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
新橋河,在村之西,由鳳凰山逶迤而下,環繞村前,勢如長帶,直注永興橋。
會茅洲、碧頭河,直出合瀾,每日有兩潮消長。
黃莆湧,在新橋村之東,由大髻婆、大頭岡發源而下,環繞村後,直至壆下村前,會新橋河,合流而出。
陂堰附 軍陂,在深圳右側,發源于梧桐、莆隔、筍岡等處,堰以灌田。
沙塘陂,在上水村後,源自水門山,流下十餘裡,堰以灌田。
石陂,在上水村右側,水源自沙塘陂流下,堰以灌田。
黃保潭陂,在永安村後,源自橫眉、坑漕二山澗流下,堰以灌田。
石湖陂,在石湖墟側,水自塘坑流下,堰以灌田。
松柏萌陂,在松柏萌村側,自石湖陂流下,堰以灌田。
蓮塘陂,在五都水蕉村側,源自白豪山流下,堰以灌田。
大陂頭,在五都馬田之右,水自南坑、水蕉諸山流下,堰以灌田。
三灣陂,在五都,風吹、羅帶、紅水諸山流下,堰以灌田。
羅蔔山陂,在五都,山水源長,築有一岩陂、二岩陂、三岩陂、四岩陂,堰以灌田。
黃殼陂,在黃貝嶺側。
河上鄉陂,在六都,自錦田迳,水入古洞陂流下,堰以灌田。
大平陂,由大平障發源,自龍江仔至倒地銀壺,堰為斜陂;自契嶺至豬腰土,堰為上陂;自澗頭至?魚萌,堰為蘇木陂;自龜湖至豐前墩,為長塘,同灌田。
鯉魚陂,在六都,發源上、下梅林、白鳳凹、蓮花山諸磵流下,堰以灌田,經莆海,曆黃岡,達于海。
下陂頭,在合水口村側,其水由崖嶺大江分派,從水貝村前而下,積水灌溉田畝。
鵝公陂,在六都,發源梅林迳、芒棟坑諸山流下,堰灌多田。
潮汐 朝曰潮,夕曰汐。
自東南大洋,道佛堂門,至南頭大海,一派而上,分五節。
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日,夏辰冬午,春、秋巳時,潮;夏戌冬子,春、秋亥時,汐,謂之平。
初四至初六,十九至二十一日,夏巳冬未,春、秋午時,潮;夏亥冬醜,春、秋子時,汐,謂之落。
初七至初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夏寅冬辰,春、秋卯時,潮;夏申冬戌,春、秋酉時,汐,謂之敗。
初十至十二,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潮皆同上,惟春則巳時;汐皆同上,惟春則亥時,謂之起。
十三至十五,二十八至三十日,夏卯冬巳,春、秋辰時,潮;夏酉冬亥,春、秋戌時,汐,謂之旺。
與他處異。
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日,潮最大,俗呼龍舟水。
十一月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夜,汐最大,俗呼夜生水。
八月中,潮較大,值飓風作時,早潮阻風不得落,晚潮複至,波濤洶湧,往往漂廬舍,沒禾稼,壞舟楫,謂之沓潮,或數十年一有之。
十月朔,候潮以占明年之水,以日值月。
朔日潮盛,則正月大水;二日,則應二月,至十二日皆然,占之悉驗。
又潮長之早晚,諺雲:“初一、十五當朝飯,初八、二十三,水大牛歸欄。
”此漁人舟子俚語,然百不失一也。
井泉 城中二井,一在東門學前,一在西門街中。
觀音閣井,在縣治右,深十餘丈,每晨汲聲鞺鞳,與轳辘相應。
北門井,中有巨石,如太極形。
九架梯井,在城西門外,泉水甘美,隆冬不竭。
甘泉井,在邑南一裡許,清洌甘美。
雲林仙井,在參裡山側。
成化間,布政陳選極賞其清洌。
沙井,在西鄉村,水甘,四時汲之不竭,古傳有羅隐迹。
桂角泉,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湯井,在玉勒村,水溫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瓢胡石井,在七都平湖鄉左,汲之,僅容一瓢,日夜不竭。
柏井,在平山村側,井畔古柏一株,水泉甘美,累汲不竭。
魚仔井,在南山湧口頭。
每潮長,則鹹水浸之,常有小魚遊泳其中;潮退,味仍清洌,洵奇泉也。
仙人井,在長洲山麓,泉出石上,隆冬不竭,甘洌異常。
沙井甘泉,在沙井村北海旁。
龍井,在鵬城東山麓,橫開一穴,泉流不竭,其水夏寒冬溫,甘美與他泉異。
【注釋】 [1]“陂堰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南”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山》補。
[3]“揄”原訛“榆”,據本志卷五《職官志一·文官表》、光緒《吉水縣志》卷三十《選舉志·舉人》改。
新橋河,在村之西,由鳳凰山逶迤而下,環繞村前,勢如長帶,直注永興橋。
會茅洲、碧頭河,直出合瀾,每日有兩潮消長。
黃莆湧,在新橋村之東,由大髻婆、大頭岡發源而下,環繞村後,直至壆下村前,會新橋河,合流而出。
陂堰附 軍陂,在深圳右側,發源于梧桐、莆隔、筍岡等處,堰以灌田。
沙塘陂,在上水村後,源自水門山,流下十餘裡,堰以灌田。
石陂,在上水村右側,水源自沙塘陂流下,堰以灌田。
黃保潭陂,在永安村後,源自橫眉、坑漕二山澗流下,堰以灌田。
石湖陂,在石湖墟側,水自塘坑流下,堰以灌田。
松柏萌陂,在松柏萌村側,自石湖陂流下,堰以灌田。
蓮塘陂,在五都水蕉村側,源自白豪山流下,堰以灌田。
大陂頭,在五都馬田之右,水自南坑、水蕉諸山流下,堰以灌田。
三灣陂,在五都,風吹、羅帶、紅水諸山流下,堰以灌田。
羅蔔山陂,在五都,山水源長,築有一岩陂、二岩陂、三岩陂、四岩陂,堰以灌田。
黃殼陂,在黃貝嶺側。
河上鄉陂,在六都,自錦田迳,水入古洞陂流下,堰以灌田。
大平陂,由大平障發源,自龍江仔至倒地銀壺,堰為斜陂;自契嶺至豬腰土,堰為上陂;自澗頭至?魚萌,堰為蘇木陂;自龜湖至豐前墩,為長塘,同灌田。
鯉魚陂,在六都,發源上、下梅林、白鳳凹、蓮花山諸磵流下,堰以灌田,經莆海,曆黃岡,達于海。
下陂頭,在合水口村側,其水由崖嶺大江分派,從水貝村前而下,積水灌溉田畝。
鵝公陂,在六都,發源梅林迳、芒棟坑諸山流下,堰灌多田。
潮汐 朝曰潮,夕曰汐。
自東南大洋,道佛堂門,至南頭大海,一派而上,分五節。
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日,夏辰冬午,春、秋巳時,潮;夏戌冬子,春、秋亥時,汐,謂之平。
初四至初六,十九至二十一日,夏巳冬未,春、秋午時,潮;夏亥冬醜,春、秋子時,汐,謂之落。
初七至初九,二十二至二十四日,夏寅冬辰,春、秋卯時,潮;夏申冬戌,春、秋酉時,汐,謂之敗。
初十至十二,二十五至二十七日,潮皆同上,惟春則巳時;汐皆同上,惟春則亥時,謂之起。
十三至十五,二十八至三十日,夏卯冬巳,春、秋辰時,潮;夏酉冬亥,春、秋戌時,汐,謂之旺。
與他處異。
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日,潮最大,俗呼龍舟水。
十一月初一至初三,十六至十八夜,汐最大,俗呼夜生水。
八月中,潮較大,值飓風作時,早潮阻風不得落,晚潮複至,波濤洶湧,往往漂廬舍,沒禾稼,壞舟楫,謂之沓潮,或數十年一有之。
十月朔,候潮以占明年之水,以日值月。
朔日潮盛,則正月大水;二日,則應二月,至十二日皆然,占之悉驗。
又潮長之早晚,諺雲:“初一、十五當朝飯,初八、二十三,水大牛歸欄。
”此漁人舟子俚語,然百不失一也。
井泉 城中二井,一在東門學前,一在西門街中。
觀音閣井,在縣治右,深十餘丈,每晨汲聲鞺鞳,與轳辘相應。
北門井,中有巨石,如太極形。
九架梯井,在城西門外,泉水甘美,隆冬不竭。
甘泉井,在邑南一裡許,清洌甘美。
雲林仙井,在參裡山側。
成化間,布政陳選極賞其清洌。
沙井,在西鄉村,水甘,四時汲之不竭,古傳有羅隐迹。
桂角泉,在桂角山下,泉水甘美。
湯井,在玉勒村,水溫暖如湯,能療瘡疾,秋、冬泉有煙氣,海防周希尹命砌以石。
瓢胡石井,在七都平湖鄉左,汲之,僅容一瓢,日夜不竭。
柏井,在平山村側,井畔古柏一株,水泉甘美,累汲不竭。
魚仔井,在南山湧口頭。
每潮長,則鹹水浸之,常有小魚遊泳其中;潮退,味仍清洌,洵奇泉也。
仙人井,在長洲山麓,泉出石上,隆冬不竭,甘洌異常。
沙井甘泉,在沙井村北海旁。
龍井,在鵬城東山麓,橫開一穴,泉流不竭,其水夏寒冬溫,甘美與他泉異。
【注釋】 [1]“陂堰附”原脫,據本志本卷正文補。
[2]“南”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山》補。
[3]“揄”原訛“榆”,據本志卷五《職官志一·文官表》、光緒《吉水縣志》卷三十《選舉志·舉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