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事錄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姚羹湖修《雄縣志》,混“兵事”于“五行”,均歸之“祥異”一門。
又,其所錄“兵事”,間有涉及本境外者,如秦破燕于易水、晉師及鎮定兵會于易水伐幽州、窦建德使高士興拒唐兵于易水之類。
考易水有南、北、中三源,皆出易州。
黃氏度《〈周禮〉注》:“中易出閻鄉城寬中谷,東南流至古易京城,與北易合流,入巨馬河。
”易京城在今縣西北境十五裡古縣村,易水上遊入本境者不過十數裡,不得以易水之流域概歸之本境也。
至載張叔夜白溝河死節事,則非無見。
考《宋史》,真宗景德元年,帝自将,次澶州,契丹請盟,遣曹利用往定和議于狄夏台,以白溝為界。
其故道在今王克橋村北三裡,即王克橋引河,東行迳胡各莊,入茅兒灣,而瓦橋關及狄夏台皆在其南。
元郝經詩“易水南流是白溝,北人為界海東頭”是也。
明嘉靖時,其河始廢。
若今之白溝河,俗呼大清河,迳王克橋西南,流至縣城南關,東行——使以此為界,則瓦橋關适為契丹境,此必無之事也。
又,王克橋以北之白溝河皆南北流,此與界南北之說尤不合。
然則自宋迄明之白溝河,其為王克橋引河無疑矣。
舊志錄明成祖敗李景隆于白溝河,同一卓見。
今删其“五行志”,專錄“兵事”,以昭劃一。
< 周莊王二年,燕桓侯徙都臨易。
赧王二十一年,趙以鄚、易與燕。
後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孫瓒城易京。
先是,有童謠曰:“燕南陲,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為鮮于輔破後,遂徙鎮易,為圍塹十重,築京高十丈,崇樓鐵門,乃曰:“《兵法》:‘百樓不攻。
’今吾諸營樓橹數十重,積谷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矣。
”建安四年,袁紹攻公孫瓒于易京。
瓒密緻書于黑山賊張燕,使舉火為應,瓒自内出戰。
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瓒遂出戰,紹設伏擊之,瓒大敗。
紹為地道,穿其樓下,燒之,樓辄傾倒,稍至京中。
瓒與子書雲:“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沖梯舞于樓上,鼓角鳴于地中。
”竟為紹所破。
瓒缢其姊妹妻妾,然後引火自焚。
十一年,曹操征烏桓,至易,留辎重,輕兵兼道而進。
晉愍帝建興元年,漢石勒遣孔苌攻賊帥馮睹,久而不克。
四年,石勒以李回為高陽太守,睹率衆降。
回徙居易京,民歸之者相繼于道。
鹹康四年,段遼襲後趙幽州李孟,孟退保易京。
後趙建武四年,石虎自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
唐寶應二年,官軍追史朝義,及于歸義,朝義敗走。
大曆九年,魏博帥田承嗣叛,發諸道兵讨之。
盧龍留後朱滔軍于瓦橋。
成德帥李寶臣叛附承嗣,襲敗滔。
昭宗光化二年,朱全忠遣葛從周擊劉仁恭,圍滄州,大破之。
仁恭自乾甯軍走保瓦橋。
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将張存敬寇易、定,幽州帥劉仁恭遣子守光救定州,軍于易水上。
存敬敗之,拔瀛、莫、景三州,連下二十城,将自瓦橋趨幽州,道渲不能進,乃引兵而西,拔祁州。
梁乾化二年,晉将周德威遣裨将李存晖等攻瓦橋關,其将吏及莫州刺史皆降于晉。
梁貞明二年,契丹據平州。
晉王存勗自瓦橋運糧輸薊州,屢被契丹抄掠。
後唐同光二年,契丹入唐幽州,至瓦橋。
唐遣李嗣源将兵敗之,契丹出塞。
诏李嗣源旋師,命李紹欽及董璋戍瓦橋。
唐複得新州。
周顯德六年,周主親征遼。
趙匡胤先至瓦橋關,遼守将姚内斌舉城降,關南悉平。
世宗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隸焉,命陳思讓戍之。
宋太祖建隆三年,命李漢超屯關南(瓦橋關)以拒契丹。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郭進大破契丹于關南。
五年,遼寇瓦橋關。
官軍陳于水南,耶律休哥渡水而戰,官軍大敗,休哥追至莫州。
雍熙三年五月,命曹彬、崔彥進、米信、杜彥圭出雄州伐契丹,至涿州,耶律休哥敗之,帝召彬等還。
十二月,契丹隆緒入寇,誘執知雄州賀令圖。
淳化四年三月,知州何承矩開屯田。
至道元年,契丹寇雄州,知州何承矩擊敗之。
真宗景德元年,帝自将,至澶州。
契丹請盟,遣曹利用往定和議于狄夏台,以
又,其所錄“兵事”,間有涉及本境外者,如秦破燕于易水、晉師及鎮定兵會于易水伐幽州、窦建德使高士興拒唐兵于易水之類。
考易水有南、北、中三源,皆出易州。
黃氏度《〈周禮〉注》:“中易出閻鄉城寬中谷,東南流至古易京城,與北易合流,入巨馬河。
”易京城在今縣西北境十五裡古縣村,易水上遊入本境者不過十數裡,不得以易水之流域概歸之本境也。
至載張叔夜白溝河死節事,則非無見。
考《宋史》,真宗景德元年,帝自将,次澶州,契丹請盟,遣曹利用往定和議于狄夏台,以白溝為界。
其故道在今王克橋村北三裡,即王克橋引河,東行迳胡各莊,入茅兒灣,而瓦橋關及狄夏台皆在其南。
元郝經詩“易水南流是白溝,北人為界海東頭”是也。
明嘉靖時,其河始廢。
若今之白溝河,俗呼大清河,迳王克橋西南,流至縣城南關,東行——使以此為界,則瓦橋關适為契丹境,此必無之事也。
又,王克橋以北之白溝河皆南北流,此與界南北之說尤不合。
然則自宋迄明之白溝河,其為王克橋引河無疑矣。
舊志錄明成祖敗李景隆于白溝河,同一卓見。
今删其“五行志”,專錄“兵事”,以昭劃一。
< 周莊王二年,燕桓侯徙都臨易。
赧王二十一年,趙以鄚、易與燕。
後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孫瓒城易京。
先是,有童謠曰:“燕南陲,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
”為鮮于輔破後,遂徙鎮易,為圍塹十重,築京高十丈,崇樓鐵門,乃曰:“《兵法》:‘百樓不攻。
’今吾諸營樓橹數十重,積谷三百萬斛,足以待天下之變矣。
”建安四年,袁紹攻公孫瓒于易京。
瓒密緻書于黑山賊張燕,使舉火為應,瓒自内出戰。
紹候得其書,如期舉火,瓒遂出戰,紹設伏擊之,瓒大敗。
紹為地道,穿其樓下,燒之,樓辄傾倒,稍至京中。
瓒與子書雲:“袁氏之攻,狀若鬼神,沖梯舞于樓上,鼓角鳴于地中。
”竟為紹所破。
瓒缢其姊妹妻妾,然後引火自焚。
十一年,曹操征烏桓,至易,留辎重,輕兵兼道而進。
晉愍帝建興元年,漢石勒遣孔苌攻賊帥馮睹,久而不克。
四年,石勒以李回為高陽太守,睹率衆降。
回徙居易京,民歸之者相繼于道。
鹹康四年,段遼襲後趙幽州李孟,孟退保易京。
後趙建武四年,石虎自遼西南達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萬人廢壞之。
唐寶應二年,官軍追史朝義,及于歸義,朝義敗走。
大曆九年,魏博帥田承嗣叛,發諸道兵讨之。
盧龍留後朱滔軍于瓦橋。
成德帥李寶臣叛附承嗣,襲敗滔。
昭宗光化二年,朱全忠遣葛從周擊劉仁恭,圍滄州,大破之。
仁恭自乾甯軍走保瓦橋。
光化三年,朱全忠遣将張存敬寇易、定,幽州帥劉仁恭遣子守光救定州,軍于易水上。
存敬敗之,拔瀛、莫、景三州,連下二十城,将自瓦橋趨幽州,道渲不能進,乃引兵而西,拔祁州。
梁乾化二年,晉将周德威遣裨将李存晖等攻瓦橋關,其将吏及莫州刺史皆降于晉。
梁貞明二年,契丹據平州。
晉王存勗自瓦橋運糧輸薊州,屢被契丹抄掠。
後唐同光二年,契丹入唐幽州,至瓦橋。
唐遣李嗣源将兵敗之,契丹出塞。
诏李嗣源旋師,命李紹欽及董璋戍瓦橋。
唐複得新州。
周顯德六年,周主親征遼。
趙匡胤先至瓦橋關,遼守将姚内斌舉城降,關南悉平。
世宗以其地控扼幽薊,建為雄州,割容城、歸義二縣隸焉,命陳思讓戍之。
宋太祖建隆三年,命李漢超屯關南(瓦橋關)以拒契丹。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郭進大破契丹于關南。
五年,遼寇瓦橋關。
官軍陳于水南,耶律休哥渡水而戰,官軍大敗,休哥追至莫州。
雍熙三年五月,命曹彬、崔彥進、米信、杜彥圭出雄州伐契丹,至涿州,耶律休哥敗之,帝召彬等還。
十二月,契丹隆緒入寇,誘執知雄州賀令圖。
淳化四年三月,知州何承矩開屯田。
至道元年,契丹寇雄州,知州何承矩擊敗之。
真宗景德元年,帝自将,至澶州。
契丹請盟,遣曹利用往定和議于狄夏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