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

關燈


    有蒼耳澱,久淤。

    村人王氏世多顯宦。

    又東行六裡,過橋曰南莊子,庚子之亂,是村死人尤衆。

    北二裡曰張各莊。

    舊有慶豐裡社壇,今圮。

    莊舊有義倉,二十六年毀于兵燹,延燒民房數百間。

    村有李殿楓者,性好施予,人受賜者多匾其門,是年亦全燼焉。

    初等小學在關帝廟内。

    由此而西二裡曰西張各莊,分三町,曰高家町、王家町、張家町,此町多系旗戶。

    稍北曰韓家町,今止一二戶,合之南莊子。

    ——是為張岡六町。

    張各莊西北八裡為大、小河各莊,順治年渾河南決,迳此村東南行,故名。

    西曰小河各莊,莊之西南及西北皆新城縣境。

    東裡許為大河各莊,村多古廟,有清涼寺,寺有三浮圖,相傳明時建。

    村北一裡舊有界碑,今圮。

    又東北行三裡餘為趙各莊。

    東裡餘為邢各莊,村東三裡舊有界碑,久圮。

    莊有白絲澱,久淤。

    又東裡餘曰蘇家町,系明時太學生蘇承業故裡。

    圈占役起,蘇氏挈家遠避,其墓尚在町南,碑碣亦皆埋沒。

    町有潘姓,系旗戶,約五六家。

    蘇家町與新城縣程各莊裡闬相接,有兩屬合立初等小學在程各莊關帝廟。

    町東有六郎堤,與霸州為界。

     由蘇家町折而南行八裡曰張家莊。

    又折而東行八裡曰開口村,一名豐樂村,居民多董姓,自元、明迄國初多貴顯。

    有董憲周者精柔術,至今村人多善拳勇。

    村中有旗民三十餘戶。

    村外有百子廟,近為蒙學。

    又有三義廟,為義學故地。

    其南裡許曰董家莊,是村有巨須、菱角、李家、光澱、菰蔣、小澱,皆久淤。

    村中十字街舊有界牌,以東界保定縣、北界霸州。

     由開口南行五裡曰劉家鋪,村中有自米家務來之廢河,分東、西二町。

    又東南三裡曰洪城村,古曰紅城,為宋代八寨之一,有進賢舊裡社壇。

    村中有興隆寺,院落甚大,産業亦饒。

    其村北有地藏寺,明太監王姓、李姓等所建。

    東南五裡曰茅兒灣,為東路極東界。

    西二裡曰馬務頭村。

    明洪武時設馬務頭河泊所,河泊一員,天順間裁。

    國初有武進士曰李學文,曾與水賊戰,村賴以全。

    有公立初等小學在關帝廟。

    西五裡曰葛各莊,多郭姓、楊姓。

    公立初等小學在村西藥王廟。

    西三裡曰胡各莊,莊跨蘆僧河,中有橋以通南北。

    自洪城村至此,皆蘆僧河北岸村也。

     胡各莊西南三裡過通天橋,橋跨蘆僧河上。

    河南有村曰道務村。

    北有溝,白溝河故道也,康熙二十六年自大陰村東大王口南下,轉迳龍灣、道務二村之南,趨史各莊。

    楊氏世為村著姓。

    公立初等小學在三官廟、在真武廟。

    由此東南八裡至大清河北岸,岸有村曰楊家場。

    沿岸東行,有小村曰下河門,跨河而居。

    東裡許曰王家場。

    又東行五裡曰任家場。

    ——三場者,為各該姓之田莊,内積柴草,外多植柳,故望之蔚然深秀,宛如一大村落。

    又沿岸東北行至茅兒灣,有渡船,明時之神機營澱。

    此為本境東鄉之極東南界。

     道務村西南三裡曰龍灣村——大清河西南來,蜿蜒如龍,故名——龐鬥樞先生故裡也。

    村南有南陽橋,久圮,今有渡船。

    村民繁庶,為東路第一大村,袁、張二家世為著姓。

    有公立初等小學在舊佛堂。

     龍灣之西北二裡有村曰狄夏頭。

    昔宋真宗景德中,使曹利用與契丹定和議于狄夏台,即此。

    今分東、西二村,距約裡許。

    狄夏頭之西南一裡有村曰袁家園,村依大清河北岸,居民多業種蔬,以河水暖,宜灌園故也。

    袁家園西北五裡曰崔村,為王文嶽故裡,墓在村東北三裡。

     由袁家園渡河而南,有小村五。

    一在東南,距大清河南岸四裡,曰王家房,村北有南老堤,舊有涵洞,宣洩大陰村積潦之水入澱。

    在西北者曰趙町,有普慶庵。

    稍東曰劉町,有玄帝廟,公立初等小學在焉,又有大悲庵。

    稍南曰姚町,有三官廟。

    再南曰梅町,有李家庵,庵有晾經台。

    合之王家房,是為大陰五町。

     ——右,東路,共四十二村 城南十裡有村曰十裡鋪,為緻福屯地,舊名郝家莊。

    公立初等小學在高公振岡故宅。

    北有呂祖廟,金大定間建,俗傳呂仙觀蓮于此,今“呂廟煙波”為本境八景之一。

    南二裡有燕南趙北坊,跨疊道上,有李文忠公題“燕南趙北碧漢層虹”字。

    再南曰易昜橋。

    橋南路東有雄縣、任丘縣分界碑。

    碑之北有龍神廟。

    西南行,有孫家莊、王家莊、季家莊,三莊皆水鄉,人多業漁、養鴨,間種稻藍瓜蔬等物。

    北距南老堤一裡,堤所以壅西澱之水者也。

    南臨蓮花澱,風景殊佳,“蓮浦晴遊”為本境八景之一,騷人詞客多有題詠。

    又有窩羅澱。

     由十裡鋪沿南老堤東行,過淤清河,東北行,凡十裡至藥王廟,旁有居民數家。

    有泥狗廟。

    北隔淤清河曰牛角窪,以形如牛角,故名。

    窪之東北為老河口,即清河入白溝河之口。

    其東為大港澱,澱與老河口今皆淤。

    又東過大港淤引河,彌望平原,間有積水,所謂白草窪是也。

    内有柴火澱,今已淤平。

    其北為靳家場。

    南八裡為趙王河北岸。

     由西南而東北,背堤而居者凡六村:曰沙窩村,居民業漁。

    東有金沙寺,寺有鐘鼓樓,今皆圮,惟存瓦礫。

    東裡許曰陳家村,東連宗家莊,二村陳姓、宗姓者居多,村即以姓名者也。

    居民多編柳制器,獲利甚厚,惜柳條多自固安購運,未能自植耳。

    東數武曰任家莊,任氏為著姓,原系正紅旗,今入漢籍。

    東北裡許曰小王村。

    東有百尺寺,寺有香椿,其味甚美,鹹、同時著名全境,今則惟存瓦礫而已。

    東半裡曰後台子,戶口零落,勢将圮廢。

    又東北四裡餘曰羊家莊。

    此六村者皆依河、環白草窪而居,土田肥美,而居民寥落者,以清河及大港引河向多水患也;今則二河已淤,白草窪亦成沃壤,富庶之象可立待矣。

     趙王河南岸即千裡堤,堤為康熙三十七年王新命築,由西南而東北,行本境凡三十餘裡。

    堤上多村落,其最西者曰溫家莊。

    西北四裡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