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裡,為急水、佛堂門之障山,有三十六嶼,周圍二百餘裡。
有異鳥見,則大風生。
山中有村落,多鹽田。
宋以為李文簡食采,今仍之。
老萬山,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海面屬香山。
其西炮台,系大鵬營撥防。
林木森密,昔萬賊巢此,故名。
三牙牌山,在西南海中,離縣一百二十裡。
南亭竹沒山,在老萬山南,周數十裡,内有盧亭,俗傳為盧循之後,能入水捕魚鮮食,以棕葉、竹箨為衣。
大嶺山,在縣東上水村後。
歲旱,鄉人禱雨必應。
神山,在縣東九十裡,瀝源村下,有車公古廟。
山頂有石,壁立甚高,土人祈雨于此。
三管筆山,在縣東海中,突起三峰,尖如筆,為大鵬分界山。
鴉洲山,在大步海中,其形如鴉。
獅子嶺,在六都龍塘村側,逶迤裡許,有一石屹立峥嵘,雲挂則雨。
康熙年間移遷,分界在此,煙燉故址猶存,又名煙燉嶺。
紅水山,在城南五十裡,周環十餘裡。
昔傳土人于此遇賊,殲焉,坑水盡赤,故名。
上有龍船石二,各長二丈許,一覆一仰,叩之,聲如洪鐘。
其坑流十餘裡,田藉灌溉。
九迳山,在縣南四十裡,下臨屯門澳。
明海道汪鋐帥土人殲佛郎機于此。
丫髻山,在縣東南大井村側,兩峰并峙,相距百餘丈,中平如衡,下有鄧符墓。
雞婆山,在九龍寨東南,怪石嶙峋。
昔土寇李萬榮駐此,以掠商舶。
淺灣山,在縣南九十餘裡。
三杯酒山,在大步海中,如三杯浮海面,故名。
七星岡山,在城南五十裡,圓秀如七星羅列,故名。
其山有石如獅,中有天後、元君、禾谷夫人廟,祈雨甚靈應。
仰船洲山,在城東南洋海中,形如仰船。
龍鼓山,在縣南洋海中。
鳳凰山,在大奚山帳内,雙峰插霄,形如鳳閣,與杯渡山對峙。
中有神茶一株,能消食退暑,但不可多得。
土人于清明日上山采之,名曰鳳凰茶。
頂有小石,祈雨多應。
赤柱山,在縣南洋海中,延袤數十裡,諸山環拱,為外海藩籬,有兵防守。
沱濘山,在東南洋海中,離縣二百四十裡。
蒲苔山,在縣南洋海中。
上、下磨刀山,在縣南海中。
白鶴山,在九龍寨西北,上有遊仙岩,岩下三小石如品字,上盛一巨石,高約六七丈,廣約三丈餘,壁立難升。
石頂有棋枰、棋子,至今猶存。
石北刻“遊仙岩”三字,第年遠,字稍糢糊。
昔常有白鶴一雙,栖止石上,故名。
龍岐山,在大鵬海邊。
七仙山,在縣北太平障内,有一大石生成七仙,鄉人祈雨多應。
平地頂山,在縣西北五十裡燕村側,山上平曠,瀾海特朝。
中有禾花娘壇,甚靈異。
董公嶺,在縣東北龍井村後,高八十丈,周一裡許,上有龍潭。
雙魚嶺,在縣東上水河上鄉,兩山相并,如魚戲水。
龍躍嶺,在縣東五十裡,高百餘丈,周回十餘裡,林木叢生,下有溪水,相傳有龍躍其間。
石馬嶺,在縣北六十裡石馬村後。
雷公嶺,在灣下村後。
打鼓嶺,在六都,俗傳風雨夜聞鼓聲。
雲攀嶺,在珠岡村後,其巅挂雲即雨,久雨挂雲即晴。
真背嶺,在縣東四十餘裡,一名大頭嶺。
康熙三年遷界,故址猶存。
橫龍岡,在縣東南二裡許。
大龍岡,在周家村之下。
鳳栖岡,在參裡山之南,形如覆杓,昔傳有鳳栖其上。
鹽田迳,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結,寬一丈許,延亘十餘裡。
相傳,元季邑人蕭觀庇創造,有碑記。
歲久湮沒,至今稱亭子步。
梅林迳,在梅林村後,上有石闆,有大人迹,長二尺餘,寬八九寸許,宛如人腳掌痕。
樟坑迳,在畫眉山側,通七都路。
石壁迳,在七都。
黃萌迳,在四都。
疊福迳,在七都疊福村近海。
竹頭迳,在七都,抵東莞界。
蓮花迳,在四都,往來官路,抵東莞界。
黎峒迳,在縣東六十裡,通鹽田、大鵬等處。
西向迳,在大鵬東,抵歸善界。
凹下迳,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聖廟。
《舊志》。
錦田迳,在縣東南錦田村後,通蕉迳汛。
觀音迳,在觀音山腰,通林村、大步頭等處。
大步迳,在縣東六十裡,通九龍、烏雞沙等處。
九龍迳,在官富山側。
馬路迳,在六都水迳村側,通清湖路。
莆隔迳,在莆隔村左,通平湖路。
旱堂、
有異鳥見,則大風生。
山中有村落,多鹽田。
宋以為李文簡食采,今仍之。
老萬山,在大奚山西南洋海中,海面屬香山。
其西炮台,系大鵬營撥防。
林木森密,昔萬賊巢此,故名。
三牙牌山,在西南海中,離縣一百二十裡。
南亭竹沒山,在老萬山南,周數十裡,内有盧亭,俗傳為盧循之後,能入水捕魚鮮食,以棕葉、竹箨為衣。
大嶺山,在縣東上水村後。
歲旱,鄉人禱雨必應。
神山,在縣東九十裡,瀝源村下,有車公古廟。
山頂有石,壁立甚高,土人祈雨于此。
三管筆山,在縣東海中,突起三峰,尖如筆,為大鵬分界山。
鴉洲山,在大步海中,其形如鴉。
獅子嶺,在六都龍塘村側,逶迤裡許,有一石屹立峥嵘,雲挂則雨。
康熙年間移遷,分界在此,煙燉故址猶存,又名煙燉嶺。
紅水山,在城南五十裡,周環十餘裡。
昔傳土人于此遇賊,殲焉,坑水盡赤,故名。
上有龍船石二,各長二丈許,一覆一仰,叩之,聲如洪鐘。
其坑流十餘裡,田藉灌溉。
九迳山,在縣南四十裡,下臨屯門澳。
明海道汪鋐帥土人殲佛郎機于此。
丫髻山,在縣東南大井村側,兩峰并峙,相距百餘丈,中平如衡,下有鄧符墓。
雞婆山,在九龍寨東南,怪石嶙峋。
昔土寇李萬榮駐此,以掠商舶。
淺灣山,在縣南九十餘裡。
三杯酒山,在大步海中,如三杯浮海面,故名。
七星岡山,在城南五十裡,圓秀如七星羅列,故名。
其山有石如獅,中有天後、元君、禾谷夫人廟,祈雨甚靈應。
仰船洲山,在城東南洋海中,形如仰船。
龍鼓山,在縣南洋海中。
鳳凰山,在大奚山帳内,雙峰插霄,形如鳳閣,與杯渡山對峙。
中有神茶一株,能消食退暑,但不可多得。
土人于清明日上山采之,名曰鳳凰茶。
頂有小石,祈雨多應。
赤柱山,在縣南洋海中,延袤數十裡,諸山環拱,為外海藩籬,有兵防守。
沱濘山,在東南洋海中,離縣二百四十裡。
蒲苔山,在縣南洋海中。
上、下磨刀山,在縣南海中。
白鶴山,在九龍寨西北,上有遊仙岩,岩下三小石如品字,上盛一巨石,高約六七丈,廣約三丈餘,壁立難升。
石頂有棋枰、棋子,至今猶存。
石北刻“遊仙岩”三字,第年遠,字稍糢糊。
昔常有白鶴一雙,栖止石上,故名。
龍岐山,在大鵬海邊。
七仙山,在縣北太平障内,有一大石生成七仙,鄉人祈雨多應。
平地頂山,在縣西北五十裡燕村側,山上平曠,瀾海特朝。
中有禾花娘壇,甚靈異。
董公嶺,在縣東北龍井村後,高八十丈,周一裡許,上有龍潭。
雙魚嶺,在縣東上水河上鄉,兩山相并,如魚戲水。
龍躍嶺,在縣東五十裡,高百餘丈,周回十餘裡,林木叢生,下有溪水,相傳有龍躍其間。
石馬嶺,在縣北六十裡石馬村後。
雷公嶺,在灣下村後。
打鼓嶺,在六都,俗傳風雨夜聞鼓聲。
雲攀嶺,在珠岡村後,其巅挂雲即雨,久雨挂雲即晴。
真背嶺,在縣東四十餘裡,一名大頭嶺。
康熙三年遷界,故址猶存。
橫龍岡,在縣東南二裡許。
大龍岡,在周家村之下。
鳳栖岡,在參裡山之南,形如覆杓,昔傳有鳳栖其上。
鹽田迳,在梧桐山腰,大石砌結,寬一丈許,延亘十餘裡。
相傳,元季邑人蕭觀庇創造,有碑記。
歲久湮沒,至今稱亭子步。
梅林迳,在梅林村後,上有石闆,有大人迹,長二尺餘,寬八九寸許,宛如人腳掌痕。
樟坑迳,在畫眉山側,通七都路。
石壁迳,在七都。
黃萌迳,在四都。
疊福迳,在七都疊福村近海。
竹頭迳,在七都,抵東莞界。
蓮花迳,在四都,往來官路,抵東莞界。
黎峒迳,在縣東六十裡,通鹽田、大鵬等處。
西向迳,在大鵬東,抵歸善界。
凹下迳,在小梧桐山麓,下有佛化大聖廟。
《舊志》。
錦田迳,在縣東南錦田村後,通蕉迳汛。
觀音迳,在觀音山腰,通林村、大步頭等處。
大步迳,在縣東六十裡,通九龍、烏雞沙等處。
九龍迳,在官富山側。
馬路迳,在六都水迳村側,通清湖路。
莆隔迳,在莆隔村左,通平湖路。
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