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公同。

    後其子?及其徒呂惠卿、陸佃、劉仲平皆有【老子注】。

     *【呂氏老子注】二卷 右皇朝呂大臨撰。

    其意以老氏之學合有無謂之玄,以為道之所由出,蓋至于命矣。

    其言道體,非獨智之見,孰能臻此?求之終篇,膠于聖人者蓋寡,但不當以聖知仁義為可絕棄耳。

     *【劉巨濟注老子】二卷 右皇朝劉泾巨濟注。

    泾,蜀人。

    笃志于學,文詞奇偉。

    早登蘇子瞻之門,晚受知于蔡京,除太學博士。

     *【李暹注文子】十二篇 右李暹注。

    其傳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号曰計然範蠡師事之。

    本受業于老子,錄其遺言,為十二篇雲。

    按劉向錄【文子】九篇而已。

    【唐志】錄暹注,與今篇次同,豈暹析之欤?顔籀以其“與孔子并時,而稱周平王問,疑依托者”。

    然三代之書,經秦火而存者,其錯亂參差類如此。

    【爾雅】,周公作也,而有“張仲孝友”。

    列子,鄭穆公時人,而有“子陽饣鬼粟”是也。

    李暹師事僧般若流支,蓋元魏人也。

     *【默希子注文子】十二卷 右默希子者,唐徐靈府自号也。

    靈府謂文子周平王時人。

     *【朱玄注文子】十二卷 右唐朱玄注。

    阙【符言】一篇,或取默希【注】補焉。

     *【張湛注列子】八卷 右鄭列禦寇撰。

    劉向校定八篇,雲:“缪公時人,學本于黃帝老子,清虛無為,務崇不競,其寓言與莊周類”。

    晉張湛注。

    唐号【沖虛真經】。

    皇朝加,加“至德”之号。

    【力命篇】言壽夭不存于葆養,窮達不系乎智力,皆天之命。

    【楊朱篇】言肆耳目之欲,而不恤生之危,縱酒色之娛而不顧名之?鬼,是之謂制命于内。

    劉向以“二義乖背,不似一家之言”。

    予以為非也道家之學,本謂世衰道喪,物僞滋起,或騁智力以圖利,不知張毅之走高門,竟以病殒;或背天真以徇名,不知伯夷之在首陽,因以餒終。

    是以兩皆排擯,欲便好利者不巧詐以幹名,好名者不矯妄以失性爾,非不同也。

    雖然,儒者之道則異乎是,雖壽夭窮達之非人力也,必修身俟焉,以為岩牆之下而死者,非正命也。

    雖知耳目之于聲色有性焉,以為其樂也外而不易吾内。

    嗚呼,以此自為,則為愛已,以此教人,則為愛人。

    儒者之道所以萬世而無弊欤? *【列子釋文】一卷 右唐殷敬順撰。

    敬順嘗為當塵丞。

     *【郭象注莊子】十卷 右莊周撰,晉郭象注。

    周為蒙漆園吏。

    按【漢書志】本五十二篇,晉向秀,郭象合為三十三篇:【内篇】八,【外篇】十五,【雜篇】十一。

    唐世号【南華真經】。

    自孔子沒,天下之道術日散。

    老聃始着書垂世,而虛無自然之論起。

    周又從而羽翼之,掊擊百世之聖人,殚殘天下之聖法而不忌,其言可謂反道矣。

    自荀卿、揚雄以來,諸儒莫不閉之,而放者猶自謂遊方之外,尊其學以自肆。

    于是乎禮教大壞,戎狄亂華,而天下橫流,兩晉之禍是已。

    自熙甯、元豐之後,學者用意過中,見其書末篇論天下之道術,雖老聃與其身皆列之為一家而不及孔子,莫不以為陽讠此孔子而陰尊焉,遂引而内之,殊不察其言之指歸宗老氏耶,宗孔氏耶?既曰宗老氏矣,讵有陰助孔子之理也耶?至其論道術而有是言,蓋不得已耳。

    夫盜之暴也,又何嘗不知主人之為主人耶?顧可以其知及此,遂以為尊我,開關揖而進之乎?竊懼夫之過乎兩晉也。

     *【成玄英莊子疏】三十三卷 右唐成玄英撰。

    本郭象注,為之疏義。

    玄英,字子實,陝州人,隐居東海。

    貞觀五年,召至京師,加号西華法師。

    永徽中,流郁州。

    書成,道士王元慶邀文學賈鼎就授大義。

    序雲:周字子休,師長桑公子。

    【内篇】理深,故别立篇目。

    【外篇】、【雜篇】,其題取篇首二字而已。

     *【文如海莊子疏】十卷 右唐文如海撰。

    如海,明皇時道士也。

    以郭象注放乎自然而絕學習,失莊生之旨,因再為之解。

    凡九萬馀言。

     *【呂吉甫注莊子】十卷 右皇朝呂惠卿撰。

    吉甫,惠卿字也。

     *【王元澤注莊子】十卷 右皇朝王?撰。

    元澤,其字也。

     *【東坡廣成子解】一卷 右皇朝蘇轼撰。

    轼取【莊子】中“黃帝問道于廣成子”一章,為之解。

    景迂嘗難之。

    其序略曰:“某晚玷先生薦賢中,安敢與先生異論?然先生許我不苟同,翰墨具在。

    ” *【?冠子】八卷 右班固載:“?冠子,楚人。

    居深山,以?羽為冠。

    ”着書成編,因以名之。

    至唐韓愈稱愛其【博選】、【學問篇】,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賈誼【?賦】,非斥之。

    按【四庫書目】:【?冠子】三十六篇,與愈合,已非【漢志】之舊。

    今書乃八卷,前三卷十三篇,與今所傳【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