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

關燈
北,俗呼夫子窪,洪武時知縣程九鼎移建于此。

    中為明倫堂。

    後為鏡堂,明教谕王齊建,用以燕會諸生者——“鏡堂嘉會”為縣境八景之一——今為教谕宅。

    東為崇聖祠,并明倫堂,皆光緒十七年教谕于福澤建。

     唐觀音寺在瓦濟街西,相傳唐時建。

    舊有僧會司在内,後移圓通閣。

    閣在瓦濟街北正中,南向。

    閣後左方丈,為康熙三十年馬之骦奉知縣張公委修縣志之局館。

    西北有天甯寺,即明雲川衛故地,本縣朝賀、習儀在此。

    寺前為天甯街。

    西首有觀音堂,北向。

    由此南行為西後街。

    路東有泰山行宮,并祀齊無鹽,庚子之亂,德軍駐紮時毀之。

    南抵廢藥王廟,交三鋪界。

     圓通街自閣東直抵永定街,舊無居人,嘉靖時知縣胡政營屋立市,招民集居,順治末凋殘,至今蔓草荒煙而已。

    閣南西口為城隍街,有城隍廟,道會司在焉。

    西側有知縣淩公松林專祠。

    稍南有關帝廟,地方官歲時緻祭。

    再西為真武廟,系銅像,嘉靖七年馬文學建。

    城隍廟前有一、六、三、八日集。

    瓦濟街中有馬家牌坊二,今并圮,惟石基尚存。

    又南為學坊街,舊有儒學育才、興賢二坊,今圮。

    再南西口有考牧街。

    西抵西後小街,今已廢,無居人。

    東門曰永定,門内有東西街曰永定街。

    有觀音寺、玉皇廟。

    北城上玉虛宮,即李允則所建之北嶽廟。

    仁宗康定年,北人胡知遠來侵,夜半見真武現形,尋敗遁,乃令改祠真武。

    今與城下玉虛宮并圮。

    東城下有南北街曰倉後,以舊預備倉及舊社倉皆在縣門東,此街适在其後也。

    南首路東有三義廟,邑之勸學所在焉。

    廟西有撫按察院,久圮。

    察院南為準提庵,北向街口。

    由此北行至學坊街,東為城缺口,光緒二十六年德意志兵駐紮所開。

    北接興賢街,遙抵永定街。

    街長二裡,東為城垣,西多積水。

    明萬曆十四年,知縣康功營屋數百間,招撫流移;自國初已荒廢。

     五鋪地居城西北,南至一門三節坊,東南至滿營,東至土地廟西壁下,北至北城,西至易昜門。

    有小真武廟、忠孝節義祠、西門關帝廟,今并圮。

    街曰易昜街。

    東行數十步,轉向南,過官溝關帝廟,南抵觀音堂。

    自官溝至此又名鴻雁街,向無居民,萬曆年間知縣劉羽國營屋立市,以招流移,故名。

    舊有惠民藥局,今久廢。

     六鋪地為西關北店,南至西水門,東至西城門,北至真武廟,西至河西娘娘宮。

    有永通街。

    永通橋跨白溝河上,明景泰間知縣曹偉創建,正德間易鴻重修,國朝康熙間戚重進、來淑洙均有重修。

    維時六鋪之盛亞于一鋪,每月有初八、十一、二十一、二十八日四集。

    自道光年橋壞不複修,道路不通,而六鋪遂衰落,鋪戶盡閉,而人煙寥落,至今茅房數椽,散布于蔓草荒野間,欲問當日事,而故老無存矣。

    則甚矣道路之有關于商務也。

    門外舊有七屯社壇,今圮;其北有社稷壇并縣厲壇,今并圮,惟縣官歲時緻祭。

     忠義冢在西門外半裡,約三畝餘。

    明建文初年東門之變,義士胡斌收瘗國殇于此。

    嘉靖末,知縣馬紹英買地十畝,以補冢西之缺,植樹木,修牆垣。

    萬曆中,建關帝廟于上,此外有真武廟、善慶庵,今并圮矣。

     劉家園,康熙中縣人韶州知府劉世豸築,有竹木水石之勝,今無複存者矣。

     演武場在永通街南,有閱武堂及将台,明初有旗纛廟。

    雄縣汛把總舊駐于此,自六鋪塌役後,移往南關,而是地遂專為誅戮罪犯之所。

     五鋪外有滿洲駐防營。

    知縣袁公衍任内,城内大盜行劫,牒請滿兵駐紮。

    康熙十二年癸醜歲,添設滿官三員、披甲五十名,取民地建營房,官署三所、披甲住房一百間,東北隅有演武廳。

    光緒二十六年,德法聯軍入城,滿營頗蒙損害。

     永定門外左側為大東關,有東西街,居民百餘人,多業屠宰。

    南行裡許,路左有劉家場,外築堤植柳,宛如村落,然止一姓,系城内新遷此者。

     城東二裡曰亞谷城村。

    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黃蘸促燈為業,自火柴行,而此業漸歇矣。

    村民散處,東西綿亘二裡餘。

    中有先農壇,每年仲春緻祭,祭畢,縣令親耕,典史播種。

    又有三義廟,廟碑石有文,如畫山水,雨濯更鮮明可鑒。

    東南有關帝廟,廟前有亞谷橋遺址。

    西北一帶,舊有壟斷如廢城,世傳燕桓侯建,村之名城以此。

    舊志雲“漢景帝封盧它為亞谷侯,在雄之東”,不知“亞谷”即“崿谷”,地在河内;且是村原名“大古城”,特因舊志而訛為“亞谷城”耳。

    邑人馬之骦嘗辨其誤。

     亞谷城北三裡曰邢村。

    村南有土台,俗呼虛糧冢,上多狐穴。

    村東有真武廟,銅像,有碑。

    又東北一裡為西安各莊,東半裡為東安各莊,莊有張家、姚家、趙家、馬山諸淤澱。

    又東一裡曰賈家莊。

    又東一裡曰小步村,舊曰小姑,有安甯裡社壇,今圮。

    有綠須澱,久淤。

    有天齊廟,當村之中。

    又東北過蘆僧河,凡八裡曰孤莊頭村,東界新城縣屬李林莊。

    村多古廟,半皆傾圮。

    有雨霖寺,明嘉靖年建,有佛及韋馱像,系木雕,八面玲珑,群疑鬼斧,在各寺中為僅見。

    公立初等小學堂并半日學堂即在寺之後院。

    村西南隅有泰山及藥王行宮,碑文磨滅。

    東南隅有劉氏家廟,乾隆四十九年安平教谕劉雲龍建。

    村西南二裡有劉氏始祖海之墓,系明永樂時自泗州盱眙遷者。

    北行三裡曰三神堂,有進福舊裡社壇,今不知其處。

    西為梁神堂,多梁姓。

    中曰張神堂,張大武故裡,墓在村北。

    舊有神清閣,蒙古練真子王志淵隐居處。

    又有鞑靼冢,舊志雲“在神堂高阜,有石棺外露,相傳元人,今不可考”。

    村南有張家澱,久淤。

    東北一裡曰劉神堂,是為東路之北界。

     孤莊頭東南八裡曰大步村,舊曰大姑,為宋時歸信八寨之一,明太監王安故裡也。

    村有天齊廟,即安所建,公立初等小學在其内。

    有明國寺、海潮庵,皆明時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