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道家類
*【鬻子】一卷
右楚鬻熊撰。
按【漢志】雲:“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
周對為楚祖。
”凡二十二篇。
今存者十四篇。
唐逢行?注,永徽中上于朝。
叙稱見文王時行年九十,而書載周公封康叔事,蓋着書時百馀歲矣。
*【老子道德經】二卷 右李耳撰。
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關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
予嘗學焉,通其大旨而悲之。
蓋不幸居亂世尤懼者所為之書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應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當之為貴,初不滞于一曲也。
至于成敗死生,則以為有命,非人力所能及,不用知于其間以求全,特随其所遇而處之以道耳。
是以臨禍福得喪,而未當有尤懼之心焉。
今耳之書則不然,畏明之易ウ,故守以昏;畏寵之必張,故不辭辱;畏剛之折,則緻柔;畏直之挫,則緻曲;畏厚亡也,則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則不如其已;既貴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
凡所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懦弱謙下為道者,其意蓋曰:不如是,則不免于咎矣。
用此觀之,豈非所謂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于求全,故中懷尤懼,先事以謀,而有所不敢為;有所不敢為,則其蔽大矣。
此老子之學,雖深約博大,不免卒列于百家,而不為天下達道欤?因以諸家本參校,其不同者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塵者三十八字。
其間徽宗禦注最異。
諸本雲:“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能易之。
”而禦注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諸本雲:“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禦注作:“恬淡為上,故不美也。
若美,必樂之。
樂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居上則以喪禮處之。
”其不同至如此。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右河上公注。
太史公稱河上丈人通【老子】,再傳而至蓋公。
蓋公即齊相曹參師也。
而晉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
漢教文時居河之濱,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
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德經章句】二卷。
”兩說不同,當從太史公也。
其書頗言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近神仙家。
劉子玄稱其非真,殆以此欤?傅奕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四句,古本無有,獨得于公耳。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六卷 右唐玄宗撰。
玄宗既為【注】二卷,又為【疏】六卷。
天寶中,加号【玄邁道德經】,世不稱焉。
又頗增其辭,如“而貴食母”作“兒貴求食于母”之類。
“貴食母”者,嬰兒未孩之義。
諸侯之子,以大夫妻為食母增之贅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右唐蜀郡岷山道士張君相集河上公、嚴遵、王弼、何晏、郭象、锺會、孫登、羊?、羅什、盧裕、劉仁會、顧歡、陶隐居、松靈仙人。
裴處恩、杜弼、【節解】、張憑、張嗣、臧玄靜、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劉進喜、蔡子晃、成玄英、車惠弼等注。
君相稱三十家,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蓋君相自為一家言并數之爾。
君相,不知何時人,而謂成玄英為皇朝道士,則唐天寶後人也。
以“絕學無憂”一句,附“絕聖棄知”章末,以“唯之與阿”别為一章,與諸本不同。
*【老子指歸】十三卷 右漢嚴遵君平撰,谷神子注。
其章句頗與諸本不同,如以“曲則全”章末十七字為後章首之類。
按【唐志】有嚴遵【指歸】四十卷。
馮廓注【指歸】十三卷。
此本卷數與廓注同,其題谷神子而不顯姓名,疑即廓也。
*【老子略論】一卷 右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
景迂雲,弼有得于【老子】而無得于【易】,注【易】資于【老子】,而【老子論】無資于【易】,則其淺深之效可見矣。
*【禦注老子】二卷 右徽宗禦撰。
或雲鄭居中視草,未祥。
*【溫公道德論述要】二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
光意謂道、德連體,不可偏舉,故廢【道經】、【德經】之名,而曰【道德論】。
【墓志】載其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皆于“無”與“有”下斷句,不與先儒同。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王?注】二卷,【呂惠卿注】二卷,【陸佃注】二卷,【劉仲平注】二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注。
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釋最所緻意。
首章皆斷“無”、“有”作一讀,與溫
按【漢志】雲:“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
周對為楚祖。
”凡二十二篇。
今存者十四篇。
唐逢行?注,永徽中上于朝。
叙稱見文王時行年九十,而書載周公封康叔事,蓋着書時百馀歲矣。
*【老子道德經】二卷 右李耳撰。
以周平王四十二年授關尹喜,凡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八十一章,言道德之旨。
予嘗學焉,通其大旨而悲之。
蓋不幸居亂世尤懼者所為之書乎?不然,何其求全之甚也!古之君子應世也,或知或愚,或勇或怯,惟其當之為貴,初不滞于一曲也。
至于成敗死生,則以為有命,非人力所能及,不用知于其間以求全,特随其所遇而處之以道耳。
是以臨禍福得喪,而未當有尤懼之心焉。
今耳之書則不然,畏明之易ウ,故守以昏;畏寵之必張,故不辭辱;畏剛之折,則緻柔;畏直之挫,則緻曲;畏厚亡也,則不敢多藏;畏盈溢也,則不如其已;既貴矣,畏其咎,故退;功成矣,畏其去,故不居。
凡所以知雄守雌,知白守黑,以懦弱謙下為道者,其意蓋曰:不如是,則不免于咎矣。
用此觀之,豈非所謂求全也哉?嗟夫!人惟有意于求全,故中懷尤懼,先事以謀,而有所不敢為;有所不敢為,則其蔽大矣。
此老子之學,雖深約博大,不免卒列于百家,而不為天下達道欤?因以諸家本參校,其不同者近二百字,互有得失,乙者五字,注者五十五字,塵者三十八字。
其間徽宗禦注最異。
諸本雲:“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能易之。
”而禦注作:“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諸本雲:“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以喪禮處之。
”禦注作:“恬淡為上,故不美也。
若美,必樂之。
樂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言居上則以喪禮處之。
”其不同至如此。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右河上公注。
太史公稱河上丈人通【老子】,再傳而至蓋公。
蓋公即齊相曹參師也。
而晉葛洪曰:“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
漢教文時居河之濱,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
孝文詣問之,即授【素書】、【道德經章句】二卷。
”兩說不同,當從太史公也。
其書頗言吐故納新、按摩導引之術,近神仙家。
劉子玄稱其非真,殆以此欤?傅奕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四句,古本無有,獨得于公耳。
*【明皇老子注二卷疏】六卷 右唐玄宗撰。
玄宗既為【注】二卷,又為【疏】六卷。
天寶中,加号【玄邁道德經】,世不稱焉。
又頗增其辭,如“而貴食母”作“兒貴求食于母”之類。
“貴食母”者,嬰兒未孩之義。
諸侯之子,以大夫妻為食母增之贅矣。
*【三十家注老子】八卷 右唐蜀郡岷山道士張君相集河上公、嚴遵、王弼、何晏、郭象、锺會、孫登、羊?、羅什、盧裕、劉仁會、顧歡、陶隐居、松靈仙人。
裴處恩、杜弼、【節解】、張憑、張嗣、臧玄靜、大孟、小孟、窦略、宋文明、褚糅、劉進喜、蔡子晃、成玄英、車惠弼等注。
君相稱三十家,而列其名止二十有九,蓋君相自為一家言并數之爾。
君相,不知何時人,而謂成玄英為皇朝道士,則唐天寶後人也。
以“絕學無憂”一句,附“絕聖棄知”章末,以“唯之與阿”别為一章,與諸本不同。
*【老子指歸】十三卷 右漢嚴遵君平撰,谷神子注。
其章句頗與諸本不同,如以“曲則全”章末十七字為後章首之類。
按【唐志】有嚴遵【指歸】四十卷。
馮廓注【指歸】十三卷。
此本卷數與廓注同,其題谷神子而不顯姓名,疑即廓也。
*【老子略論】一卷 右魏王弼撰,凡十有八章。
景迂雲,弼有得于【老子】而無得于【易】,注【易】資于【老子】,而【老子論】無資于【易】,則其淺深之效可見矣。
*【禦注老子】二卷 右徽宗禦撰。
或雲鄭居中視草,未祥。
*【溫公道德論述要】二卷 右皇朝司馬光撰。
光意謂道、德連體,不可偏舉,故廢【道經】、【德經】之名,而曰【道德論】。
【墓志】載其目。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皆于“無”與“有”下斷句,不與先儒同。
*【王安石注老子】二卷,【王?注】二卷,【呂惠卿注】二卷,【陸佃注】二卷,【劉仲平注】二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注。
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釋最所緻意。
首章皆斷“無”、“有”作一讀,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