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縣續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西三街略生聚。
其北、東二街依然落莫也。
縣署在縣中街南面,始建詳《呂志》。
明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李翰重葺。
萬曆四十六年,知縣趙天賜以儀門距堂太遠改建之。
自為記: 雍州有高陵縣為左輔名邑,曆代建置遷徙不常,至後魏複徙于此,至今不變,蓋風氣攸聚所稱盛地者也。
縣治設于城之東南隅,方向脈絡不知,經幾營度,始得此鐘靈毓秀之基,獨其儀門去縣門最近,去堂最遠,與堪輿家三停之說,殆不類焉。
且儀門不設兩角門,質成者悉由中入,無論名義不肅,即風氣亦窒礙。
況門内牌坊原為敬題聖谕,乃兩旁壘以牆垣,開以門牌,通呼為三字門者,制不解昉于何代。
角路西為監,監門直對公堂,較路東土地祠又高一步,于術家龍虎崇卑之說又甚謬。
堂之東為預備倉,其出納人俱由儀門往來,不惟封銷不便于民,即上官按部核儲,亦亵尊從縣門以入,而微罪之人間倉于此,以積貯之地為囹圄之所,又混名實而難啟閉。
餘自客歲丁巳三月下馬,遍觀制作,甚訝其規模不正而制度不尊。
會阖邑缙紳辱而庭教,餘亟請正之,佥報可。
于是量儀門内外各幾武。
诹日,移豎于中、東、西間,兩角門出為我民出入,三字門撤其牆垣,留其坊表,題“玉音”于上。
監門改而東向,土地祠嶐嶐豎起高監牆數尺。
監之南新創倉三楹,稍東另創一楹以為女倉,周匝築以高牆為内監藩籬。
是役也,肇于丁巳夏五,成于戊午秋中,積兩歲而始竣,何遲緩若斯耶。
良田旱魃為祟,煮粥療饑至今,年麥有秋,瘡痍漸起,始借民力以從事焉。
一切桷楹楶棁皆餘自庀,毫不擾我裡甲。
功成當記石,于是趙子作而言曰:餘聞之轲父雲,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
高陵縣宇,自周秦以至于今,其間盛衰難以指數。
總之制度得失,實關阖邑之命。
今之門監倉儲非昔也,相沿日久,戾于規變而通之,此其時矣。
度地移建,一本諸宇内大同之則,而不以意起,則地猶是地也,門猶是門也,監倉猶是監倉也,而偏倚勻男女,分出入,辨蓄積,專吉兇,趨避調停适中,豈不巍然煥然,崇隆堅鞏,杌陧免而觀瞻肅哉。
用民之力而不費其财,不奪其時,民是以悅而忘勞,而績用告成乎?後之同志倘有味于貞珉,而時加補葺,則此邑此堂,将與天地俱無窮已。
萬曆歲次戊午八月之望。
國朝順治初,知縣胡昌期撤退思堂于後堂,前為榭署,内樓五檼。
康熙三十四年,知縣王綦溥重修,庫在堂東、西,獄在儀門外,獄神、土地二祠俱在儀門外東偏,各三檼,其合祠未詳所始。
順治十年知縣陳道蘊,康熙六十年知縣熊士伯,均葺之。
同治元年回變,門階戶牖,剽掠蕩然。
二年,知縣鄚繼同補修堂廳,吏舍庫獄,一仍其舊。
典史署在縣署西。
谯樓在東門内轉南城下,始建未詳。
《樊志》:康熙初,知縣張都重修,回變毀。
同治六年,署知縣陸堃議修,因代未竟。
十年,知縣洪敬夫繼修,台因舊基,高與城齊,樓三重高如之,祀奎星其上。
鄉裡《樊志》:明置。
泰順、慶安二鄉,編戶十五裡。
國朝因之在城,曰郭下。
距河門東,曰孝義。
接蜀門西,曰毘沙。
迎翠門南,曰渭陽。
通遠門北,曰上石。
西北,曰東吳。
東吳西,曰西吳。
南,曰慶豐。
渭河東,曰張橋。
渭河南北,曰渭橋。
泾河南北,曰奉正。
雜處縣之四方者,曰安信、永豐、永甯、治化。
坊村鎮店較增于前名多殊,昔見列裡甲者,自距河門而出者五十三。
連城堡、春城堡、賀家堡、前高家、後高家、南李堡、西張堡、張橋大堡、程家、南劉家、北劉家、吳家莊、廟西李、樊家、鹽店、小趙村、朱家莊、江流二村、東銀王、廟王堡、墨張堡、梁家堡、楊鐵東村、西村、鄉裡杜、棗木杜、橋上杜、張家堡、東樊家、東雷家、董家、孝義坊、三杜村、常家堡、鈔王家、水流村、毛頭李、老師杜、東高家、西高家、裴家、鐘王東村、西村、倒回廟、藥家、惠家、杮葉王。
客民則官馬村、仁義村、仁裡村、四川莊、三座村、山西莊。
自接蜀門而出者一百三十四。
西道上、上苑、下苑、小村李、關廂、李王家莊、小村王、大古城、小古城、古城宋、古城安、皂角樹南村、北村、棗園村、大晏村、晏村田家、邸家、南史家、北史家、黃家原、黃家原南村、北村、桑家村、程家村、大定堡、石家莊、徐家莊、姬家莊、高村聶、高村鄭、東王村、胡家、寇家、喻家、通遠坊、王家村、水布村、西王家、店子頭、大堡、小堡、南孫家、北孫家、桑園楊家、雷家、袁家、小戶雒家、裴家堡、渠北張家、灣子堡、灣李家、薛鐵家、東薛家、生韓家、福韓家、生王村、大夫雷家、山西莊、北程家、棗園高家、康橋馬家、坳下村孫家、坳下村西堡、楊家、邵家、曹家、張家、張市、前王村、後王村、中王村、前榮村、後榮村、黨家、魚家、馮家、劉家、張家、高家墩台趙家、李觀周家、李觀蘇、魏村田家、王家、慶豐堡、羅家店前村、後村、羅兒蘇家、安王南村、北村、新莊、官路上、湯房崔家、小[10]驚馬殷、李趙村、曹王村、八鬥趙、小村任、腰渠蕭、磨子橋、新莊子、毗沙堡、東城坊、東城坊北、鄧家塬、坡底吉、坡底任、枸杞趙、錢家莊、嵎塬張、塬趙東、塬趙南、塬趙北、灣而雷、染坊王家、惠家村、孟村、西城坊、塔底胡同。
戶李、渠上張、渠上楊、渠上文、郭路村、華邑莊、五所刁、五所劉、五所盛、四所寨、東車張、西車張、朝邑莊、彭李家、驚馬趙、驚馬張、 自迎翠門而出者一百五十九。
小寨東、小寨中、小寨西、渭橋河、塔底陳、塔底田、吳家堡、商家堡、皇冊村、阿石橋、鐵店、安家北村、安家南村、銀王村、小寨堡、北村、下馬渡、太華北、太華南、仁壽屯、仁壽屯西、仁壽屯東、張蔔家、塔底銀、塔底吳、吳家莊、西吳家、杏王村、陳楊村、崖王、崖王新莊、小張村、小張後村、李家莊、陳楊田村、大寨、大寨上堡、塬上常、塬上吳、塬上鄭、塬後東、塬後西、塬上陶、塬上孟、仁和寨、蕭家塬、今古渡馬、嘴頭、嘴頭東、塬後上村、何家、普陀楊、李家村、牟家、嘴頭西、馬家、黨家、崖子集、張家、席家、賈東村、賈中村、賈西村、蔡家、居仁村[11]、胡家、龍胡村、吳村趙、吳村韓、劉家、南郭、北郭、吳村楊、夾灘、虎家莊、安慶莊、半個城、李家莊、潼官莊、白家嘴、蒜劉村、耿家寨、蒜劉二堡、耿家莊、耿家集、耿西村、仁裡村、同興村、王家灘、同福村、鄧家堡、督府王前村、督府王後村、耿家、北楚家、韋楚村、下團莊、坡底王、西劉村、臨潼莊、北李家、繩劉家、半坡郇、老廉莊、小郭金、釣魚寨南、北村、上馬渡、樊家莊、西村、高牆馮家、高牆東村、高牆西村、船張堡、牟家、三馬白、醬王家、酒王家、窯子頭、後村、前村、軍莊、呂家、上徐吳、下徐吳、劉家莊、高村雷、孫家、高村孫、高村傅、北窯上、楊官寨、興隆村、張鐵家、高而劉、江裡村、廟前王、胡同吳家、劉家、茹家莊、同德村、同安村、安樂村、黃家店、擡頭村、商州莊、馬王十堡、班家村、草店子、陳家灘、雷賈村、東營村、西營村、東市村、馬家灣、店子王家、崔家塬、東梁村、中梁村、西梁村。
自通遠門而出者七十一。
王化東村[12]、王化西[13]、王化南、杓楊村[14]、灣裡趙[15]、西王家[16]、上石邸[17]、邸家中[18]、邸家西[19]、邸家南[20]、仁村楊、仁村程、仁村文、仁村堡、馬家卿店東、卿店西、張山後、張山田、張山郭、張山前、高橋北、高橋南、灘裡樊、大柳樹、花園堡、何家、北屯、南屯、外門村、高家、瓦盆張、趙鐵家、墨家堡、侯家什子、李家什子、賀劉家、上石董、吉家、核桃高家、手帕王、魏家廟、北來家、顔家、小戶李、尚家、陳王村、張李家、吳鄭坊、張白家、宋家、羅家、袁家、張家、何村、郝家、西馬家、牛劉家、廟王村、時劉家、關家寺、倉劉家、灰堆坡、南來家、高家、香王家、來家圪、後毛家、前毛家、蕭家、鄧家寨、第家。
高陵縣續志卷之一終 【注釋】 [1]《賈志》:清康熙三年賈漢複等修纂的32卷首一卷圖一卷本《敕修陝西通志》或清康熙五十年賈漢複等修纂的32卷首三卷本《敕修陝西通志》。
[2]《劉志》:清雍正十三年劉于義修、沈青崖等纂的100卷首一卷本《敕修陝西通志》。
[3]《府志》指《西安府志》。
[4]《泾野志》:明呂柟纂修,嘉靖二十年刊本《高陵縣志》,也稱《呂志》。
[5]阿石橋:在今縣南花果村附近。
[6]《樊志》:清雍正十年丁應松修,樊景顔纂《重修高陵縣志》。
[7]坳下村:今通遠鎮嶽華村。
[8]()〔禑〕南渠:因此為嵎原而得名,元代雷氏家族多塊墓志也記為嵎原,明《高陵縣志》為嵎南渠。
[9]渭橋鎮: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發現應在今耿鎮白家嘴附近,并非渭橋渡。
[10]鄉裡坊村鎮店部分,存高陵東門(距河門)和西門(接蜀門)外村落名稱,南門(迎翠門)和北門(通遠門)無内容,從原版看最後一字為“小”,内容不完整。
查閱陝西省圖書館藏《高陵縣續志》和國家圖書館藏《高陵縣續志》相比較,此處内容一緻,應在當時出現缺版和漏印。
後續部分根據《高陵縣續志》縣境分圖結合實地調查補遺整理。
分圖記有塬上鄧一村,此村因處塬上常村西,故标注,實屬臨潼縣管轄,1953年後屬高陵縣管轄。
[11]居仁村:今惠家場,1953年後屬臨潼縣管轄。
[12]王化東村 [13]王化西 [14]杓楊村 [15]灣裡趙 [16]西王家 [17]上石邸 [18]邸家中 [19]邸家西、 [20]邸家南,1956年後屬三原縣管轄。
其北、東二街依然落莫也。
縣署在縣中街南面,始建詳《呂志》。
明嘉靖乙卯,地震傾圮,知縣李翰重葺。
萬曆四十六年,知縣趙天賜以儀門距堂太遠改建之。
自為記: 雍州有高陵縣為左輔名邑,曆代建置遷徙不常,至後魏複徙于此,至今不變,蓋風氣攸聚所稱盛地者也。
縣治設于城之東南隅,方向脈絡不知,經幾營度,始得此鐘靈毓秀之基,獨其儀門去縣門最近,去堂最遠,與堪輿家三停之說,殆不類焉。
且儀門不設兩角門,質成者悉由中入,無論名義不肅,即風氣亦窒礙。
況門内牌坊原為敬題聖谕,乃兩旁壘以牆垣,開以門牌,通呼為三字門者,制不解昉于何代。
角路西為監,監門直對公堂,較路東土地祠又高一步,于術家龍虎崇卑之說又甚謬。
堂之東為預備倉,其出納人俱由儀門往來,不惟封銷不便于民,即上官按部核儲,亦亵尊從縣門以入,而微罪之人間倉于此,以積貯之地為囹圄之所,又混名實而難啟閉。
餘自客歲丁巳三月下馬,遍觀制作,甚訝其規模不正而制度不尊。
會阖邑缙紳辱而庭教,餘亟請正之,佥報可。
于是量儀門内外各幾武。
诹日,移豎于中、東、西間,兩角門出為我民出入,三字門撤其牆垣,留其坊表,題“玉音”于上。
監門改而東向,土地祠嶐嶐豎起高監牆數尺。
監之南新創倉三楹,稍東另創一楹以為女倉,周匝築以高牆為内監藩籬。
是役也,肇于丁巳夏五,成于戊午秋中,積兩歲而始竣,何遲緩若斯耶。
良田旱魃為祟,煮粥療饑至今,年麥有秋,瘡痍漸起,始借民力以從事焉。
一切桷楹楶棁皆餘自庀,毫不擾我裡甲。
功成當記石,于是趙子作而言曰:餘聞之轲父雲,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
易曰:窮則變,變則通。
高陵縣宇,自周秦以至于今,其間盛衰難以指數。
總之制度得失,實關阖邑之命。
今之門監倉儲非昔也,相沿日久,戾于規變而通之,此其時矣。
度地移建,一本諸宇内大同之則,而不以意起,則地猶是地也,門猶是門也,監倉猶是監倉也,而偏倚勻男女,分出入,辨蓄積,專吉兇,趨避調停适中,豈不巍然煥然,崇隆堅鞏,杌陧免而觀瞻肅哉。
用民之力而不費其财,不奪其時,民是以悅而忘勞,而績用告成乎?後之同志倘有味于貞珉,而時加補葺,則此邑此堂,将與天地俱無窮已。
萬曆歲次戊午八月之望。
國朝順治初,知縣胡昌期撤退思堂于後堂,前為榭署,内樓五檼。
康熙三十四年,知縣王綦溥重修,庫在堂東、西,獄在儀門外,獄神、土地二祠俱在儀門外東偏,各三檼,其合祠未詳所始。
順治十年知縣陳道蘊,康熙六十年知縣熊士伯,均葺之。
同治元年回變,門階戶牖,剽掠蕩然。
二年,知縣鄚繼同補修堂廳,吏舍庫獄,一仍其舊。
典史署在縣署西。
谯樓在東門内轉南城下,始建未詳。
《樊志》:康熙初,知縣張都重修,回變毀。
同治六年,署知縣陸堃議修,因代未竟。
十年,知縣洪敬夫繼修,台因舊基,高與城齊,樓三重高如之,祀奎星其上。
鄉裡《樊志》:明置。
泰順、慶安二鄉,編戶十五裡。
國朝因之在城,曰郭下。
距河門東,曰孝義。
接蜀門西,曰毘沙。
迎翠門南,曰渭陽。
通遠門北,曰上石。
西北,曰東吳。
東吳西,曰西吳。
南,曰慶豐。
渭河東,曰張橋。
渭河南北,曰渭橋。
泾河南北,曰奉正。
雜處縣之四方者,曰安信、永豐、永甯、治化。
坊村鎮店較增于前名多殊,昔見列裡甲者,自距河門而出者五十三。
連城堡、春城堡、賀家堡、前高家、後高家、南李堡、西張堡、張橋大堡、程家、南劉家、北劉家、吳家莊、廟西李、樊家、鹽店、小趙村、朱家莊、江流二村、東銀王、廟王堡、墨張堡、梁家堡、楊鐵東村、西村、鄉裡杜、棗木杜、橋上杜、張家堡、東樊家、東雷家、董家、孝義坊、三杜村、常家堡、鈔王家、水流村、毛頭李、老師杜、東高家、西高家、裴家、鐘王東村、西村、倒回廟、藥家、惠家、杮葉王。
客民則官馬村、仁義村、仁裡村、四川莊、三座村、山西莊。
自接蜀門而出者一百三十四。
西道上、上苑、下苑、小村李、關廂、李王家莊、小村王、大古城、小古城、古城宋、古城安、皂角樹南村、北村、棗園村、大晏村、晏村田家、邸家、南史家、北史家、黃家原、黃家原南村、北村、桑家村、程家村、大定堡、石家莊、徐家莊、姬家莊、高村聶、高村鄭、東王村、胡家、寇家、喻家、通遠坊、王家村、水布村、西王家、店子頭、大堡、小堡、南孫家、北孫家、桑園楊家、雷家、袁家、小戶雒家、裴家堡、渠北張家、灣子堡、灣李家、薛鐵家、東薛家、生韓家、福韓家、生王村、大夫雷家、山西莊、北程家、棗園高家、康橋馬家、坳下村孫家、坳下村西堡、楊家、邵家、曹家、張家、張市、前王村、後王村、中王村、前榮村、後榮村、黨家、魚家、馮家、劉家、張家、高家墩台趙家、李觀周家、李觀蘇、魏村田家、王家、慶豐堡、羅家店前村、後村、羅兒蘇家、安王南村、北村、新莊、官路上、湯房崔家、小[10]驚馬殷、李趙村、曹王村、八鬥趙、小村任、腰渠蕭、磨子橋、新莊子、毗沙堡、東城坊、東城坊北、鄧家塬、坡底吉、坡底任、枸杞趙、錢家莊、嵎塬張、塬趙東、塬趙南、塬趙北、灣而雷、染坊王家、惠家村、孟村、西城坊、塔底胡同。
戶李、渠上張、渠上楊、渠上文、郭路村、華邑莊、五所刁、五所劉、五所盛、四所寨、東車張、西車張、朝邑莊、彭李家、驚馬趙、驚馬張、 自迎翠門而出者一百五十九。
小寨東、小寨中、小寨西、渭橋河、塔底陳、塔底田、吳家堡、商家堡、皇冊村、阿石橋、鐵店、安家北村、安家南村、銀王村、小寨堡、北村、下馬渡、太華北、太華南、仁壽屯、仁壽屯西、仁壽屯東、張蔔家、塔底銀、塔底吳、吳家莊、西吳家、杏王村、陳楊村、崖王、崖王新莊、小張村、小張後村、李家莊、陳楊田村、大寨、大寨上堡、塬上常、塬上吳、塬上鄭、塬後東、塬後西、塬上陶、塬上孟、仁和寨、蕭家塬、今古渡馬、嘴頭、嘴頭東、塬後上村、何家、普陀楊、李家村、牟家、嘴頭西、馬家、黨家、崖子集、張家、席家、賈東村、賈中村、賈西村、蔡家、居仁村[11]、胡家、龍胡村、吳村趙、吳村韓、劉家、南郭、北郭、吳村楊、夾灘、虎家莊、安慶莊、半個城、李家莊、潼官莊、白家嘴、蒜劉村、耿家寨、蒜劉二堡、耿家莊、耿家集、耿西村、仁裡村、同興村、王家灘、同福村、鄧家堡、督府王前村、督府王後村、耿家、北楚家、韋楚村、下團莊、坡底王、西劉村、臨潼莊、北李家、繩劉家、半坡郇、老廉莊、小郭金、釣魚寨南、北村、上馬渡、樊家莊、西村、高牆馮家、高牆東村、高牆西村、船張堡、牟家、三馬白、醬王家、酒王家、窯子頭、後村、前村、軍莊、呂家、上徐吳、下徐吳、劉家莊、高村雷、孫家、高村孫、高村傅、北窯上、楊官寨、興隆村、張鐵家、高而劉、江裡村、廟前王、胡同吳家、劉家、茹家莊、同德村、同安村、安樂村、黃家店、擡頭村、商州莊、馬王十堡、班家村、草店子、陳家灘、雷賈村、東營村、西營村、東市村、馬家灣、店子王家、崔家塬、東梁村、中梁村、西梁村。
自通遠門而出者七十一。
王化東村[12]、王化西[13]、王化南、杓楊村[14]、灣裡趙[15]、西王家[16]、上石邸[17]、邸家中[18]、邸家西[19]、邸家南[20]、仁村楊、仁村程、仁村文、仁村堡、馬家卿店東、卿店西、張山後、張山田、張山郭、張山前、高橋北、高橋南、灘裡樊、大柳樹、花園堡、何家、北屯、南屯、外門村、高家、瓦盆張、趙鐵家、墨家堡、侯家什子、李家什子、賀劉家、上石董、吉家、核桃高家、手帕王、魏家廟、北來家、顔家、小戶李、尚家、陳王村、張李家、吳鄭坊、張白家、宋家、羅家、袁家、張家、何村、郝家、西馬家、牛劉家、廟王村、時劉家、關家寺、倉劉家、灰堆坡、南來家、高家、香王家、來家圪、後毛家、前毛家、蕭家、鄧家寨、第家。
高陵縣續志卷之一終 【注釋】 [1]《賈志》:清康熙三年賈漢複等修纂的32卷首一卷圖一卷本《敕修陝西通志》或清康熙五十年賈漢複等修纂的32卷首三卷本《敕修陝西通志》。
[2]《劉志》:清雍正十三年劉于義修、沈青崖等纂的100卷首一卷本《敕修陝西通志》。
[3]《府志》指《西安府志》。
[4]《泾野志》:明呂柟纂修,嘉靖二十年刊本《高陵縣志》,也稱《呂志》。
[5]阿石橋:在今縣南花果村附近。
[6]《樊志》:清雍正十年丁應松修,樊景顔纂《重修高陵縣志》。
[7]坳下村:今通遠鎮嶽華村。
[8]()〔禑〕南渠:因此為嵎原而得名,元代雷氏家族多塊墓志也記為嵎原,明《高陵縣志》為嵎南渠。
[9]渭橋鎮: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發現應在今耿鎮白家嘴附近,并非渭橋渡。
[10]鄉裡坊村鎮店部分,存高陵東門(距河門)和西門(接蜀門)外村落名稱,南門(迎翠門)和北門(通遠門)無内容,從原版看最後一字為“小”,内容不完整。
查閱陝西省圖書館藏《高陵縣續志》和國家圖書館藏《高陵縣續志》相比較,此處内容一緻,應在當時出現缺版和漏印。
後續部分根據《高陵縣續志》縣境分圖結合實地調查補遺整理。
分圖記有塬上鄧一村,此村因處塬上常村西,故标注,實屬臨潼縣管轄,1953年後屬高陵縣管轄。
[11]居仁村:今惠家場,1953年後屬臨潼縣管轄。
[12]王化東村 [13]王化西 [14]杓楊村 [15]灣裡趙 [16]西王家 [17]上石邸 [18]邸家中 [19]邸家西、 [20]邸家南,1956年後屬三原縣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