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舊錄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難斷節,千年埋骨不埋名。
轲山風動蕭蕭木,猶是當年罵賊聲。
” 李大安,貢生,喜啟迪後進,一時名士多出其門。
弘治中為臨淮丞,多惠政。
《臨淮志》雲:“誠心輔政,一念愛民,至今感德焉。
” 韓竑,弘治時貢生,仕至應州學正,經明行修,有古人風,學者鹹宗事之。
祀鄉賢。
袁宗儒,字醇夫,正德三年進士,授禦史。
按浙江,嚴禁溺女,并戒嫁女毋過費,浙俗一變。
按河南,會河決,宗儒定規畫,慎出納,民力用蘇。
是時,趙藩軍為居民害,宗儒以法繩之,并劾諸輔導官,風紀大振。
十二年冬,帝在大同,宗儒率同官力争;明年,又谏帝巡邊,語極危切。
嘉靖三年,議大禮,廷杖。
曆官右佥都禦史,巡撫貴州。
時叛賊沙保等及逋賊王阿騰遺害二省,宗儒相機剿捕,殲之。
兩賜金币,起提督鄖陽。
巡撫山東,時曆城、章丘有窪田,久廢為沮沼,乃以田數定夫額,令鑿渠通河,導河流入海,匝月而就,卒成膏腴。
後升南京戶部侍郎。
肅宗狩承天,宗儒扈從。
時民有以子易鵝獻者,宗儒顧同坐曰:“吾輩食人嬰兒也!”亟命持去贖其子。
霍文敏曰:“文官不要錢,惟戶部侍郎袁宗儒一人而已。
”(餘見《明史》) 呂應祥,正德十四年舉人,知恩縣。
剛方廉慎,既去,民思之,為勒石。
何思,字慎之,嘉靖十一年進士,授襄陵令。
政平俗變,民頌之。
拟擢禦史,被谮,改工部主事,遷戶部。
出知大同府,備兵陽和,辨疑獄,誅奸僧,修邊牆,有白金之賜,擢大同巡撫。
上籌邊三策,允行。
索還叛軍蕭芹等,以息句敵入寇之患,複賜金币。
以忤權要,乞歸。
再起南戆巡撫,改宣府,以疾緻仕。
鄉人有被屈者,每密白之,其人或踵門謝,辄拒不見。
郭鎮,字子靜。
祖俊邃于易學,由貢生官太原訓導;父禀懿有文名,人稱“易津先生”。
鎮舉嘉靖癸卯鄉試,知臨朐縣。
邑值蝗災,鎮下令以粟易蝗。
有大鳥啄蝗吐于水中者三日,人以為異。
世宗建萬壽醮于邑之沂山,局大費繁,屆期悉辦,台司服其才,且上青詞以應。
黃冠輩初恣肆,至是鹹懾不敢動。
以父疾乞歸,父已瀕危,見鎮至喜,遂瘳。
又七年而父沒,鎮以哀毀卒,年僅五十二。
韓希顔謂鎮“始以親疾辭官,終以親喪殒命,蓋本于至性者甚笃,亦古今所罕及也”。
祀鄉賢。
韓希顔,字宗愚。
嘉靖時以選貢授司城,竭力效職,不阿權貴,鞠獄發伏,多所平反,而铢兩之奸不遺。
九載,升知忻州,詟兇剔蠧,抑強扶弱,新學宮,甃城堞,捕僞篆二十餘顆,搜隐糧二千餘石,而平反大獄尤多,大都瘁躬犯難,不務聲利。
撫按交薦,升麗江府同知,尋以不為私謝忤鹽院,罷歸。
置義倉以贍族,身孝弟節義以善俗,見人之急,周之無吝色。
年六十三,沐浴、别親友而卒。
馬文學,字行先,嘉靖戊午、己未聯捷進士,授行人,選禦史。
按甘肅,辟峻嶺為道,疏洮河以決鞏昌,改驿傳,雪冤獄,核沿邊将弁,西徼賴之。
繼按淮楊,命甫下,忽遷臨江太守,以忤張江陵故也。
值郡大饑,赈救甚衆。
尋告養歸,民屍祝之。
京察,再谪霍州州判,累遷山西參議。
祀名宦、鄉賢。
子晉圖、出圖,皆能文,又皆友愛好義。
何玉德,字彥貴,思之次子,嘉靖己醜進士,授曹縣知縣,再令甯陽。
有聲績,考選南京禦史。
神宗禦極,具有《開經筵》《定紀綱》《辨邪正》《慎起居》諸疏,悉關大政。
執法不苛,人感之。
尋卒。
董镗,嘉靖間由吏員選遂甯典史。
時有流盜攻城,衆忷懼将潰,镗毅然替令守城,民賴以安。
嘗署篆日坐堂皇,訟者至,立為剖決遣之,以免訟累。
年方壯,即緻仕歸。
董氏族大,镗率以正,恤貧扶弱,間有不循禮法者,必嚴為斥戒,改悔而後已。
董勸,字與善,隆慶時歲貢,任河南荥陽令。
創荥志,修文廟,立社學,頗多善政。
緩于催科,急于教化,以賦不及額罷。
抵家,槖惟四金。
勸孝友并笃,異母弟貧,以己産均分之。
晚年修族譜,聚徒講學,郭存謙出其門。
蘇景,字鳳翔。
善刑名,多陰德,恒生其人而不責其報。
一日,其子出,收得遺金,景命往候之,失金者果奔号而來,遂驗還之。
後孫琰登第,人以為陰德之報。
李恒,字仲常。
早出,拾白金一袋,亟還候于門。
少頃,有吏人王振者,号呼狂顧,恒詢之,乃失柴夫銀一百八十兩也,恒即畀之,封識宛然。
恒博學高才,貧苦尤甚,死之日,無以為殓。
王秉義,嘉靖時,強盜陳珮等入家行劫,秉義登樓射盜,傷其二。
盜執其母高氏,秉義大驚,釋弓下樓,罄藏與珮,曰:“甯殺我,勿傷我母!”盜驚異之,曰:“孝子也!”舍之而去。
知縣胡政聞之督學及按院,俱旌其門,曰“捐生活母”,曰“臨難全親”。
蔡逢時,字泰階。
九歲失母,至長猶涕泣霑臆。
父沒,哀毀骨立,镂香為形,範金為腑,齧指血塗之,終身禮拜,視問一如事生。
讓産于庶弟。
鄉鄰借貸,力不能償者,悉舉劵焚之。
子可大,舉人;孫宏璧,進士。
李峨,号近庵,少工詩書,後習騎射,偉容儀。
萬曆元年,選補大漢侍衛,升錦衣千戶。
持躬文雅,名公卿群相引重。
魏珰黨锢禍起,清流蒙難,峨多所周旋。
于鄉曲,尤推誠好施。
封武德将軍。
李崶,深明易理,自号三無道人。
容城孫夏峰征君嘗從受《易》。
劉昌胤,字善同,萬曆癸卯舉人,任陝西成縣知縣。
山多礦盜,昌胤履其地,誨以大義,悉解散。
當事廉其才,俾并攝徽州。
兩當縣令被戕,安定令亦為亂民所毆,胥役被殺,皆委昌胤往緝。
尋調補安定。
安定處三邊子午之沖,輪蹄供億甚劇,将卒驕悍,為民患,裡甲包賠,逃丁近千。
至則剔陋弊,善撫馭,請豁免,安定大治。
升延安同知,督錢法。
署隴州,除開采之害,清鼓鑄之奸。
漢中王就封,所至騷動,關中震駭,撫軍命昌胤供應。
乃陰結中官,舍陸登舟,省費巨萬,關陝若不知有此役者。
中官某嘗語人曰:“善同倘一劄及吾,立緻顯秩。
”昌胤聞而笑之,曰:“從容,從容。
”卒不與通。
乞歸居裡,事異母至孝,撫異母弟、妹尤厚。
歲饑,勸赈,桑梓賴之。
劉昌元,号翼胄,昌胤弟。
性直,重義氣,不以貴介自居。
事母孝,大亂,奉母避兵,身瀕于危,而卒獲無恙。
從兄昌胤宦于秦者七年,兄凡八攝州邑,奔馳旁午,而朝夕色養,惟元是賴。
歸裡課子,世豸登賢書。
劉湯澤,兄弟四人,父鐘愛之。
父将殁,以床頭三百金密授澤。
澤跪泣曰:“同胞,敢私恩耶?”悉均分焉。
母年八十七,生事死葬,俱澤獨任之。
年四十無子,妻董買陶氏女為妾,澤立遣歸,是年董氏生子。
何仁,好施予,宗族賴以舉火者甚衆。
萬曆時,邑大祲,設粥以赈災民;複為棺以瘗死者,力盡,繼以葦席;于東郭外施地二十畝為義冢,至今封土累累焉。
李光先,與弟光啟相友愛。
光啟病卒,光先一恸亦死。
馬希周,原名維藩,字齊莊,晉圖長子,由選貢中萬曆癸卯舉人。
以文章經濟自負,常條陳邑事,多采行焉。
有裡猾無禮于希周,尋以他事獲重譴,知其冤,代白之,獲免,不知所由,久乃覺——其好義如此。
初就教職,遷河南夏邑令,舉廢修墜。
升臨洮郡丞,建堡屯田,籌邊諸事,擘畫固詳。
尋引疾歸。
有《春雪堂正續草》《西行草》《中隐山房稿》《雕蟲草》《藿食野謀》《抱罕議略》《折獄詞》等集。
張大武,字毅齋,萬曆甲辰進士。
筮仕富平、臨朐,循良著績,百姓建祠祀之。
晉戶部,督崇文門稅課、通州糧儲,厘夙弊。
出守南陽,勸農墾荒,理冤息訟。
後改姑蘇丞,及督理漕務,省費尤巨。
擢南京戶部員外,以病歸。
兄弟六人,分給優厚,貧交待舉火者甚衆。
因子懋勳貴,封蘇松糧道右參議。
郭存謙,字仲恭,鎮之次子,萬曆丁未進士。
授山東濰縣令,歲饑,仿考亭義倉法,為永惠倉,以資赈貸,教士愛民,善政備舉。
擢吏部,曆至掌铨,以事忤權貴歸。
後起戶部,進光祿少卿。
時魏珰勢熾,有為立碑頌德者,存謙不書名,以故三載不遷。
崇祯改元,由通政進光祿卿,以春秋高予告,具言:“臣少孤,非祖母無以至今日,願得三品诰封足矣。
”遂奉有“居官清慎,具見恬志”之旨。
先後在光祿,如清逋賦、恤糧解、汰胥役、創厫三百餘間、省耗數十萬石,皆人不樂為者,而毅然行之。
裡居,後屢薦不起,年八十卒。
子石麟,廩生,以蔭,曆工部員外郎。
孫沆,崇祯癸未武探花;浚,康熙丙午舉人。
蘇恩,字普霑。
萬曆時,以歲貢判山東武定州。
州糧多積逋,奸裡籍名苛斂,有寬限錢,又增斛漁羨,判沿為潤槖者。
此也,恩悉斥絕。
上官嘉其守,委榷泰山香稅,絲發不染。
解京邊饷,有腳資,概不受,戶部吏胥有所需,亦不應,以是坐有遺逋,受薄罰。
稍遷魯藩審理,去之日,民積道注送。
性友愛,從兄弟産落,割己田三百畝分之,以是重于卿。
王衮,字少河,孝行、文名重于庠序。
萬曆年間,以歲貢授舒城訓導,精别士品。
兩署南陵青浦邑篆,悉頌德不衰。
又能出私奁為公費,散嗣産于貧宗,赈長姊徐婦之寡,恤表侄李生之孤,讓華舍于諸弟,振家學于後昆,堪為德行冠焉。
祀鄉賢。
倪任賢,号用庵,慷慨剛直,誠于惡惡,遇有不平,辄面斥之,人皆憚其嚴正。
萬曆二十一年中元日展墓,見道上遺囊有金,因止以待其人。
日暮不至,挈歸,密不告人,次晨仍詣其處待之。
見有号呼而來者,诘之,言與物符,遂畀之,其人願與平分,任賢不可。
裡人高其義,揭“不昧遺金”四字于其堂。
馬維祯工臨池,為之揮翰。
馬出圖,字仲瑞,天性仁厚,家無赢餘,而好周人之不足。
裡中遘疫,客傳奇方,能已疾,而藥價殊重。
出圖曰:“莫重于人之命,藥何重耶!”因捐産施藥,活數百人。
邑典史周應熊,閩人,妻死,又落職,出圖倡衆赙而歸之。
李應科之子罹法,将鬻妻為贖锾,代為捐資贖焉。
庠生許學曾夫婦繼沒,貧無以殓,乃先出錢谷赙之,以風諸好義者,遂瘗兩柩,餘資猶得贍其母及三孤兒。
其他事多類此。
次女适任丘邊維泰,生大绶,以廩膳薦賢良,令米脂,掘李自成祖墓。
王孫蕃,字三慈,萬曆戊午舉人。
天啟丙寅,授昌平學正。
州設總鎮,屯重兵,而明季陋例,教職得占二兵一馬。
孫蕃訝其非禮,還之。
元戎徐某委放四營兵饷,清心革弊,奉委監摻,營弁依陋例剋饷銀以饋,立卻之。
其不娴技藝者,皆據實開報。
時魏閹方熾,昌平文武官弁為建生祠、豎碑,請書銜,孫蕃曰:“教官職微,不足為重。
”終不書。
總督十二陵中使谒文廟,當事者比憲體,令司铎手進茶,孫
轲山風動蕭蕭木,猶是當年罵賊聲。
” 李大安,貢生,喜啟迪後進,一時名士多出其門。
弘治中為臨淮丞,多惠政。
《臨淮志》雲:“誠心輔政,一念愛民,至今感德焉。
” 韓竑,弘治時貢生,仕至應州學正,經明行修,有古人風,學者鹹宗事之。
祀鄉賢。
袁宗儒,字醇夫,正德三年進士,授禦史。
按浙江,嚴禁溺女,并戒嫁女毋過費,浙俗一變。
按河南,會河決,宗儒定規畫,慎出納,民力用蘇。
是時,趙藩軍為居民害,宗儒以法繩之,并劾諸輔導官,風紀大振。
十二年冬,帝在大同,宗儒率同官力争;明年,又谏帝巡邊,語極危切。
嘉靖三年,議大禮,廷杖。
曆官右佥都禦史,巡撫貴州。
時叛賊沙保等及逋賊王阿騰遺害二省,宗儒相機剿捕,殲之。
兩賜金币,起提督鄖陽。
巡撫山東,時曆城、章丘有窪田,久廢為沮沼,乃以田數定夫額,令鑿渠通河,導河流入海,匝月而就,卒成膏腴。
後升南京戶部侍郎。
肅宗狩承天,宗儒扈從。
時民有以子易鵝獻者,宗儒顧同坐曰:“吾輩食人嬰兒也!”亟命持去贖其子。
霍文敏曰:“文官不要錢,惟戶部侍郎袁宗儒一人而已。
”(餘見《明史》) 呂應祥,正德十四年舉人,知恩縣。
剛方廉慎,既去,民思之,為勒石。
何思,字慎之,嘉靖十一年進士,授襄陵令。
政平俗變,民頌之。
拟擢禦史,被谮,改工部主事,遷戶部。
出知大同府,備兵陽和,辨疑獄,誅奸僧,修邊牆,有白金之賜,擢大同巡撫。
上籌邊三策,允行。
索還叛軍蕭芹等,以息句敵入寇之患,複賜金币。
以忤權要,乞歸。
再起南戆巡撫,改宣府,以疾緻仕。
鄉人有被屈者,每密白之,其人或踵門謝,辄拒不見。
郭鎮,字子靜。
祖俊邃于易學,由貢生官太原訓導;父禀懿有文名,人稱“易津先生”。
鎮舉嘉靖癸卯鄉試,知臨朐縣。
邑值蝗災,鎮下令以粟易蝗。
有大鳥啄蝗吐于水中者三日,人以為異。
世宗建萬壽醮于邑之沂山,局大費繁,屆期悉辦,台司服其才,且上青詞以應。
黃冠輩初恣肆,至是鹹懾不敢動。
以父疾乞歸,父已瀕危,見鎮至喜,遂瘳。
又七年而父沒,鎮以哀毀卒,年僅五十二。
韓希顔謂鎮“始以親疾辭官,終以親喪殒命,蓋本于至性者甚笃,亦古今所罕及也”。
祀鄉賢。
韓希顔,字宗愚。
嘉靖時以選貢授司城,竭力效職,不阿權貴,鞠獄發伏,多所平反,而铢兩之奸不遺。
九載,升知忻州,詟兇剔蠧,抑強扶弱,新學宮,甃城堞,捕僞篆二十餘顆,搜隐糧二千餘石,而平反大獄尤多,大都瘁躬犯難,不務聲利。
撫按交薦,升麗江府同知,尋以不為私謝忤鹽院,罷歸。
置義倉以贍族,身孝弟節義以善俗,見人之急,周之無吝色。
年六十三,沐浴、别親友而卒。
馬文學,字行先,嘉靖戊午、己未聯捷進士,授行人,選禦史。
按甘肅,辟峻嶺為道,疏洮河以決鞏昌,改驿傳,雪冤獄,核沿邊将弁,西徼賴之。
繼按淮楊,命甫下,忽遷臨江太守,以忤張江陵故也。
值郡大饑,赈救甚衆。
尋告養歸,民屍祝之。
京察,再谪霍州州判,累遷山西參議。
祀名宦、鄉賢。
子晉圖、出圖,皆能文,又皆友愛好義。
何玉德,字彥貴,思之次子,嘉靖己醜進士,授曹縣知縣,再令甯陽。
有聲績,考選南京禦史。
神宗禦極,具有《開經筵》《定紀綱》《辨邪正》《慎起居》諸疏,悉關大政。
執法不苛,人感之。
尋卒。
董镗,嘉靖間由吏員選遂甯典史。
時有流盜攻城,衆忷懼将潰,镗毅然替令守城,民賴以安。
嘗署篆日坐堂皇,訟者至,立為剖決遣之,以免訟累。
年方壯,即緻仕歸。
董氏族大,镗率以正,恤貧扶弱,間有不循禮法者,必嚴為斥戒,改悔而後已。
董勸,字與善,隆慶時歲貢,任河南荥陽令。
創荥志,修文廟,立社學,頗多善政。
緩于催科,急于教化,以賦不及額罷。
抵家,槖惟四金。
勸孝友并笃,異母弟貧,以己産均分之。
晚年修族譜,聚徒講學,郭存謙出其門。
蘇景,字鳳翔。
善刑名,多陰德,恒生其人而不責其報。
一日,其子出,收得遺金,景命往候之,失金者果奔号而來,遂驗還之。
後孫琰登第,人以為陰德之報。
李恒,字仲常。
早出,拾白金一袋,亟還候于門。
少頃,有吏人王振者,号呼狂顧,恒詢之,乃失柴夫銀一百八十兩也,恒即畀之,封識宛然。
恒博學高才,貧苦尤甚,死之日,無以為殓。
王秉義,嘉靖時,強盜陳珮等入家行劫,秉義登樓射盜,傷其二。
盜執其母高氏,秉義大驚,釋弓下樓,罄藏與珮,曰:“甯殺我,勿傷我母!”盜驚異之,曰:“孝子也!”舍之而去。
知縣胡政聞之督學及按院,俱旌其門,曰“捐生活母”,曰“臨難全親”。
蔡逢時,字泰階。
九歲失母,至長猶涕泣霑臆。
父沒,哀毀骨立,镂香為形,範金為腑,齧指血塗之,終身禮拜,視問一如事生。
讓産于庶弟。
鄉鄰借貸,力不能償者,悉舉劵焚之。
子可大,舉人;孫宏璧,進士。
李峨,号近庵,少工詩書,後習騎射,偉容儀。
萬曆元年,選補大漢侍衛,升錦衣千戶。
持躬文雅,名公卿群相引重。
魏珰黨锢禍起,清流蒙難,峨多所周旋。
于鄉曲,尤推誠好施。
封武德将軍。
李崶,深明易理,自号三無道人。
容城孫夏峰征君嘗從受《易》。
劉昌胤,字善同,萬曆癸卯舉人,任陝西成縣知縣。
山多礦盜,昌胤履其地,誨以大義,悉解散。
當事廉其才,俾并攝徽州。
兩當縣令被戕,安定令亦為亂民所毆,胥役被殺,皆委昌胤往緝。
尋調補安定。
安定處三邊子午之沖,輪蹄供億甚劇,将卒驕悍,為民患,裡甲包賠,逃丁近千。
至則剔陋弊,善撫馭,請豁免,安定大治。
升延安同知,督錢法。
署隴州,除開采之害,清鼓鑄之奸。
漢中王就封,所至騷動,關中震駭,撫軍命昌胤供應。
乃陰結中官,舍陸登舟,省費巨萬,關陝若不知有此役者。
中官某嘗語人曰:“善同倘一劄及吾,立緻顯秩。
”昌胤聞而笑之,曰:“從容,從容。
”卒不與通。
乞歸居裡,事異母至孝,撫異母弟、妹尤厚。
歲饑,勸赈,桑梓賴之。
劉昌元,号翼胄,昌胤弟。
性直,重義氣,不以貴介自居。
事母孝,大亂,奉母避兵,身瀕于危,而卒獲無恙。
從兄昌胤宦于秦者七年,兄凡八攝州邑,奔馳旁午,而朝夕色養,惟元是賴。
歸裡課子,世豸登賢書。
劉湯澤,兄弟四人,父鐘愛之。
父将殁,以床頭三百金密授澤。
澤跪泣曰:“同胞,敢私恩耶?”悉均分焉。
母年八十七,生事死葬,俱澤獨任之。
年四十無子,妻董買陶氏女為妾,澤立遣歸,是年董氏生子。
何仁,好施予,宗族賴以舉火者甚衆。
萬曆時,邑大祲,設粥以赈災民;複為棺以瘗死者,力盡,繼以葦席;于東郭外施地二十畝為義冢,至今封土累累焉。
李光先,與弟光啟相友愛。
光啟病卒,光先一恸亦死。
馬希周,原名維藩,字齊莊,晉圖長子,由選貢中萬曆癸卯舉人。
以文章經濟自負,常條陳邑事,多采行焉。
有裡猾無禮于希周,尋以他事獲重譴,知其冤,代白之,獲免,不知所由,久乃覺——其好義如此。
初就教職,遷河南夏邑令,舉廢修墜。
升臨洮郡丞,建堡屯田,籌邊諸事,擘畫固詳。
尋引疾歸。
有《春雪堂正續草》《西行草》《中隐山房稿》《雕蟲草》《藿食野謀》《抱罕議略》《折獄詞》等集。
張大武,字毅齋,萬曆甲辰進士。
筮仕富平、臨朐,循良著績,百姓建祠祀之。
晉戶部,督崇文門稅課、通州糧儲,厘夙弊。
出守南陽,勸農墾荒,理冤息訟。
後改姑蘇丞,及督理漕務,省費尤巨。
擢南京戶部員外,以病歸。
兄弟六人,分給優厚,貧交待舉火者甚衆。
因子懋勳貴,封蘇松糧道右參議。
郭存謙,字仲恭,鎮之次子,萬曆丁未進士。
授山東濰縣令,歲饑,仿考亭義倉法,為永惠倉,以資赈貸,教士愛民,善政備舉。
擢吏部,曆至掌铨,以事忤權貴歸。
後起戶部,進光祿少卿。
時魏珰勢熾,有為立碑頌德者,存謙不書名,以故三載不遷。
崇祯改元,由通政進光祿卿,以春秋高予告,具言:“臣少孤,非祖母無以至今日,願得三品诰封足矣。
”遂奉有“居官清慎,具見恬志”之旨。
先後在光祿,如清逋賦、恤糧解、汰胥役、創厫三百餘間、省耗數十萬石,皆人不樂為者,而毅然行之。
裡居,後屢薦不起,年八十卒。
子石麟,廩生,以蔭,曆工部員外郎。
孫沆,崇祯癸未武探花;浚,康熙丙午舉人。
蘇恩,字普霑。
萬曆時,以歲貢判山東武定州。
州糧多積逋,奸裡籍名苛斂,有寬限錢,又增斛漁羨,判沿為潤槖者。
此也,恩悉斥絕。
上官嘉其守,委榷泰山香稅,絲發不染。
解京邊饷,有腳資,概不受,戶部吏胥有所需,亦不應,以是坐有遺逋,受薄罰。
稍遷魯藩審理,去之日,民積道注送。
性友愛,從兄弟産落,割己田三百畝分之,以是重于卿。
王衮,字少河,孝行、文名重于庠序。
萬曆年間,以歲貢授舒城訓導,精别士品。
兩署南陵青浦邑篆,悉頌德不衰。
又能出私奁為公費,散嗣産于貧宗,赈長姊徐婦之寡,恤表侄李生之孤,讓華舍于諸弟,振家學于後昆,堪為德行冠焉。
祀鄉賢。
倪任賢,号用庵,慷慨剛直,誠于惡惡,遇有不平,辄面斥之,人皆憚其嚴正。
萬曆二十一年中元日展墓,見道上遺囊有金,因止以待其人。
日暮不至,挈歸,密不告人,次晨仍詣其處待之。
見有号呼而來者,诘之,言與物符,遂畀之,其人願與平分,任賢不可。
裡人高其義,揭“不昧遺金”四字于其堂。
馬維祯工臨池,為之揮翰。
馬出圖,字仲瑞,天性仁厚,家無赢餘,而好周人之不足。
裡中遘疫,客傳奇方,能已疾,而藥價殊重。
出圖曰:“莫重于人之命,藥何重耶!”因捐産施藥,活數百人。
邑典史周應熊,閩人,妻死,又落職,出圖倡衆赙而歸之。
李應科之子罹法,将鬻妻為贖锾,代為捐資贖焉。
庠生許學曾夫婦繼沒,貧無以殓,乃先出錢谷赙之,以風諸好義者,遂瘗兩柩,餘資猶得贍其母及三孤兒。
其他事多類此。
次女适任丘邊維泰,生大绶,以廩膳薦賢良,令米脂,掘李自成祖墓。
王孫蕃,字三慈,萬曆戊午舉人。
天啟丙寅,授昌平學正。
州設總鎮,屯重兵,而明季陋例,教職得占二兵一馬。
孫蕃訝其非禮,還之。
元戎徐某委放四營兵饷,清心革弊,奉委監摻,營弁依陋例剋饷銀以饋,立卻之。
其不娴技藝者,皆據實開報。
時魏閹方熾,昌平文武官弁為建生祠、豎碑,請書銜,孫蕃曰:“教官職微,不足為重。
”終不書。
總督十二陵中使谒文廟,當事者比憲體,令司铎手進茶,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