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四

關燈
當風二凹,在廣、惠交界處。

    明隆慶間,東寇連年西掠,多由二凹出沒。

     佛子凹,在二都、三都交界處。

     公凹,在留仙洞側,通白芒。

     風門凹,一在黃田村後,一在新田村側。

     城門凹,在六都,通淺灣。

     迳心凹,在大鵬凹,道險隘。

    監生歐陽铨捐石,砌十餘裡,邑令汪鼎金有“利及行人”匾額題贈。

     扶地凹,上水往深圳通衢之路。

     佛凹,在縣東五都,往來通衢。

     水 南頭海,在南頭一裡,兩粵諸水合珠江,經虎門,繞南山,逶迤而東。

    海中有烏、白二石,對峙中流。

     後海,距城五裡,通于海,東南即沙岡。

    其水中分沙江,水源二支,東南由大帽、紅水山,彙歸穿鼻嘴,折而西;東由梧桐山迤逦而來,流至白鶴洲,合流歸沙岡,繞護縣城。

     合瀾海,在縣西北八十裡,福永司之左。

     合連海,在城南百餘裡,中繞大奚山。

     獨鳌洋,在城南二百裡,左為佛堂門,右為急水門。

     急水門,在官富山南。

     鯉魚門,在官富山之南。

     佛堂門,在鯉魚門之東南,又曰鐵砧門。

    旁有巨石,長二丈餘,形如鐵砧。

    潮汐急湍,巨浪滔天,風不順,商舶不敢行。

    其北曰北佛堂,其南曰南佛堂,兩邊皆有天後古廟。

    北廟創于宋,有石刻碑文數行,字如碗大,歲久漫滅,内“鹹淳二年”四字尚可識。

    廟右曰碇齒灣,古有稅關,今廢,基址猶存。

    其南佛堂之山,乃孤島也。

    康熙年間,設炮台一座,以禦海氛。

    嘉慶庚午,知縣李維揄[3]詳請移建此台于九龍寨海旁。

     塘頭下河,在縣北,發源馬路迳、樟坑迳、清湖、廓下、莊屋村等處,經大湖、田寮下,至塘頭下,入東莞界。

    又數十裡,彙龍川江,入波羅海。

     滘水,在城東四十裡,發源于梧桐,右莆隔,左龍躍、雙魚諸山,西流曰钊日河,北出曰大沙河。

    二支分流,至滘山合流而西,曰滘水,經黃岡,逶迤四十裡入後海。

     穿鼻滘,在城東南三十裡,發源于大帽、紅水諸山,由錦田、屏山十餘裡,西北合流,彙于穿鼻嘴,南折而入沙江海。

     大沙河,在城東北數裡,發源陽台、丫髻、董公諸山,曆新圍、大湧三十餘裡,至白石入後海。

     南頭河,發源于南山,至西門頭入海。

    前河道淤塞,潮汐泛溢。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邑令金啟貞疏浚九百餘丈,水始暢流,至今賴之。

     西鄉河,在縣西十裡,發源于陽台,大髻婆,大、小茅諸山,至更鼓嶺、鐵岡合流,凡三十餘裡,經西鄉入海。

     茅洲河,在縣西四十裡,發源大頭岡、鳳凰岩諸處,至新橋之北十裡許合流,經茅洲墟入合瀾海。

     碧頭河,在縣西北六十餘裡,發源陽台、大平、障閣、蓮花迳諸處,合流經燕村、湧頭、周山五十餘裡,至碧頭河入合瀾海。

     三合水河,在縣城西北,源有三派,其右自大髻婆,中自陽台,左自牛塍,至嶺下合而為一,同歸西鄉河入海。

     溪西灣。

     屯門灣。

     擔杆洲,在縣南海中,形如擔杆,外即大洋無際,番舶入廣必由此。

    離縣治約三百裡。

     白鶴洲,在五都海中,潮長,群鶴俱集,望如堆雪。

     勒馬洲,在五都,一山橫出海邊,形如勒馬。

     蚊洲,在五都,四圍鹹潮繞之,中有井泉,甚甘美。

     大傘、小傘洲,在城西海中。

     大王洲,在城西海中。

     平洲,在城西海中。

     孖洲,在城西海中。

     礬石,即帆石,在城西海中約五十裡。

     馬鞍洲,在城西西鄉村前海中。

     龍穴洲,在城西,有蜃氣,多蒸為樓觀、城堞、人物、車蓋往來之狀,正月常見之。

     媚珠池,《舊志》雲:“在大步海,漢時采珠于此。

    ”今廢。

     長洲,在急水門外,大奚山南,長十餘裡,商賈多聚集于此。

     平洲,在七都下沙村前洋海中,長一二裡,橫亘海面。

     夾洲,在三都茅洲墟。

     七娘灘,在七都,石蹲水中,如星列,然石罅僅容一舟,水勢沖激,舟人過此危之。

     甘溪湧,其水由東北來,逶迤數十裡,繞學宮、縣治而南,由北埠橋入于海,居民戴珍築堤防之。

     綠橘潭,在五都龍躍頭,多橘樹。

    歲旱,鄉民多禱于此。

     流水響潭,在五都,發源處有數石井,天造地設,深約尋丈。

    春夏漲如飛瀑,秋冬則琮琤細響。

     沙橋嘴,長沙一灣千餘丈,透海,其嘴百餘丈,随流上下,潮上則灣上,潮下則灣下,飓風不能掃蕩,至今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