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禮儀抄略風俗附
禮讓行而風俗美。
生逢盛世,山陬海澨,讵有殊異。
皞熙既久,百姓日用不知,富者習于驕侈,貧者愚于效人。
冠昏喪祭,但沿習尚。
至朝廟、飲射諸儀節,糾國典攸關。
即士人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甚非所以盡慎而表俗也。
謹遵《欽定會典通禮》,敬錄其達于士庶者,俾鄉曲鹹知遵守焉。
述禮儀抄略第五。
元旦、長至、萬壽聖節朝賀禮 《會典》:歲遇三大節,在外直省文武官均設香案,朝服望阙行禮。
《通禮》:州、縣不附府者,均以正貳教職各一人,糾儀學;弟子員各二人,通贊、引班在城文武官,于公所按班行禮,如省會儀。
豫于公所正中設萬壽龍亭,南向設香案于亭南。
其日五鼓,守土官率屬畢會公所。
質明,引班引入,至丹墀内東西序立,通贊贊:“齊班——”,引班分引至拜位前立;贊:“進——”,少進;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
畢,引退。
縣俗:先期習儀于西寺,至日五鼓,各官齊至公所拜牌,禮生。
通贊、引班班齊,樂作,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均如禮。
迎《诏》禮 《通禮》:诏書所經府、州、縣五裡之内,文武官朝服跪迎,軍民伏道右候過。
省會有司,豫于公廨,設屏南向,屏前設诏案。
又前設香案,案東設台,階下為拜位,文東武西。
重、行、異等紳士班于文官之末,軍民集于武官之末,皆北面。
诏及郊,具龍亭、旗仗出迎,文武大僚率所屬朝服出迎,道右跪候。
過,興。
先至公廨門外序立,紳士、耆老、軍民畢會。
诏至門,跪迎如初禮,使者奉诏書陳于案,退立案東,引禮生引群官就位,衆行三跪九叩禮。
使者奉诏授宣诏官,宣诏官跪接,登台宣讀。
訖,衆聽贊,複行三跪九叩禮。
退,镌謄黃頒所屬。
至日宣布,軍民均與省會儀同。
縣俗:知縣率屬暨紳民迎于迎翠門外,具阙亭、彩仗、鼓樂。
導入,跪叩、宣布,均如儀。
鞭春禮 《通禮》:先立春日,縣于東郊造芒神土牛。
春在十二月望後,芒神執策當牛肩;在正月朔後,當牛腹;在正月望後,當牛膝。
示民農事早晚。
屆日,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果酒,正官率在城文官朝服畢詣東郊。
立春時至,行禮:正官一人在前,餘官以序列行就拜位,贊:“跪——叩——興——”,衆行一跪三叩禮。
正官酹酒三爵,複行三叩禮,衆随行禮。
興,乃舁芒神、土牛,鼓樂前導,各官後從,迎入城,置于公所。
《會典》:各官執采仗環立牛旁,贊:“擊——”,鼓工擂鼓;贊“鞭春——”,各官環擊土牛三,以示勸耕之義。
縣俗:先期縣官率屬迎于距河門外,工具劇戲迎人皆簪花,俟官鞭牛後,以次承擊至碎。
護日食禮 《通禮》:縣官依時救護于公署。
設香案于露台上,爐、檠具,早晚随日所向。
正官一人,領班、教職二人糾儀學,弟子員二人,通贊二人,引班陰陽官一人。
報“時至——”時正官上香,伐鼓。
初虧,衆行三跪九叩禮;至複圓,如初禮。
縣俗:官救護于署,行禮如禮,鄉裡家皆擊金鼓以救。
月食救護與救護日食同。
祭先師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歲以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師于頖宮,以正印官将事佐貳分獻。
監理以師儒,贊、引執事以生員。
中和《韶樂》《羽籥》之舞,及牲牷、豋、铏、簠、簋、笾、豆、尊、爵之數。
将事之儀,均如大學丁祭禮。
案典儀:先祭一日,樂舞設于大成殿外,階上分左右懸。
至日五更,正獻官入廟,至更衣所少憩。
贊引生請行禮,正獻官出,次盥洗,贊引生導正獻官由旁階自殿左門入,至拜位前北向立;贊禮生引分獻官至階下左右序立,典儀生贊,樂舞生登歌,執事官各共乃職。
文舞六佾進,贊引生唱:“就位——”,正獻官就拜位立,乃迎神。
司香生奉香盤進,司樂生贊奉迎神,奏《昭平》之章。
贊引生唱:“就上香位——”,導正獻官詣先師案前,司香生進香;贊引生唱:“上香——”,正獻官立上炷香,次、三上瓣香;唱“複位——”,正獻官複位。
唱“跪——拜——興——”,正獻官行三跪九叩禮,奠帛,行初獻禮。
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奏《宣平》之章,舞《羽籥》之舞。
司帛生詣先師位前,跪獻三叩,司爵生詣先師位前,立獻奠正,中皆退。
分獻官各詣四配、十二哲、兩庑先賢、先儒位前上香,奠獻如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樂暫止。
正獻官跪,分獻官皆跪,司祝讀祝畢,詣先師位前跪安于案,三叩。
退,樂作,正獻官行三拜禮。
興,行亞獻禮,奏《秩平》之章,舞同初獻。
司爵生詣先師位前,獻爵奠于左,儀如初獻。
行終獻禮,奏《叙平》之章,舞同亞獻。
司爵生旨先師位前,獻爵,奠于右,儀如亞獻。
分獻官以次畢獻,均如初,樂止《文德》之舞。
退,乃撤馔,奏《懿平》之章。
撤馔畢,送神,奏《德平》之章,正獻官行三跪九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送燎所。
正獻官轉立拜位旁,西向,候祝、帛過,複位。
樂作,祝、帛燎半,唱“禮成——”,導正獻官由殿左門出,先是正獻官至更衣所。
時贊禮生引崇聖祠承祭官入祠左門,盥洗畢,引詣殿階下正中,典儀、贊、執事生各共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引承祭官就拜位立,乃迎神。
司香奉香盤進,贊引生贊“就上香位——”,引承祭官升東階由殿左門入,詣肇聖王香案前立。
司香跪奉香,贊引生唱“跪——”承祭官跪,一叩;贊“上香——”,承祭官上炷香,次、三上瓣香,一叩。
興,以次詣裕聖王、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位前上香,儀同。
唱“複位——”,引承祭官退至殿左門立。
贊引唱,承祭官詣四配位、兩庑從祀位前上香,如儀,複位。
贊引“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畢,奠帛,行初獻禮;執事生各奉篚、執爵進,承祭官受篚,拱舉奠于案;司爵跪奉爵,承祭官受爵,拱舉奠于正中,一叩,興,以次奠獻畢,司祝至祝案前,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承祭官詣讀祝位跪,司祝讀祝畢,詣正中神位前跪安于案,三叩。
退,承祭官行三叩禮畢,仍由殿左門出,複位。
四配、兩庑奠帛獻爵各如儀,複位。
次亞獻,奠爵于左;次終獻,奠爵于右。
四配、兩庑畢獻,儀均與初獻同。
撤馔送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執事生奉祝,次帛、次馔、次香,送燎所,承祭官避立西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詣望燎位望燎,引承祭官退。
祭品 先師位前: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四配: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爵三、爐一、镫二,東西各尊一;十二哲:各帛一、铏一,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兩庑二共一案,每位爵一,每案簠、簋各一,笾、豆各四,東西各羊三,豕三。
統設香案二,每案帛一、尊一、爵三、爐一、镫二;牲載于俎帛,四配異篚,十二哲東西共篚,尊實酒疏,布幂勺具;崇聖祠正位前: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八,笾、豆各八,爵三、尊一、爐一、镫二;配位:各帛一,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兩庑東二案,西一案,均簠、簋各一,笾、豆各四,每位爵一;東西:各帛一、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俎篚幂勺具。
豋實太羹,铏實和羹,簠實稻粱,簋實黍稷,笾實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實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
四配,崇聖祠正位,笾實無白餅、黑餅,豆實無脾析、豚拍。
十二哲無太羹。
聖廟兩庑,崇聖祠配位、兩庑無太羹、和羹,笾實無藁、魚、榛、菱、芡,豆實無韭菹醯醢、筍菹魚醢。
樂舞會典 先師廟中設中和《韶樂》。
直省先師廟中編鐘十有六,在東;編磬十有六,在西,皆懸以虡業。
東應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東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笛六、篪四、排箫二、埙二、笙六、博拊二、旌二、羽籥三十有六。
祭文 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
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教昌明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
辟雍鐘鼓,成恪薦于馨香;泮水膠庠,益緻嚴于笾豆。
茲當春秋仲,祗率彜章,肅展微忱,聿将祀典。
尚飨。
孔子三代五王祭文 惟王奕葉鐘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
凡聲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
宜肅明禋之奠,用申守土之忱。
茲屆春秋仲,聿修祀事。
尚飨。
縣俗:屆期緻祭知縣,
生逢盛世,山陬海澨,讵有殊異。
皞熙既久,百姓日用不知,富者習于驕侈,貧者愚于效人。
冠昏喪祭,但沿習尚。
至朝廟、飲射諸儀節,糾國典攸關。
即士人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甚非所以盡慎而表俗也。
謹遵《欽定會典通禮》,敬錄其達于士庶者,俾鄉曲鹹知遵守焉。
述禮儀抄略第五。
元旦、長至、萬壽聖節朝賀禮 《會典》:歲遇三大節,在外直省文武官均設香案,朝服望阙行禮。
《通禮》:州、縣不附府者,均以正貳教職各一人,糾儀學;弟子員各二人,通贊、引班在城文武官,于公所按班行禮,如省會儀。
豫于公所正中設萬壽龍亭,南向設香案于亭南。
其日五鼓,守土官率屬畢會公所。
質明,引班引入,至丹墀内東西序立,通贊贊:“齊班——”,引班分引至拜位前立;贊:“進——”,少進;贊:“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
畢,引退。
縣俗:先期習儀于西寺,至日五鼓,各官齊至公所拜牌,禮生。
通贊、引班班齊,樂作,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均如禮。
迎《诏》禮 《通禮》:诏書所經府、州、縣五裡之内,文武官朝服跪迎,軍民伏道右候過。
省會有司,豫于公廨,設屏南向,屏前設诏案。
又前設香案,案東設台,階下為拜位,文東武西。
重、行、異等紳士班于文官之末,軍民集于武官之末,皆北面。
诏及郊,具龍亭、旗仗出迎,文武大僚率所屬朝服出迎,道右跪候。
過,興。
先至公廨門外序立,紳士、耆老、軍民畢會。
诏至門,跪迎如初禮,使者奉诏書陳于案,退立案東,引禮生引群官就位,衆行三跪九叩禮。
使者奉诏授宣诏官,宣诏官跪接,登台宣讀。
訖,衆聽贊,複行三跪九叩禮。
退,镌謄黃頒所屬。
至日宣布,軍民均與省會儀同。
縣俗:知縣率屬暨紳民迎于迎翠門外,具阙亭、彩仗、鼓樂。
導入,跪叩、宣布,均如儀。
鞭春禮 《通禮》:先立春日,縣于東郊造芒神土牛。
春在十二月望後,芒神執策當牛肩;在正月朔後,當牛腹;在正月望後,當牛膝。
示民農事早晚。
屆日,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果酒,正官率在城文官朝服畢詣東郊。
立春時至,行禮:正官一人在前,餘官以序列行就拜位,贊:“跪——叩——興——”,衆行一跪三叩禮。
正官酹酒三爵,複行三叩禮,衆随行禮。
興,乃舁芒神、土牛,鼓樂前導,各官後從,迎入城,置于公所。
《會典》:各官執采仗環立牛旁,贊:“擊——”,鼓工擂鼓;贊“鞭春——”,各官環擊土牛三,以示勸耕之義。
縣俗:先期縣官率屬迎于距河門外,工具劇戲迎人皆簪花,俟官鞭牛後,以次承擊至碎。
護日食禮 《通禮》:縣官依時救護于公署。
設香案于露台上,爐、檠具,早晚随日所向。
正官一人,領班、教職二人糾儀學,弟子員二人,通贊二人,引班陰陽官一人。
報“時至——”時正官上香,伐鼓。
初虧,衆行三跪九叩禮;至複圓,如初禮。
縣俗:官救護于署,行禮如禮,鄉裡家皆擊金鼓以救。
月食救護與救護日食同。
祭先師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歲以春秋仲月上丁祭先師于頖宮,以正印官将事佐貳分獻。
監理以師儒,贊、引執事以生員。
中和《韶樂》《羽籥》之舞,及牲牷、豋、铏、簠、簋、笾、豆、尊、爵之數。
将事之儀,均如大學丁祭禮。
案典儀:先祭一日,樂舞設于大成殿外,階上分左右懸。
至日五更,正獻官入廟,至更衣所少憩。
贊引生請行禮,正獻官出,次盥洗,贊引生導正獻官由旁階自殿左門入,至拜位前北向立;贊禮生引分獻官至階下左右序立,典儀生贊,樂舞生登歌,執事官各共乃職。
文舞六佾進,贊引生唱:“就位——”,正獻官就拜位立,乃迎神。
司香生奉香盤進,司樂生贊奉迎神,奏《昭平》之章。
贊引生唱:“就上香位——”,導正獻官詣先師案前,司香生進香;贊引生唱:“上香——”,正獻官立上炷香,次、三上瓣香;唱“複位——”,正獻官複位。
唱“跪——拜——興——”,正獻官行三跪九叩禮,奠帛,行初獻禮。
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奏《宣平》之章,舞《羽籥》之舞。
司帛生詣先師位前,跪獻三叩,司爵生詣先師位前,立獻奠正,中皆退。
分獻官各詣四配、十二哲、兩庑先賢、先儒位前上香,奠獻如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樂暫止。
正獻官跪,分獻官皆跪,司祝讀祝畢,詣先師位前跪安于案,三叩。
退,樂作,正獻官行三拜禮。
興,行亞獻禮,奏《秩平》之章,舞同初獻。
司爵生詣先師位前,獻爵奠于左,儀如初獻。
行終獻禮,奏《叙平》之章,舞同亞獻。
司爵生旨先師位前,獻爵,奠于右,儀如亞獻。
分獻官以次畢獻,均如初,樂止《文德》之舞。
退,乃撤馔,奏《懿平》之章。
撤馔畢,送神,奏《德平》之章,正獻官行三跪九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送燎所。
正獻官轉立拜位旁,西向,候祝、帛過,複位。
樂作,祝、帛燎半,唱“禮成——”,導正獻官由殿左門出,先是正獻官至更衣所。
時贊禮生引崇聖祠承祭官入祠左門,盥洗畢,引詣殿階下正中,典儀、贊、執事生各共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引承祭官就拜位立,乃迎神。
司香奉香盤進,贊引生贊“就上香位——”,引承祭官升東階由殿左門入,詣肇聖王香案前立。
司香跪奉香,贊引生唱“跪——”承祭官跪,一叩;贊“上香——”,承祭官上炷香,次、三上瓣香,一叩。
興,以次詣裕聖王、诒聖王、昌聖王、啟聖王位前上香,儀同。
唱“複位——”,引承祭官退至殿左門立。
贊引唱,承祭官詣四配位、兩庑從祀位前上香,如儀,複位。
贊引“跪——叩——興——”,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畢,奠帛,行初獻禮;執事生各奉篚、執爵進,承祭官受篚,拱舉奠于案;司爵跪奉爵,承祭官受爵,拱舉奠于正中,一叩,興,以次奠獻畢,司祝至祝案前,三叩;奉祝版跪案左,承祭官詣讀祝位跪,司祝讀祝畢,詣正中神位前跪安于案,三叩。
退,承祭官行三叩禮畢,仍由殿左門出,複位。
四配、兩庑奠帛獻爵各如儀,複位。
次亞獻,奠爵于左;次終獻,奠爵于右。
四配、兩庑畢獻,儀均與初獻同。
撤馔送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執事生奉祝,次帛、次馔、次香,送燎所,承祭官避立西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詣望燎位望燎,引承祭官退。
祭品 先師位前: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四配: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爵三、爐一、镫二,東西各尊一;十二哲:各帛一、铏一,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兩庑二共一案,每位爵一,每案簠、簋各一,笾、豆各四,東西各羊三,豕三。
統設香案二,每案帛一、尊一、爵三、爐一、镫二;牲載于俎帛,四配異篚,十二哲東西共篚,尊實酒疏,布幂勺具;崇聖祠正位前: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八,笾、豆各八,爵三、尊一、爐一、镫二;配位:各帛一,簠、簋各一,笾、豆各四,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兩庑東二案,西一案,均簠、簋各一,笾、豆各四,每位爵一;東西:各帛一、羊一、豕一、尊一、爐一、镫二;俎篚幂勺具。
豋實太羹,铏實和羹,簠實稻粱,簋實黍稷,笾實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實韭菹醯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拍。
四配,崇聖祠正位,笾實無白餅、黑餅,豆實無脾析、豚拍。
十二哲無太羹。
聖廟兩庑,崇聖祠配位、兩庑無太羹、和羹,笾實無藁、魚、榛、菱、芡,豆實無韭菹醯醢、筍菹魚醢。
樂舞會典 先師廟中設中和《韶樂》。
直省先師廟中編鐘十有六,在東;編磬十有六,在西,皆懸以虡業。
東應鼓一、柷一、麾一,西敔一;東西分列:琴六、瑟四、箫六、笛六、篪四、排箫二、埙二、笙六、博拊二、旌二、羽籥三十有六。
祭文 惟先師德隆千聖,道冠百王。
揭日月以常行,自生民所未有;屬文教昌明之會,正禮和樂節之時。
辟雍鐘鼓,成恪薦于馨香;泮水膠庠,益緻嚴于笾豆。
茲當春秋仲,祗率彜章,肅展微忱,聿将祀典。
尚飨。
孔子三代五王祭文 惟王奕葉鐘祥,光開聖緒,盛德之後,積久彌昌。
凡聲教所覃敷,率循源而溯本。
宜肅明禋之奠,用申守土之忱。
茲屆春秋仲,聿修祀事。
尚飨。
縣俗:屆期緻祭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