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史之類十有三:其一曰正史,二曰編年,三曰寶錄,四曰雜史,五曰僞史,六曰史評,七曰職官,八曰儀注,九曰刑法,十曰地裡,十一曰傳記,十二曰譜牒,十三曰目錄。
合二百八十三部,七千三百八十八卷。
後世述史者,其體有三:編年者,以事系月日而總之于年,蓋本于左丘明;紀傳者,分記君臣行事之終始,蓋本于司馬遷;寶錄者,其名起于蕭梁,至唐而盛,雜取兩者之法而為之,以備史官采擇而已,初無制作之意,不足道也。
若編年、紀傳,則各有所長,殆未易以優劣論。
雖然,編年所載,于一國治亂之事為詳;紀傳所載,于一個善惡之迹為詳,用此言之,編年似優,又其來最古。
而人皆紀傳便于披閱,獨行于世,号為正史,不亦異乎!舊以職官、儀注等,凡史氏有取者,皆附之史,今從焉。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右漢太史令司馬遷續其父談書。
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
撰成十二紀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
上下三千馀載,凡為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
遷沒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将相年表】、【日者】、【龜策傳】、【靳蒯列傳】等十篇。
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事,辭旨淺鄙,不及遷書遠甚。
遷書舊有裴る為之解,雲:班固嘗譏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
後世愛遷者以此論為不然,謂遷特感當世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于書,有所激而為此言耳,非其心所謂誠然也。
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而罷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内?弊,反不若文、景尚黃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
此其論大道所以先黃老而後【六經】也。
武帝用法刻深,群臣一言忤旨,辄下吏誅,而當刑者得以貨免。
遷之遭李陵之禍,家貧無财賄自贖,交遊莫救,卒陷腐刑。
其進奸雄者,蓋遷歎時無朱家之倫,不能脫己于禍,故曰:“士窮窘得委命。
”此豈非人所謂賢豪者耶!其羞貧賤者,蓋遷自傷特以貧故,不能自免于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非空言也。
固不察其心而驟譏之,過矣。
*【前漢】一百卷 右後漢玄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
起高祖,終于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凡八十馀萬字。
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内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
唐太子承乾令顔師古考衆說為之注。
範晔譏固飾主阙,蓋亦不然,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
劉知幾又诋其【古今人物表】無益于漢史。
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
至謂受金鬻筆,固雖谄附匪人,亦何至是欤?然識者或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瑣,良田商之才視數子微劣耳。
固之自序稱述者,亦謂有所本欤? *【後漢】九十卷,【志】三十卷 右宋範晔撰。
十帝紀,八十列傳。
唐高宗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讷言、革希元作注。
初,晔令謝俨撰志,未成而晔伏誅,俨悉蠟以覆車。
梁世劉昭得舊本,因補注三十卷。
觀晔【與甥侄書】叙其作書之意,稱“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謂:“諸序論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往往不減【過秦篇】。
常以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
”其自負如此。
然世多譏晔創為“皇後紀”,及采“風俗通”中王喬、【抱樸子】中左慈等詭谲事,列之于傳,又贊辭佻巧,失史之體雲。
*【三國志】十五卷 右晉陳壽撰。
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
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補注,博采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
王通數稱壽書,今細觀之,實高簡有法。
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及淵于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後氏之子也;高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其死也。
他皆類是。
但以魏為紀,而稱漢、吳曰傳,又改漢曰蜀,世頗譏其失。
至于謂其銜諸葛孔明髡父而為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е傳之類,亦未必然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右唐房喬
合二百八十三部,七千三百八十八卷。
後世述史者,其體有三:編年者,以事系月日而總之于年,蓋本于左丘明;紀傳者,分記君臣行事之終始,蓋本于司馬遷;寶錄者,其名起于蕭梁,至唐而盛,雜取兩者之法而為之,以備史官采擇而已,初無制作之意,不足道也。
若編年、紀傳,則各有所長,殆未易以優劣論。
雖然,編年所載,于一國治亂之事為詳;紀傳所載,于一個善惡之迹為詳,用此言之,編年似優,又其來最古。
而人皆紀傳便于披閱,獨行于世,号為正史,不亦異乎!舊以職官、儀注等,凡史氏有取者,皆附之史,今從焉。
◎正史類 *【史記】一百三十卷 右漢太史令司馬遷續其父談書。
創為義例,起黃帝,迄漢武獲麟之歲。
撰成十二紀以序帝王,十年表以貫歲月,八書以紀政事,三十世家以序公侯,七十列傳以志士庶。
上下三千馀載,凡為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
遷沒後,缺【景】、【武紀】、【禮】、【樂】、【律書】、【三王世家】、【漢興以來将相年表】、【日者】、【龜策傳】、【靳蒯列傳】等十篇。
元、成間,褚少孫追補,及益以武帝後事,辭旨淺鄙,不及遷書遠甚。
遷書舊有裴る為之解,雲:班固嘗譏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貧賤”。
後世愛遷者以此論為不然,謂遷特感當世之所失,憤其身之所遭,寓之于書,有所激而為此言耳,非其心所謂誠然也。
當武帝之世,表章儒術而罷黜百家,宜乎大治,而窮奢極侈,海内?弊,反不若文、景尚黃老時人主恭儉,天下饒給。
此其論大道所以先黃老而後【六經】也。
武帝用法刻深,群臣一言忤旨,辄下吏誅,而當刑者得以貨免。
遷之遭李陵之禍,家貧無财賄自贖,交遊莫救,卒陷腐刑。
其進奸雄者,蓋遷歎時無朱家之倫,不能脫己于禍,故曰:“士窮窘得委命。
”此豈非人所謂賢豪者耶!其羞貧賤者,蓋遷自傷特以貧故,不能自免于刑戮,故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非空言也。
固不察其心而驟譏之,過矣。
*【前漢】一百卷 右後漢玄武司馬班固續司馬遷【史記】,撰十二帝紀,八年表,十本志,七十列傳。
起高祖,終于王莽之誅,二百三十年,凡八十馀萬字。
固既瘐死,書頗散亂,章帝令其妹曹世叔妻昭就東觀緝校,内八【表】、【天文志】,皆其所補也。
唐太子承乾令顔師古考衆說為之注。
範晔譏固飾主阙,蓋亦不然,其贊多微文,顧讀者弗察耳。
劉知幾又诋其【古今人物表】無益于漢史。
此論誠然,但非固之罪也。
至謂受金鬻筆,固雖谄附匪人,亦何至是欤?然識者或以固書皆因司馬遷、王商、揚雄、歆、向舊文潤色,故其文章首尾皆善,而中間頗冗瑣,良田商之才視數子微劣耳。
固之自序稱述者,亦謂有所本欤? *【後漢】九十卷,【志】三十卷 右宋範晔撰。
十帝紀,八十列傳。
唐高宗令章懷太子賢與劉讷言、革希元作注。
初,晔令謝俨撰志,未成而晔伏誅,俨悉蠟以覆車。
梁世劉昭得舊本,因補注三十卷。
觀晔【與甥侄書】叙其作書之意,稱“自古體大而思精,未有如此者”,又謂:“諸序論筆勢放縱,實天下之奇作,往往不減【過秦篇】。
常以比方班氏,非但不愧之而已。
”其自負如此。
然世多譏晔創為“皇後紀”,及采“風俗通”中王喬、【抱樸子】中左慈等詭谲事,列之于傳,又贊辭佻巧,失史之體雲。
*【三國志】十五卷 右晉陳壽撰。
魏四紀、二十六列傳,蜀十五列傳,吳二十列傳。
宋文帝嫌其略,命裴松之補注,博采群說,分入書中,其多過本書數倍。
王通數稱壽書,今細觀之,實高簡有法。
如不言曹操本生,而載夏侯?及淵于諸曹傳中,則見嵩本夏後氏之子也;高貴鄉公書卒,而載司馬昭之奏,則見公之不得其死也。
他皆類是。
但以魏為紀,而稱漢、吳曰傳,又改漢曰蜀,世頗譏其失。
至于謂其銜諸葛孔明髡父而為貶辭,求丁氏之米不獲,不立儀、е傳之類,亦未必然也。
*【晉書】一百三十卷 右唐房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