五十人,舞生三十六人,執旌二人,凡八十八人,俱堂上之樂。
其序,則麾生一人立神位左,西向;次,左祝,右敵;次,左、右搏拊、鼓,東西對立;次,琴六人,左者以次而東,右者以次而西,俱北面立;次,左、右瑟各一;次,左、右笙、蕭,笙在内,箫在外;次,左、右埙、篪,鳳箫及笛,亦次次而東、西,皆北向,立于笙、蕭之後;次,左鐘右磬;又次,應鼓居其左焉。
儀注:部頒。
每遇丁祭,預日辰刻,教官委生員二名,穿公服,鼓樂前導,恭送祝文、绫帛,赴府、縣衙門,至二堂,安置案上。
承祭官穿補服,恭閱祝文,佥名印帛。
畢,仍交該生等恭送回學,在正殿安設,行一跪三叩首禮,退。
巳刻,禀請承祭官,穿補服,同分獻各官,詣明倫堂,觀演禮樂。
畢,禮生引承祭官、分獻官詣省牲所,行省牲禮,監視宰牲,瘗毛血。
畢,即回。
正祭日五鼓,承祭官穿朝服,不響鑼,不開導,至學宮戟門外坐候齊,少坐。
俟陳設畢,通贊唱:“起鼓!啟門!”禮生引糾儀官,先行三跪九叩首禮。
畢,至糾儀位,立。
引贊生引承祭官,同文武各官,俱至大成門内,立。
引贊引承祭官至盥洗所盥洗,授巾。
畢,引至台階下立。
分獻官、陪祀官分文東武西,各俱至台階下立。
通贊唱,樂舞生各就列,執事者各司其事。
承祭官就位,陪祭官、分獻官各就位。
通贊唱:“迎神!”協律生唱:“樂奏《鹹平之章》!”樂作,通贊唱,承祭官、陪祭官、分獻官俱行三跪九叩首禮。
興,樂止,通贊唱:“奠帛!”行初獻禮,協律生唱:“樂奏《甯平之章》!”樂作,引贊唱:“升壇!”引承祭官詣酒樽所,司樽者舉幕、酌酒。
凡進從東上,退從西下。
詣至聖先師孔子位前,跪,叩首,獻帛,獻爵,叩首,興。
詣讀祝位,立。
讀祝生至祝案左旁,一叩首,捧祝版,跪。
引贊唱:“跪!”通贊唱,衆官皆跪,樂暫歇。
引贊唱:“讀祝!”讀畢,讀祝生安置祝版于正案上,一叩首,退。
樂複作,通、引齊唱,行一叩首禮,興。
引贊引承祭官,詣複聖顔子位前,跪,叩首,獻爵,獻帛,叩首,興。
詣宗聖曾子位前,跪;又詣述聖子思子位前,跪,如前儀。
詣亞聖孟子位前,跪,如前儀。
引贊引分獻官,詣東哲位,跪,如前儀。
詣西哲位,跪,如前儀。
引贊引分獻官,詣東庑位前,跪,如前儀。
詣西庑位前,跪,如前儀。
各引贊引承祭官、分獻官,各複位。
通贊唱:“行亞獻禮!”協律生唱:“樂奏《安平之章》!”樂作,引贊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