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山水略 山、水、陂堰附[1]、潮汐、井泉
艮為山,山者宣也,宣氣以散生萬物者也;坎為水,水者天地之苞,五行之始,萬物之所資生也。
邑以梧桐山為巨鎮,三峰嵯峨,矗立霄漢。
其餘如大鵬、杯渡諸山,層巒疊巘,屏衛環列,指不勝屈。
邑三面瀕海,汪洋澎湃,煙雲變滅。
凡浈江、端溪諸水,會珠江,屈折百餘裡,至蛇犀,合龍江,經虎門,彙分流湖,而注之東焉,誠一巨觀也。
至若唐人著海潮之賦,大《易》明井養之占,則又不可不以類而及也。
志山水。
山 梧桐山,在縣東六十裡,三峰秀拔,周匝數十裡,山陰垂距東洋,山陽延袤境内。
頂有天池,深不可測,多梧桐異草。
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龍也。
陽台山,在縣城北三十裡,高聳青冥,頂有龍潭,祈雨即應。
山下有祇園庵。
由梧桐發脈,為縣城座山。
文岡山,在縣東北三裡許,一名尖岡,高四十丈,周二百丈,陽台支山也。
南山,在縣南[2]七裡,濱海,上有雙石塔、觀音院,有石似仙人足,鄉人多祈雨于此。
寶山,在城北八十餘裡,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
昔寶安以此得名,今入東莞。
杯渡山,在縣南四十裡,高峻插天。
原名羊坑山,一名聖山。
南漢時,封為瑞應山。
靈渡山,在縣南三十裡,與杯渡山對峙。
舊有杯渡井,亦禅師卓錫處。
零丁山,在赤灣海中。
宋文天祥有詩雲:“零丁洋裡歎零丁。
”即此。
大茅山,在縣城西北四十裡,兩峰秀峭。
參裡山,在城西北五十裡。
《南越志》雲:“邑人黃舒有孝行,比于曾參,因名。
” 大髻婆山,在城北三十裡,近陽台山,形似大髻,因名。
羊凹山,在城北八十裡。
石龍山,在城西北六十裡,巨石嶙峋,狀如獅踞龍蟠。
有竹隐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鐘山,在鳳凰岩北,上有龍王壇,最靈異。
下有黃舒孝子祠。
虎頭山,在官富九龍寨之北,亦名獺子頭,怪石嵯峨,壁立插天,其下凹路,險峻難行,然實當沖要道。
乾隆壬子年,土人捐金,兩邊砌石,較前稍為平坦。
《舊志》:虎頭山入東莞。
與此别。
大平障山,在縣北七都,延袤二十裡,為縣疆界。
盧山,在縣北八十裡,上有虎頭潭,潭邊有線路,有田可耕。
畫眉山,在縣東北五十裡樟坑迳側,多畫眉鳥。
西鄉凹山,在縣東北一百五十裡。
柑坑山,在七都,周匝四十裡,昔猺人居之,多産赤竹。
校杯山,在西北海中。
塘坑山,在縣東四十裡梅林迳。
上有七娘壇,嘗祈雨于此。
下有雲井,天将雨,先出雲。
山腰有石鑼、石鼓,叩之有聲。
黃木山,在縣東三十裡,三峰峭麗如筆架,亦名筆架山。
黃坑山,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山,在縣東九十裡,尖秀插雲如筆。
葵湧山,在縣東一百餘裡,多生水葵。
九頓山,在縣東一百餘裡,從山麓而上,連頓九層,至頂平曠,往大鵬必由之路。
監生李溶光、李紹光捐石,砌平十餘裡山溪,并架以橋,置有亭子,為行人栖息之所。
邑令李維揄、舉人侯倬雲俱為記,以志其事。
大鵬山,在縣東一百六十裡,一名七娘山,大鵬所鎮山也。
昔傳有仙女七人遊此,以其如鵬踞海,故名。
其地有龍潭、鹿湖、羊塘、石室、危石、高峰、飛瀑諸勝,龍潭石上刻有“川嶽鐘靈”四字。
《舊志》:一百二十裡。
今計程改正。
陶娘山,在大鵬東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内容艟艨數十艘。
先年寇據島險,海道何公用鄉耆歐陽景等議,壘石塞之。
馬鞍山,在縣東八十裡,枕東洋,形如馬鞍,山腰有田數十畝,舊村久廢,今複有家居者。
大帽山,在城東五十裡,形如大帽,由梧桐山迤逦南旋西折,高二百丈,為五都之鎮,上有石塔。
多産茶。
觀音山,在城東南大帽山帳内,奇峰聳峙,仰幹霄漢。
頂有觀音廟,見《舊志》。
桂角山,在縣東南四十裡,多産桂。
兩山競秀如角,一名鳌潭山。
其山有雲即雨,上有仙女梳妝石。
宋鄧符築力瀛書院,講學于其下。
今基址尚存。
梅蔚山,在縣南一百裡,前護縣治,後障東洋,叢生林木。
宋景炎帝常駐跸于此。
官富山,在佛堂門内,急水門之東。
宋景炎中,帝舟曾幸此,殿址尚存。
舊設巡司,今遷入赤尾村。
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縣南百餘
邑以梧桐山為巨鎮,三峰嵯峨,矗立霄漢。
其餘如大鵬、杯渡諸山,層巒疊巘,屏衛環列,指不勝屈。
邑三面瀕海,汪洋澎湃,煙雲變滅。
凡浈江、端溪諸水,會珠江,屈折百餘裡,至蛇犀,合龍江,經虎門,彙分流湖,而注之東焉,誠一巨觀也。
至若唐人著海潮之賦,大《易》明井養之占,則又不可不以類而及也。
志山水。
山 梧桐山,在縣東六十裡,三峰秀拔,周匝數十裡,山陰垂距東洋,山陽延袤境内。
頂有天池,深不可測,多梧桐異草。
山下有赤水洞,邑之祖龍也。
陽台山,在縣城北三十裡,高聳青冥,頂有龍潭,祈雨即應。
山下有祇園庵。
由梧桐發脈,為縣城座山。
文岡山,在縣東北三裡許,一名尖岡,高四十丈,周二百丈,陽台支山也。
南山,在縣南[2]七裡,濱海,上有雙石塔、觀音院,有石似仙人足,鄉人多祈雨于此。
寶山,在城北八十餘裡,上有潭,潭下有石甕二,飛瀑注之,奔響如雷。
昔寶安以此得名,今入東莞。
杯渡山,在縣南四十裡,高峻插天。
原名羊坑山,一名聖山。
南漢時,封為瑞應山。
靈渡山,在縣南三十裡,與杯渡山對峙。
舊有杯渡井,亦禅師卓錫處。
零丁山,在赤灣海中。
宋文天祥有詩雲:“零丁洋裡歎零丁。
”即此。
大茅山,在縣城西北四十裡,兩峰秀峭。
參裡山,在城西北五十裡。
《南越志》雲:“邑人黃舒有孝行,比于曾參,因名。
” 大髻婆山,在城北三十裡,近陽台山,形似大髻,因名。
羊凹山,在城北八十裡。
石龍山,在城西北六十裡,巨石嶙峋,狀如獅踞龍蟠。
有竹隐李先生精舍,在山之麓。
大鐘山,在鳳凰岩北,上有龍王壇,最靈異。
下有黃舒孝子祠。
虎頭山,在官富九龍寨之北,亦名獺子頭,怪石嵯峨,壁立插天,其下凹路,險峻難行,然實當沖要道。
乾隆壬子年,土人捐金,兩邊砌石,較前稍為平坦。
《舊志》:虎頭山入東莞。
與此别。
大平障山,在縣北七都,延袤二十裡,為縣疆界。
盧山,在縣北八十裡,上有虎頭潭,潭邊有線路,有田可耕。
畫眉山,在縣東北五十裡樟坑迳側,多畫眉鳥。
西鄉凹山,在縣東北一百五十裡。
柑坑山,在七都,周匝四十裡,昔猺人居之,多産赤竹。
校杯山,在西北海中。
塘坑山,在縣東四十裡梅林迳。
上有七娘壇,嘗祈雨于此。
下有雲井,天将雨,先出雲。
山腰有石鑼、石鼓,叩之有聲。
黃木山,在縣東三十裡,三峰峭麗如筆架,亦名筆架山。
黃坑山,一名大王山。
梅沙尖山,在縣東九十裡,尖秀插雲如筆。
葵湧山,在縣東一百餘裡,多生水葵。
九頓山,在縣東一百餘裡,從山麓而上,連頓九層,至頂平曠,往大鵬必由之路。
監生李溶光、李紹光捐石,砌平十餘裡山溪,并架以橋,置有亭子,為行人栖息之所。
邑令李維揄、舉人侯倬雲俱為記,以志其事。
大鵬山,在縣東一百六十裡,一名七娘山,大鵬所鎮山也。
昔傳有仙女七人遊此,以其如鵬踞海,故名。
其地有龍潭、鹿湖、羊塘、石室、危石、高峰、飛瀑諸勝,龍潭石上刻有“川嶽鐘靈”四字。
《舊志》:一百二十裡。
今計程改正。
陶娘山,在大鵬東南,抵惠州界,包拱如城,内容艟艨數十艘。
先年寇據島險,海道何公用鄉耆歐陽景等議,壘石塞之。
馬鞍山,在縣東八十裡,枕東洋,形如馬鞍,山腰有田數十畝,舊村久廢,今複有家居者。
大帽山,在城東五十裡,形如大帽,由梧桐山迤逦南旋西折,高二百丈,為五都之鎮,上有石塔。
多産茶。
觀音山,在城東南大帽山帳内,奇峰聳峙,仰幹霄漢。
頂有觀音廟,見《舊志》。
桂角山,在縣東南四十裡,多産桂。
兩山競秀如角,一名鳌潭山。
其山有雲即雨,上有仙女梳妝石。
宋鄧符築力瀛書院,講學于其下。
今基址尚存。
梅蔚山,在縣南一百裡,前護縣治,後障東洋,叢生林木。
宋景炎帝常駐跸于此。
官富山,在佛堂門内,急水門之東。
宋景炎中,帝舟曾幸此,殿址尚存。
舊設巡司,今遷入赤尾村。
大奚山,一名大嶼山,在縣南百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