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産第十四

關燈
朝北鬥,故又名七星魚。

    切忌與荊花同食,食則必死。

    其膽可入藥,故人多割其膽而後鬻于市。

    其肉切片宜炒食。

     鳝,似蛇,無鱗,有青、黃二種,體有涎沫,夏月于淺水作窟。

     鲢,也。

    鲢、、鳙三物,皆鯉子所成,以不得雄鯉之氣,故不成鯉,黃者鲢、白者鱮、黑者鳙,皆好旅行,故字從“連”、從“與”、從“庸”。

     鳜,巨口細鱗,黃質黑章,俗呼記花魚。

     黃鲴魚,腮紅脊黃,大者四五寸,小者二三寸,無甚大者。

     ,無鱗,色綠,肥大者色黃,額上腮三大刺,群遊,作聲“軋軋”然。

     鳅,喜遊淺水中,水涸則伏于泥中,不出亦不死,故曰泥鳅,蓋兩栖類也。

     石鲢魚,形似鳅而小,長不過二寸,無鱗,其皮微黃、淡綠二色相間,骨軟如無。

    其味肥甘,然不常有。

    如六、七月間西山多雨,山水漲發,有魚随水而下,曰石母,相傳乃山蛆所化,長三四寸,味不甚佳;至雄生子,曰石鲢,好逆水上行。

    土人每于津梁溪渚間用長柄小回兜網之,間有搬罾網以取之者。

    北至白溝河而盡,再北絕無矣。

     黃頰,色白,又名白魚;口細而長,又稱猴魚。

    力大解飛,能于水中觸人,當者辟易。

    性暴烈,出水立死。

    大者重百十餘斤。

     (以上鱗屬) 蝦,河、澱皆有之,生于河者色白,煮之淡紅;生于澱者色青,煮之深紅。

    春初生子,散在淺水中,名苗蝦。

    曝幹,舂去皮,為蝦米。

    至謂蝗化為蝦,或雲稻花變成,皆無稽之談也。

     蟹,無腸,而有二螯、八足,皆橫行,殼堅而脆。

    字從“解”者,以随潮解甲也。

    大者如杯;小如錢者,以酒糟腌之,味尤佳。

     螺,旋甲。

    本境産者大如棗栗,殼亦薄脆。

     蚌,長甲。

    老蚌産珠,生于江海;本境所産乃小蛤,非蚌也。

     蛤,甲圓而厚。

    外有縱橫即蚶也。

    凡蛤之屬閉口,聞雷鳴則不複閉。

     鼈,水居陸生,無耳,以目聽,形圓脊穹,四周有裙。

    随日光所轉,朝首東向,夕首西向。

    其行蹩蹩,故謂之鼈。

    切忌苋合食,食則肉反生。

    飲馬尿則化為水。

     (以上介屬) 蠶,有大小、白烏、斑色之異。

    皆自卵出;間亦有胎生者,與母同老。

     蜂,有土蜂、馬蜂、牛虻蜂之别。

    又蜜蜂,人收而養之,取蜜。

    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

    蜂尾并鋒,故謂之蜂。

     蟋蟋,一名蛩,即促織。

    當授衣之先,鳴以紡織。

     螳螂,深秋乳子,至夏初乃生。

    其子曰螵蛸。

     蜘蛛,有數種。

    《字林》雲:“設一面之網,物觸而後誅之,知乎誅,義者,故曰蜘蛛。

    ” 蜻蜓,俗名馬郎,有青、赤、黃三種。

    六足四翼,翅薄如蟬,取蚊虻食之。

    赤者遇雨則多,好集水上款飛。

     蟬,有數種,蜩、螗、寒蟬,并蟬也,蜣螂所化,其殼蛻可入藥。

    鳴則天涼,故謂之寒蟬,俗所雲“伏天弗涼”者也。

    其大者,土人呼麻吉了。

     螢,一名夜光。

    《月令注》雲“腐草得暑濕之氣化為螢”,未知确否。

    梁元帝詩:“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

    到來燈下暗,翻向雨中然。

    ” 蝶,一名蝴蝶,有大小、黃白、斑文之别。

    《搜神記》謂“朽麥化為蝴蝶”,疑與“腐草為螢”同一附會。

     絡緯,一名莎雞,俗呼唧螞蠟,綠色,秋涼時以兩股擊翼而鳴。

     蝘蜓,俗呼蠍虎。

    在草澤者,蝾螈、蜥蜴;在壁者,蝘蜓、守宮——一物而四名,亦兩栖類也。

     蛙,一名蝼蝈,又曰田雞,色青,長股善躍;蝦蟆,大腹短腳——皆兩栖類。

     蟻,蚍蜉也,有二種:小者色黑,善鬥;大者色黃,俗名馬蟻。

     蠅,有數種,青蠅善亂色,蒼蠅善亂聲。

    好交其前足,有絞繩之象,故“繩”字從“蠅”。

    埤雅蠅生于灰,如值水溺死,以置灰中,須臾即活。

     蚊者,打拳蛆所化。

    俗說鷏鳥常吐蚊,故曰蚊母,今以博物學證之,其謬甚矣。

    長吻如針,能刺入毛孔而吸其血;然畏煙,以艾葉熏之則伏。

    “蚊”本作“蟁”,從“昏”從“蟲”,以昏時乃出也。

     蚓,一名曲蟺。

    善長吟于地中,故有“蚓笛”之目。

    又名土龍。

     蝤,生糞土中,食草木根,口剛,身軟白。

    在糞土名蛴螬,在木中為蝤。

     蠍,虿也,土人呼虿為蠍。

    又有火蠍,甚小,而其毒更酷。

     (以上蟲類) ——右,動物 黍,有黃、白二種。

    白者粘,可為酒,然其米皆黃,俗稱黃米;黃者俗名糜子,不粘。

    “黍”之為言“暑”也,小滿種,處暑熟,晚種者亦能早熟,俗雲“早黍晚麥,不收莫怪”。

    種宜高地。

     稷,北人直名為谷,脫殼則謂之小米,北人日用不可缺者。

    古與黍并重,然黍早而稷晚,黍大而稷小,黍穗散而稷穗聚,黍米粘而稷米不粘。

    又名為粟。

    其色有朱、白、黃、黑各種。

    春種秋熟,然有一種五六月種而秋分熟者,俗名“六十日還倉”,旱歲多種之。

     蜀秫,俗呼高粱,紅、白二種。

    紅者稍短,早熟,能釀酒;白者亦有白殼、黑殼之殊,高一丈。

    然亦有粘者,色微黃,俗呼粘高粱。

    以種來自蜀,故稱蜀秫。

     蘆粟,似蜀秫,俗呼甘蔗。

    含糖甚多,惜土人不知制造,但供咀嚼而已。

    其米亦可食。

     玉蜀秫,一名玉米,以曾經進禦,故名。

    俗名棒子,以結實如棒也。

    有黃、白、紅、紫數色,本境黃者多,白者次之,紅、紫者少。

     麥,有紅、白二種。

    白者皮薄而粒小;紅者養料最多,食之健脾。

    雄多水患,有“一水一麥”之謠。

    刈麥後不種晚禾者謂留麥地,秋種夏熟;地有積水,至春始種者為春麥,不若秋種者佳。

     大麥,亦有春種、秋種之别。

    秋種者,殼與粒粘附,必碾而脫之,俗呼秋子。

    春種者,有芒大麥、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