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事錄第三

關燈
白溝為界,自此南北弭兵,寇準之功也。

    三年三月,知州李允則城外羅城。

    大中祥符三年六月,契丹遣使告籴,诏雄州出粟三萬石,賤價赈之。

     仁宗康定元年,契丹将胡知遠入寇雄州榷場。

    王勔為經略安撫使,令果勇抵敵,知遠遁去。

    慶曆三年,置河北緣邊安撫使副都監于雄州。

    邊臣言“契丹饑,來市籴”,诏雄州籴粟二萬石赈之。

     徽宗宣和四年,诏童貫、蔡攸等勒兵以應金。

    六月,童貫分雄州廣信軍為東、西路,種師道統東路軍,屯白溝,辛興宗統西路軍,屯範村,進兵擊遼,敗績,退保雄州。

    九月,劉延慶泊軍雄州。

    十月,遼蕭容、韓昉至雄州,童貫、蔡攸以軍禮見之,見其所上表不納土,止納款稱臣,留之雄州,以表奏。

    十一月,童貫複進兵攻遼,敗績,退師雄州。

    燕人知宋無能為,作賦及歌詩以譏之。

     欽宗靖康元年冬,命馬忠将所部趨雄州,遮留金人。

    簽書樞密院使張叔夜白溝河死節。

     高宗建炎元年,金多昂摩拔河間府雄州。

    三年,金人複取雄州,置永定軍節度使。

     金宣宗貞祐元年癸酉十二月,蒙古主與子拖雷破雄州。

    焦用力屈,降。

    人民殺戮殆盡,牛馬子女席卷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

    興定三年,蒙古遣張柔率兵南下,遂克雄州。

     元文宗至順三年,屯田于雄州。

     元順帝末年,達朵兒隻以副樞據雄州,以州人王成、杜茂為團練千戶,作威濟虐,民不堪命。

     明洪武元年戊申三月,大将軍徐達取雄州,進圍燕都。

     建文元年七月,命耿炳文讨燕王,先鋒九千人駐雄縣。

    燕将張玉得向道劉泰,十五日夜襲破雄縣之東門,總師都督楊松、潘忠死之。

    八月壬子,燕王夜渡白溝河。

    二年庚辰四月,曹國公李景隆、都指揮平安來攻燕,成祖與戰于白溝河,景隆敗績,走還雄縣,監軍禮部侍郎陳複初死之,瞿能戰死。

     弘治元年三月,知縣王夢賢城城。

     嘉靖二十九年,京師戒嚴。

    知縣胡政修城堞三千有奇,選壯丁如堞之數,使各守之,選官紳督之,請于撫按,以軍法從事。

    四十五年冬,知縣馬紹英城城。

     崇祯二年,大清兵前驅至白溝河,縣城戒嚴。

    九年七月,大兵攻城,八月初一日陷。

    知縣李盛枝奔去,其眷屬先置于道務村,卒被害。

    十一年戊寅,大兵薄城,知縣張秉禮率衆防禦,得無恙。

    十三年,有新安大盜管爾祯欲攻城,知縣曹良直率鄉總宋轼及快壯等,設法擒于安肅,殲焉。

    十五年,大兵南下,城内戒嚴。

    十七年,李自成陷保定府,知縣張京去之,賊遣僞官郝丕績來。

     本朝定鼎,丕績為義兵擒解,以教谕韓應節攝縣事。

     國朝順治六年,大水,鄰邑水賊蜂起,屢來攻。

    一夜,潛舟城下,施雲梯。

    縣丞葛廷棟署縣事,率邑人武進士梅芃、袁士偉、李學文、李萬輝及快役、炮手出戰,奪梯,斬數級而還。

    賊遂攻學文之家于馬務頭,學文與賊首袁四、袁五、高二道、楊丕之戰,葛廷棟馳救之,賊敗,追至趙北口,奪大船一及器械、火炮而還。

    後官兵由天津至茅兒灣,分兵四剿,不知雄戰守功,幾有玉石俱焚之患。

    知縣馬得通新赴任,馳入營,白紳士、鄉勇效死狀,賴以安堵。

     康熙十二年,城内大盜行劫。

    知縣袁公衍申請滿洲兵入城駐紮,遂立營房,設滿官三員、披甲五十名。

     同治六年十月,馬賊由龍灣村之南陽橋渡河,掠東鄉一帶,東張岡被害尤甚,并及新城界。

    後十餘日,複渡河而南。

     光緒二十五年冬,張岡村人始習拳,知縣冬之陽捕其魁,稍斂迹。

    明年,省城焚教堂,大吏不禁,縣境拳匪乃日熾。

    五月二十二日,邢長春帶兵赴津,道出孤莊頭村,以拳匪要截,擊斃三十餘人,拳民甚兇懼。

    及京師陷,官吏威令不行,拳民乃據城署、奪炮船,無複忌憚矣。

    八月,淮軍望雲亭、署提督呂本元率兵先後至,時拳匪已聞風遠遁,乃焚張岡等村,以“亂事敉平”聞,實則伏莽尚多。

    五六年間,搶掠劫殺層見疊出,皆其遺孽也。

    直至三十一年,知縣蔡濟清命隊官何邦彥約霸州、新城合剿,而其黨魁始先後授首。

    噫!其始起也甚微,而其為禍也,乃遍于京、津、保之間,而延至五六年之久,豈非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