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ddot常甯縣》改。
[6]按,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引《新安志修案》記載,湯登鳌及下文胡□□、王文徵、書□□、邢嶼、譚見龍、鄭尚桂、李文藻、張之俊、曾璞、缪一經、高映、楊任、舒明阿、洪肇楷、朱啟、陳寅、師保元、袁嘉言、陳兆熙、陸來、龔鲲、孫樹新、王廷錦、田文焘、許浚、白書田、鄭域輪、章予之、孫海觀、吳廷揚、姚敔,均為“署事代理知縣”。
(續上表) [1]按,“元和”,同治《蘇州府志》卷六十六《選舉八·國朝貢生·府學·乾隆年》作“常熟”,元和、常熟均為清代江蘇蘇州府屬縣。
[2]“玑”原訛“機”,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道光《廣東通志》卷一百三十四《建置略十·吳川縣》及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冊第1686頁等改。
按,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玑’作‘機’。
” [3]“森”後原衍“布”,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删。
光緒《廣州府志》注:“案《縣志》作‘富森布’,而履曆、任年俱缺。
” [4]“滿洲鑲黃旗人。
舉人”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5]“三十五”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6]“四川射洪人。
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九《職官表十三·國朝·三水縣署任代理知縣》補。
[7]“錢塘”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8]“東阿”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龍門縣知縣》補。
(續上表) [1]“揄”原訛“榆”,據光緒《吉水縣志》卷三十《選舉志·舉人》改。
按,本志“李維揄”“李維榆”混用,然多作“李維揄”。
查光緒《吉水縣志》,以“李維揄”為是。
縣丞 按:新安縣丞原系大鵬守禦所,雍正元年奉裁,改設縣丞。
國朝 [2]“蘭”原訛“蔺”,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蘭’作‘蔺’。
” [3]“城”原訛“瑊”,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城’作‘瑊’。
” (續上表) [1]“映”後原衍“才”,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删。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高映才’。
” [2]“大興人。
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3]“江蘇丹徒人”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4]“生員”原訛“吏目”,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吏目’。
” [5]“三十二”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6]“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7]按,“乾隆四十六年”,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作“乾隆四十三年”,注:“阮《通志》作‘四十六年任’。
”光緒《廣州府志》“王诏”前亦無
[6]按,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引《新安志修案》記載,湯登鳌及下文胡□□、王文徵、書□□、邢嶼、譚見龍、鄭尚桂、李文藻、張之俊、曾璞、缪一經、高映、楊任、舒明阿、洪肇楷、朱啟、陳寅、師保元、袁嘉言、陳兆熙、陸來、龔鲲、孫樹新、王廷錦、田文焘、許浚、白書田、鄭域輪、章予之、孫海觀、吳廷揚、姚敔,均為“署事代理知縣”。
(續上表) [1]按,“元和”,同治《蘇州府志》卷六十六《選舉八·國朝貢生·府學·乾隆年》作“常熟”,元和、常熟均為清代江蘇蘇州府屬縣。
[2]“玑”原訛“機”,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道光《廣東通志》卷一百三十四《建置略十·吳川縣》及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冊第1686頁等改。
按,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玑’作‘機’。
” [3]“森”後原衍“布”,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删。
光緒《廣州府志》注:“案《縣志》作‘富森布’,而履曆、任年俱缺。
” [4]“滿洲鑲黃旗人。
舉人”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5]“三十五”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6]“四川射洪人。
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九《職官表十三·國朝·三水縣署任代理知縣》補。
[7]“錢塘”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知縣》補。
[8]“東阿”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龍門縣知縣》補。
(續上表) [1]“揄”原訛“榆”,據光緒《吉水縣志》卷三十《選舉志·舉人》改。
按,本志“李維揄”“李維榆”混用,然多作“李維揄”。
查光緒《吉水縣志》,以“李維揄”為是。
縣丞 按:新安縣丞原系大鵬守禦所,雍正元年奉裁,改設縣丞。
國朝 [2]“蘭”原訛“蔺”,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蘭’作‘蔺’。
” [3]“城”原訛“瑊”,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城’作‘瑊’。
” (續上表) [1]“映”後原衍“才”,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删。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高映才’。
” [2]“大興人。
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3]“江蘇丹徒人”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4]“生員”原訛“吏目”,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縣志》作‘吏目’。
” [5]“三十二”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6]“監生”原脫,據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補。
[7]按,“乾隆四十六年”,光緒《廣州府志》卷二十七《職官表十一·國朝·新安縣縣丞》作“乾隆四十三年”,注:“阮《通志》作‘四十六年任’。
”光緒《廣州府志》“王诏”前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