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六
關燈
小
中
大
職官志二 武官表
武官表
明[1]
參将
總兵
按:萬曆十四年六月,總督吳、禦史汪會題:“南頭為全廣門戶,控制蠻倭,請總兵移鎮,帶标兵一營,遇汛駐劄彈壓,以據形勝、重門戶也。
裁革參将,添設把總一員,及左右分總。
” 把總 左右分總 參将萬曆十八年罷移鎮,故複設 [1]“麻城”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參将》補。
東莞所指揮 千戶 百戶 [1]“胤”原訛“允”,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東莞所》改。
按,“胤”訛作“允”,蓋因避雍正帝名諱而改。
[2]“十三”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東莞所》補。
吏目 大鵬所指揮 千戶 [3]“本”原訛“木”,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大鵬所》改。
[4]“副”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大鵬所》補。
百戶 吏目 國朝 總兵 康熙四年移鎮,标兵三千,分中、左、右三營,中營駐邑城,左營駐大鵬,右營駐東莞。
康熙六年,移鎮碣石衛,而總兵不駐此。
新安營遊擊康熙三年改設 [1]“芮”原訛“芮”,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張《府志》‘芮’作‘苪’。
” [2]“四”原訛“七”,據本志卷七《建置略·廨署》、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改。
[3]“八”原訛“九”,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作‘二十九年’。
” (續上表) [1]“浙江”原訛“山東蓬萊縣”,“康熙三十七年”原訛“康熙三十五年”,均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蓬萊人,三十五年任’。
” [2]“五十六年”原訛“五十一年”,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阮《通志》作‘五十一年’。
” [3]“甯夏”原訛“陝西”,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續上表) [1]按,“彙縣”疑為“南彙縣”。
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一《職官表十五·國朝·武職》記載鞠應蛟于乾隆五十二年任大鵬營參将,“江蘇人”;嘉慶元年任廣海寨守備,“彙縣人”。
查《清史稿》卷五十八《地理五·江蘇》,清代江蘇有南彙縣,無彙縣。
(續上表) 按:乾隆二十二年,設左翼鎮,駐劄虎門,新安營改為左翼鎮标左營。
嘉慶十六年,奉旨“粵東添設水師提督一員,駐劄虎門,移左翼鎮駐劄陽江,新安營改為水師提标左營。
” 又按:郡志載:“雍正八年,改遊擊為參将。
”但稽《新安營冊》,自康熙三年設遊擊,此後并無“改設參将”字樣。
惟查雍正八年,隻有新會、增城二縣改遊擊為參将,餘皆仍舊。
郡志
裁革參将,添設把總一員,及左右分總。
” 把總 左右分總 參将萬曆十八年罷移鎮,故複設 [1]“麻城”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參将》補。
東莞所指揮 千戶 百戶 [1]“胤”原訛“允”,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東莞所》改。
按,“胤”訛作“允”,蓋因避雍正帝名諱而改。
[2]“十三”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東莞所》補。
吏目 大鵬所指揮 千戶 [3]“本”原訛“木”,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大鵬所》改。
[4]“副”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四《職官志·武官表·大鵬所》補。
百戶 吏目 國朝 總兵 康熙四年移鎮,标兵三千,分中、左、右三營,中營駐邑城,左營駐大鵬,右營駐東莞。
康熙六年,移鎮碣石衛,而總兵不駐此。
新安營遊擊康熙三年改設 [1]“芮”原訛“芮”,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張《府志》‘芮’作‘苪’。
” [2]“四”原訛“七”,據本志卷七《建置略·廨署》、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改。
[3]“八”原訛“九”,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作‘二十九年’。
” (續上表) [1]“浙江”原訛“山東蓬萊縣”,“康熙三十七年”原訛“康熙三十五年”,均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蓬萊人,三十五年任’。
” [2]“五十六年”原訛“五十一年”,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阮《通志》作‘五十一年’。
” [3]“甯夏”原訛“陝西”,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職官志五·國朝·遊擊》、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職官表十四·國朝·武職》改。
(續上表) [1]按,“彙縣”疑為“南彙縣”。
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一《職官表十五·國朝·武職》記載鞠應蛟于乾隆五十二年任大鵬營參将,“江蘇人”;嘉慶元年任廣海寨守備,“彙縣人”。
查《清史稿》卷五十八《地理五·江蘇》,清代江蘇有南彙縣,無彙縣。
(續上表) 按:乾隆二十二年,設左翼鎮,駐劄虎門,新安營改為左翼鎮标左營。
嘉慶十六年,奉旨“粵東添設水師提督一員,駐劄虎門,移左翼鎮駐劄陽江,新安營改為水師提标左營。
” 又按:郡志載:“雍正八年,改遊擊為參将。
”但稽《新安營冊》,自康熙三年設遊擊,此後并無“改設參将”字樣。
惟查雍正八年,隻有新會、增城二縣改遊擊為參将,餘皆仍舊。
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