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七
關燈
小
中
大
宥,字恩夫。
母墨氏。
伯氏,諱體元,早逝乏嗣。
仲氏,諱調元,邑增廣生,亦乏嗣。
公其季也,修幹廣颡,望之魁然。
缜密厚重,多偉略,寡言笑。
少習帖括,為文放達,不羁在眉山伯仲之間,不屑屑經生語,以故屢見蹶于司試者。
雖艱一青衿,公幹于然,安之無芥蒂愠然。
乘風破萬裡浪,壯志不少辍。
春秋藝稷之餘即讀書。
一日奮然曰:士之遇不遇,有命焉,非可倖獲也。
夫欲騁逸足于皇逵,翔勁翮于雲際,予無望矣。
惟斅學半,何必區區以逢年為快哉。
于是設外塾,進生徒而教迪之。
公既謙卑牧,訓誨不倦,以故來者沓至。
裡人有忌公而思有以中傷之者,以公為“不識字,擅開社學”而讦之令。
令不察,亟召公至問曰:若識丁否?公曰:能識纥字。
令出對曰:教徒讀書書幾句?公應聲曰:蒙童學習習無窮。
令遂加額曰:此文章老宿也。
因自謝不遑,而責讦者之妄。
時邑有要宦恃勢橫行,欲得公負郭田謀為己園圃。
公曰:此前人遺我世守業,非世家所可奪。
嘗熟讀漢史矣,敢贻譏酂侯乎?堅不與。
宦恚甚,因與門下諸客輩為誣告計。
宦從而關說之,然謀已定未發也。
宦曰:我惟築峙乃桢幹,于是垣成而往來之途阻矣。
又樹楊數十百于内。
或勸公遠匿以避害,公獨坦然曰:死生有命,吾何畏彼哉。
未幾,誣告者赴夜台,勢宦捐館舍。
所築之垣墉,被害者争堕之。
所樹之白楊,牛羊下來矣。
嗟乎,勢炎之不可怙,而善類之不可戕也。
若是哉,至其孝友出于天性,處己以淑慎,接物以謙沖,尤非人所易及者。
其事二人備極色養,盡得歡心,在聖門宜分曾、闵一席。
值兩親易箦,時家計中落,公為嘔心血出。
劉太宜人奁具,易美材為壽具,含殓鹹如禮。
處伯仲雍雍友愛,有既翕風,故終身弗析箸。
生平無他嗜好,讀書之外,喜杯中物。
歲時,為好會速諸倍我十我者,暨父母族之尊而有德望者,效洛下耆英事以自樂。
裡中往往有訟事辍質之公,公為平劑之,人鹹服而散,以故時以彥方、仲弓目之。
訓子奉直公既延名師而教之,又約諸文士益友為文。
會遇經書有疑義,必躬為開導之。
日冀其成立闵闵焉,如農夫之望歲。
由是奉直公文名日隆,起為關中祭酒,屢試辄高等,入棘闱中副車。
裡中争延以西席,及門多俊彥為學者宗師,此亦足以見公家學之宏敷矣。
元配[5]劉太宜人幽娴貞靜,善事舅姑,和處妯娌,(壺)〔壸〕以内肅穆如也。
禦下寬笞傌之,聲不加于仆婢。
間以績紡佐公讀,雖夜分不怠。
當公被人相侮時,太宜人每以大義勸解,曰:婁師德唾面自幹,獨不可學而至哉。
公亦多為開霁。
奉直公為兒嬉戲,太宜人誨之曰:若何儃僈而弗加志乎?以資為郎耶。
吾家非素封,先世所遺者詩書數卷耳。
獨不念若翁期願之切乎?其畫荻和熊之風與,亦堪為阃内師範矣。
公生于明嘉靖己未正月廿八日,卒于天啟丙寅二月十二日,享壽六十有八。
太宜人生于明嘉靖壬戌五月十一日,卒于崇(正)〔祯〕甲戌正月十二日,享壽七十有三。
子三,長即奉直公,諱多瑜,三任廣文,曆官蕲州别駕,以子用光貴,封奉直大夫。
次多瑁、多琦。
孫二,長即予師,諱用光,丁亥進士,山西平陽府知府、前兵部郎中。
次仲光,庠生。
茲以今歲十一月初七日,奉公柩與太宜人竁合焉。
敬表而揚之,用識公世德淵源子姓克昌之故,第愧不文,尚俟太史氏銀管以揚盛美雲。
封奉直大夫兵部主事吳多瑜墓,在其父賜元墓側,有诰命。
禮部尚書東牟沙澄撰墓表。
制曰:興孝惟君錫類,宏昭報本教忠。
自父服官,敬用承家。
爾吳多瑜乃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吳用光之父,道在禔躬,奚被經綸之重;志存作室,式宏堂構之遺。
茲以覃恩,封爾為奉直大夫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錫之诰命。
于戲,恩逮所生,彌表象賢之美;風茲有位,尚敦燕翼之謀。
制曰:疏恩将母,宏推錫類之仁;移孝作忠,均切顯揚之念。
爾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吳用光母李氏,愛子能勞,笃義方于杼軸;相夫克順,端令範于閨闱。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象服昭榮,聿荷廷綸之寵;熊丸式谷,永贻女史之芳。
表曰:竊惟關中曆代都會,人才輩出,于山見太華之聳拔,于水見大河之浩渺,于人才見昆毓公品行之卓峻而德澤之汪洋也。
予即摭其懿德嘉行,志焉銘焉而藏諸幽矣,而為子者之哀,懇猶未已也。
亟請曰:古者墓有表,禮也。
幽宮片石已蒙勒諸不朽矣,而隧右赑屃翹然表于松楸之間,使夫過者見之。
庶幾借大宗伯鴻文以生色九原乎?餘戄然曰:表者,标也。
表其行而勒之七尺之崇,垂之千秋之遠。
餘詹詹無文。
人以文重乎?文以人重乎?按狀而讀之,公吳姓,諱多瑜,号昆毓。
世居長安之高陵,為一邑望族。
曆傳而至榮庵先生,諱賜元。
元配太夫人劉母,生丈夫子三,長即公也。
夫君之清白贻謀,金玉禔躬,種種不可縷數。
而鄉黨之軒然而名公者,不曰“孝子”則曰“悌友”,不曰“義士”則曰“仁人”,不曰“慈父”則曰“名師”。
吾聞其所為孝者,盡誠而亦所以盡禮。
甘毳菽水,出入定省必躬必親,禮在則然。
至疾而藥必親嘗,屢月身不解帶。
殁而哀毀骨立,葬奠一遵古制。
故曰:有子道焉。
其所為悌者,以其分甘也,亦以其分悴。
公有兩弟:多瑁、多琦,方其屹然成立也。
終合爨而無異财,及其奄然先逝也,撫諸孤無異己出。
故曰:有友道焉。
至其所稱義者,以其俠烈也,而亦以其性情。
生平患難将扶,腸如火熱;過失相規,懔若冰霜。
凡關大體者,從不作煦煦态,而亦未嘗有岸崖過激也。
即有負公者,公置不校,曰:管、鮑何人,羊(郈)〔祁〕在我。
而其人尋亦愧悔自艾。
故曰:有義道焉。
其所為仁者,以其濟衆也,而亦以其笃親。
仗财俠施,助饑恤貧,匍匐救喪,排難解紛。
至于亡伯之絕後,擇嗣繼宗;若敖之鬼不餒,伯道之支猶綿,凡此皆關至性。
故曰:有仁道焉。
其所以稱慈者,義方也,亦即所以饬官。
方公之子二,大者鵲起,次亦火攻。
至今晉陽之墟口碑載道,卓魯之治追蹤比迹,不失家節即為治譜。
語雲:“芝草有根,醴泉有源。
”故曰:有慈道焉。
其所以為師者,範今也,而亦即所以闡往古。
函丈之間負笈而從者,英才樂育;青氈席下采芹而遊者,名賢肩踵。
至其羽翼經傳則衍濂洛之宗,闡明理學則辨朱陸之歧。
至今“關西夫子”之号、“狄門桃李”之稱,藉藉人口。
故曰:有師道焉。
凡此皆公之梗,凡而餘以為觀,猶未止也。
積厚者發大,澤深者流長。
别駕之任,雖辭榮于其身;龍章之贲,實享福于其後。
奉直大夫之職,兵曹司馬之封,不以誇當世而耀來茲也乎,且紳衿闾左久欽真儒之間。
出而喬木嶙峋,又增澤宮之光輝,名德揭于巃嵸,雲霞蒸于林木,不啻望太華而仰止,沐大河而分波。
是用表之珉石,以俾過者之知所景慕雲。
公生于前朝萬曆庚寅三月初六日,卒于康熙乙巳正月十二日未時,享年七十有六。
恭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兵部主事加一級。
子二:長用光,任山西平陽府知府、前兵部職方司督捕郎中;次仲光,壬子拔貢。
德州同知李涵素墓在距河門外。
尊心常小,祿漸厚施益博,晏大夫一磨砺春秋名公卿者,先生具有之。
學者望為泰山北鬥,人龍文虎,即不必假中郎之管,可以無憾。
顧其生平大業,見于經國子民,次恒及于鄉裡布衣之細,豈以砥砺廉隅,興起方俗,則發潛德之幽光,播金石之嘉譽,予小子其何辭焉。
矧小子實秀偕伯兄實發,同出先生門下。
丙戌,予通籍省郎,侍先生最久,知先生亦最深。
嗣先生建節楚南,予小子亦後節江右,衡廬相接,意謂雲龍之逐,聚散不遠。
不圖天,不慭遺,遂一朝千古也。
分巡湖南道按察司佥事郭萬象墓在渠上郭村西北。
中書舍人朝歌李實秀撰墓表。
表曰:吾師一章先生,純德君子也。
先生品至高意常下,爵愈争如杜公乾鳳時。
曹歲大()〔祲〕,噍噍僥僥者相枕藉。
先生泣數行下,曰:吏實不德,以畎畝災诟。
若燕遊鸠工,發有餘之财以惠貧者,吾不能;若廪庾先赈而後請,吾不敢。
無已盡空,諸贖锾俸薪以義先賢者,于是薦紳大戶争納粟作糜以緩民,須臾無死。
乃登奏兩台大赈赉,邑賴全活者無算。
辛巳,擢禮部主事,尋轉吏部主事。
壬午,曆四司員外郎,尋署選政。
先生曰:此人才之□天下賢否,所關治原清濁。
所出遠則晉山濤、近則夏原吉,可□也。
适有懷暮金易善地者,立謝之謂:而欲善地,此不善地誰當受之?一時選人日清水平衡,惟郭公不可幹以私,而夾袋之名輩出矣。
甲申遘變,先生自燕遁,歸隐于池陽,布袍脫粟,槁然巨仆而已。
直指重公望特疏起,先生田間辭歸弗受,語勸駕者曰:吾年非少壯,今更勃崒長安道上,如蓬海中一葉舟,何所問津也。
義俸檄豈為我哉。
因□弗俞。
乙酉冬,策蹇出鹹陽道,車從不備,蕭然如異時,先生之風可知矣。
丙戌,授兵部職方員外郎,曆車駕郎中。
庚寅擢長沙佥憲。
兵燹之餘,草樹靈于瓦屋,都民雉堞不守,落落然晨星也。
先生躬為拊循,問疾苦旌教命,隐恤其情,而民日以聚,暮雲歸故堞矣。
兵有利賈人資者,因累而系之,誣以盜。
當事欲置之法,人且俯首待僇矣,先生察其冤,立雪之。
祝而解網者,二十有一人。
負囊繪像,頂禮先生于冰天桂海之間。
楚民剽悍有雀角争,司恥懲以罰。
先生曰:茲何時哉,創痍未複,猶敲肢髓。
為免其罰,鹹曰:餘活佛其再見乎。
閱歲,先生将挂冠,神武解绶,東都恩盡。
覽東南名勝,與山靈佛鳥相和答,不緻使岩花窦草怪人襟禊然。
後返棹河洛,蹑華峰之巅,摘青蓮明星以自樂。
歸而條析弊政,與鄉裡湔刷一清,則有生之大略定矣。
未幾,遊自金阊,忽染暑箕逝。
而先生經國子民之事業,一旦與浮查遊屐俱斂矣,豈不痛哉。
若夫為善于家,天性無不至;為善于鄉,敦行無不力,又未嘗不山峨峨而水活活□□。
事伯氏緻恭,終始無間言。
撫伯氏子猶己子,躬授書不倦,故平野君成名獨早。
舅氏貧,厚恤之,使其釜不繄,今矯然風塵外者,則舅氏之膝上文度也。
侍師江漪公疾,累晝夜弗怠。
及卒,襄後事則戚然于知己之感吾道存絕之痛。
識者謂:有端木氏風焉。
居選曹時,語長君曰:士大夫重獲罪于鄉黨者,非必其身之類也。
其子弟骩骳亂朝廷公是非,其臧獲輩恃主人無卑下禮耳,苟有之,是滋吾不德也。
戊子舉于鄉,先生複戒書曰:丈夫子豈博一進賢冠哉。
宜卑自牧以補口,所未逮否,則徒相累耳。
就省雒陽,則每夜必啜茗。
談先世艱苦事,溽暑出單布曰:棄與汝友愛也,念生平衣不浣不易、履不敝不棄,不為纨绔佻達子以損祖宗。
來儉德,今授汝,願無忘布衣時。
先生借钤閣為鯉庭率類此。
仆隸雖□诟,先生必恕遣之。
嘗曰:彼亦人子也,何怒焉?其在于曹,念裡之親故貧賤,恐饑亦如曹民也,贻之金各不瘅,千家之産而墨突之不黔者起矣。
高陵密迩鹹陽。
壬午方治,兵士馬分休諸郡邑矣,茭糧豚酒之費悉索無藝,先生贻書口奉□□得解,騎卒去。
鄉有利害,先生手陳面畫之,遇有事父母之邦者,必以告以故。
靈歸,泣而執绋者塞于道,不知其為遠近疏戚也,先生之風又可知矣。
晚年精象□,究西來宗旨,欲使五濁惡界盡化清涼,故家居雖澹落先生泊如也。
□幹戈中而亦無蒼黃之态。
志其品藻人倫,古今有一□□。
丙子則分校豫闱,乙卯則分校齊闱,壬午則典試中州,前後得士共百人。
先生每接士,必醮曰:“幸無欺,欺則長傲;幸無私,私則生尤。
”故士受先生教者,鹹能砥行立節,自緻于功名,為時賢卿大夫者,指不勝屈。
至淵源
母墨氏。
伯氏,諱體元,早逝乏嗣。
仲氏,諱調元,邑增廣生,亦乏嗣。
公其季也,修幹廣颡,望之魁然。
缜密厚重,多偉略,寡言笑。
少習帖括,為文放達,不羁在眉山伯仲之間,不屑屑經生語,以故屢見蹶于司試者。
雖艱一青衿,公幹于然,安之無芥蒂愠然。
乘風破萬裡浪,壯志不少辍。
春秋藝稷之餘即讀書。
一日奮然曰:士之遇不遇,有命焉,非可倖獲也。
夫欲騁逸足于皇逵,翔勁翮于雲際,予無望矣。
惟斅學半,何必區區以逢年為快哉。
于是設外塾,進生徒而教迪之。
公既謙卑牧,訓誨不倦,以故來者沓至。
裡人有忌公而思有以中傷之者,以公為“不識字,擅開社學”而讦之令。
令不察,亟召公至問曰:若識丁否?公曰:能識纥字。
令出對曰:教徒讀書書幾句?公應聲曰:蒙童學習習無窮。
令遂加額曰:此文章老宿也。
因自謝不遑,而責讦者之妄。
時邑有要宦恃勢橫行,欲得公負郭田謀為己園圃。
公曰:此前人遺我世守業,非世家所可奪。
嘗熟讀漢史矣,敢贻譏酂侯乎?堅不與。
宦恚甚,因與門下諸客輩為誣告計。
宦從而關說之,然謀已定未發也。
宦曰:我惟築峙乃桢幹,于是垣成而往來之途阻矣。
又樹楊數十百于内。
或勸公遠匿以避害,公獨坦然曰:死生有命,吾何畏彼哉。
未幾,誣告者赴夜台,勢宦捐館舍。
所築之垣墉,被害者争堕之。
所樹之白楊,牛羊下來矣。
嗟乎,勢炎之不可怙,而善類之不可戕也。
若是哉,至其孝友出于天性,處己以淑慎,接物以謙沖,尤非人所易及者。
其事二人備極色養,盡得歡心,在聖門宜分曾、闵一席。
值兩親易箦,時家計中落,公為嘔心血出。
劉太宜人奁具,易美材為壽具,含殓鹹如禮。
處伯仲雍雍友愛,有既翕風,故終身弗析箸。
生平無他嗜好,讀書之外,喜杯中物。
歲時,為好會速諸倍我十我者,暨父母族之尊而有德望者,效洛下耆英事以自樂。
裡中往往有訟事辍質之公,公為平劑之,人鹹服而散,以故時以彥方、仲弓目之。
訓子奉直公既延名師而教之,又約諸文士益友為文。
會遇經書有疑義,必躬為開導之。
日冀其成立闵闵焉,如農夫之望歲。
由是奉直公文名日隆,起為關中祭酒,屢試辄高等,入棘闱中副車。
裡中争延以西席,及門多俊彥為學者宗師,此亦足以見公家學之宏敷矣。
元配[5]劉太宜人幽娴貞靜,善事舅姑,和處妯娌,(壺)〔壸〕以内肅穆如也。
禦下寬笞傌之,聲不加于仆婢。
間以績紡佐公讀,雖夜分不怠。
當公被人相侮時,太宜人每以大義勸解,曰:婁師德唾面自幹,獨不可學而至哉。
公亦多為開霁。
奉直公為兒嬉戲,太宜人誨之曰:若何儃僈而弗加志乎?以資為郎耶。
吾家非素封,先世所遺者詩書數卷耳。
獨不念若翁期願之切乎?其畫荻和熊之風與,亦堪為阃内師範矣。
公生于明嘉靖己未正月廿八日,卒于天啟丙寅二月十二日,享壽六十有八。
太宜人生于明嘉靖壬戌五月十一日,卒于崇(正)〔祯〕甲戌正月十二日,享壽七十有三。
子三,長即奉直公,諱多瑜,三任廣文,曆官蕲州别駕,以子用光貴,封奉直大夫。
次多瑁、多琦。
孫二,長即予師,諱用光,丁亥進士,山西平陽府知府、前兵部郎中。
次仲光,庠生。
茲以今歲十一月初七日,奉公柩與太宜人竁合焉。
敬表而揚之,用識公世德淵源子姓克昌之故,第愧不文,尚俟太史氏銀管以揚盛美雲。
封奉直大夫兵部主事吳多瑜墓,在其父賜元墓側,有诰命。
禮部尚書東牟沙澄撰墓表。
制曰:興孝惟君錫類,宏昭報本教忠。
自父服官,敬用承家。
爾吳多瑜乃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吳用光之父,道在禔躬,奚被經綸之重;志存作室,式宏堂構之遺。
茲以覃恩,封爾為奉直大夫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錫之诰命。
于戲,恩逮所生,彌表象賢之美;風茲有位,尚敦燕翼之謀。
制曰:疏恩将母,宏推錫類之仁;移孝作忠,均切顯揚之念。
爾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加一級吳用光母李氏,愛子能勞,笃義方于杼軸;相夫克順,端令範于閨闱。
茲以覃恩,封爾為宜人。
于戲,象服昭榮,聿荷廷綸之寵;熊丸式谷,永贻女史之芳。
表曰:竊惟關中曆代都會,人才輩出,于山見太華之聳拔,于水見大河之浩渺,于人才見昆毓公品行之卓峻而德澤之汪洋也。
予即摭其懿德嘉行,志焉銘焉而藏諸幽矣,而為子者之哀,懇猶未已也。
亟請曰:古者墓有表,禮也。
幽宮片石已蒙勒諸不朽矣,而隧右赑屃翹然表于松楸之間,使夫過者見之。
庶幾借大宗伯鴻文以生色九原乎?餘戄然曰:表者,标也。
表其行而勒之七尺之崇,垂之千秋之遠。
餘詹詹無文。
人以文重乎?文以人重乎?按狀而讀之,公吳姓,諱多瑜,号昆毓。
世居長安之高陵,為一邑望族。
曆傳而至榮庵先生,諱賜元。
元配太夫人劉母,生丈夫子三,長即公也。
夫君之清白贻謀,金玉禔躬,種種不可縷數。
而鄉黨之軒然而名公者,不曰“孝子”則曰“悌友”,不曰“義士”則曰“仁人”,不曰“慈父”則曰“名師”。
吾聞其所為孝者,盡誠而亦所以盡禮。
甘毳菽水,出入定省必躬必親,禮在則然。
至疾而藥必親嘗,屢月身不解帶。
殁而哀毀骨立,葬奠一遵古制。
故曰:有子道焉。
其所為悌者,以其分甘也,亦以其分悴。
公有兩弟:多瑁、多琦,方其屹然成立也。
終合爨而無異财,及其奄然先逝也,撫諸孤無異己出。
故曰:有友道焉。
至其所稱義者,以其俠烈也,而亦以其性情。
生平患難将扶,腸如火熱;過失相規,懔若冰霜。
凡關大體者,從不作煦煦态,而亦未嘗有岸崖過激也。
即有負公者,公置不校,曰:管、鮑何人,羊(郈)〔祁〕在我。
而其人尋亦愧悔自艾。
故曰:有義道焉。
其所為仁者,以其濟衆也,而亦以其笃親。
仗财俠施,助饑恤貧,匍匐救喪,排難解紛。
至于亡伯之絕後,擇嗣繼宗;若敖之鬼不餒,伯道之支猶綿,凡此皆關至性。
故曰:有仁道焉。
其所以稱慈者,義方也,亦即所以饬官。
方公之子二,大者鵲起,次亦火攻。
至今晉陽之墟口碑載道,卓魯之治追蹤比迹,不失家節即為治譜。
語雲:“芝草有根,醴泉有源。
”故曰:有慈道焉。
其所以為師者,範今也,而亦即所以闡往古。
函丈之間負笈而從者,英才樂育;青氈席下采芹而遊者,名賢肩踵。
至其羽翼經傳則衍濂洛之宗,闡明理學則辨朱陸之歧。
至今“關西夫子”之号、“狄門桃李”之稱,藉藉人口。
故曰:有師道焉。
凡此皆公之梗,凡而餘以為觀,猶未止也。
積厚者發大,澤深者流長。
别駕之任,雖辭榮于其身;龍章之贲,實享福于其後。
奉直大夫之職,兵曹司馬之封,不以誇當世而耀來茲也乎,且紳衿闾左久欽真儒之間。
出而喬木嶙峋,又增澤宮之光輝,名德揭于巃嵸,雲霞蒸于林木,不啻望太華而仰止,沐大河而分波。
是用表之珉石,以俾過者之知所景慕雲。
公生于前朝萬曆庚寅三月初六日,卒于康熙乙巳正月十二日未時,享年七十有六。
恭遇覃恩,诰封奉直大夫兵部主事加一級。
子二:長用光,任山西平陽府知府、前兵部職方司督捕郎中;次仲光,壬子拔貢。
德州同知李涵素墓在距河門外。
尊心常小,祿漸厚施益博,晏大夫一磨砺春秋名公卿者,先生具有之。
學者望為泰山北鬥,人龍文虎,即不必假中郎之管,可以無憾。
顧其生平大業,見于經國子民,次恒及于鄉裡布衣之細,豈以砥砺廉隅,興起方俗,則發潛德之幽光,播金石之嘉譽,予小子其何辭焉。
矧小子實秀偕伯兄實發,同出先生門下。
丙戌,予通籍省郎,侍先生最久,知先生亦最深。
嗣先生建節楚南,予小子亦後節江右,衡廬相接,意謂雲龍之逐,聚散不遠。
不圖天,不慭遺,遂一朝千古也。
分巡湖南道按察司佥事郭萬象墓在渠上郭村西北。
中書舍人朝歌李實秀撰墓表。
表曰:吾師一章先生,純德君子也。
先生品至高意常下,爵愈争如杜公乾鳳時。
曹歲大()〔祲〕,噍噍僥僥者相枕藉。
先生泣數行下,曰:吏實不德,以畎畝災诟。
若燕遊鸠工,發有餘之财以惠貧者,吾不能;若廪庾先赈而後請,吾不敢。
無已盡空,諸贖锾俸薪以義先賢者,于是薦紳大戶争納粟作糜以緩民,須臾無死。
乃登奏兩台大赈赉,邑賴全活者無算。
辛巳,擢禮部主事,尋轉吏部主事。
壬午,曆四司員外郎,尋署選政。
先生曰:此人才之□天下賢否,所關治原清濁。
所出遠則晉山濤、近則夏原吉,可□也。
适有懷暮金易善地者,立謝之謂:而欲善地,此不善地誰當受之?一時選人日清水平衡,惟郭公不可幹以私,而夾袋之名輩出矣。
甲申遘變,先生自燕遁,歸隐于池陽,布袍脫粟,槁然巨仆而已。
直指重公望特疏起,先生田間辭歸弗受,語勸駕者曰:吾年非少壯,今更勃崒長安道上,如蓬海中一葉舟,何所問津也。
義俸檄豈為我哉。
因□弗俞。
乙酉冬,策蹇出鹹陽道,車從不備,蕭然如異時,先生之風可知矣。
丙戌,授兵部職方員外郎,曆車駕郎中。
庚寅擢長沙佥憲。
兵燹之餘,草樹靈于瓦屋,都民雉堞不守,落落然晨星也。
先生躬為拊循,問疾苦旌教命,隐恤其情,而民日以聚,暮雲歸故堞矣。
兵有利賈人資者,因累而系之,誣以盜。
當事欲置之法,人且俯首待僇矣,先生察其冤,立雪之。
祝而解網者,二十有一人。
負囊繪像,頂禮先生于冰天桂海之間。
楚民剽悍有雀角争,司恥懲以罰。
先生曰:茲何時哉,創痍未複,猶敲肢髓。
為免其罰,鹹曰:餘活佛其再見乎。
閱歲,先生将挂冠,神武解绶,東都恩盡。
覽東南名勝,與山靈佛鳥相和答,不緻使岩花窦草怪人襟禊然。
後返棹河洛,蹑華峰之巅,摘青蓮明星以自樂。
歸而條析弊政,與鄉裡湔刷一清,則有生之大略定矣。
未幾,遊自金阊,忽染暑箕逝。
而先生經國子民之事業,一旦與浮查遊屐俱斂矣,豈不痛哉。
若夫為善于家,天性無不至;為善于鄉,敦行無不力,又未嘗不山峨峨而水活活□□。
事伯氏緻恭,終始無間言。
撫伯氏子猶己子,躬授書不倦,故平野君成名獨早。
舅氏貧,厚恤之,使其釜不繄,今矯然風塵外者,則舅氏之膝上文度也。
侍師江漪公疾,累晝夜弗怠。
及卒,襄後事則戚然于知己之感吾道存絕之痛。
識者謂:有端木氏風焉。
居選曹時,語長君曰:士大夫重獲罪于鄉黨者,非必其身之類也。
其子弟骩骳亂朝廷公是非,其臧獲輩恃主人無卑下禮耳,苟有之,是滋吾不德也。
戊子舉于鄉,先生複戒書曰:丈夫子豈博一進賢冠哉。
宜卑自牧以補口,所未逮否,則徒相累耳。
就省雒陽,則每夜必啜茗。
談先世艱苦事,溽暑出單布曰:棄與汝友愛也,念生平衣不浣不易、履不敝不棄,不為纨绔佻達子以損祖宗。
來儉德,今授汝,願無忘布衣時。
先生借钤閣為鯉庭率類此。
仆隸雖□诟,先生必恕遣之。
嘗曰:彼亦人子也,何怒焉?其在于曹,念裡之親故貧賤,恐饑亦如曹民也,贻之金各不瘅,千家之産而墨突之不黔者起矣。
高陵密迩鹹陽。
壬午方治,兵士馬分休諸郡邑矣,茭糧豚酒之費悉索無藝,先生贻書口奉□□得解,騎卒去。
鄉有利害,先生手陳面畫之,遇有事父母之邦者,必以告以故。
靈歸,泣而執绋者塞于道,不知其為遠近疏戚也,先生之風又可知矣。
晚年精象□,究西來宗旨,欲使五濁惡界盡化清涼,故家居雖澹落先生泊如也。
□幹戈中而亦無蒼黃之态。
志其品藻人倫,古今有一□□。
丙子則分校豫闱,乙卯則分校齊闱,壬午則典試中州,前後得士共百人。
先生每接士,必醮曰:“幸無欺,欺則長傲;幸無私,私則生尤。
”故士受先生教者,鹹能砥行立節,自緻于功名,為時賢卿大夫者,指不勝屈。
至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