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

關燈
潭,五龍宮在其上,為任丘、雄縣之界。

    潭之四圍,蒹葭郁茂,中有泉水,深不可測,大旱不竭。

    西一裡舊有界牌,與任丘縣苟各莊分界,今遺址猶在。

    南連小龍華村,庚子之亂,民舍半多燒毀。

    東半裡曰店子村。

    西有都土地廟,村民多崇信,俗傳其神為韓昌黎雲。

    東半裡曰白家莊,戶僅二三,在昔亦巨裡也。

    東連大龍華鎮,每旬有四集。

    有公立初等小學在村西劉真君廟。

    福順舊裡社壇在焉,今久廢。

    村北有蓮花池,今淤。

    鎮東半裡曰賈家村。

    村東有果木園,風景可供遊賞。

    東連張家村。

    于民歲晚,多制爆竹火藥,南銷山東北部,頗食其利。

    東有金林寺。

    東曰果子園。

    又東曰興隆、依河二莊,亦名南任家莊。

    又東曰娘娘宮,村有娘娘廟,故名。

    公立初等小學在廟内。

    東北曰付家村。

    又東連張家店,止三戶。

    東半裡曰何家村,分為二,曰大何家村、小何家村。

    又東北數武曰大王村。

    又東北一裡曰朱家村。

    又東北一裡曰北鬥村,村形曲折如北鬥,故名,有回人十餘戶。

    漁業公司在其北。

    又東北數武曰回回營,共四十二戶,皆系回民,多以皮硝熟各種獸皮,間有牧羊及耕作者。

    有禮拜寺。

    東隔渟水即下村,水中蓮葭郁茂,宛然可觀。

    元殷伯宗即此村人。

    村内回人雜居十餘戶,屢起争端。

    在昔居舍齊整,因拳亂反複,燒毀無算。

    又東北二裡為大、小郭莊。

    南有舊郭家澱、陳家澱。

    又東北二裡曰口上村。

    有舊張家澱,有青草澱。

    又東北半裡曰王村,明忠臣王喬棟即由此遷居城内。

    又東北即秦、韓、張三莊,東去千裡堤約二裡。

    秦各莊有朱氏私立初等小學在焉。

    有馬澱、塘澱,今淤。

    西為張各莊。

    再西為韓各莊。

    西北一裡依堤之村曰河頭村。

    村有舊河,今淤。

    又東北三裡曰史各莊鎮,是為南鄉之極東北境。

    鎮北一裡舊有界牌,東北界保定縣境。

    鎮内有橋跨趙王河上。

    河為赴津之航路,交通便利,貨物輻湊,每旬有四、九二集。

    有百福寺,元至正時建。

    公立初等小學在張氏宅内。

    其南有村曰小河南,以在舊趙王河南也。

    由此而東,有南北之長堤,北起趙王河南岸,南達留鎮,是曰周奎堰。

    周奎者,明戚畹,文安人,當明季時,文安數罹水患,奎築之以防五觀諸澱之水者。

     史各莊南行過周奎堰,凡二裡至榆林口,居民散布,凡七町。

    沿堰南行十二裡,其東有村曰烹耳灣。

    村東三裡舊有界牌,與文安分界。

    南一裡曰大王東。

    其西南一裡曰徐家屯。

    又西南一裡曰小王東。

    又南二裡有村二,曰大、小齊觀,北大齊觀,南小齊觀。

    村南舊有界牌。

    又有吳安澱、長兒澱,久淤。

    又南三裡曰大留鎮,地當周奎堰之南端。

     留鎮向分五町,此為大留鎮,舊有賓興裡社壇。

    村北三裡舊有界牌。

    鎮每旬有五、十兩日集。

    劉氏世為本鎮著姓,即昌允之裔,由縣城移此。

    有五町公立初等小學在娘娘廟内。

    其東南半裡為花木廠村。

    村向為文安治,西一裡舊有界牌,與霍留鎮分界,不知何時始隸縣治。

    又西南為韓留鎮。

    有古寺曰崇興,唐憲宗元年建,明代重修,氣象雄壯,為本境最古之寺。

    又南為趙留鎮。

    又南為崔李村。

    東一裡為大李村,是為本境南鄉之極東南界。

    東一裡舊有界牌,與文安分界,南與任丘分界,西距縣城八十裡。

    崔李村西六裡曰彩家務。

    又西二裡曰孟家莊,多孟姓,相傳為亞聖之裔。

    莊之西南即任丘境。

    北三裡曰石橋村,村居五官澱之中。

    澱方三十裡,下連任丘,東連蒲澱,今淤。

    居民多呂姓。

    有耶稣教十餘戶;有崇奉天地君親師者百餘戶,俗号天地門。

    又東北六裡曰小務村,多田姓。

     ——右,南鄉,共五十八村 由縣治南行過瓦濟橋,西南行二裡有村曰徐家莊。

    西南一裡曰馬家莊。

    東南五裡曰南馬莊,是為西鄉之東南界。

    由此西北三裡曰常家莊,為舊殷富屯地。

    又西北半裡曰董家莊。

    舊有董家澱,今淤。

    又西南二裡曰馬蹄灣。

    西北曰黃灣村。

    有溁秀寺,明代重修,公立初等小學在其内。

    村西南有堤曰南老堤,康熙二十二年總河王新命築,用以壅西澱之水者。

    又舊有黃灣河,南易水支流也,東北迳大雄山入白溝河,今淤。

    黃灣北四裡曰西樓村,共七町:曰艾、常町;曰楊、趙町;曰紅寺西樓,以寺之壁赤,故名,公立初等小學在内;曰韓家町;曰鄧家町,多奉天主教。

    西樓有李家澱、黃澱,今皆久淤。

    西南三裡曰南、北辛立莊,張甘棠即南辛莊人。

    又其西八裡曰李郎村,為舊定安屯地,居民多奉天主教。

    村南有石臼澱,今淤。

    有舊涵洞一座。

    又西五裡為留通村,分東、西二町。

    其北有留通澱,久淤。

    又有涵洞一座,宣洩積潦之水入燒車澱。

    有留通寺,成化五年建。

    村有燒鍋,用高粱釀酒。

     西樓北三裡曰西槐村。

    村有橋跨西槐引河上。

    二百四十戶,旗、漢、回各占三分之一。

    其東北曰東槐村,有舊義和社壇。

    西樓之西二裡為三小王村,有豐樂舊社壇。

    東北曰李小王。

    東南曰仇小王,公立初等小學在仇宅。

    西北曰高小王。

    村東有關帝廟。

    又西北二裡曰平王村,有舊利人社壇,東、西、中三町。

    中町有興國寺,公立初等小學在焉。

    有馬家澱,久淤。

    平王之西三裡餘曰郭村,村人多用柳條編為筐、籮、簸箕,銷行本境。

    西北曰羊定村。

    又西北曰沙窩村。

    沙窩南五裡曰大河村。

    村人多何姓,明禦史何思之後也。

    是村多種棉花,間有紫棉花,織為紫花布,頗稱精美。

    其南二裡曰東西裡村,分二町。

    村北有觀音寺,明成化元年建,崇祯十四年太監謝文舉重修,神像系堅木,雕刻精美;光緒二十七年,其正殿為教民燒毀。

    村南有增福神祠,肇建于唐,監造于尉遲氏,明代重修。

    村西一裡舊有界牌,南界安州境。

    北五裡曰孫村,分東、西二町。

    中有觀音寺,元至正五年建,明天順間重修,光緒三十一年又經村人修葺。

    寺有古槐,中心空裂,而枝葉獨茂。

    東南二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