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七

關燈
建置略 城池、廨署、學校、壇廟、津、梁、坊表 王者創建不拔,宏綱細目,次第具舉,所以大一統也。

    邑雖荒僻,而其規制亦有可得而述者。

    夫環山作鎮,濱海為池,實墉實壑,金湯固焉;敬爾在公,向離出治,堂上堂下,觀瞻肅焉;推之塾序黨庠,崇學也;壇壝祠廟,尊神也。

    而且津梁無病涉之憂,坊表寓闡揚之意。

    類而析之,粲然大備矣。

    志建置。

     城池 邑城[1] 邑城,在城子岡,即因東莞守禦所城也。

    明洪武二十七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開築,周圍連子城共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面廣一丈,址廣二丈。

    門四:東曰聚奎,西曰鎮海,南曰甯南,外曰迎恩,北曰拱辰。

    萬曆元年,建縣。

    《舊志》:“隆慶六[2]年建縣。

    ”按:《明史·地理[3]志》:“新安縣屬廣州府。

    ”注:“本東莞守禦所,萬曆元年改為縣。

    ”今從《明史》改正。

    知縣吳大訓謂:“北門當縣治之背,正對來脈,開門非宜。

    ”因塞之,止通東、西、南三門。

    城樓、敵樓各四,警鋪二十五,雉堞一千二百,吊橋三,水關二,一在東南隅,一在西南隅。

    至萬曆五年,知縣曾孔志增建東、西、南三門子城,城樓三,敵樓四,甃以磚石,庇以陰屋,以為更卒栖息之所。

    崇祯十三年,知縣周希曜因議新增城池,将城垣周圍增高五尺。

    今總高二丈五尺,雉堞八百九十有五,濠五百九十二丈,舊淺狹,尋浚闊二丈,深一丈[4]五尺。

     國朝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飓風大發,東、西、南、北城樓四座,窩鋪十二間,铳鬥八個,炮台二座,鬥城小樓一間,俱被風吹傾塌。

    知縣李可成倡首,大小文武各官共捐廉修葺。

    康熙十一年十二月,竣工。

    丙寅孟夏,城樓、炮台、窩鋪複因飓風,傾塌如前,知縣靳文谟于戊辰冬倡捐庀材,申詳重整。

    見《舊志》。

    嘉慶十六年六月初八日,邑城因飓風吹毀東樓、南樓瓦面,倒塌城牆五幅,知縣李維揄會營勘明修葺,十一月工竣。

    嘉慶二十一年三月,署知縣孫海觀同遊擊李耀揚勘估陸續壞爛之南樓、西樓、北樓三座,及城牆、馬道、垛子等,議修,去任。

    十二月,署知縣吳廷揚詳請興修。

    二十二年十二月,工竣。

     街道 縣署前大街,東門直至西門。

     牌樓正街,在城内。

     顯甯街,在城東北。

     聚秀街,在縣署左。

     永盈街,在縣署右。

     和陽街,在城東南,學署側。

     迎恩街,在南門之西。

     五通街,在城西。

     寺前街,在南門外。

     寺前正街,在南門外。

     聖堂街,在城外。

     廣惠街,在城外。

     新興街,在城外。

     中和街,在城外。

     巷頭街,在城外。

     福慶街,在城外。

     悅新街,在城外。

     大新街,在城外。

     賣鍋街,在城外。

     石獅街,在城外。

     豬仔街,在城外。

     打鐵街,在城外。

     新鋪街,在城外。

     上南昌街,在城外。

     下南昌街,在城外。

     按:《舊志》所載城内各街,坐落多不相合。

    今從現在街道開列。

     演武場 演武場,在城南門外,其中建演武廳一座,兩畔翼以短垣;廳之左建關帝廟一座,廟為明萬曆四十年參将張萬紀建。

     按:明造演武亭[5],周圍環以垣牆。

    萬曆十五年,沿垣建兵房一百間,為總鎮哨兵住劄所。

    萬曆二十八年,設立陸營,以營兵居之。

    俱久圮廢。

     小教場 小教場,在城北門内,明萬曆二十年,參将彭信古建。

    今廢。

     铳台 铳台,一在縣城北門上,一在縣城西北上,俱崇祯二年知縣陳谷建。

    康熙十一年,知縣李可成重修;二十七年[6],知縣靳文谟重修。

     查崇祯十四年,知縣周希曜會參将陸萬裡在西門外建铳台一座。

    今廢。

     大鵬所城 城在縣東一百六十裡,《舊志》:“一百二十裡。

    ”誤。

    大鵬嶺之麓。

    明洪武二十七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開築,内外砌以磚石,周圍三百二十五[7]丈六尺,高一丈八尺,上廣六尺,下廣一丈四尺,門樓、敵樓各四,警鋪十六,雉堞六百五十四,東、西、南三面環水,濠周三百九十八丈、闊一丈五尺、深一丈。

     國朝康熙十年八月二十一日,飓風壞城樓四座、城角窩鋪四間、垛子五十八個。

    知縣李可成、大鵬所千總馬四玉[8]等同捐修複。

    康熙二十年以後,間有朽爛。

    各前令雖随時粘補,但曆年久遠,究屬修少坍多,東、西、南、北城樓四座,及城牆、馬道、垛子日就傾圮。

    嘉慶十七年六月,知縣李維揄會營勘估,捐廉興修,旋卸任,未能蒇事。

    十八年正月,移交署知縣章予之,亦未報竣。

    十九年二月,署知縣孫海觀接修,十二月竣工,具報。

     廨署 知縣署 縣治宅城之中,位北面南,中為正堂,堂下為露台,周以欄杆,又下為甬道,中立戒牌坊,上書《戒銘》。

    甬道左右兩廊,分列吏舍。

    戒牌坊前為儀門,儀門外東為土地祠,為迎賓館,又前為新倉;西為倉吏舍,為常平倉,為餘房。

    大門覆以樓,曰谯樓。

    樓前為照牆,東為号房,西為閑房。

    正堂東為舊倉,又東為典史廨,西則犴獄。

    堂後為宅門,為卷篷,為川堂。

    左為門房,為茶房,右為花廳,額曰雙柳軒,為幕廳,為耳庫。

    川堂後為三堂,額曰思補堂,東為廚房,後為厚字倉廒。

    三堂後為後堂,又後為花園,名後山,立有土地祠,祠外周以牆垣。

    皆經始于明萬曆元年,東莞知縣董裕蔔基,知縣吳大訓鼎建。

     曆年以來,遞有圮修。

    萬曆二十八年,知縣葉宗舜重建[9]谯樓。

    崇祯十五年,知縣周希曜建卧理軒[10]于内署。

    康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