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舊錄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蕃不可。
兩訓婉勸,孫蕃曰:“得罪中官,拂袖而行,所甘心也!”中使喻意,禮畢,不登明倫堂而去。
崇祯辛未,升濟甯知州。
州為轉漕咽喉,下車後催重趱空,築堤挑淺,精力畢萃于河幹。
州有西庫,貯九省河工銀,歲不下千餘缗,出入私赢,例十之一,悉革之。
額征漕米近萬石,陋例鋪墊銀五百兩,收糧時淋斛尖、踢斛,一任低昂。
力為卻賄察奸,以蘇民困。
以時事多故,練城鄉壯士三萬人,為七營,又繕城墉、建重闉、浚隍塹、造吊橋,申書慎固。
以内艱歸。
壬午起複,考授南京、陝西道試監察禦史,具有《用人》《籌邊》《糾本兵》《薊督》《保督》諸疏。
又具《流寇機有可圖疏》《罪監肆惡已不容誅疏》,兩疏并糾統兵太監劉元斌,元斌遂伏誅。
又具疏薦倪元璐等,皆次第起用。
至南京,巡視中城,禁援兵入城,清南糧虛冒。
甲申,巡視淮揚。
北京陷,福王監國,出按江西。
丙戌,晉佥都禦史。
隆武奔戆,随之,以病阻将樂,隆武尋盡。
孫蕃在西台三年,入閣十餘月,《表正嫉邪疏》凡五十餘上。
蔔居延平,閉戶讀《易》,自号居易道人,日披龍溪、陽明諸集,所作皆有關人心世道之言。
戊申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墓在福建延平府,子孫遂家焉。
王孫郁,字長慈,孫蕃胞兄,天啟丁酉舉人,授山東莘縣令。
時弟孫蕃守濟甯,相去二百餘裡,母韓乘闆輿往來兩地就養。
莘當寇盜充斥,備禦有方,著《城守要方》一書,山左奉為碩畫。
以勞卒官。
蘇湯宇,字寰慶,恩之子也,天啟中以歲貢任河南儀封訓導。
性至孝,父病,割股嘗糞。
父沒,撫育庶弟,俱入泮。
有青縣任性浩者,以百金寄湯宇,忽盜劫其家,所藏幾罄,惟任金獨存,次日即馳還之。
有友死不能葬,助之金,複割地八畝以襄其事。
又故人妻子貧,捐助以倡。
疾疫盛行,屍骸枕藉,伐園柳三十二株作棺殓葬,施地十畝為義冢。
兇歲,鬥米銀二兩,盡出蓄谷七十餘石,赈濟之。
蘇從訓,琰之孫也,萬曆庚戌武進士。
曆官貴州青平參将,征苗蠻有功,升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王喬棟,字弱侯,号北愚。
生而母殁,少随祖衮司訓龍舒,即以文名于江南。
萬曆壬子魁京闱,乙醜成進士,授陝西朝邑縣令。
魏忠賢黨坐縣人王之寀贓,下喬棟嚴征,喬棟不忍,封印于庫而去。
巡撫怒,欲劾之,士民擁署号呼,攀兩轅門皆碎,巡撫慮變,乃止。
官朝邑蓋僅期年耳。
忠賢誅,起順天教授,累遷湖廣參議。
楚中大亂,司道多不之官,喬棟兼绾七印,自分必死以報國。
督饷至興國州,闖賊南潰大至,喬棟且戰且守,斬馘頗多。
城陷被執,罵不絕口,死之,州人殓之。
本朝定鼎,督撫哀之,舁歸以葬,賜谥節愍。
傳見《明史》,府志入“忠義”。
唐中穎,崇祯丙子兵亂,舉家避難,父八旬,病不能行,隕于水,中穎憑河救,溺死。
舊志雲“被刃于親側”,其姊夫王宇澤有詩辨之。
蔡可大,字有功,榮九世孫,逢時子。
仁孝友愛,出于天性,自少至老弗衰。
中崇祯庚午舉人,因乞祿養,得高邑縣教谕。
誘迪諸生,學田所獲,均分貧生;新進束脩,不責厚薄。
升山東陽谷知縣。
舊例錢糧火耗加二,莅任即革之。
驿傳銀舊例四六扣發,可大絲發不染,驿丞感謝,祝壽饋銀器币帛,往返再四,終不受。
遭推官需索不遂,捏報不謹,罷歸。
年八十二卒。
平生專臨池之學,得《黃庭》《聖教》之妙,凡有求者無不應,家家屏障書題遍焉。
蘇屏翰,由武進士屢立功績,升陝西榆林衛副将、天津衛總兵,剿土寇,殁于陣。
徐九才,世襲錦衣衛百戶,升南鎮撫司鎮撫。
喜與清流交接,以緩楊左之獄,魏珰怒,逮九才,瀕死,崇祯朝白其冤,得釋。
當世重之。
焦爾發,崇祯時武進士,任山西甯武都司,随督臣洪陣亡。
孫如梁,崇祯己醜武進士,任河南汝州衛守備。
剿山賊有功,升天津右營遊擊,以護漕捕鹽,直指獎之。
卒于官。
郭石麟,号瑤圃,存謙子,廩生,以父蔭官生,任刑部檢校。
升上林苑監丞,苑地多為豪強兼并,石麟履畝,清丈荒田,流民複業,增課額百餘金。
升工部營繕司主事,時京師戒嚴,委視城上懸簾炮架。
升員外郎,軍需旁午,寝食俱廢,病卒于官。
郭沆,字嘉士,由文學中崇祯己卯武舉,庚辰探花及第,授京營遊擊。
升參将,加副總兵七月城守,卒于官。
題恤,以鼎革中止。
善騎射,技勇為時推重;尤工楷書雲。
何繼芳,字繩武,中丞思之孫,豐姿醇厚,早入膠庠。
略無裘馬習,事親孝,奉繼母無異所生。
繼母本再醮,卒後,有前子願求歸葬,且時值貢期,如其請,尚可不服制緻誤廷試,泣弗允,竟終喪焉。
雄俗,無嗣者應别葬,季弟齊芳蚤亡,力主歸正穴,所自置産,任群弟分取。
偶出,值兩市兒角,誤中胸,顔色不變;徐伏謝,不之校,又婉誨之——其大度如此。
生平未常入偃室。
兩舉優行,士林重之。
馬維垣,字嵎陽,出圖子,介毅有氣節。
娶韓琛女。
琛以乏嗣,置諸妾,不相能,皆出之。
有華氏生子于外,謀欲還之,族人及諸婿利其産,皆左之。
維垣白之官,取還之,人無敢異議者。
琛德之,與之田二百畝,辭不受。
邑人張九州貧而好學,維垣與以田百畝,助之成立。
後與諸弟析産,凡諸弟所欲得,皆棄不取。
蓋其平生義利嚴明,而恥俗之益偷,故剛決激昂如此。
李明柱,号鼎石,崇祯丙子舉人。
食貧養母,艱阻備嘗,終不以榮祿易念。
邑令鄢山王公常扁其門曰“真孝廉”。
國 朝 馬維城,字幼基,号石梁,出圖第七子,萬曆丙辰入縣學。
至崇祯間,海内多故,乃留意兵家言,凡武備之書,廣搜博習;又與西儒湯若望遊,受其火攻、銳台、車戰之傳。
歲丁醜,應知縣張秉禮之聘,選練鄉兵六百名,于北城兩隅建西洋銳角大敵台二座。
戊寅十一月,守城有功,題叙部議,奉旨旌賞。
己卯,兵部給劄付,加都司銜,咨送保定總制楊文嶽幕府,參謀軍事。
時連年大旱,人相食,白洋澱有黠寇吳小泉者,據險鸠衆,寇掠水鄉,旋攻城鎮,自稱抄富濟貧王。
九月,維城密與楊公謀剿捕,請訪勘巢穴情形。
乃潛歸家,喚趙北口舊仆張演棹小舟,遍遊萑苻中,佯為踏看水田,凡八日,盡得其機密,并其門戶徑途,繪圖具略,報楊公。
乃于十月會新安、安州、高陽、任丘、雄縣鄉兵,分三路進攻,小泉授首,餘黨悉平。
十一月,楊公遣監總兵虎大威之師剿高陽土寇董懷智等,密揭虎大威縱兵侵掠狀,楊公壯之。
十二月,随楊公剿撫順德府山賊。
辛巳正月,随剿唐山神頭等寨,賊悉平。
師旋,告歸。
應知縣曹良直聘,于城南隅補建西洋台二座,又于東、西兩城各建銳台三座。
壬午,南應鳳陽巡撫高鬥光之聘,既至,流寇攻正陽關,炮擊卻之。
尋應淮揚巡撫王鼎鎮聘,料理泗州武備,建西洋台二座于州城。
王公又轉薦于淮揚巡撫史可法,料理揚州城守,建西洋台二十座于新、舊二城,簡選衛軍八百名,教習火攻,設神威營。
時加參将銜,仍候題請。
癸未,王公去,維城亦歸,受真定巡撫徐标聘,料理防守事。
甲申,闖賊至,知府丘茂華殺徐标,表迎賊入關。
及賊敗奔,逆弁謝加福自立為大元帥,僞設文武官員,強維城為副元帥,不受,乃與諸不從者皆系獄,以威懾之,終不從。
會大兵至,始破獄出,得歸裡。
順治二年,巡按順天禦史柳寅東奉诏薦舉山林隐逸、懷才抱德之士,八府共四人,維城第三,旨下吏部,以府同知用。
尋以薦詞有“議論足方鼍賈,韬略可媲孫吳”二語,乃咨送兵部,以參将用。
尋謝病歸。
十六年己亥卒,年六十六,葬坿莊頭祖茔。
所著書有《台炮圖說》《車戰條議》《籌雄長慮》《謀國長算》《平定心書》《自娛心書》。
前五種已刻闆,惜無存者。
長子之骦自有傳。
(姚羹湖曰:“當明季,以空談竊将校者比比,維城不以技能狥祿位,且能保身,雖名聞于朝,卒以布衣終,可不謂之義欤?”) 馬魯,原名之馴,字君習。
父維垣、兄之骊,皆另有傳。
之馴為人有志氣,不苟同于流俗。
崇祯己卯,年二十六,鄉舉不售,歎曰:“吾欲博科名,立朝謀國事,而今不獲,後此時勢日迫,恐不及待也!”素喜聲氣,結交多燕趙間高奇士,然少許可,獨傾服文安紀克揚,而與新城王餘佑、王方谷并友善。
甲申二月,提學禦史陳純德校士易州,之馴待試,殊不作,占畢事,潛與素識諸生之豪傑材武者五十餘人,為壇盟易水上,相約入深山,為避秦計。
盟訖竟歸,越一日而賊軍至。
三月,賊陷都城,僞官布州縣。
五月,賊敗,傳聞吳三桂借兵複仇,還立太子,之馴大喜。
時賊衆狼狽南奔,乃号召邑中賓客子弟,得士數百人,縛僞縣令郝丕績、僞教谕劉泰階,而立前訓導韓應節掌縣事;遣同事武舉劉溶等,赍僞雄縣銅契一顆,馳送吳三桂軍,以觇情形。
溶旋持三桂谕帖,令官民削發,改衣冠之制。
之馴乃散遣騎從,偕清苑梁以樟兄弟,間道南行,渡淮谒督撫史可法言事,尋渡江。
居無何,見南事不可為,遂遨遊山左,蔔居諸城縣南九仙山之陽。
慕魯仲連之義,改名魯。
黃冠道貌,教授生徒以自給。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卒,年七十。
無子,門人諸城臧振奇侍藥治喪,葬之諸城西南七十裡莎溝村。
所著有詩一卷、文一卷、琴譜一卷。
張九州,号澹如,以歲貢授山西解州同知,升山東登州通判。
罷官後,家居講學。
崇祯十一年戊寅,與馬維城訓練鄉兵。
甲申,聞闖賊陷京城,潸焉出涕,潛詣墓林自經,為家人所覺,得不死。
又數年而終。
王喬梓,字南英,天性和厚,好與美成而滌垢,排難而解紛。
族人有失睦構訟者,喬梓必為調停和息而後已。
明末,再從兄喬棟殉難,其得歸葬,喬梓之力為多。
順治四年,圈占役再起,民間墳墓多被圈,丘木多被斬伐,民恸畏而莫敢誰何,喬梓憤之,首控于官。
張公希顔詳部通行申禁,墓地盡還之民。
康熙十五年,以明經授青縣訓導,升景州學正。
王喬松,字友房,前明拔貢,順治乙酉筮仕海豐令。
墾荒勸農,興學課士,尤精于聽斷,厘弊剔奸,清正廉平,阖邑感恩,鄰封戴德。
王炘,字濟似,号茨庵,喬棟次子,事父母以孝聞。
生而穎異端嚴,九歲能屬文,讀《尚書》即通曉大義。
及長,博覽經史,肆力于詩詞古文,下筆數千言立就。
高陽孫少師深器之,妻以孫女。
随副使官福建,事無大小,悉與參決,吏胥稱神明焉。
母韓恭人病,焚香虔禱,請以身代。
巡撫蕭奕輔将以孝薦,力辭之。
從晉江黃東崖相國遊,極被器重。
副使備衢,與部下陳卧子、吳幼洪輩交,所學益進。
後與吳梅村學士遇,出所著述,吳
兩訓婉勸,孫蕃曰:“得罪中官,拂袖而行,所甘心也!”中使喻意,禮畢,不登明倫堂而去。
崇祯辛未,升濟甯知州。
州為轉漕咽喉,下車後催重趱空,築堤挑淺,精力畢萃于河幹。
州有西庫,貯九省河工銀,歲不下千餘缗,出入私赢,例十之一,悉革之。
額征漕米近萬石,陋例鋪墊銀五百兩,收糧時淋斛尖、踢斛,一任低昂。
力為卻賄察奸,以蘇民困。
以時事多故,練城鄉壯士三萬人,為七營,又繕城墉、建重闉、浚隍塹、造吊橋,申書慎固。
以内艱歸。
壬午起複,考授南京、陝西道試監察禦史,具有《用人》《籌邊》《糾本兵》《薊督》《保督》諸疏。
又具《流寇機有可圖疏》《罪監肆惡已不容誅疏》,兩疏并糾統兵太監劉元斌,元斌遂伏誅。
又具疏薦倪元璐等,皆次第起用。
至南京,巡視中城,禁援兵入城,清南糧虛冒。
甲申,巡視淮揚。
北京陷,福王監國,出按江西。
丙戌,晉佥都禦史。
隆武奔戆,随之,以病阻将樂,隆武尋盡。
孫蕃在西台三年,入閣十餘月,《表正嫉邪疏》凡五十餘上。
蔔居延平,閉戶讀《易》,自号居易道人,日披龍溪、陽明諸集,所作皆有關人心世道之言。
戊申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墓在福建延平府,子孫遂家焉。
王孫郁,字長慈,孫蕃胞兄,天啟丁酉舉人,授山東莘縣令。
時弟孫蕃守濟甯,相去二百餘裡,母韓乘闆輿往來兩地就養。
莘當寇盜充斥,備禦有方,著《城守要方》一書,山左奉為碩畫。
以勞卒官。
蘇湯宇,字寰慶,恩之子也,天啟中以歲貢任河南儀封訓導。
性至孝,父病,割股嘗糞。
父沒,撫育庶弟,俱入泮。
有青縣任性浩者,以百金寄湯宇,忽盜劫其家,所藏幾罄,惟任金獨存,次日即馳還之。
有友死不能葬,助之金,複割地八畝以襄其事。
又故人妻子貧,捐助以倡。
疾疫盛行,屍骸枕藉,伐園柳三十二株作棺殓葬,施地十畝為義冢。
兇歲,鬥米銀二兩,盡出蓄谷七十餘石,赈濟之。
蘇從訓,琰之孫也,萬曆庚戌武進士。
曆官貴州青平參将,征苗蠻有功,升南京錦衣衛指揮使。
王喬棟,字弱侯,号北愚。
生而母殁,少随祖衮司訓龍舒,即以文名于江南。
萬曆壬子魁京闱,乙醜成進士,授陝西朝邑縣令。
魏忠賢黨坐縣人王之寀贓,下喬棟嚴征,喬棟不忍,封印于庫而去。
巡撫怒,欲劾之,士民擁署号呼,攀兩轅門皆碎,巡撫慮變,乃止。
官朝邑蓋僅期年耳。
忠賢誅,起順天教授,累遷湖廣參議。
楚中大亂,司道多不之官,喬棟兼绾七印,自分必死以報國。
督饷至興國州,闖賊南潰大至,喬棟且戰且守,斬馘頗多。
城陷被執,罵不絕口,死之,州人殓之。
本朝定鼎,督撫哀之,舁歸以葬,賜谥節愍。
傳見《明史》,府志入“忠義”。
唐中穎,崇祯丙子兵亂,舉家避難,父八旬,病不能行,隕于水,中穎憑河救,溺死。
舊志雲“被刃于親側”,其姊夫王宇澤有詩辨之。
蔡可大,字有功,榮九世孫,逢時子。
仁孝友愛,出于天性,自少至老弗衰。
中崇祯庚午舉人,因乞祿養,得高邑縣教谕。
誘迪諸生,學田所獲,均分貧生;新進束脩,不責厚薄。
升山東陽谷知縣。
舊例錢糧火耗加二,莅任即革之。
驿傳銀舊例四六扣發,可大絲發不染,驿丞感謝,祝壽饋銀器币帛,往返再四,終不受。
遭推官需索不遂,捏報不謹,罷歸。
年八十二卒。
平生專臨池之學,得《黃庭》《聖教》之妙,凡有求者無不應,家家屏障書題遍焉。
蘇屏翰,由武進士屢立功績,升陝西榆林衛副将、天津衛總兵,剿土寇,殁于陣。
徐九才,世襲錦衣衛百戶,升南鎮撫司鎮撫。
喜與清流交接,以緩楊左之獄,魏珰怒,逮九才,瀕死,崇祯朝白其冤,得釋。
當世重之。
焦爾發,崇祯時武進士,任山西甯武都司,随督臣洪陣亡。
孫如梁,崇祯己醜武進士,任河南汝州衛守備。
剿山賊有功,升天津右營遊擊,以護漕捕鹽,直指獎之。
卒于官。
郭石麟,号瑤圃,存謙子,廩生,以父蔭官生,任刑部檢校。
升上林苑監丞,苑地多為豪強兼并,石麟履畝,清丈荒田,流民複業,增課額百餘金。
升工部營繕司主事,時京師戒嚴,委視城上懸簾炮架。
升員外郎,軍需旁午,寝食俱廢,病卒于官。
郭沆,字嘉士,由文學中崇祯己卯武舉,庚辰探花及第,授京營遊擊。
升參将,加副總兵七月城守,卒于官。
題恤,以鼎革中止。
善騎射,技勇為時推重;尤工楷書雲。
何繼芳,字繩武,中丞思之孫,豐姿醇厚,早入膠庠。
略無裘馬習,事親孝,奉繼母無異所生。
繼母本再醮,卒後,有前子願求歸葬,且時值貢期,如其請,尚可不服制緻誤廷試,泣弗允,竟終喪焉。
雄俗,無嗣者應别葬,季弟齊芳蚤亡,力主歸正穴,所自置産,任群弟分取。
偶出,值兩市兒角,誤中胸,顔色不變;徐伏謝,不之校,又婉誨之——其大度如此。
生平未常入偃室。
兩舉優行,士林重之。
馬維垣,字嵎陽,出圖子,介毅有氣節。
娶韓琛女。
琛以乏嗣,置諸妾,不相能,皆出之。
有華氏生子于外,謀欲還之,族人及諸婿利其産,皆左之。
維垣白之官,取還之,人無敢異議者。
琛德之,與之田二百畝,辭不受。
邑人張九州貧而好學,維垣與以田百畝,助之成立。
後與諸弟析産,凡諸弟所欲得,皆棄不取。
蓋其平生義利嚴明,而恥俗之益偷,故剛決激昂如此。
李明柱,号鼎石,崇祯丙子舉人。
食貧養母,艱阻備嘗,終不以榮祿易念。
邑令鄢山王公常扁其門曰“真孝廉”。
國 朝 馬維城,字幼基,号石梁,出圖第七子,萬曆丙辰入縣學。
至崇祯間,海内多故,乃留意兵家言,凡武備之書,廣搜博習;又與西儒湯若望遊,受其火攻、銳台、車戰之傳。
歲丁醜,應知縣張秉禮之聘,選練鄉兵六百名,于北城兩隅建西洋銳角大敵台二座。
戊寅十一月,守城有功,題叙部議,奉旨旌賞。
己卯,兵部給劄付,加都司銜,咨送保定總制楊文嶽幕府,參謀軍事。
時連年大旱,人相食,白洋澱有黠寇吳小泉者,據險鸠衆,寇掠水鄉,旋攻城鎮,自稱抄富濟貧王。
九月,維城密與楊公謀剿捕,請訪勘巢穴情形。
乃潛歸家,喚趙北口舊仆張演棹小舟,遍遊萑苻中,佯為踏看水田,凡八日,盡得其機密,并其門戶徑途,繪圖具略,報楊公。
乃于十月會新安、安州、高陽、任丘、雄縣鄉兵,分三路進攻,小泉授首,餘黨悉平。
十一月,楊公遣監總兵虎大威之師剿高陽土寇董懷智等,密揭虎大威縱兵侵掠狀,楊公壯之。
十二月,随楊公剿撫順德府山賊。
辛巳正月,随剿唐山神頭等寨,賊悉平。
師旋,告歸。
應知縣曹良直聘,于城南隅補建西洋台二座,又于東、西兩城各建銳台三座。
壬午,南應鳳陽巡撫高鬥光之聘,既至,流寇攻正陽關,炮擊卻之。
尋應淮揚巡撫王鼎鎮聘,料理泗州武備,建西洋台二座于州城。
王公又轉薦于淮揚巡撫史可法,料理揚州城守,建西洋台二十座于新、舊二城,簡選衛軍八百名,教習火攻,設神威營。
時加參将銜,仍候題請。
癸未,王公去,維城亦歸,受真定巡撫徐标聘,料理防守事。
甲申,闖賊至,知府丘茂華殺徐标,表迎賊入關。
及賊敗奔,逆弁謝加福自立為大元帥,僞設文武官員,強維城為副元帥,不受,乃與諸不從者皆系獄,以威懾之,終不從。
會大兵至,始破獄出,得歸裡。
順治二年,巡按順天禦史柳寅東奉诏薦舉山林隐逸、懷才抱德之士,八府共四人,維城第三,旨下吏部,以府同知用。
尋以薦詞有“議論足方鼍賈,韬略可媲孫吳”二語,乃咨送兵部,以參将用。
尋謝病歸。
十六年己亥卒,年六十六,葬坿莊頭祖茔。
所著書有《台炮圖說》《車戰條議》《籌雄長慮》《謀國長算》《平定心書》《自娛心書》。
前五種已刻闆,惜無存者。
長子之骦自有傳。
(姚羹湖曰:“當明季,以空談竊将校者比比,維城不以技能狥祿位,且能保身,雖名聞于朝,卒以布衣終,可不謂之義欤?”) 馬魯,原名之馴,字君習。
父維垣、兄之骊,皆另有傳。
之馴為人有志氣,不苟同于流俗。
崇祯己卯,年二十六,鄉舉不售,歎曰:“吾欲博科名,立朝謀國事,而今不獲,後此時勢日迫,恐不及待也!”素喜聲氣,結交多燕趙間高奇士,然少許可,獨傾服文安紀克揚,而與新城王餘佑、王方谷并友善。
甲申二月,提學禦史陳純德校士易州,之馴待試,殊不作,占畢事,潛與素識諸生之豪傑材武者五十餘人,為壇盟易水上,相約入深山,為避秦計。
盟訖竟歸,越一日而賊軍至。
三月,賊陷都城,僞官布州縣。
五月,賊敗,傳聞吳三桂借兵複仇,還立太子,之馴大喜。
時賊衆狼狽南奔,乃号召邑中賓客子弟,得士數百人,縛僞縣令郝丕績、僞教谕劉泰階,而立前訓導韓應節掌縣事;遣同事武舉劉溶等,赍僞雄縣銅契一顆,馳送吳三桂軍,以觇情形。
溶旋持三桂谕帖,令官民削發,改衣冠之制。
之馴乃散遣騎從,偕清苑梁以樟兄弟,間道南行,渡淮谒督撫史可法言事,尋渡江。
居無何,見南事不可為,遂遨遊山左,蔔居諸城縣南九仙山之陽。
慕魯仲連之義,改名魯。
黃冠道貌,教授生徒以自給。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卒,年七十。
無子,門人諸城臧振奇侍藥治喪,葬之諸城西南七十裡莎溝村。
所著有詩一卷、文一卷、琴譜一卷。
張九州,号澹如,以歲貢授山西解州同知,升山東登州通判。
罷官後,家居講學。
崇祯十一年戊寅,與馬維城訓練鄉兵。
甲申,聞闖賊陷京城,潸焉出涕,潛詣墓林自經,為家人所覺,得不死。
又數年而終。
王喬梓,字南英,天性和厚,好與美成而滌垢,排難而解紛。
族人有失睦構訟者,喬梓必為調停和息而後已。
明末,再從兄喬棟殉難,其得歸葬,喬梓之力為多。
順治四年,圈占役再起,民間墳墓多被圈,丘木多被斬伐,民恸畏而莫敢誰何,喬梓憤之,首控于官。
張公希顔詳部通行申禁,墓地盡還之民。
康熙十五年,以明經授青縣訓導,升景州學正。
王喬松,字友房,前明拔貢,順治乙酉筮仕海豐令。
墾荒勸農,興學課士,尤精于聽斷,厘弊剔奸,清正廉平,阖邑感恩,鄰封戴德。
王炘,字濟似,号茨庵,喬棟次子,事父母以孝聞。
生而穎異端嚴,九歲能屬文,讀《尚書》即通曉大義。
及長,博覽經史,肆力于詩詞古文,下筆數千言立就。
高陽孫少師深器之,妻以孫女。
随副使官福建,事無大小,悉與參決,吏胥稱神明焉。
母韓恭人病,焚香虔禱,請以身代。
巡撫蕭奕輔将以孝薦,力辭之。
從晉江黃東崖相國遊,極被器重。
副使備衢,與部下陳卧子、吳幼洪輩交,所學益進。
後與吳梅村學士遇,出所著述,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