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舊錄第四

關燈
例目雲:以本境之鄉賢,為後學之感勸,耆舊之錄,其為益也大矣!舊志分“賢績”“孝義”二門,而武士則附“武選舉”中,不另立傳,亦右文輕武之見。

    府志分類較詳,而所錄亦雜。

    茲則凡曆代名臣、功臣、名将、循吏、忠節為本境人者,皆按時代先後錄之,不複細别某也功業足稱、某也學問可取也,但已見正史及國史有傳者,不詳錄全傳,餘則加詳。

    至名宦、鄉賢及忠孝節義各祠,亦均附入。

     五 代 劉昫,字日輝,涿州歸義人。

    祖乘,幽府左司馬;父因,幽州推官。

    為人美風儀,與其兄晅、弟暤皆以好學知名燕薊間。

    昫初為定州王處直親察推官,後處直為其子都所囚,并殺昫兄晅,昫乃避之滄州。

    後唐莊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為翰林學士。

    至明宗時,累遷兵部侍郎。

    明宗愛其風韻,遷端明殿學士。

    長興三年,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當時以為榮。

    廢帝入立,遷吏部尚書門下侍郎,監修國史。

    三司使王玫罷,廢帝命昫兼判三司。

    應順元年,诏蠲逋租三百三十八萬,從昫請也。

    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乃鈎計文簿,核其虛實,殘租積負,悉與蠲之。

    往時,吏卒積年之負益而不發,因以把持州縣,求賄賂,及昫一切蠲除,民間歡然,以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

    先是,馮道與昫為姻家,而同為相;道罷,李愚代之。

    愚惡道之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摘以诮昫,曰:“此公親家翁所為也。

    ”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剛介,遂相诋诟。

    而相府吏憎此兩人剛直,因共揚言其事,聞之廢帝,并罷之。

    是時,三司諸吏提印聚立月華門外,聞宣麻罷昫相,皆歡呼,相賀曰:“自此我輩快活矣!”後晉高祖時,為東都留守,判鹽鐵。

    開運中,拜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複判三司,以目疾罷,為太保。

    是歲卒,年六十。

    所著有《唐史》《通鑒》等書。

    初,昫避難河朔,遊于山寺,有賈少瑜者為僧,辍衾袍以溫燠之,後緻少瑜進士及第,聞者義之。

    餘見《舊五代史》。

     劉暤,字克明,昫之弟也,少離鄉裡,後唐莊宗平河洛,暤以嘗從族人劉去非歸梁,懼獲罪,乃從高季興于荊南。

    暤累為荊州攝官。

    明宗朝,兄昫為學士,遣人召歸唐,仕于朝。

    漢祖受命,用為宗正卿。

    周初,改衛尉卿。

    後為高麗冊封使,至郓,卒。

    暤從儒學,好聚書,嗜酒,無儀檢,然衷抱無他,急于行義,士友以此多之。

    餘見《舊五代史》。

     宋 趙振,真宗景德中溫州兵馬監押,累遷龍神四府都指揮使,曆知數州,終佐神武大将軍。

    振剛強自負,喜謀畫,輕财尚氣,衆樂為用。

    子玽、瑜鹹工騎射,仕至顯官;璞亦知名。

     榮恕憫(避諱改寫),兄弟異居積年。

    大中祥符時,恕憫家榆樹兩本自合,恕憫感其異,複相聚,鄉人稱雍睦。

     遼 杜防,開泰五年擢進士甲科,累遷起居郎、知制诰。

    太平中,遷政事舍人,拜樞密副使。

    重熙九年,夏人侵宋,宋遣郭禛來告,請與夏和。

    防使夏解之,如約罷兵,各歸侵地。

    拜參知政事,韓紹芳、劉六符忌之,防待以誠。

    十二年,紹芳等罷,愈見信任。

    十三年,拜南府宰相。

    防生子,帝幸其第,賜名王門努。

    二十一年秋,祭仁德皇後,诏儒臣賦詩,防為冠,賜金帶。

    道宗諒陰,為大行皇帝山陵使。

    清甯二年,帝谕防曰:“朕以卿年老,不欲煩以劇務,朝廷之事,總綱而已。

    ”頃之,拜右丞相,加尚父。

    卒,贈中書令,谥元肅。

    傳見《遼史》。

    子公謂,終南府宰相。

     元 焦用(縣志作“世用”),仕金,由束鹿令升千戶,守雄州北門。

    太祖兵至,州人開南門降,用猶力戰,生獲之。

    帝以其忠壯,釋不殺,複舊官,随征山東。

    诏,有拒命者,必殺不原。

    一夕,擁萬衆,命公監斬,公密令卧地以示死,由是全活甚衆,未嘗妄殺一人。

    年六十二卒。

    以子德裕貴,封恒山郡公,谥正毅。

     焦德裕,用之子,字寬父。

    其遠祖贊,從宋丞相富弼鎮瓦橋關,遂為雄州人。

    德裕通《左氏春秋》,少習拳勇,善射,從其舅解昌軍中。

    金将武仙殺史天倪,既敗走,其黨趙貴、王顯、齊福等保仙故壘,數侵掠太行。

    太宗擇廷臣有才辯者往招之,楊惟中以德裕薦,遂使真定,降齊福,擒趙貴,王顯亡走,德裕追射殺之,其地悉平。

    诏賜井陉北障城田。

    中統四年,賜金符,為阆蓬等處元帥府參議。

    宋臣夏貴圍宣撫使張庭瑞(臨潢州人)于虎嘯山,實薪土塞水源,人無從得飲。

    帥府檄德裕援之,夜薄貴營,令卒各持三炬。

    貴警走,追及鵝溪,馘千人,獲馬畜兵仗萬計。

    升京畿漕運使。

    至元六年,佥陝西道提刑按察使事。

    八年,轉西夏中興道按察副使。

    十一年,從丞相巴延南征,授佥行中書省事,遂從下安慶。

    至鎮江,焦山寺主僧誘居民叛,丞相阿珠欲盡坑其徒,德裕谏止之,命德裕先入城撫定。

    宋平,賜予有加。

    平章阿哈瑪特谮丞相巴延殺丁家洲降卒,奏以德裕為中書參政,欲假一言證成之,德裕辭不拜。

    久之,複佥行省事。

    十四年,改淮東宣慰使。

    淮西賊保司空山,檄淮西四郡守為應。

    元帥特爾格邏得其檄,即械郡守許定國等四人,使承反狀。

    德裕言:“四人者皆新降将,天子既寵綏之,有地有民,盈所望矣,方誓報效,安有他觊?以疑似殺四郡守,甯知非反間耶?”盡複其官。

    拜福建行省參知政事。

    二十五年卒,年六十九,贈光祿大夫、平章政事,追封恒國公,谥忠肅。

    子簡,餘姚州知州;潔,信州治中。

    (《元史》) 殷伯宗,夏村人。

    少有勇力,膽略過人,年十九,從軍平江南,有先登陷陣之功,得告身,充彈壓句當。

    至元八年,從劉元帥征和林,複有功,授忠顯校尉、錫銀符、武衛親軍百戶。

    卒于官。

    子圭,襲授敦武校尉。

    泰定間,供給軍需,升忠翊。

    元統二年,兼領倉事,糧儲增羨,褒昭信校尉、武衛親軍百戶。

    卒,子守忠襲職。

    守忠讀書知義,笃于孝彜,負幹濟之才,國中稱其強敏。

     董志,字于道,龍華人。

    性穎悟,弱冠通經史。

    官大興尹,兼管諸軍奧魯勸農事。

    縣居辇毂,事繁訟劇,剖決有方。

    升朝列大夫,以疾歸。

    至正間,遷朝請大夫,監都安肅,政績卓然。

     王庸,字伯常,利人社人,事母李氏以孝聞。

    母有疾,夜禱北辰,遂愈。

    及母卒,哀毀幾絕,露處墓前,旦夕悲号。

    一夕,雷雨至,鄰人持寝席往蔽之,見所卧地獨不濕,鹹歎異而去。

     何源,字巨川,明習法律。

    曆官廬州路經曆、階承事郎。

    廬事務煩劇,源小心謹畏,以幹敏稱。

    累階承直郎、保定路總管判官。

     董得祿,字景福,喜施好禮,裡闬以善人目之。

    院有古井,傭人浚治之,其錢盈窟。

    得祿曰:“生子願忠孝,安用阿堵物耶!”遂舍不治。

    至于嫁娶孤幼,存恤死亡,置幼塾以教其鄉人,皆有成立,迄不責其報焉。

     明 劉德和,觀之父也。

    達朵兒隻之變,有二十三人避徙他邑,官捕獲,将斬之。

    德和力辨其無辜,得免。

    歲旱荒,人剝樹皮以食。

    德和漁易河,取廩糜雜烹之,食餓者,活數千人。

     劉觀,字榮觐,洪武十八年進士。

    授太谷丞,召拜監察禦史、左佥都禦史。

    後出守嘉興,決死刑,刑者數伸手,有“黃金二千兩”字,觀即截其手以進,遂蒙成祖眷注。

    涼州羌叛,命觀以刑部尚書督諸将征之,凱旋,遷左都禦史。

    時雄雲川衛駐城中,擾民,奏徙屯白楊口。

    官至太子少保。

    後禦史劾觀并其子輻諸贓污不法事,仁宗怒,谪戍遼東,而命觀往,觀竟客死。

    (王齊曰:觀因得罪三楊,又适其子以遊官妓忤諸禦史,遂為構陷。

    歸休,止有草舍數楹——貪墨者固如是乎?今人止據楊文貞《三朝聖谕》所載,而不知非公論也。

    且北人不事著述,恥自炫耀,其賢否,後莫考稽,惟征之愛憎之口。

    如雄二侯尚書,亦表表者,而《皇明通紀》無一字及之,謂之信史,得乎?) 仲闵,字希曾,永樂癸酉舉人,授淮安同知。

    聰敏剛果,人不能欺。

    富陽趙公新以吏部行便宜事,識闵才器,薦守鳳陽。

    闵政務簡易,至驅逋盜、釋死冤,則數見稱,旱蝗、河疫,不能為災。

    當時元老,若高谷、苗衷,鹹頌其德政焉。

     胡斌,洪武末,雄有東門之變,加以土寇劫掠,枕骸蔽野,行者心悸,斌躬荊筐盛屍,别男女葬之西門外,越六旬始蒇事。

     田莊,洪武末,以武功授保定後衛千戶。

    孫珣襲職。

    正統間,北兵入塞,祖孫俱戰死,珣喪其元,歸葬東侯留村,子孫遂絕。

     王珬,永樂間縣學生。

    赴歲試,試牍脫寫命題,置末等,例黜名充吏,遂入保定衛供職;期滿,授河南磁州車騎關巡檢。

    磁當直豫之交,為南北孔道,沖苦多盜。

    珬服官勤毖,孜孜察緝,南連彰德,北抵邯鄲,百餘裡内,盜賊絕迹,竟以勤事死。

     侯瓒,字奉璋,景泰甲戌進士,授戶部主事。

    奉命視湖廣饑,奏免積逋八十餘萬石,民困以蘇。

    曆員外郎,出守鳳翔,赈濟流移,全活甚衆。

    九載,升山西參政。

    曆佥都禦史,巡撫甘肅。

    時有哈密之變,召赤斤、蒙古二衛,授以方略,克複八城,俘馘千五百餘。

    兵部奏聞,降玺書嘉谕,賜金币。

    升南京工部尚書,轉兵部,參贊機務。

    緻仕,卒。

    公性儉素,尤惡求谒,子弟凡經不明者,不得舉進士,以故詩禮淵源,鹹稱其家範雲。

     鄭襄,字廷贊,景泰癸酉舉人,授鳳陽通判。

    公勤廉靜,招撫流移,全活甚衆。

    居六載,以疾歸。

    兵民鹹稱之。

     侯觀,字士賓,瓒之季子,甲辰進士泰之弟,成化戊戌年進士,授登封令。

    有豪猾,父子濟惡,人以“虎”目之,觀廉得其情,置之法。

    十八年大旱,繼以瘟疫,觀禱于中嶽,願以身贖,移時大雨如注,病者以起,歲亦大熟。

    二十年複旱,觀發倉廩赈貸。

    部使者交章薦之。

    以治行異等征。

    時父瓒為兵部侍郎,例不得任禦史,乃授戶部主事。

    弘治二年,淮、徐大水,奉命往問百姓疾苦,奏免其租稅有差。

    累遷戶部尚書。

    緻仕,卒,贈太子少保,賜祭葬。

     趙循,字宗禮,言動真實,仁厚不争,人故犯之,亦不能詈人;事父母有古孝子風。

    中成化辛酉鄉試,授淮安同知。

    《淮安志》雲:“勤政愛民,廉慎不苟,清理軍伍,尤所用心。

    ” 趙律,别号漁樵子,循之弟也。

    性簡默慈愛,居家孝友。

    幼嗜學能詩,後感母疾,乃學醫術,洞究軒歧之秘,以濟人為心,略不責報,尤精太素脈。

    易州霍公名恩注,誤失官,屬論其脈。

    律曰:“來春可辨明。

    ”後如其言,得白。

    除上蔡令,過雄,複請論之。

    律警惶不敢對,陰謂其子曰:“此斬首分骸脈也,兇莫甚焉。

    ”正德辛未,果遭流賊之變,夫與婦俱死節。

    律為詩挽之曰:“公脈昔曾屬我評,已知鐵漢是天生。

    乾坤隻識綱常重,夫婦能将性命輕。

    萬刃斷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