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等撰。

    貞觀中,以何法盛等十八家晉史未善诏喬與褚遂良、許敬宗再加撰次,乃據臧榮緒書增損之,後又命李淳風、李義府、李延壽等十三人分掌着述,敬播等四人考正類例。

    西晉四帝五十四年,東晉十一帝一百二年,又胡、羯、氏、羌、鮮卑割據中原為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十六國,共成帝紀十、志二十、列傳七十、載記三十。

    例出于播。

    【天文】、【律曆】,淳風專之。

    喬以【宣】、【武紀】、【陸機】、【王羲之傳論】,上所自為,故曰“制旨”,又總題“禦撰”焉。

    按曆代之史,惟【晉】叢冗最甚,可以無譏。

    至于取沈約誕誣之說,采【語要】、【世說】、【幽明錄】、【搜神記】詭異謬妄之言,亦不可不辨。

     *【宋書】一百卷 右梁沈約撰。

    十本紀,三十志,六十列傳。

    齊永明中,約奉诏為是書,以何承天書為本,兼采徐爰之說,頗為精詳。

    但本志兼載魏、晉,失于限斷。

    又王邵謂其喜造奇說,以誣前代,如琅琊王妃通小吏牛氏生中宗,孝武于路太後處寝息,時人多有異議之類是也。

    後梁武帝知而不以為非。

    嘉祐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缪亡缺,始命館職雠校。

    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诏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

    久之,始集。

    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後魏書】,王安國上【周書】。

    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官,民間傳者尚少。

    未幾,遭靖康丙午之亂,中原淪陷,此書幾亡。

    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川漕,始檄諸州學官,求當日所頒本。

    時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後魏書】十許卷,最後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焉。

     *【南齊書】五十九卷 右梁蕭子顯撰。

    八紀,十一志,四十列傳。

    初江淹已作十【志】,沈約又有【紀】,子顯自表别修。

    然【天文】但紀災祥,【州郡】不着戶口,【祥瑞】多載圖谶,表雲:“天文事秘,戶口不知,不敢私載。

    ”曾子固謂子顯于斯史,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變尤多,而文比七史最下雲。

     *【梁書】五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

    六本紀,五十列傳。

    唐貞觀三年,诏思廉同魏徵撰。

    思廉者,梁史官察之子。

    推其父意,采謝吳等所記,以成此書。

    徵惟着總論而已。

     *【陳書】三十六卷 右唐姚思廉撰。

    六本紀,三十列傳。

    其父察在陳,嘗删撰梁、陳事,未成,陳亡。

    隋文帝問之,察以所論載,每一篇成,辄奏之,未訖而沒。

    察且死,屬思廉繼其業。

    貞觀中,與【梁書】同上之。

    其書世亦罕傳,多脫誤。

     *【後魏書】一百三十卷 右北齊魏收撰。

    初,魏史官崔浩既誅,太和後,始有李彪、崔鴻等書。

    魏末,山偉、綦隽更主國書,二十馀年,事迹蕩然,萬不紀一。

    文宣時,始诏收撰次,成十二紀、十志、九十二列傳,上之。

    悉焚舊書。

    多谄諱不平,受爾朱榮子金,故減其惡;夙有怨者,多沒其善;黨北朝,貶江左。

    時人嫉之,号為“穢史”。

    劉知幾謂其生絕胤嗣,死逢剖斫,皆隐慝所緻。

    後隋文帝命顔之推等别修,唐貞觀中,陳叔達亦作【五代史】,皆不傳,獨收書在。

    皇朝命劉恕等校正。

     *【北齊書】五十卷 右唐李百藥撰。

    本紀八,列傳四十二。

    百藥父德林,在齊嘗撰着紀傳。

    貞觀初,诏分修諸史。

    百藥因父書續成以獻。

    諸史稱帝号,百藥避唐朝名諱,不書“世祖”、“世宗”之類。

     *【周書】五十卷 右唐令狐德?等撰。

    本紀八,列傳四十二。

    貞觀中,德?請撰次,乃诏德?與陳叔達、唐儉成之。

    先是,蘇綽秉周政,軍國詞令,多準【尚書】。

    牛弘為史,尤務清言,德?因之以成是書,故多非實錄。

    仁宗朝出太清樓本合史館、秘閣本,又募天下獻書,而取夏竦、李巽家本,下館閣是正其文字,而後林希、王安國上之。

     *【隋書】八十五卷 右唐魏徵等撰。

    紀五,列傳五十五,長孫無忌等撰志三十。

    初,诏顔師古、孔穎達修述,徵總其事,序、論皆徵自作。

    後又诏于志甯、李淳風、韋安仁、李延壽同修【五代史志】,無忌上之,诏編第入【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