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四

關燈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官師傳 “官師”之名,始見《夏書》,以治以教,百世無改。

    周以後兩漢最近古,而《班書》《範史》、循吏、酷吏并列傳,法戒深矣。

    召伯去而甘棠勿拜,子産死而誰嗣興歌?民情大可見,唯人自為之耳。

    果有遺愛在民,則百世下猶屍祝焉。

    流風善政,讵镌一時口碑耶?其或在位無赫赫名,去後人亦不思,君子恥之矣。

    若夫無治教責,而克慎“乃司,祗率厥常,則不可得而沒者,亦惡得以不志也”。

    述官師傳第六。

     高陵曆代職官,詳于舊志。

    我朝因明之臧損其繁宂,設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儒學教谕一員、訓導一員,陰陽、醫學、訓術、訓科各一員。

    順治十五年,奉裁教谕一員。

    康熙二十一年,複設。

    明人倫,振士習,于是乎賴,誠重之也,即其職可知矣。

    自秦漢以來,官師來者綦多,載在舊志者不複及。

    今本《呂畇續志》斷自明嘉靖十九年,《樊景顔志》斷至本朝雍正十年,以後按年續入,據事實書其政績,不可得而詳者,亦備紀其姓氏以備考。

     明 徐效賢字宗義,四川江津人。

    由舉人嘉靖十九年以蒲城教谕升知縣事。

    正直無私,冰檗自持,果于任事,吏民不敢欺。

    公出,自帶錢米,不擾裡甲一菜。

    每出入乘馬,前導不過數人而已。

    未久,以憂去。

     耿臣字大卿,山東膠州人。

    嘉靖二十年任典史,端正守職,廉潔持己,一毫不苟取于人。

    是時,縣令江津徐君将欲大有為也,君奉之唯謹。

    未幾,以憂去。

    後升任山西某州吏目。

    至今邑人稱之曰“居官有廉恥,無如耿君也”。

     高公武四川内江人。

    由舉人嘉靖二十二年任知縣事。

    清介忠實,慈祥人也。

    緻仕回籍。

     于學字道南,直隸元城人。

    以拔貢嘉靖二十六年任知縣事。

    風裁凜然,剖決如流,民畏服之,但心頗刻耳。

    卒于官。

     李翰字憲夫,山西汾州人。

    由舉人嘉靖三十一年知縣事。

    存心平易,事體練達。

    乙卯,關中地震,牆屋傾壞,壓死人民甚多,盜蜂起,翰立法甚嚴,間懲其渠魁一二,盜頓息,民賴以安。

    設法葺公署、倉庫,民不擾而諸工就緒。

    未幾,升慶陽府同知去。

     鄢桂枝字汝一,四川大足人。

    由舉人嘉靖二十年任教谕。

    平易端謹,後官至知州。

     楊文泰字時亨,河南嵩縣人。

    由監生以山西解州訓導升任教谕。

     張恪字尚恭,山西蒲州人。

    由監生任訓導。

     呂憲字廷章,河南溫縣人。

    由監生任訓導。

     鄭辂山西汾州人。

    由歲貢任教谕。

    正大質實,以重聽緻仕。

     時措之字仲宜,湖廣鈞州人。

    以歲貢任教谕。

    心地平易,取予不苟。

     趙希仲字子懿,山東濮州人。

    由舉人嘉靖四十一年任知縣事。

    事體嚴明,衙門清肅,吏不敢欺,民不敢犯。

    蓋有才而有為者也。

    惜其後操守不終,左遷秦府判官。

     傅起岩字道濟,山東肥城人。

    由舉人以内邱知縣調知縣事。

    孝友天賦,慈愛性成。

    念母在家,每欲歸養,上司弗之許也。

    使客過縣,除本分供給外不過奉承,裡甲稱便焉。

    但寬厚太過,不能鋤強抑暴,緻良善之氣未得少伸。

    然安靜無擾,人多歸之。

    有去思碑。

     王世康直隸清苑縣人。

    由舉人任教谕。

    尋升扶風知縣。

    以嚴明稱。

     陳柱直隸保安州人。

    由監生隆慶二年任知縣事。

    謙謹慈祥人也。

    丁内艱去。

     王湘四川富順人。

    由進士萬曆元年任知縣事。

    令行禁止,人不敢幹以私,蓋有守有為者也。

    但性喜營造,過于刻期。

    為人所誣,緻使大才不獲盡用,知者抱不平焉。

     吳大倫河南武陟縣人。

    由歲貢隆慶某年任教谕。

    簡默端正,卓有義氣,不言人過,束脩一無計較。

    貧士之禮,卻而不受,嘗齎诏河西鬥級蕭某受人一馬鞍,君訪知即笞而逐之。

    後升颍州學正。

     向玳字廷玉,四川大甯人。

    以歲貢任教谕,端謹守禮。

     蒲國柱四川嶽池縣人。

    由歲貢隆慶間任訓導。

    心地光明,又善詩文,升慶王府教授。

    已上《呂畇志》。

     劉憲字伯正,山東益都人。

    由舉人萬曆二年任知縣事。

    念縣沖疲,申請當道掣回本縣,協濟鹹陽渭水驿馬驢牛站四十頭匹。

    民力少蘇,鄉民桑澤民等百十餘人豎審編“驿傳碑”,記其德。

    邑人劉自化撰記。

     記曰:高陵,古周秦地。

    唐會昌中,析清平鄉于三原而縣始小。

    元時猶有神臯驿,迨我明興,改大路于臨潼,遂析東南數裡以益之而縣愈小矣。

    編氓一十五裡,地方褊狹,差賦繁重,民比他縣獨貧。

    當時以路僻,乃将糧石坐佥渭水驿馬驢牛站九十餘匹。

    比時官使不由本縣經過,民不甚苦也。

    嘉靖年來,過客避會城參谒挂号之煩,東自渭南、臨潼,西自鹹陽、泾陽及三邊往來者,俱徑抵高陵。

    夫諸縣皆巨邑而且有驿遞,泾陽雖無驿遞,而土廣民殷。

    高陵介于其間,迎送奔馳之勞,夫馬下程中火鋪陳之費,視大邑不減其糧,差頭役又供它邑,此所以民日滋貧而力不能支也。

    累經具奏行議設立驿遞,上司因題請增補之難,本縣當事者又多因循推延,近年鄉民張相等又具奏下,事竟未果。

    萬曆甲戌秋,前川父母劉侯下車之初,心存民瘼,志在節财,諸政俱舉,百度維新,乃轸念裡甲之苦,懇請大府崔公、張公,貳府史公,協心轉呈。

    貳府沈公、通府石公、節推吳公,皆贊襄其事;于是少參郭公、憲副郝公、大參王公,鹹嘉所舉;左轄劉公、右轄袁公、憲使劉公、憲副張公、憲佥謝公,相與經畫議呈撫院郜公,按院任公,皆允所請,準将本縣原佥鹹陽渭水驿馬五匹、驢十頭、牛三十七隻掣回本縣征銀共一千五百四十七兩,募馬四十匹,每匹準銀三十二兩,共一千二百八十兩;又募夫三十名,每名給銀七兩三錢,共銀二百一十六兩;其餘牛四十隻,尚留渭水驿走遞,即今每年省銀數千兩。

    高陵之民,至是少蘇矣。

    易日通其變,使民不倦。

    夏後殷周三代之聖王也,而其為治不過損益而已。

    損益者,通變之謂也。

    然則諸公可謂盡通變宜民之道,而劉侯之興利除弊,變因循就,功效何其果欤。

    于戲,高陵小邑也,得賢令為難,幸而得賢令焉,而興事尤難,幸而事興焉,而得後人不廢壞之尤難也。

    今縣民既幸而得其所難,得而又幸得興其所尤難,皆欣躍無憾也。

    唯其欲後人不廢壞之,未敢必也,故鄉民、桑澤民等屬予記之,将以紀其成,抑亦深有所望也。

    侯名憲,青之益都人。

    起家鄉進士,“前川”其号雲。

    學谕吉州劉如阜,司訓金縣趙國贊,縣幕成廷核,亦與謀畫,樂觀厥成焉。

     嗣因夫馬價不敷,工食無應募者,本縣量令裡甲每馬幫銀十餘兩,募馬與裡甲馬騾相兼走遞。

    萬曆四年,例該五甲見年召募,概縣裡長李登吉等告稱,見年召募幫價又編馬騾似難并力,憲即請于當道,準将四十匹馬内量減八匹,止留三十二匹,即以所減之數幫三十二匹,每馬八兩,并前銀共四十兩。

    人願召募,誠可久矣。

    此又侯通變宜民之道也。

     王曰可字與之,山西懷仁人。

    由恩貢萬曆七年任知縣事。

    創修城隍廟寝廊,曆任五載。

    升河南府通判。

     沈琦字仲玉,江南吳江人。

    萬曆間以進士任知縣事。

    有惠政,尋調三原。

    升禮部主事,祀三原名宦。

     彭應參号魯軒,河南光山人。

    由進士萬曆十五年任知縣事。

    下車檢往牒,有額站未全掣回。

    縣苦偏累,力請于上台規複之,自為審編《驿傳後記》。

     記曰:萬曆十五年,歲在戊子,餘奉命承吏高陵,以四月廿日抵任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