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四

關燈
關中連歲大祲,是年尤甚。

    邑當孔道東西,輪蹄上下若魚鱗。

    餘檢往牒,縣有額站四千二百四十六兩零,先掣一千九百八十三兩,召募馬四十匹工食各四十二兩,夫二十名各十兩二錢,餘站仍解驿遞。

    高陵沖倍驿遞,顧工食視驿遞才十分之四,召募稱苦矣。

    遂于裡甲見年加馬二十匹,直視召募者等騾二十頭,各三十五兩;夫一百一十四名,亦與召募同。

    兩者兼役,遇貴客則鼓吹旗幟答應等項。

    裡長另立鄉頭名色,排年支日,臨時雇覓腳力,而衙門吏胥,遂得因緣為奸利動,稱請假票取折幹,負鋤之民棄田園,妻子守候城郭中,屏息聽差裡書額,日需酒肉有司随時責買辦。

    二百年來,相習為規,牢不可破。

    餘疾首而痛曰:邑小若彈丸,民貧若懸磬矣。

    尚可拘攣為乎?因力請于撫台王公,按台姚公,欲盡掣征解站二千二百六十兩,以若幹補召募,以若幹減裡甲,罷鄉頭腳力諸不經費。

    兩台是其議,下所司亟行,詳具申文中,時有以驿站赢縮關通省,不欲辄更事。

    幾寝,會蒲州郭公來守西安,餘以本末執牒曆數于前,郭公怃然曰:環西安,孰非吾赤子乎?富而僻者逸如彼,貧而沖者勞如世。

    絜矩之謂何,乃議留站價一千四兩,原召募馬增十金,加募騾十頭,頭四十金;夫三十名,亦如前夫值減;見年騾十頭減,夫亦如新加之數。

    上其事于内鄉許公、襄城姚公,轉詳兩台俱報,可檄下縣,十七年如議行之。

    夫裡甲之夫無議也。

    馬二十匹、騾十頭計,需費共一千二百兩,論差遣馬騾無繁簡,乃工價即有低昂,殊于人情不惬。

    餘視原值改編馬三十匹,馬各四十兩,會馬夫趙合祖、裡長吳涵等,各投牒援左右,州縣驿遞例分力供事。

    餘曰:聽爾便也。

    遂關查各州縣與各驿遞事,規以召募馬騾充驿遞,專供往來員役吏書包坐,答應門廚驿傳太仆循環原差馬上公文。

    而見年之馬供貴人旗幟鼓吹,縣令往來出入巡捕,文學占役、吏胥公差、公文間長差,又兩者通融;罷裡甲鄉頭腳力,諸名色戶人城中無所事,事盡遣歸農,不令日夕守。

    侯官司無買辦,裡書無供給,而吏書安所緣為奸利,議既定,行之。

    已半載,不苦偏累,皆曰:此可以示民守矣。

    乙醜六月,餘奉欽召将赴都門,邑人恐其事久而浸沒也,命餘紀其本末。

    餘曰:用法存乎其人。

    矧餘力薄不能盡所請,副百姓望,且此僅救時之一班耳。

    他缺漏固昭昭也,若之何以紀為?所恃聖明禦宇英賢、彙征王國繼事者充,餘力之不逮,盡還其故物,勒縮于召募裡甲之間,俾夫馬無凋瘁,而闾閻永息肩。

    鑒餘缺漏,次第舉行之,邑人其有大造乎。

    用是勒之貞石,以示來者。

    萬曆十七年七月朔日,彭應參記。

    莅任二年,剔積弊,舉善政,德洽人心,尋以卓異召入都,民立去思碑。

    邑人呂畇撰記。

     記曰:高陵邑小而路沖,事煩而費宂,民不堪命,數十年矣。

    自萬曆丁亥,邑侯魯軒彭公莅政高陵,甫二載,政治卓異,遂蒙欽召焉。

    攀轅卧轍,不能留也,既去任矣,邑之士民相與議曰:侯之在縣也,有德于吾民也甚厚。

    盍樹之碑以頌侯德,以系我《甘棠》之思乎。

    蓋侯以仁愛之心,敷為節愛之政者,班班可紀,雖更仆未易數也。

    如律己廉潔,剖斷公明,革積年之皂快而門禁清,察奸弊之吏書而法紀肅,薄書親自裁決,聽訟務從公平。

    歲饑請赈而全活者甚衆,路沖掣站而困疲者始蘇,懲惡少而逋宿寇,一邑安堵;禁刁頑而緝群小,四境樂業。

    處事平易可親,至莅事則嚴。

    舞文者不得置其喙,接事虛懷可近;恒心堅如石,囑托者不得幹以私。

    去老人之虛設,革裡長之供飯。

    禁渠鬥盜賣之水利,除裡書常例之酒錢。

    清查河灘匿糧之田地,定審戶則累年之弊黜。

    睹學堂之頹陋而煥然一新,念先賢之寂寥而重建二祠。

    諸士快睹四野頌興,至如命醫施藥而恩濟生民。

    置漏澤園而惠及枯骨,與凡布之章程、載之令甲者,皆不足以盡侯之善政也。

    指日為台谏、為宰輔,又以夙抱德義佐明主,則天下皆受其福澤矣。

    将來勒之貞珉,列之鼎彜,千載之芳名不朽也。

    豈但高陵之民思之乎。

    公名應參,河南光山人。

    萬曆庚辰進士。

    先任肥鄉,政績宣赫,累利薦章。

    今任高陵,政聲益著,不能盡述焉。

    魯軒,其别号雲,萬曆十七年歲次己醜孟秋之吉。

     李恂山西霍州人。

    先任寶雞縣教谕,聘典雲南文衡,後補中府教授,旋升鳳翔府教授,後為河南主考,升任高陵縣知縣。

    學術有本,志行不群,為邃庵楊公所推重。

    為縣有聲,上台有“操守有為,清慎孝友”之獎。

     張鳳習河南杞縣人。

    萬曆間以進士知縣事。

    時诏遣中使絕地脈算缗錢,參随者絡繹于途,人不息肩,馬無完脊。

    曲沃李侯以救弊調富平,弗竟。

    公适來問疾苦、核往事,與新史王謀曰:窭子枵腹重負戴而且責以施舍乎,其疇堪之且坐視倒懸而弗解,謂民牧何?乃白諸當路百計,轉移留協濟他縣金還,而分濟本邑馬四十匹,增銀三百二十兩,騾十頭,增銀四十兩。

    勞者漸息,仆者漸起,民德之升治中。

     李承顔不知何許人。

    萬曆間任知縣。

    二十八年,與泾陽知縣王之鑰、三原知縣張應征同謀複鐵洞,伐石增堤,疏渠五裡許。

    《泾渠職官紀事表》 補 霍锵字觐儀,山西馬邑人。

    萬曆間任教谕,有去思碑。

     韓思愛相州人。

    由舉人萬曆四十一年知縣事。

    不畏權要,豐采懔然,建城隍廟木坊。

     宋名儒河南延津人。

    萬曆間任知縣事,複增站價事。

    張侯善規于前,公善随于後,是以有成功。

    三十五年,邑人豎碑紀其事,粆良翰撰記。

     記曰:高陵彈丸邑耳,壤獨小而戶口少。

    然舊稱僻,不置驿遞,故國初猶藉力協濟他郡縣雲。

    洎後乘轺車者避入,省谒王取道泾、渭陽,緣是毂相襲也,蹄相接也。

    茲土反以僻成沖,而夫馬疲于奔命,煩費薦滋,裡甲蕭條,日複一日。

    所賴彭侯掣協濟河西站價馬,召募規謝,侯畫條鞭與民更始,民困稍稍蘇焉。

    浸淫及今,十數年來,天子遣中使絕地脈算缗錢,參随者旁午絡繹于途,人不息肩,馬無完脊,則有破家拆産以供負債,而離桑梓去者,蓋靡不歌苌楚矣。

    曲沃李侯救弊,調富平弗竟。

    張侯适來,莅茲問疾苦核往事。

    與新史王侯謀曰:窭子枵服重負戴而且責以施舍乎?其疇堪之且坐視倒懸而弗解,謂民牧何?乃白諸當路百計轉移,留協濟金還,而分濟本邑馬一百六十蹄,增銀三百二十兩;騾四十蹄,增銀四十兩。

    勞者漸息,仆者漸起。

    迨今宋侯以仁明武調停核稽,酌輕重遠近而定差役,豪強不得以力挪移,總智不得以計宛轉,而勞逸益調于适矣。

    福星所指,一路帖然,況值稅使已罷之際,不益有大幸哉。

    向非張侯善規于前,宋公善随于後,王侯始終贊襄,蕞爾小邑,安能少緩須臾,蒙今休乎。

    假令後來者體苦心踵若規,計盡還其協濟者,茲邑當永永無困憊虞矣。

    凡功在于民與事,可傳于後者,法皆得書。

    邑人思三侯之德,而圖垂不朽于餘,餘故撮其始末紀之,以當稗史,俟觀風者采焉。

    張侯,諱鳳習,河南杞縣人。

    升治中。

    宋侯,諱名儒,河南延津人,即今令。

    王侯以典史升永新主簿,蜀中東鄉人也,諱賓。

    萬曆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孟冬吉日。

    三十七年改建名宦鄉賢祠于文廟南,分東西向。

    後調宜君縣,嚴馭吏而民樂其寬。

     王賓四川東鄉人。

    萬曆間任典史、縣增站價事,前後兩邑侯張規宋随,賓始終贊襄其間,克底于成,民深德之。

    後升永新主簿,有去思碑。

     趙天賜字受之,山西孝義人。

    泰昌元年以舉人知縣事。

    多惠政,有文采,修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