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七

關燈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邸宅陵墓 沒世無稱,君子疾之。

    生有令德,則死有令名。

    雖世遠年湮,而某水某山,猶指當年耕釣之所。

    顔巷柳壟,固至今存也。

    否則生時則榮,沒則已焉,亦焉能為有無乎?其或道不足而位有餘,古迹僅挂齒頰焉。

    君子其躬者,尚其思存順殁安之故,朝夕聞道之由,勿徒深華屋荒丘之感歎哉。

    述邸宅陵墓第九。

     漢景帝陽陵見祠廟。

    《漢書·景帝紀》:“五年春正月作陽陵邑,夏募民徙陽陵。

    後三年二月癸酉,葬陽陵。

    ”《〔漢書·〕外戚傳》:“孝景王皇後,武帝母也。

    後景帝十五載元朔元年崩,合葬陽陵。

    ”《府志》:“今地屬鹹陽,名木家村。

    ” 李廣墓見《呂志》。

     按《賈志》:“李将軍墓,高陵秦州”,并載《府志》:“秦州,固将軍桑梓地,高陵此墓當在疑信之間”。

    《劉志》《漢書》“賜冢地陽陵,系李蔡事”,而《呂志》誤引作李廣,據此則高陵不應有廣墓。

    然古來陵墓多歧出者。

    上古姜嫄墓在武功,而邠州山谷又有姜嫄墓。

    周康王陵在鹹陽,而麟遊又有康王陵。

    秦三良系穆公生納圹中,而鳳翔縣有三良冢。

    唐魏徵墓在麟遊,而徵實陪葬昭陵。

    李晟墓在縣南渭橋,墓前有裴度撰碑,而狄道又有李晟墓。

    如斯之類,不可枚舉。

    古人所傳,夫有所受;傳信阙疑,固有不盡。

    可據者至謂“賜冢地陽陵,系李蔡事”,論似未确。

    考《漢書·本傳》:“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诏賜冢地陽陵,當得二十畝。

    蔡盜取三頃,頗賣得四十萬。

    又盜取神道外壖地葬其中,當下獄自殺。

    ”按蔡系廣從弟,武帝元狩二年,代公孫為丞相。

    《漢書》語意似謂:廣既死,武帝追念前功,诏賜冢地,蔡為從弟當經紀其喪。

    而于所賜之數,因緣侵盜事發坐此,當下獄。

    且蔡未死,何言盜神道外壖地葬其中?其義不得通矣。

    是陽陵冢地之為賜廣也,明甚。

    如雲秦州系将軍桑梓地,墓宜在彼;則蜀漢諸葛亮,琅琊陽都人,墓不應在沔;唐郭子儀,華人,墓不應在合水。

    古人宦遊所在,沒而葬焉,如漢朱邑桐鄉者多矣。

    又不得據此為駁辯也。

     趙貞女墓見《呂志》。

     《府志》:“中郎妻,不載史傳。

    ”據唐人小說謂,事系牛僧孺之子繁,以女弟妻同人蔡生,其說甚辯。

    然泾野子固言:“邕以王智之陷害亡命,或遺貞女于此葬之,固未嘗謂墓之必在此也。

    ” 後秦姚苌墓[1]見《呂志》。

     《賈志》:“臨潼有姚苌原陵,子興偶陵。

    ”按苌墓在灰堆坡,興墓在大紀村,俱系縣地。

    《賈志》疑誤。

     唐于志甯宅見《呂志》。

     按谿田《通志》:“長安親仁坊有志甯宅。

    ”《長安志》:“後并入相府間地。

    敕賜貴妃豆盧氏,後左金吾大将軍程伯獻、黃門侍郎李高等數居焉。

    自指為天策府學士時所居官宅,而言宅之在縣七流村者。

    乃其裡第,今其後裔猶延書香,而故宅址無存。

    ” 文安郡王清河張公墓,在奉正原。

    秘書監安陽邵诜撰墓碑。

     碑曰:大曆乙卯歲夏四月,有星犯于北落,洎秋九月癸巳,大将軍維嶽薨于位。

    冕旒悼惜,贈工部尚書。

    申命有司備禮,以其年十月乙酉葬于高陵縣奉正原之先茔。

     公髫髦敏異,弱冠宏達,風儀朗澈,望之嶷然。

    業于武,專于學,精于戰陣。

    □于兵,钤萬人之敵也。

    天寶末,改服仗劍,北趨朔邊屬。

    幽陵首禍,安羯稱亂,汾陽王郭公子儀偉其材略,引為步将。

    清渠之戰,特拜左衛将軍。

    黨□背德,恣為淩逼。

    肅宗命公以麾下敢死急往摧之,遷右衛大将軍。

    乾元中,汾陽蕩定鹹洛,追鋤元惡。

    公奮然無前,□勇拔棘而馳,自衛抵邺,殺傷滿野,加通議大夫、太仆卿,封南陽縣男。

    思明繼逆,再擾東夏。

    太尉李光弼扼河陽之險,制覃懷之寇,公淩堞進□,□擒魁渠,矢貫其眦,血流被臆。

    聖私表異,遷銀青光祿大夫,試鴻胪卿。

    李國桢繼掌師律,身戕衆潰,虎旅散掠,居人駭亡。

    公□□寇盜,完安郡邑。

    仆固懷恩之授钺也,亦仗公以心腹。

    公閱視材力,教之引滿。

    藝成徹劄者凡二千人,署曰“平射營”,為師之左右先後。

     今上踐極,改試殿中監,進封開國伯。

    自是走朝義,逾九河,枭兇馘,日聞凱獲。

    授特進,試太常卿,進封南陽郡公,食以實封,累加開府。

    懷恩之遁,封漢東郡王,增封一百五十戶,充朔方都知兵馬使。

    公以三年無師,審于避嫌,驿歸阙下,□食四百五十戶,拜左羽林軍将軍知軍事。

    公固辭爵邑之大食二百五十戶。

    前此軍政壞蠹,習以生常,有無其人而私入其食與其衣者;有市井屠沽之伍,避屬所征役而冒趨戎行者,公悉罷斥歸之。

    尹京解紫绶而從褐衣者,凡千二百輩。

    其餘慰撫字恤,讨而訓之,皆憍材勇悍,一以當百。

    丁憂去職,柴毀過禮。

    而官曹之務,複曠紊無章。

     大君深唯其人莫克缵奉,起公于苴绖之内,俾複舊官,改封文安郡王。

    泣乞終喪,抑而不納。

    于是圖(聸)〔瞻〕軍實,貿遷有無。

    制良弓、勁矢、強弩、堅甲動萬萬計,其長戟、利劍、戈矛、殳鋋,亦萬萬計。

    至于經費餘羨、缗錢、缯缟、米鹽稻麥之數,莫之能紀,鹹登于内府,實于禁倉。

    其有牛車、什器入于中者亦數十百萬。

    上所獎重,遷本軍大将軍。

    公以天時地利,明主之所當知也,創風□氣候圖,密以上獻;複慮國用不足,奉私财佐軍。

    帝益加歎因而賜。

     吊公始自将校,驟随節制,幕下之碩畫,公必佐焉;軍中之右職,公必更焉。

    □□禁旅,洊濡渥澤。

    一人之顧問,公實參焉;九重之謀議,公皆造焉。

    錫以金券,仍畫像于淩煙閣,謂享鲐□□;□邦翰垣,不及中身,何剝喪之速。

    寝瘵之日,禦醫結轍;傾落之後,中貴盈門。

    赗襚之數,加常一等。

    或吊唁其室,或奠祭于途,其恩□□□厚也如此。

     公外強毅而内淳。

    至其奉親也,竭力于養,盡心于疾。

    養則問其所欲,視其所膳,晨昏莫之違也;疾則悴其色,緻其憂,冠帶莫之解也。

    雖迫以嚴命,竟從于金革而飲恨終身,永痛于創巨,加以義理,接于姻戚,任恤深于子姓,窭貧飽其惠,孤藐忘其亡,蓋孝弟[2]之極也。

    本乎世系,則隋齊州刺史政之曾孫,皇太子家令元濟之孫,豐王府司馬、贈靈州大都督履仁之子。

    世尚忠肅,以術學理行聞,蓋靈源之浚也。

    議其祚允,則益王府長史曼、左監門衛率府錄事參軍杲、太子司議郎晟、崇文生壘。

    長未及冠,弱才知方。

    然而因心克孝,率禮不越,蓋積慶之深也。

    公視其母□弟有志切于己焉。

    家之餘财,身之後事,盡委于志。

    既而喪紀辦護,豐碑篆刻,皆令季之所為也。

    人謂文安友愛,有志弟悌,張氏之業,其不替乎?銘曰: 勳臣之賢,将有文安。

    累康屯艱,為邦垣藩。

    婪婪巨猾,射天吠主。

    帝念汾陽,專征耀武。

    惟公奮發,願從旗鼓。

    肇自朔裔,南馳關輔。

    關輔既清,複東其旅。

    訓激貔虎,戕摧寇虜。

    思明繼逆,再擾三河。

    河陽之師,實制豮牙。

    桓桓太尉,将定諸華。

    忿是覃懷,附于兇邪。

    公擒其師,勳伐居多。

    懷恩授钺,讨除奸羯。

    翳公烈烈,遂掃逋孽。

    汾上之潰,我成其功。

    違難遠嫌,宛□清風。

    訓馭北落,聲華有融。

    如何昊穹,而降斯兇。

    贈以冬官,洪惟飾終。

    輤發京邑,堋歸渭汭。

    精魄何之,英名孰繼。

    空留片石,萬有千歲。

     貞元八年三月十日。

    志銘。

     明呂文簡柟宅在縣城内東街。

     東郭别墅《關學編》:正德壬申,泾野子以薦起供舊職,應诏言六事不報。

    事見本傳及墓志中。

    複引疾歸,蔔築邑東門外,扁曰“東郭别墅”雲。

     呂文簡公墓在縣城東北隅,其父渭陽公墳左。

    光祿卿三原馬理撰墓 志曰:呂泾野先生者,諱柟,字仲木,高陵人也。

    學行為世儒所宗,稱為泾野先生雲。

    (宏)〔弘〕治辛酉登鄉舉第十。

    正德戊辰宗伯舉第六。

    廷試賜狀元及第。

    曆官翰林院修撰、解州判官、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尚寶司卿、太常寺少卿、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

    緻仕由考功至侍郎,率官于南。

    其在于朝者,唯修撰及祭酒而已。

     按呂氏本太公望後。

    宋時有諱世昌者居高陵,其後幾世生彬卿,彬卿生八,八生興,興生貴,貴生鑒,鑒生溥,号渭陽。

    渭陽公配宋氏,實生公。

    初,彬卿祖葬時,圹有聲如雷。

    蔔雲:兆顯六世。

    至是公生,竟以道鳴世,符蔔兆雲。

    公之貴也,祖考、考俱贈如己官;祖妣、妣俱贈淑人。

    繼母以其存封之,異其妻為太淑人。

    妻李氏,封淑人。

     公垂髫入學,辄有志于聖賢之道。

    夙夜居一矮屋,危坐莊誦,祁寒盛暑不越戶限,足寒則藉以麥草而已。

    年十四,應試臨潼,貧不能僦館,宿新豐空舍。

    夜夢老人自骊山下,謂曰:爾勉學,後當魁天下。

    明日,試獲超補廪膳生。

    母宋卒,哀毀骨立。

    既祥,受《尚書》于高教谕俦,邑人孫行人昂。

    又請益于渭南薛氏。

    又屢為督學邃庵楊公、虎谷王公所拔,入正學書院,授以所學,複友諸髦士,由是見聞益博。

    嘗夢見明道程子、東萊呂氏,就正所學,益大進。

    鄉舉後入太學,擇諸嚴憚執友,就館同居,始辍舉業,日以進修為事。

    時衆以為迂,嘩而弗恤。

    更曆五祀,踐履笃實,光輝外著,而嘩者益親,雖自謂立且不惑,其可庶幾已矣。

    會孝廟賓天,與執友哭臨,聲出淚下,通國異而嘩之弗變。

    孫行人殁,衰绖哭拜吊者。

    武宗正德三年戊辰,廷策以仁孝對,稱旨前期賜冠服、帶履至服習容觀,若固有然。

    明日,有竊政中官來賀,卻之祿。

    入祀先祝,稱某之子某,何太史粹夫稱禮韪之。

    凡父母書至,拜使者而受之,退而跪讀。

    餘親友書,受讀有儀。

    期功缌親訃聞,必為位而哭。

    凡饋遺,非禮不受。

    在官二年,竊政人橫甚,西夏亂,公疏請上入宮禦經筵、親政事,則禍亂潛消,内外臣富貴可常保。

    竊政人惡其直,因嘗卻賀禮,又不往,欲殺之。

    乃乞養病歸。

    其人使校尉尾之至真定,不得其過而返。

    抵家數月,其人淩遲死。

    公家居侍渭陽公。

    渭陽公間怒責次子,梓逃,公跪受撲,怒辄解。

    台谏累交薦,起用。

    入朝,上《勸學疏》略曰:“昔周文王緝熙敬止,鹹和萬民,斯享靈台之樂。

    元順帝廢學縱欲,我太祖皇帝一舉而取之。

    ”蒙嘉納,遇乾清宮災,應诏陳言:一曰逐日臨朝聽政;二曰還處宮寝,預圖儲貳;三曰郊社禘嘗,祗肅欽承;四曰日朝兩宮,承顔順志;五曰遣去義子、蕃僧、邊軍,令各安業;六曰各處鎮守中官貪婪,取回别用。

    又累疏勸上舉直錯枉,不報,複引疾歸。

     西安秋旱禾稿,公白當路,獲薄征。

    友人張禦史仲修巡鹽,建河東書院,請定三晉應祀名賢。

    公論孔顔之學,指漢宋貴言賤行之失,定之。

    渭陽公病,公侍湯藥夜不解帶,履恒無聲,曆一年鬒發盡白。

    丙子五月,渭陽公卒,公哀毀嘔血。

    妣宋先殡城東隅,至是啟柩,失其一指,公籲天恸哭,複得,遂合葬。

    時大雨,公徒跣擗踴泥淖中,觀者感泣稱孝。

    既葬,居廬哭無時。

    陝西鎮守太監廖氏赙以金,卻之。

    有客托交遊,遺三百金求書,公曰:人心如青天白日,乃視如鳥獸耶!交遊慚而退。

    今上登極,起用。

     明年改元嘉靖,複館職,纂修武廟實錄。

    經筵進講,值仁祖醇皇後忌辰。

    公口奏:宜襂淡服,易绯,罷酒飯。

    癸未會試,充書經試官,得名士二十餘人。

    嘗上疏勸學,略曰:學貴知要而力行,故慎獨克己,上對天心;親賢遠讒,下通民志。

    伏望皇上,尋溫體驗。

    甲申四月,奉旨修省,以十有三事自劾。

    疏上,谪山西解州判官。

    至解,值解守殁,公視篆為理後事甚悉。

    乃首省窮民,以贖刑帛絮及米肉給之。

    又審丁由重于他邑,力白當路均之。

    于時,解及四方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