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十

關燈
曰崔家莊,距大河半裡,稍偏東北。

    村又西二裡餘曰羅河村,村形如船。

    村西有舊稻蓮坑。

    村南二裡餘有由縣赴容城之大路,俗名橋道口。

    舊有河及堤,由此繞出王路村西,俗所謂牤牛河堤者是也。

    村中有舜廟。

    東有觀音廟。

    村民多販買糧米者。

    村西一裡有界牌,與容城縣胡村分界,是為西鄉之極西界,距縣三十裡。

    羅河村北曰王路村,分前、後二町。

    村西一裡舊有界牌。

    東北四裡曰劉村,多蕭姓。

    又東為劉合莊。

    西南曰北陽村。

    有鎮海寺,唐時建,明成化間重修。

    宋牧民禦史故裡也,東、西二町。

    南曰南陽村。

    有天仙宮,俗名大閣,共八十一間,為本境第一大工,庚子以後為教民所毀,村中教民之房屋及新安所修之天主堂,皆此宮材料。

    村中有天主堂,村南有關帝廟,村北有觀音廟,皆為教民所毀。

    教民有村戶三分之一。

    村南有楊關城故址,相傳楊延昭鎮三關築。

     南陽東三裡曰先王村,分為二:西曰大先王村,有燒鍋釀酒;東曰小先王。

    南三裡曰昝村,相傳公孫瓒築京于此,訛“瓒”為“昝”耳。

    先王西北四裡曰張家莊,為西鄉極北境。

    東南為趙村鎮,有舊太平社壇。

    東倚大清河,前、後街各有集市。

    有堯舜廟。

    河之對岸有道口村。

    嘉慶六年,河決趙村,南街沖刷無存,村人李楫、李樹等二十四家共買徐姓田二十四畝,于此立村。

    有東北、西南二斜街,村民鱗次而居,名魚鱗街。

    村東為由縣赴京之道口,故以名村。

    是為西鄉之極東北界。

    趙村南三裡曰古縣村,為燕故邑,漢因置易縣,故址猶存。

    村南為易水故道,相傳燕太子丹送荊轲于易水上即此。

    又舊有義倉,今廢。

    又東南曰莊頭村,分三町:曰魏莊頭,曰李莊頭,曰半壁莊頭。

    相傳袁宗儒故裡即此。

    再南曰菜園村。

    有八蠟廟,縣官歲時緻祭。

    又南曰小辛立莊,其附近多名人古墓。

     ——右,西路,共五十村 城北一裡曰東侯留村。

    有都土地廟,舊碑雲:“世宗駕幸雄州,土地迎谒道左。

    世宗問:‘何人?’曰:‘臣侯留裡土地,上至,敢不迎谒。

    ’世宗诏錫以冕服,敕州長為立廟。

    元中統中,裡人張士傑重修。

    亞聖五十三代孫孟之缙撰文如是。

    ”村東有明侯觀、侯瓒墓,又有明田莊墓。

    北一裡曰小屯。

    西一裡曰西侯留村。

    東北五裡路左,樹林掩映,籬落回環,有小村焉,曰曹龍鋪,止一姓,系某年自河西營村遷居此者。

    又東北八裡曰望駕台。

    村中有橋。

    村北有梁公祠,昔梁公玉笙捐地若幹畝,助是村辦公之費,村人德之,立祠。

    再北即蘆僧河,河有橋,為南北往來之通路。

    公立初等小學在三義廟。

    西一裡為梁家場,系大營梁氏田莊,鹹豐元年立。

    外磚牆高丈餘,上有雉堞,外有壕,宛如城池,為庚子年所立。

    四圍森林郁茂。

    其西曰蘇家莊,系望駕台居民移此者。

    再西為徐家墳,系南關旗籍四川分巡建昌道翰林院庶吉士徐公大椿祖茔,今有墳戶數家散處。

    望駕台北三裡曰許家莊。

    又北三裡曰東照村,有舊人和社壇。

    村多古廟:西為定慧寺,有鹦哥殿,唐時建,宋、元迄明皆有重修;南有觀音堂,北向,明正德間重修;東為地藏寺,明嘉靖間重修;北為五嶽廟,公立初等小學在焉。

    村有回民雜居共十三戶。

    東照西北五裡曰文家營,居民多文姓。

    其南為中營村。

    東有大寺,寺前有石佛立像,明弘治十七年立,同治九年重修。

    又北半裡為打水店,居民十二戶。

    村北有大寺,寺西有浮圖一。

    又西北一裡為大營鎮。

    鎮有一、六日市,附近鄉人以為買賣谷蔬之所。

    村多周姓、梁姓,梁姓多系旗戶。

    同光間有梁玉笙者,性好施予,鄉人受惠,往往植碑頌德,稱善人家。

    又此村多古廟。

    鎮北有小崔營,村多楊姓,亦系旗戶。

    村東有天齊廟,有石象廟。

    舊志雲“元時有石象夜出害苗,鄉人祝之,為立廟”,語殊荒誕。

    又西三裡曰東王槐村。

    又西一裡為西王槐村,村為蘆僧河東岸,舊有木橋跨河上,今圮。

     大營南二裡曰付家營。

    村多古廟,中有真武廟,有碑磨滅。

    又南二裡曰皮家營,多劉姓,系旗戶。

    東有藥王廟。

    東南三裡曰河西營,分三牌:西曰杜家牌,中曰劉家牌,東半裡曰田家牌。

    東有閻王廟。

    此等村落多以“營”名,想昔時多為屯軍之地。

    容城劉靜修《登保定大慈閣詩》雲“裡号帶軍營”,雄之北鄉亦頗相類。

    河西營南三裡曰胡家台,在蘆僧河南,舊作任家台,為禮義屯地。

    此村任、胡二姓居其大半。

    西有古佛及關帝廟,中有菩薩與文昌廟。

    村東有三官廟,基址頗廣,前有碑雲“崇祯十年立”。

    村南一裡有梁家墳,多植柏樹,望之蔚然深秀。

    河西營西南三裡曰陳家台,地勢平下,每有水患。

    河西營西七裡曰涞河村,分南、北二町。

    北有保安寺、關帝廟、義倉,南有慶圓寺、閻王廟。

    慶元寺在蘆僧河西,地當驿路之側,寺舊有塔,故俗呼塔寺,明天順五年重修。

     王槐西北隔河一裡曰小謝村。

    蘆僧河由西北來,至此入本境。

    西一裡曰大謝村。

    村南有古大寺。

    又西二裡曰東羊村。

    有觀音寺,至正十年建。

    村北有蠶姑廟。

    又西為西羊村,是為北鄉之極西北界。

    村北二裡舊有界牌,距縣城三十裡。

    東南八裡曰高莊村。

    村有大寺。

    又東南三裡曰朱各莊。

    西北四裡曰西柳村,為舊輯睦屯地。

    有大寺,今圮。

    明應州學正、祀鄉賢韓竑故裡,韓姓當明代世多貴顯。

    又西三裡曰大鋪,亦曰韓家鋪。

    大清河北來,至此入本境。

    南一裡曰馬家莊。

    又南五裡曰田家莊。

    有大寺。

    先王蘇姓舊居此村。

    又東南八裡曰王克橋。

    白溝河昔日由此分為二:一東出,奔胡各莊,入茅兒灣,村北三裡舊有橋,今名大橋口,即張叔夜死節處,文文山至此有吊古詩,文山祠在河東岸,今圮;一南流,即今河。

    其東一裡曰王黑營村。

    有橋跨王克橋引河上。

     ——右,北路,共三十四村 四路,共一百八十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