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子】書同。
中三卷十九篇,愈所稱兩篇皆在,宗元非之者,篇名【世兵】,亦在。
後兩卷有十九篇,多稱引漢以後事,皆後人雜亂附益之。
今削去前、後五卷,止存十九篇,庶得其真。
其辭雜黃老刑名,意皆鄙淺,宗元之評蓋不誣。
*【亢倉子】二卷 右唐柳宗元曰:“太史公為【莊周列傳】,稱其為書,【畏累】、【亢桑子】,皆空言無事實。
今世有【亢桑子】書,其首篇出【莊子】而益以庸言,蓋周所雲者尚不能有事實,又況取其語而益之者?其為空言尤也。
劉向、班固錄書無【亢倉子】,而今之為術者,乃始為之傳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按大唐天寶元年,诏号【亢桑子】為【洞靈真經】然求之不獲。
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傳】作【亢倉子】,其實一也。
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
今此書乃士元補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掊擊之,可見其銳于譏議也。
其書多作古文奇字,豈内不足者,必假外飾與?何璨注。
*【素書】一卷 右題黃石公着,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言。
其書言治國治家治身之道,而?亂無統,蓋采諸書以成之者也。
*【無盡居士注素書】一卷 右皇朝張商英注。
商英稱【素書】凡六篇。
按【漢書】黃石公圯上授子房,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主枕中獲此書。
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
*【七賢注陰符經】一卷,【李筌注陰符經】一卷 右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注,雲:“【陰符經】者,黃帝之書。
或曰受之廣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黃帝與風後、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着其事。
陰者暗也,符者合也。
天機暗合于事機,故曰‘陰符’。
”皇朝黃庭堅魯直嘗跋其後,雲:“【陰符】出于李筌。
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
蓋欲其文奇古,反詭谲不經,蓋揉雜兵家語,又妄說太公、範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訓注,尤可笑。
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
” *【天機子】一卷 右不着撰人。
凡二十五篇。
或曰一名【陰符二十四機】,諸葛亮撰。
予觀其詞旨,殆李筌所為爾,?之孔明也。
載【道藏】中。
*【無能子】三卷 右不着撰人。
唐光啟三年,天子在褒。
寓三輔景氏舍,成書三十篇,述老莊自然之旨,【總目】錄之于道家。
*【四子治國樞】四卷 右唐範乾九集。
“四子”謂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
其意以為黃、老之道,内足以修身,外足以治國。
周王得文子之言,趙王納莊周之論,皆能興邦緻治,故采其書有益治道者,分為二十門。
◎法家類 *【管子】二十四卷 右劉向所定,凡八十六篇,今亡十篇。
世稱齊管仲撰。
杜佑【指略序】雲:“唐房玄齡注。
其書載管仲将沒,對桓公之語,疑後人續之。
而注頗淺陋,恐非玄齡,或雲尹知章也。
”管鐘九合諸侯,以尊王室,而三歸反坫,僭拟邦君,是以孔子許其仁,而陋其不知禮。
議者以故謂仲但知治人而不知治己。
予讀仲書,見其謹政令,通商機均力役,盡地利,既為富強,又頗以禮義廉恥化其國俗。
如【心術】、【白心】之篇,亦嘗側聞正心誠意之道。
其能一匡天下,緻君為五伯之盛,宜矣。
其以汰侈聞者,蓋非不知之,罪在于志意易滿,不能躬行而已。
孔子雲爾者,大抵古人多以不行禮為不知禮,陳司敗譏昭公之言亦如此。
然則其為書固無不善也,後之欲治者庶幾之,猶可以制四夷而安中國,學者何可忽哉!因為是正其文字而辨其間訓雲。
*【韓非子】二十卷 右韓非撰。
非,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作【孤憤】、【五蠹】、【說林】、【說難】十馀萬言。
秦王見其書,歎曰:“得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急攻韓,得非。
後用李斯之毀,下吏使自殺。
書凡五十五篇。
其極刻?無誠悃,謂夫婦父子舉不足相信,而有【解老】、【喻老篇】,故太史公以為大要皆原于道德之意。
夫老子之高矣,世皆怪其流裔何至于是,殊不知老子之書,有“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及“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之言,乃詐也。
此所以一傳而為非欤。
*【商子】五卷 右秦公孫鞅撰。
鞅,衛之庶孽,好刑名之學。
秦孝公委之以政,遂緻富強,後以後誅。
鞅封于商,故以名其書。
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
太史公既論鞅刻薄少恩,又讀鞅開塞書,謂與其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有以也。
【索隐】曰:“開謂刑嚴峻則政化,開塞謂布恩惠則政化塞。
”今考其書,司馬貞蓋未嘗見之而妄為之說耳。
【開塞】乃其
中三卷十九篇,愈所稱兩篇皆在,宗元非之者,篇名【世兵】,亦在。
後兩卷有十九篇,多稱引漢以後事,皆後人雜亂附益之。
今削去前、後五卷,止存十九篇,庶得其真。
其辭雜黃老刑名,意皆鄙淺,宗元之評蓋不誣。
*【亢倉子】二卷 右唐柳宗元曰:“太史公為【莊周列傳】,稱其為書,【畏累】、【亢桑子】,皆空言無事實。
今世有【亢桑子】書,其首篇出【莊子】而益以庸言,蓋周所雲者尚不能有事實,又況取其語而益之者?其為空言尤也。
劉向、班固錄書無【亢倉子】,而今之為術者,乃始為之傳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按大唐天寶元年,诏号【亢桑子】為【洞靈真經】然求之不獲。
襄陽處士王士元謂【莊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傳】作【亢倉子】,其實一也。
取諸子文義類者,補其亡。
今此書乃士元補亡者,宗元不知其故而遽掊擊之,可見其銳于譏議也。
其書多作古文奇字,豈内不足者,必假外飾與?何璨注。
*【素書】一卷 右題黃石公着,凡一千三百六十六言。
其書言治國治家治身之道,而?亂無統,蓋采諸書以成之者也。
*【無盡居士注素書】一卷 右皇朝張商英注。
商英稱【素書】凡六篇。
按【漢書】黃石公圯上授子房,世人多以【三略】為是,蓋誤也。
晉亂,有盜發子房冢,主枕中獲此書。
商英之言,世未有信之者。
*【七賢注陰符經】一卷,【李筌注陰符經】一卷 右唐少室山布衣李筌注,雲:“【陰符經】者,黃帝之書。
或曰受之廣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黃帝與風後、玉女論陰陽六甲,退而自着其事。
陰者暗也,符者合也。
天機暗合于事機,故曰‘陰符’。
”皇朝黃庭堅魯直嘗跋其後,雲:“【陰符】出于李筌。
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
蓋欲其文奇古,反詭谲不經,蓋揉雜兵家語,又妄說太公、範蠡、鬼谷、張良、諸葛亮訓注,尤可笑。
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
” *【天機子】一卷 右不着撰人。
凡二十五篇。
或曰一名【陰符二十四機】,諸葛亮撰。
予觀其詞旨,殆李筌所為爾,?之孔明也。
載【道藏】中。
*【無能子】三卷 右不着撰人。
唐光啟三年,天子在褒。
寓三輔景氏舍,成書三十篇,述老莊自然之旨,【總目】錄之于道家。
*【四子治國樞】四卷 右唐範乾九集。
“四子”謂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
其意以為黃、老之道,内足以修身,外足以治國。
周王得文子之言,趙王納莊周之論,皆能興邦緻治,故采其書有益治道者,分為二十門。
◎法家類 *【管子】二十四卷 右劉向所定,凡八十六篇,今亡十篇。
世稱齊管仲撰。
杜佑【指略序】雲:“唐房玄齡注。
其書載管仲将沒,對桓公之語,疑後人續之。
而注頗淺陋,恐非玄齡,或雲尹知章也。
”管鐘九合諸侯,以尊王室,而三歸反坫,僭拟邦君,是以孔子許其仁,而陋其不知禮。
議者以故謂仲但知治人而不知治己。
予讀仲書,見其謹政令,通商機均力役,盡地利,既為富強,又頗以禮義廉恥化其國俗。
如【心術】、【白心】之篇,亦嘗側聞正心誠意之道。
其能一匡天下,緻君為五伯之盛,宜矣。
其以汰侈聞者,蓋非不知之,罪在于志意易滿,不能躬行而已。
孔子雲爾者,大抵古人多以不行禮為不知禮,陳司敗譏昭公之言亦如此。
然則其為書固無不善也,後之欲治者庶幾之,猶可以制四夷而安中國,學者何可忽哉!因為是正其文字而辨其間訓雲。
*【韓非子】二十卷 右韓非撰。
非,韓之諸公子也。
喜刑名法術之學,作【孤憤】、【五蠹】、【說林】、【說難】十馀萬言。
秦王見其書,歎曰:“得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
”急攻韓,得非。
後用李斯之毀,下吏使自殺。
書凡五十五篇。
其極刻?無誠悃,謂夫婦父子舉不足相信,而有【解老】、【喻老篇】,故太史公以為大要皆原于道德之意。
夫老子之高矣,世皆怪其流裔何至于是,殊不知老子之書,有“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奪之,必固與之”及“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後之”之言,乃詐也。
此所以一傳而為非欤。
*【商子】五卷 右秦公孫鞅撰。
鞅,衛之庶孽,好刑名之學。
秦孝公委之以政,遂緻富強,後以後誅。
鞅封于商,故以名其書。
本二十九篇,今亡者三篇。
太史公既論鞅刻薄少恩,又讀鞅開塞書,謂與其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有以也。
【索隐】曰:“開謂刑嚴峻則政化,開塞謂布恩惠則政化塞。
”今考其書,司馬貞蓋未嘗見之而妄為之說耳。
【開塞】乃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