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知縣程維雍重修邑人白遇道編纂
祠廟志寺觀附
先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國家祀典昭垂,達之天下,皆正祀也。
而社稷山川,古王先哲,祈報由弭,屍祝慕思,均于敬遠之義罔盭焉。
若琳宮寶刹,皆前代所興,徒耗财力,今在境者,半為敗址頹垣,存而不論可矣。
述祠廟志第三。
文廟在儒學左南面,始建見《呂志》。
明萬曆四十一年,知縣趙天賜重修,三原韓文煥撰記,碑剝蝕不完。
崇(貞)〔祯〕三年,知縣劉恕新之,邑人楊維新撰記。
九年,知縣陳道蘊重修。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王元捷重修大成殿七間。
十八年,署知縣滕元鼎,知縣劉顯修諸祠閣并建号齋,邑人李原茂捐資,董事魚飛漢撰記。
記曰:孔子之道,無往而不在也。
道無往而不在,則亦無人而不可以學者也。
唯郡邑有廟祀。
春秋至明嘉靖時,典禮大備,而長吏習為故事,士大夫睹其湮淠靡歡,而莫或廑慮,則有之矣。
過而必欽,入而必問,以雲恭也,恭豈可聲音笑貌為哉。
聲音笑貌不恭之謂而謂笃志強力,能得其微言大義之所存者,吾未之前聞,然則無人而不可以學者,究亦無人而可以學也。
又不啻其道之高大難殚,宜若登天然矣。
高陵之廟,肇于宋之紹聖,毀于金,興于元,罷于建文,複于永樂。
而增修式廓者,一為景泰之丙子,一為弘治之戊申,以迄于今,幾二百載。
榱桷即朽,丹雘就坍,士大夫維新是圖,各捐資有差,殿庑儀門亦既煥然改觀。
而啟聖之祠,尊經文昌之閣,博文約禮之齋,悉猶如故。
士大夫蓋不欲以廟之,故病民也,故工未竣而費不給,遂坐中罷,則且鰓鰓焉。
惟不克終之诮是懼,幸甲戌進士、鎮江太守李公原立弟,儒士原茂乃興起而歎,謂斯交獻之征,而風俗綱紀之所自出也,烏可半途而廢。
于是輸以谷斟百石,不足繼以田詅百畝,又不足繼以屋。
捕摕百楹,蒇工庀材,撙勞均力,夙興夜寐,不日成之,而又以其餘為舍二十,以居夫士之習業者。
嗚呼,備矣。
李君心摯而力勤若斯矣。
夫慷慨好義者,西人之風也。
而求李君于今之西人,其可以同日語者,誰哉?夫李君亦欲行古之道也,操斯術也,以求孔子之道,度未有不孔子之道之見焉者也。
嗚呼,今之梵宇瑤室,幾遍郊圻,至走男女如鹜頂踵不惜而過,孔子之廟而顧莫之問,衣且食焉,安且久焉。
于其道之中而忘遂生,複性之所自,曾不比于不經之說,雖民愚而易惑,亦倡之者鮮也。
自李君斯舉行,而餘知容容向化者,當不徒在聲音笑貌之間矣。
故特書之而不一,而書者且以俟其後之人。
順治十八年。
康熙十九年,知縣張都重修,自撰記。
記曰:粵惟我皇上右文崇儒,加意學校,日者允衍聖公之請,重修聖廟。
一時大小臣工,仰體皇上簡畀司牧至意,俾人敦詩書之風,戶尚弦歌之化,登斯世于春台斯已耳。
歲已在未,餘绾符陽陵,會鳥道蠶叢之窟,潢池弄兵,關中值厥孔道,供應維煩。
即餘單騎就道,督儲于冰天雪月之際,賴我皇上赫然一怒,河嶽懷柔,小醜授首,而南半壁鹹就我強索,抑且天屢豐降,小民漸有起色。
餘睹陵邑大成殿,及庑、星門、頖池傾圮倒損,恻然不安,遂首捐俸修葺。
第木石磚甃之需,其費頗多,再募諸邑之紳士,量力出資,迄今三載,工竣落成。
已乃學舍頹壞尤甚,乃自明倫堂諸處,一一葺理而丹垩之,雖不敢曰視昔有加,而煥然改觀,堪為宮牆羽翼一助也。
間嘗取邑乘讀之,陵邑雖彈丸黑子耳,其人文鵲起,雲蒸霞蔚,與泾焦頻骊相颉颃。
如文簡先生以大魁為理學名臣,嗣是歌蘋鹿者或六七人,或四三人;題淡墨者或三人,或二人以為常。
春秋兩榜,歲不乏人,未必非前人培植風會之力也。
餘素谙形家言,爰念邑治懸鐘之樓半折,不蔽風雨,鸠工重新之;迎翠門外三陽寺文塔,募諸阖邑共輸,以襄盛事。
凡此數事,皆為地方人文起見,非為一時動,聞一身祈福祐也。
顧待罪以來,日夕茹檗飲冰,懼速官呰,凡地方利弊,皆予責也,不敢漠然以負我聖天子付畀至意雲爾。
其紳耆捐镪,姓名具镌諸珉,以垂金石,期不泐焉。
五十八年,知縣熊士伯重修棂星門。
同治元年回變,廟巋然存。
六年知縣陸堃、十年知縣洪敬夫,均修葺。
光緒七年知縣程侯維雍補植柏株。
神庫廚久廢。
崇聖祠原曰啟聖專祀,叔梁公始建。
見《呂志》《樊志》。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沈永令重建。
雍正元年,奉旨追封先師五代于祠合祀,易曰崇聖。
回變毀。
社稷壇在接蜀門外百餘步。
始建見《呂志》,今廢。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迎翠門外東偏。
始建修葺見《呂志》,今廢。
邑厲壇在通遠門外正北一裡。
建廢同諸壇。
城隍廟在中街北偏西巷内南面。
始建見《呂志》《樊志》。
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徐效賢建寝廊及諸曹司,三原馬理有記。
三十四年地震,門廊俱傾,知縣李翰繕葺。
四十一年,知縣許符建門前木坊,并修寝室、獻亭。
四十四年,知縣傅起岩重修。
四十五年,知縣韓思愛建神道口木坊。
萬曆四年,知縣劉憲重修,邑人劉岸撰記。
記曰:郡邑之有城隍,所以禦災捍患,保障一方,厥功甚大。
然其祠祀不見于經。
迨宋姚铉編《唐文粹》,始載李陽冰《缙雲城隍祠記》。
是祠肇于唐而盛于宋元者也。
洪維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稽古祀神之典,乃于洪武庚戌诏天下郡縣,更修城隍廟祀,始著為令。
郡廟俪郡治之制,縣廟則與縣治同焉。
且斷自宸衷,去其公侯伯爵,止稱其府、州、縣城隍之神,大洗前訛,隆複中制一代之典,卓乎不可尚已。
吾邑高陵有廟舊矣。
創始之際,規模卑陋,曆正統、弘治,訖于嘉靖,守土曆加修擴。
乙卯,關中地震,廊庑傾盡,唯存正殿,邑侯李君翰頗加繕治。
後十年,邑侯傅君起岩首出俸資,命鄉民有操行者孫緒、劉诏等勸民助工,新其殿宇。
歲久漸壞。
萬曆乙亥秋,邑侯劉君憲莅任甫逾年,政通民和,且重祀事。
以孫緒、劉珩等之請,集事鸠工,撤舊補新,煥然整潔,規模視昔蓋宏大矣。
費出群願不科于民,工以值傭不擾于衆,始工于三年六月,落成于四年三月。
佥謂興作之事,宜刻諸石。
餘惟古道漓散,至教靡定,祠禱之事千科百種,禍福萦懷,死生感衆,殘形破産以奉佛老,浪費以邀必不可得之福者,何限也?而載在祀典者每忽焉。
然則茲廟之修,謂非遵彜典,崇正祀者耶。
若夫趨事之速,樂施之誠,又皆我侯劉公之德,有以感之,守令之職,莫大于治民事神,侯其兩得之矣,于是乎記。
四十八年,知縣董三邊擴清神道。
崇(貞)〔祯〕六年,邑人李原茂修中石坊。
十六年,邑諸生李日達又立石坊。
國朝順治七年,知縣李登第建東西垣。
康熙十四年,知縣史彬建花園于廟東。
五十八年,知縣熊士伯重修東西垣。
中唐俱甃以石。
回變俱毀,僅右側鼓樓暨道院存。
同治十三年,知縣洪敬夫建正殿五檼,獻殿五檼,寝室五檼,東西兩廊各三檼,東西諸曹司宇各九間,大門三檼,花園、神亭一座。
漢景帝廟在縣西南三十裡鹿苑原上,規制詳《呂志》。
國朝自康熙來皆有谕、祭文。
聖祖仁皇帝康熙七年,祭陝西諸帝王文曰:自古曆代帝王,繼天立極,功德并隆;紹治統道統,昭垂奕世。
朕受天眷,命紹缵丕基,庶政方新,前徽是景。
明禋大典亟宜肇修,敬遣專官代将牲帛,爰昭殷薦之忱,聿備欽崇之禮,伏維格歆,尚其鑒享。
康熙四十二年西巡,祭告諸帝王陵。
文曰:朕勤求上理,撫育民生,巡行雖曆東南,咨訪未經西土。
茲因觀風閱武,察吏安民,不憚冰霜,莅止秦省。
稽前代之陵寝,皆密迩于長安,惟帝德在生民,功存當代。
芳型昭著,令譽長垂,披覽簡編,恒深緬想。
遣專官而緻祭,列俎豆以将誠。
靈其鑒知,來歆來格。
世宗憲皇帝雍正元年,祭陝西諸帝王陵。
文曰:自古帝王,繼天出治,建極綏猷,莫不澤被生民,仁周海宇。
惟我皇考峻德鴻勳,媲美前古,顯谟丕烈,垂裕後昆。
朕以渺躬缵膺大寶,當茲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儀,特遣專官虔申昭告:惟冀時和歲稔,物阜民安,淳風遍洽乎寰區,厚德常數于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雍正二年,祭陝西諸帝王陵。
文曰:自古帝王,體天立極,表正萬邦。
恺澤遍于寰區,仁風及于奕祀,朕丕承大統,遙契曩徽。
茲于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奉聖祖合天宏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主配享圜丘上禮成,特遣專官虔申昭告:惟冀永贊修和之治,益昭安阜之休。
鑒此精誠,尚其歆格。
《陝甘資政錄》:乾隆乙未年修。
名宦、鄉賢祠始建見《呂志》,明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宋名儒移建名宦祠于聖廟東南,鄉賢祠于聖廟西偏,各三檼。
《樊志》:名宦祀漢韓延壽以下十六人,今增國朝葉映榴、朱偉。
鄉賢祀漢周仁以下
而社稷山川,古王先哲,祈報由弭,屍祝慕思,均于敬遠之義罔盭焉。
若琳宮寶刹,皆前代所興,徒耗财力,今在境者,半為敗址頹垣,存而不論可矣。
述祠廟志第三。
文廟在儒學左南面,始建見《呂志》。
明萬曆四十一年,知縣趙天賜重修,三原韓文煥撰記,碑剝蝕不完。
崇(貞)〔祯〕三年,知縣劉恕新之,邑人楊維新撰記。
九年,知縣陳道蘊重修。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王元捷重修大成殿七間。
十八年,署知縣滕元鼎,知縣劉顯修諸祠閣并建号齋,邑人李原茂捐資,董事魚飛漢撰記。
記曰:孔子之道,無往而不在也。
道無往而不在,則亦無人而不可以學者也。
唯郡邑有廟祀。
春秋至明嘉靖時,典禮大備,而長吏習為故事,士大夫睹其湮淠靡歡,而莫或廑慮,則有之矣。
過而必欽,入而必問,以雲恭也,恭豈可聲音笑貌為哉。
聲音笑貌不恭之謂而謂笃志強力,能得其微言大義之所存者,吾未之前聞,然則無人而不可以學者,究亦無人而可以學也。
又不啻其道之高大難殚,宜若登天然矣。
高陵之廟,肇于宋之紹聖,毀于金,興于元,罷于建文,複于永樂。
而增修式廓者,一為景泰之丙子,一為弘治之戊申,以迄于今,幾二百載。
榱桷即朽,丹雘就坍,士大夫維新是圖,各捐資有差,殿庑儀門亦既煥然改觀。
而啟聖之祠,尊經文昌之閣,博文約禮之齋,悉猶如故。
士大夫蓋不欲以廟之,故病民也,故工未竣而費不給,遂坐中罷,則且鰓鰓焉。
惟不克終之诮是懼,幸甲戌進士、鎮江太守李公原立弟,儒士原茂乃興起而歎,謂斯交獻之征,而風俗綱紀之所自出也,烏可半途而廢。
于是輸以谷斟百石,不足繼以田詅百畝,又不足繼以屋。
捕摕百楹,蒇工庀材,撙勞均力,夙興夜寐,不日成之,而又以其餘為舍二十,以居夫士之習業者。
嗚呼,備矣。
李君心摯而力勤若斯矣。
夫慷慨好義者,西人之風也。
而求李君于今之西人,其可以同日語者,誰哉?夫李君亦欲行古之道也,操斯術也,以求孔子之道,度未有不孔子之道之見焉者也。
嗚呼,今之梵宇瑤室,幾遍郊圻,至走男女如鹜頂踵不惜而過,孔子之廟而顧莫之問,衣且食焉,安且久焉。
于其道之中而忘遂生,複性之所自,曾不比于不經之說,雖民愚而易惑,亦倡之者鮮也。
自李君斯舉行,而餘知容容向化者,當不徒在聲音笑貌之間矣。
故特書之而不一,而書者且以俟其後之人。
順治十八年。
康熙十九年,知縣張都重修,自撰記。
記曰:粵惟我皇上右文崇儒,加意學校,日者允衍聖公之請,重修聖廟。
一時大小臣工,仰體皇上簡畀司牧至意,俾人敦詩書之風,戶尚弦歌之化,登斯世于春台斯已耳。
歲已在未,餘绾符陽陵,會鳥道蠶叢之窟,潢池弄兵,關中值厥孔道,供應維煩。
即餘單騎就道,督儲于冰天雪月之際,賴我皇上赫然一怒,河嶽懷柔,小醜授首,而南半壁鹹就我強索,抑且天屢豐降,小民漸有起色。
餘睹陵邑大成殿,及庑、星門、頖池傾圮倒損,恻然不安,遂首捐俸修葺。
第木石磚甃之需,其費頗多,再募諸邑之紳士,量力出資,迄今三載,工竣落成。
已乃學舍頹壞尤甚,乃自明倫堂諸處,一一葺理而丹垩之,雖不敢曰視昔有加,而煥然改觀,堪為宮牆羽翼一助也。
間嘗取邑乘讀之,陵邑雖彈丸黑子耳,其人文鵲起,雲蒸霞蔚,與泾焦頻骊相颉颃。
如文簡先生以大魁為理學名臣,嗣是歌蘋鹿者或六七人,或四三人;題淡墨者或三人,或二人以為常。
春秋兩榜,歲不乏人,未必非前人培植風會之力也。
餘素谙形家言,爰念邑治懸鐘之樓半折,不蔽風雨,鸠工重新之;迎翠門外三陽寺文塔,募諸阖邑共輸,以襄盛事。
凡此數事,皆為地方人文起見,非為一時動,聞一身祈福祐也。
顧待罪以來,日夕茹檗飲冰,懼速官呰,凡地方利弊,皆予責也,不敢漠然以負我聖天子付畀至意雲爾。
其紳耆捐镪,姓名具镌諸珉,以垂金石,期不泐焉。
五十八年,知縣熊士伯重修棂星門。
同治元年回變,廟巋然存。
六年知縣陸堃、十年知縣洪敬夫,均修葺。
光緒七年知縣程侯維雍補植柏株。
神庫廚久廢。
崇聖祠原曰啟聖專祀,叔梁公始建。
見《呂志》《樊志》。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沈永令重建。
雍正元年,奉旨追封先師五代于祠合祀,易曰崇聖。
回變毀。
社稷壇在接蜀門外百餘步。
始建見《呂志》,今廢。
風雲雷雨山川壇在迎翠門外東偏。
始建修葺見《呂志》,今廢。
邑厲壇在通遠門外正北一裡。
建廢同諸壇。
城隍廟在中街北偏西巷内南面。
始建見《呂志》《樊志》。
明嘉靖二十八年,知縣徐效賢建寝廊及諸曹司,三原馬理有記。
三十四年地震,門廊俱傾,知縣李翰繕葺。
四十一年,知縣許符建門前木坊,并修寝室、獻亭。
四十四年,知縣傅起岩重修。
四十五年,知縣韓思愛建神道口木坊。
萬曆四年,知縣劉憲重修,邑人劉岸撰記。
記曰:郡邑之有城隍,所以禦災捍患,保障一方,厥功甚大。
然其祠祀不見于經。
迨宋姚铉編《唐文粹》,始載李陽冰《缙雲城隍祠記》。
是祠肇于唐而盛于宋元者也。
洪維我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稽古祀神之典,乃于洪武庚戌诏天下郡縣,更修城隍廟祀,始著為令。
郡廟俪郡治之制,縣廟則與縣治同焉。
且斷自宸衷,去其公侯伯爵,止稱其府、州、縣城隍之神,大洗前訛,隆複中制一代之典,卓乎不可尚已。
吾邑高陵有廟舊矣。
創始之際,規模卑陋,曆正統、弘治,訖于嘉靖,守土曆加修擴。
乙卯,關中地震,廊庑傾盡,唯存正殿,邑侯李君翰頗加繕治。
後十年,邑侯傅君起岩首出俸資,命鄉民有操行者孫緒、劉诏等勸民助工,新其殿宇。
歲久漸壞。
萬曆乙亥秋,邑侯劉君憲莅任甫逾年,政通民和,且重祀事。
以孫緒、劉珩等之請,集事鸠工,撤舊補新,煥然整潔,規模視昔蓋宏大矣。
費出群願不科于民,工以值傭不擾于衆,始工于三年六月,落成于四年三月。
佥謂興作之事,宜刻諸石。
餘惟古道漓散,至教靡定,祠禱之事千科百種,禍福萦懷,死生感衆,殘形破産以奉佛老,浪費以邀必不可得之福者,何限也?而載在祀典者每忽焉。
然則茲廟之修,謂非遵彜典,崇正祀者耶。
若夫趨事之速,樂施之誠,又皆我侯劉公之德,有以感之,守令之職,莫大于治民事神,侯其兩得之矣,于是乎記。
四十八年,知縣董三邊擴清神道。
崇(貞)〔祯〕六年,邑人李原茂修中石坊。
十六年,邑諸生李日達又立石坊。
國朝順治七年,知縣李登第建東西垣。
康熙十四年,知縣史彬建花園于廟東。
五十八年,知縣熊士伯重修東西垣。
中唐俱甃以石。
回變俱毀,僅右側鼓樓暨道院存。
同治十三年,知縣洪敬夫建正殿五檼,獻殿五檼,寝室五檼,東西兩廊各三檼,東西諸曹司宇各九間,大門三檼,花園、神亭一座。
漢景帝廟在縣西南三十裡鹿苑原上,規制詳《呂志》。
國朝自康熙來皆有谕、祭文。
聖祖仁皇帝康熙七年,祭陝西諸帝王文曰:自古曆代帝王,繼天立極,功德并隆;紹治統道統,昭垂奕世。
朕受天眷,命紹缵丕基,庶政方新,前徽是景。
明禋大典亟宜肇修,敬遣專官代将牲帛,爰昭殷薦之忱,聿備欽崇之禮,伏維格歆,尚其鑒享。
康熙四十二年西巡,祭告諸帝王陵。
文曰:朕勤求上理,撫育民生,巡行雖曆東南,咨訪未經西土。
茲因觀風閱武,察吏安民,不憚冰霜,莅止秦省。
稽前代之陵寝,皆密迩于長安,惟帝德在生民,功存當代。
芳型昭著,令譽長垂,披覽簡編,恒深緬想。
遣專官而緻祭,列俎豆以将誠。
靈其鑒知,來歆來格。
世宗憲皇帝雍正元年,祭陝西諸帝王陵。
文曰:自古帝王,繼天出治,建極綏猷,莫不澤被生民,仁周海宇。
惟我皇考峻德鴻勳,媲美前古,顯谟丕烈,垂裕後昆。
朕以渺躬缵膺大寶,當茲嗣位之始,宜修享祀之儀,特遣專官虔申昭告:惟冀時和歲稔,物阜民安,淳風遍洽乎寰區,厚德常數于率土,尚其歆格,鑒此精誠。
雍正二年,祭陝西諸帝王陵。
文曰:自古帝王,體天立極,表正萬邦。
恺澤遍于寰區,仁風及于奕祀,朕丕承大統,遙契曩徽。
茲于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恭奉聖祖合天宏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主配享圜丘上禮成,特遣專官虔申昭告:惟冀永贊修和之治,益昭安阜之休。
鑒此精誠,尚其歆格。
《陝甘資政錄》:乾隆乙未年修。
名宦、鄉賢祠始建見《呂志》,明萬曆三十七年,知縣宋名儒移建名宦祠于聖廟東南,鄉賢祠于聖廟西偏,各三檼。
《樊志》:名宦祀漢韓延壽以下十六人,今增國朝葉映榴、朱偉。
鄉賢祀漢周仁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