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将事佐二,分獻生員、執事,皆如禮。
唯亂後祭器、樂器,尚未能備。
祭社稷壇禮 《會典》: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禮部則例》:一凡直省、府、州、縣,各擇爽垲之地建社稷壇,均北向。
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為民祈報,皆正印官将事,以各學教官糾儀,生員充禮生。
儀注。
直省祭社稷壇,豫陳祭品:每神位前各帛一、铏二、簠三、笾四、豆四、爵二、簋三;共羊一、豕一、尊一。
祭日,雞初鳴,承祭官以下鹹朝服齊集。
黎明,贊、引禮生二人引承祭官詣盥洗所盥洗,通贊禮生、贊執事各司其事。
贊引者引承祭官至階前拜位立,引班禮生二人分引陪祭官,文東武西,各就拜位序立,乃迎神。
贊引者引承祭官詣香案前,三上香,複位,行三跪九叩禮,陪祭官皆随行禮。
奠帛,初獻爵,司帛奉篚進跪,奠篚;司爵奉爵進,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禮生至祝案前跪,承祭官暨陪祭各官皆跪,司祝讀祝。
畢,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承祭官暨陪祭各官行三叩禮。
亞獻爵,奠于左;終獻爵,奠于右,均儀如初獻爵。
乃徹馔送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陪祭各官皆随行禮,司祝奉祝,司帛奉帛,送瘗所。
承祭官轉立拜位西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引至望瘗位望瘗,贊引告“禮成——”,引退,衆皆退。
祭文 惟神品物資生,烝民乃粒。
養育之功,司土是賴。
惟茲春秋仲,式陳明薦。
尚飨。
祭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禮 同壇為三位,設木主。
中題曰:風雲雷雨之神;左題曰:本縣山川之神;右題曰:本縣城隍之神。
《會典》:歲以春秋仲月诹吉緻祭,餘儀與祭社稷同。
祭先農壇禮 《通禮》:直省、府、州、縣,歲以仲春亥日緻祭,禮如祭社稷,牲帛、器數、行禮、儀節,與省會同。
先二日,主祭、陪祭、執事各官緻齋公所,掃除壇壝内外。
祭日,雞初鳴,執事人入,設先農神案于壇正中,南向,陳铏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四;案前設俎,陳羊一、豕一;又前設香案一,陳祝文、香盤、爐、镫;左設一案,東向,陳帛一、尊一、爵三,陳福酒、胙肉于尊爵之次;設洗于階下之東。
質明,引班引陪祭官入,引贊引主祭官入,贊:“就位——”,引主祭官至階下盥手,就拜位立;陪祭官按班,就東西拜位立,均北面迎神,上香,讀祝,行三獻禮。
祝詞曰:唯神肇興稼穑,立我烝民。
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陳常時夏。
茲當東作,鹹服先疇。
洪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
謹奉彜章,聿修祀事,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恒沐神庥。
庶幾九穗雙歧,上瑞頻書大有。
尚飨。
祭畢,率屬行耕耤禮。
《禮部則例》:直省耕耤,雍正四年,議準奉天、直隸各省,于該地方擇地為耤田,以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府尹、督撫及府、州、縣、衛、所等官,率所屬耆老、農夫行耕耤禮,該督撫将設立耤田畝數,報明戶部、禮部存案。
五年,議準直省各擇東郊官地潔淨豐腴者立為耤田;如無官地,動支帑銀置買民田,以四畝九分為耤田。
每歲耕耤之日祭先農禮。
畢,各官鹹易蟒袍補服,州、縣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
如無屬員,即選擇耆老執青箱播種。
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悉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農夫終畝。
耕畢,各率耆老農夫望阙行三跪九叩禮。
其農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箱,用青色所盛籽種,各從其土之宜。
即着守壇農夫灌溉,由地方官不時勸課,将每年所收米谷及用過粢盛數目造冊,報布政使司送戶部覆實。
至各省耕耤日期,每歲十一月頒《時憲書》,後交欽天監擇日由部奏請欽定通行。
直省督撫轉饬所屬同日舉行,永著為令。
祭縣厲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歲清明節、七月望、十月朔日,祭厲壇于城北郊。
前期,守土官饬所司具香燭、公服詣城隍廟,以登厲告本境城隍之神。
黎明,禮生奉請城隍神位入壇,引守土官公服詣神位前跪,興,如儀。
退,禮生仍奉城隍神位還廟,各退。
祭文昌廟禮儀注 春秋仲月,诹吉緻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和聲署設樂;後殿祭,追封三代公,三案各帛一、羊一、豕一、刑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三、爐一、镫二。
祭日,前後殿主祭官鹹朝服詣廟,贊引太常、贊禮生各二人,引由殿左門入詣前後殿,各升階至殿門外就拜位前,北面立,典儀生、贊、執事官各供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主祭官就拜位,乃迎神。
贊引生引主祭官自殿左門入詣香案前,上炷香,次、三上瓣香,贊:“複位——跪——叩——興——”,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
後殿,贊引生引後殿主祭官詣三案,上香,行二跪六叩禮,奠帛。
初獻爵,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至神位前,司帛生跪,奠帛,三叩;司爵生立,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主祭官跪,司祝讀祝。
畢,奉祝版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主祭官行三叩禮,後殿執事生奠帛,獻爵,司祝生讀祝,各如儀。
亞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左;終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右。
後殿以次畢獻,均如初。
送神,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後殿主祭官行二跪六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
立[1]祭官避立拜位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主祭官望燎,告“禮成——”,引退。
後殿主祭官望燎,引退如儀。
祭文 惟神神功赫奕,聖德昭明;位分天象,職司台衡;朱衣赤舃,耀于七星;贊元開化,啟秀育英;普天欽仰,斯文丕興。
今屆仲春秋,虔薦豆豋。
尚飨。
祭關帝廟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春、秋二仲及仲夏中旬三日均祀關帝,與祭京師關帝廟儀同。
儀注。
凡祀關帝之禮,歲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祭關帝于地安門之西,關帝廟前殿、後殿神位均南向。
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和聲署設樂。
後殿祭,追封三代公,三案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三、爐一、镫二。
祭日,前後殿主祭官鹹朝服詣廟,贊引太常、贊禮生各二人引由廟左門入,分詣前後殿,各升階至殿門外就拜位前北面立,典儀生、贊執事官,各供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主祭官就拜位,乃迎神。
司香生奉香盤進,贊引生引主祭官由殿左門入詣香案前,贊:“上香——”,司香生跪奉香,主祭官上炷香,次三上瓣香,贊:“複位——”,引主祭官複位,贊:“跪——叩——興——”,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
後殿,贊引生引後殿主祭官詣三案前上香,行二跪六叩禮,奠帛。
初獻爵,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至神位前,司帛生跪,奠帛,三叩;司爵生立,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主祭官跪,司祝讀祝。
畢,奉祝版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主祭官行三叩禮。
後殿執事生奠帛,獻爵,司祝生讀祝,各如儀。
亞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左。
終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右。
後殿以次畢,獻均如初。
送神,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後殿主祭官行二跪六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主祭官避立拜位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主祭官望燎,告“禮成——”,引退。
後殿主祭官望燎,引退,如儀。
《通禮》:直省、府、州、縣緻祭,前殿主祭以地方正官一人,後殿以丞史執事以禮生。
祭文 惟帝浩氣淩雲,丹心貫日。
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笃忠貞,名高三國。
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于曆代。
屢征異迹,顯佑群生。
恭值良辰,遵行祀典。
筵陳笾豆,幾奠牲醪。
尚飨。
關帝先代三公祭文 惟公世澤贻庥,靈源積慶。
德能昌後,笃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
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
恭逢诹吉,祗事薦馨。
尚飨。
祭忠孝、節義、名宦、鄉賢等祠禮 《會典》及禮部則例:凡直省、府、州、縣文廟,左右建忠義孝弟祠,以祀本地忠臣、義士、孝子、悌弟、順孫;建節孝祠,以祀節孝婦女;名宦祠,以祀仕于其土有功德者;鄉賢祠,以祀本地德行著聞之士。
地方官歲以春秋緻祭。
儀注。
每歲春秋釋奠禮。
畢,教谕一員公服詣祠緻祭。
是日清晨,廟戶啟祠門,拂拭神案,執事者陳羊一、豕一、笾四、豆四、爐一、镫二,陳祝文于案左,陳壺一、爵三、帛一、香盤于案右,引、贊二
唯亂後祭器、樂器,尚未能備。
祭社稷壇禮 《會典》:每歲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禮部則例》:一凡直省、府、州、縣,各擇爽垲之地建社稷壇,均北向。
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為民祈報,皆正印官将事,以各學教官糾儀,生員充禮生。
儀注。
直省祭社稷壇,豫陳祭品:每神位前各帛一、铏二、簠三、笾四、豆四、爵二、簋三;共羊一、豕一、尊一。
祭日,雞初鳴,承祭官以下鹹朝服齊集。
黎明,贊、引禮生二人引承祭官詣盥洗所盥洗,通贊禮生、贊執事各司其事。
贊引者引承祭官至階前拜位立,引班禮生二人分引陪祭官,文東武西,各就拜位序立,乃迎神。
贊引者引承祭官詣香案前,三上香,複位,行三跪九叩禮,陪祭官皆随行禮。
奠帛,初獻爵,司帛奉篚進跪,奠篚;司爵奉爵進,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禮生至祝案前跪,承祭官暨陪祭各官皆跪,司祝讀祝。
畢,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承祭官暨陪祭各官行三叩禮。
亞獻爵,奠于左;終獻爵,奠于右,均儀如初獻爵。
乃徹馔送神,承祭官行三跪九叩禮,陪祭各官皆随行禮,司祝奉祝,司帛奉帛,送瘗所。
承祭官轉立拜位西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引至望瘗位望瘗,贊引告“禮成——”,引退,衆皆退。
祭文 惟神品物資生,烝民乃粒。
養育之功,司土是賴。
惟茲春秋仲,式陳明薦。
尚飨。
祭縣風雲雷雨山川城隍禮 同壇為三位,設木主。
中題曰:風雲雷雨之神;左題曰:本縣山川之神;右題曰:本縣城隍之神。
《會典》:歲以春秋仲月诹吉緻祭,餘儀與祭社稷同。
祭先農壇禮 《通禮》:直省、府、州、縣,歲以仲春亥日緻祭,禮如祭社稷,牲帛、器數、行禮、儀節,與省會同。
先二日,主祭、陪祭、執事各官緻齋公所,掃除壇壝内外。
祭日,雞初鳴,執事人入,設先農神案于壇正中,南向,陳铏一、簠二、簋二,笾、豆各四;案前設俎,陳羊一、豕一;又前設香案一,陳祝文、香盤、爐、镫;左設一案,東向,陳帛一、尊一、爵三,陳福酒、胙肉于尊爵之次;設洗于階下之東。
質明,引班引陪祭官入,引贊引主祭官入,贊:“就位——”,引主祭官至階下盥手,就拜位立;陪祭官按班,就東西拜位立,均北面迎神,上香,讀祝,行三獻禮。
祝詞曰:唯神肇興稼穑,立我烝民。
頌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陳常時夏。
茲當東作,鹹服先疇。
洪惟九五之尊,歲舉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勞民。
謹奉彜章,聿修祀事,惟願五風十雨,嘉祥恒沐神庥。
庶幾九穗雙歧,上瑞頻書大有。
尚飨。
祭畢,率屬行耕耤禮。
《禮部則例》:直省耕耤,雍正四年,議準奉天、直隸各省,于該地方擇地為耤田,以雍正五年為始,每歲仲春,府尹、督撫及府、州、縣、衛、所等官,率所屬耆老、農夫行耕耤禮,該督撫将設立耤田畝數,報明戶部、禮部存案。
五年,議準直省各擇東郊官地潔淨豐腴者立為耤田;如無官地,動支帑銀置買民田,以四畝九分為耤田。
每歲耕耤之日祭先農禮。
畢,各官鹹易蟒袍補服,州、縣正印官秉耒,佐貳執青箱播種。
如無屬員,即選擇耆老執青箱播種。
耕時,用耆老一人牽牛,農夫二人扶犁,悉照九卿之例九推九返,農夫終畝。
耕畢,各率耆老農夫望阙行三跪九叩禮。
其農具用赤色牛,用黑色箱,用青色所盛籽種,各從其土之宜。
即着守壇農夫灌溉,由地方官不時勸課,将每年所收米谷及用過粢盛數目造冊,報布政使司送戶部覆實。
至各省耕耤日期,每歲十一月頒《時憲書》,後交欽天監擇日由部奏請欽定通行。
直省督撫轉饬所屬同日舉行,永著為令。
祭縣厲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歲清明節、七月望、十月朔日,祭厲壇于城北郊。
前期,守土官饬所司具香燭、公服詣城隍廟,以登厲告本境城隍之神。
黎明,禮生奉請城隍神位入壇,引守土官公服詣神位前跪,興,如儀。
退,禮生仍奉城隍神位還廟,各退。
祭文昌廟禮儀注 春秋仲月,诹吉緻祭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和聲署設樂;後殿祭,追封三代公,三案各帛一、羊一、豕一、刑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三、爐一、镫二。
祭日,前後殿主祭官鹹朝服詣廟,贊引太常、贊禮生各二人,引由殿左門入詣前後殿,各升階至殿門外就拜位前,北面立,典儀生、贊、執事官各供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主祭官就拜位,乃迎神。
贊引生引主祭官自殿左門入詣香案前,上炷香,次、三上瓣香,贊:“複位——跪——叩——興——”,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
後殿,贊引生引後殿主祭官詣三案,上香,行二跪六叩禮,奠帛。
初獻爵,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至神位前,司帛生跪,奠帛,三叩;司爵生立,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主祭官跪,司祝讀祝。
畢,奉祝版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主祭官行三叩禮,後殿執事生奠帛,獻爵,司祝生讀祝,各如儀。
亞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左;終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右。
後殿以次畢獻,均如初。
送神,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後殿主祭官行二跪六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
立[1]祭官避立拜位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主祭官望燎,告“禮成——”,引退。
後殿主祭官望燎,引退如儀。
祭文 惟神神功赫奕,聖德昭明;位分天象,職司台衡;朱衣赤舃,耀于七星;贊元開化,啟秀育英;普天欽仰,斯文丕興。
今屆仲春秋,虔薦豆豋。
尚飨。
祭關帝廟禮 《會典》:直省、府、州、縣,春、秋二仲及仲夏中旬三日均祀關帝,與祭京師關帝廟儀同。
儀注。
凡祀關帝之禮,歲以春秋仲月诹吉遣官祭關帝于地安門之西,關帝廟前殿、後殿神位均南向。
前殿:帛一、牛一、羊一、豕一、豋一、铏二、簠二、簋二、笾十、豆十、尊一、爵三、爐一、镫二,和聲署設樂。
後殿祭,追封三代公,三案各帛一、羊一、豕一、铏二,簠、簋各二,笾、豆各八,尊一、爵三、爐一、镫二。
祭日,前後殿主祭官鹹朝服詣廟,贊引太常、贊禮生各二人引由廟左門入,分詣前後殿,各升階至殿門外就拜位前北面立,典儀生、贊執事官,各供乃職。
贊引生贊“就位——”,主祭官就拜位,乃迎神。
司香生奉香盤進,贊引生引主祭官由殿左門入詣香案前,贊:“上香——”,司香生跪奉香,主祭官上炷香,次三上瓣香,贊:“複位——”,引主祭官複位,贊:“跪——叩——興——”,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
後殿,贊引生引後殿主祭官詣三案前上香,行二跪六叩禮,奠帛。
初獻爵,司帛生奉篚,司爵生奉爵,進至神位前,司帛生跪,奠帛,三叩;司爵生立,獻爵,奠正中,皆退。
司祝至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主祭官跪,司祝讀祝。
畢,奉祝版詣神位前跪安于案,叩如初。
退,主祭官行三叩禮。
後殿執事生奠帛,獻爵,司祝生讀祝,各如儀。
亞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左。
終獻,司爵生獻爵,奠于右。
後殿以次畢,獻均如初。
送神,主祭官行三跪九叩禮,後殿主祭官行二跪六叩禮,有司奉祝,次帛、次馔、次香,恭送燎所,主祭官避立拜位旁東面,候祝、帛過,複位。
引主祭官望燎,告“禮成——”,引退。
後殿主祭官望燎,引退,如儀。
《通禮》:直省、府、州、縣緻祭,前殿主祭以地方正官一人,後殿以丞史執事以禮生。
祭文 惟帝浩氣淩雲,丹心貫日。
扶正統而彰信義,威震九州;完大節以笃忠貞,名高三國。
神明如在,遍祠宇于寰區;靈應丕昭,薦馨香于曆代。
屢征異迹,顯佑群生。
恭值良辰,遵行祀典。
筵陳笾豆,幾奠牲醪。
尚飨。
關帝先代三公祭文 惟公世澤贻庥,靈源積慶。
德能昌後,笃生神武之英;善則歸親,宜享尊崇之報。
列上公之封爵,錫命優隆;合三世以肇禋,典章明備。
恭逢诹吉,祗事薦馨。
尚飨。
祭忠孝、節義、名宦、鄉賢等祠禮 《會典》及禮部則例:凡直省、府、州、縣文廟,左右建忠義孝弟祠,以祀本地忠臣、義士、孝子、悌弟、順孫;建節孝祠,以祀節孝婦女;名宦祠,以祀仕于其土有功德者;鄉賢祠,以祀本地德行著聞之士。
地方官歲以春秋緻祭。
儀注。
每歲春秋釋奠禮。
畢,教谕一員公服詣祠緻祭。
是日清晨,廟戶啟祠門,拂拭神案,執事者陳羊一、豕一、笾四、豆四、爐一、镫二,陳祝文于案左,陳壺一、爵三、帛一、香盤于案右,引、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