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人亦号【五代史志】。

    【天文】、【律曆】、【五行】三志,淳風獨作。

     *【唐書】二百卷 右石晉劉?句、張昭遠等撰。

    因韋述舊史增損以成,繁略不均,校之實錄,多所漏阙,又是非失實,其甚至以韓愈文章為大纰缪,故仁宗時删改,蓋亦不可巳焉。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 右皇朝嘉祐中曾公亮等被诏删定,歐陽修撰紀、志,宋祁撰列傳。

    舊書約一百九十萬,新書約一百七十四萬,而其中增表。

    故書成上于朝,自言曰:“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也。

    而議者頗謂永叔學【春秋】,每務褒貶,子京通小學,唯刻意文章,采雜說既多,往往?牾,有失實之歎焉。

     *【五代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薛居正等撰。

    開寶中,诏修梁、唐、晉、漢、周書,盧多遜、扈蒙、張澹、李?、劉兼、李穆、李九齡同修,居正監修。

     *【五代史記】七十五卷 右皇朝歐陽修永叔以薛居正史繁猥失實,重加修定,藏于家。

    永叔沒後,朝廷聞之,取以付國子監刊行。

    【國史】稱其可以繼班固、劉向,人不以為過。

    特恨其【晉出帝論】,以為因濮園議而發雲。

     *【三朝國史】一百五十卷 右皇朝國史,紀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呂夷簡等撰。

    初,景德中,诏王旦、先文元公、楊億等十人撰太祖、太宗兩朝史,至天聖五年,诏夷簡、宋绶、劉筠、陳堯佐、王舉正、李淑、黃鑒、謝绛、馮元,加入真宗朝史,王曾監修。

    曾罷,夷簡代,八年書成,計七百馀傳。

    比之三朝【實錄】,增者大半,事?文贍,褒貶得宜,百世之所考信雲。

     *【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仁宗、英宗兩朝國史也,王?等撰。

    元豐五年六月甲寅奏禦。

    監修王?、史官蒲宗孟、李清臣、王存、趙彥若、曾肇賜銀絹有差,蘇頌、黃履、林希、蔡卞、劉奉世以它職罷去,吳充、宋敏求前死,皆有賜赉。

    紀五卷,志四十五卷。

    比之【實錄】,事迹頗多,但非寇準而是丁謂,?之神宗诏旨。

    等 ◎編年類 *【荀悅漢紀】三十卷 右漢荀悅撰。

    班固作【漢書】,起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二世,二百四十二年,為紀、表、志、傳,凡八十馀萬言。

    獻帝以其文繁,诏悅舉要撮總,通比其事,列系年月,為紀三十篇,凡八萬三千四百三十二字。

    辭約事該,時稱嘉史。

     *【袁宏漢紀】三十卷 右晉袁宏彥伯撰。

    宏在晉末,為一時文宗。

    性強直,雖為桓溫禮遇,每不阿屈。

    以東京史籍不倫,謝承、司馬彪之徒錯缪同異,無所取正,惟張?【紀】差詳,因參摭記傳以損益之,比諸家号為精密。

     *【唐曆】四十卷 右唐柳芳撰。

    初,肅宗诏芳綴輯吳兢書,其叙天寶後事不倫。

    上元中,芳谪黔中,會高力士同貶,因從力士質開元、天寶及禁中事,識其本末。

    時舊史已送官,不可追刊,乃推衍義類,仿編年法作此書。

    起隋義甯元年,迄大曆十三年。

    或譏其不立褒貶義例而詳于制度,然景迂生亟稱之,以為【通鑒】多取焉。

     *【河洛行年記】十卷 右唐劉仁軌撰。

    記唐初李密、王世充事。

    起大業十三年二月,迄武德四年七月秦王擒窦建德。

    第九卷述大業都城,第十卷載宮館園囿。

    且雲:“炀帝遷都之诏稱務從節儉,觀其宮室,窮極绮麗”雲。

     *【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 右唐溫大雅撰。

    紀高祖建義,至受隋禅,用師符谶受命典冊事。

     *【通曆】十卷 右唐馬總撰。

    總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删取秦、漢、三國、晉、十六國、宋、齊、梁、陳、元魏、北齊、後周、隋世紀興滅,粗述其君賢否,取虞世南【略論】,分系于末,以見義焉。

     *【續通曆】十卷 右荊南孫光憲撰。

    輯唐洎五代事,以續馬總【曆】,參以黃巢、李茂真、劉守光、阿保機、吳、唐、閩、廣、胡、越、兩蜀事迹。

    太祖朝诏毀其書,以其所紀多非實也。

     *【帝王鏡略】一卷 右唐劉轲撰。

    自開辟迄唐初帝王世次,綴為四言,以訓童蒙。

    僞蜀馮鑒續之,至唐末。

     *【五代通錄】六十五卷 右皇朝範質撰。

    五代【實錄】共三百六十卷,質删其煩文,摭其要言,以成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