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論語類
*【何晏注論語】十卷
右魏何晏集解。
其序自雲:據【魯論】包鹹、周氏、孔安國、馬融、鄭康成、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與孫邕、鄭同、曹義、荀ダ,集諸家訓解為之。
按漢時【論語】凡有三,而【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當是必論内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緻意者,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
禹身不知王凰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轾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鄭同名角先公諱,司馬遷父名談,以趙談子為同子,故公武亦雲。
後仿此。
*【石經論語】十卷 右僞蜀張德钊書。
阙唐諱,立石當在孟知祥未叛之前。
其文脫兩字,誤一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為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祿”,與李鹗本不同者此也。
*【皇侃論語疏】十卷 右梁皇侃撰。
古今【論語】之注多矣,何晏集八家,複采【古論語注】為【集解】行于世。
侃今又引衛?、缪播、樂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蔡奚、李充、孫綽、周懷、範甯、王珉凡十三家之說成此書。
其序稱江熙所集。
世謂其引事,雖時近詭異,而援證精博,為後學所宗雲。
*【論語正義】十卷 右皇朝邢?等撰。
先是梁皇侃采衛?、蔡谟等十三家之說為【疏】,?等因之成此書。
*【韓李論語筆解】十卷 右唐韓愈退之、李翺習之撰。
前有秘書丞許勃序,雲韓、李相與講論,共成此書。
按唐人通經者寡,獨兩公名冠一代,蓋以此。
然【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
此書題曰【筆解】,而十卷亦不同。
*【王令論語】十卷 右皇朝王令逢原撰。
解【堯曰篇】雲:“四海不困窮,則天祿不永終矣。
”王安石【書新義】取此。
*【王介甫論語解】十卷,【王元澤口義】十卷,【陳用之論語】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并其子雱【口義】,其徒陳用之【解】,紹聖後皆行于場屋。
或曰“用之書乃鄒浩所着?之用之”雲。
*【東坡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蘇轼子瞻撰。
子瞻沒後,義有未安者,其弟子由嘗辨正之。
凡二十有七章。
*【伊川論語說】十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之門人記其師所解【論語】也。
不為文辭,直以俚語記之。
*【範氏論語說】十卷 右皇朝範祖禹醇夫撰。
亦元祐中所進,數稱引劉敞、程頤之說雲。
*【謝顯道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謝顯道撰。
少嘗師事程正叔。
*【呂與叔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撰。
大臨雖程正叔之徒,解經不盡用其師說。
*【汪氏論語直解】十卷 右皇朝汪革撰。
革,字信民,撫州人。
紹聖中試禮部,為天下第一。
嘗語人曰:“吾鄉有二宰相,一為天下之福,一為天下之禍。
”蓋指晏元獻、王荊公也。
即此可見其解經淵源所自雲。
*【景迂論語講義】十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
多取古儒之說,以正近世之失。
*【楊氏注論語】十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
亦伊川門下士也。
*【尹氏論語義】十卷 右皇朝尹?享彥明撰。
彥明亦程氏門人。
紹興中,自布衣召為崇政殿說書,被旨訓解,多采純夫之說。
*【孔子家語】十卷 右魏王肅序注,凡四十四篇。
劉向校錄止二十七篇,後肅得此于孔子二十四世孫猛家。
◎經解類 *【白虎通德論】十卷 右後漢章帝會群臣于白虎殿,講論【五經】同異,班固奉诏纂修。
【隋志】通解群經者系之論語類,又别載【七緯】;【唐志】谶緯、經解二目;【崇文錄】以緯書各附經末。
今谶書蓋鮮,而雜解【七經】系之【論語】為未安,故從【崇文錄】,并谶緯,而經解之目,從【唐志】雲。
*【蔡邕獨斷】二卷 右漢左中郎将陳留蔡邕纂。
撰雜記自古國家及漢朝故事,王莽無?,蓋見于此。
公武得孫蜀州道夫本,乃閣下所藏。
*【六說】五卷 右唐劉迅撰。
迅着書以拟【六經】,此乃其叙篇。
唯【易】阙而不言,故止五卷雲。
*【匡謬正俗】八卷 右唐顔籀師古撰。
以世俗之言多謬誤,質諸經史,刊而正之。
永徽中,其子揚庭上之。
*【演聖通論】四十九卷 右皇朝胡旦撰。
論【六經】傳注得失。
【易】十六卷,【書】七卷,【詩】十卷,【禮記】十六卷,而【春秋論】别行。
天聖中,嘗獻于朝,博辨精詳,學者宗焉。
*【七經小傳】五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
其序自雲:據【魯論】包鹹、周氏、孔安國、馬融、鄭康成、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與孫邕、鄭同、曹義、荀ダ,集諸家訓解為之。
按漢時【論語】凡有三,而【齊論】有【問王】、【知道】兩篇,詳其名,當是必論内聖之道、外王之業,未必非夫子之最緻意者,不知何說,而張禹獨遺之。
禹身不知王凰之邪正,其不知此固宜,然勢位足以軒轾一世,使斯文遂喪,惜哉!鄭同名角先公諱,司馬遷父名談,以趙談子為同子,故公武亦雲。
後仿此。
*【石經論語】十卷 右僞蜀張德钊書。
阙唐諱,立石當在孟知祥未叛之前。
其文脫兩字,誤一字,又【述而】第七“舉一隅”下有“而示之”三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上又有“我”字,【為公】第十五“敬其事而後其食”,作“後食其祿”,與李鹗本不同者此也。
*【皇侃論語疏】十卷 右梁皇侃撰。
古今【論語】之注多矣,何晏集八家,複采【古論語注】為【集解】行于世。
侃今又引衛?、缪播、樂肇、郭象、蔡谟、袁宏、江淳、蔡奚、李充、孫綽、周懷、範甯、王珉凡十三家之說成此書。
其序稱江熙所集。
世謂其引事,雖時近詭異,而援證精博,為後學所宗雲。
*【論語正義】十卷 右皇朝邢?等撰。
先是梁皇侃采衛?、蔡谟等十三家之說為【疏】,?等因之成此書。
*【韓李論語筆解】十卷 右唐韓愈退之、李翺習之撰。
前有秘書丞許勃序,雲韓、李相與講論,共成此書。
按唐人通經者寡,獨兩公名冠一代,蓋以此。
然【四庫】、【邯鄲書目】皆無之,獨【田氏書目】有韓愈【論語】十卷,【筆解】兩卷。
此書題曰【筆解】,而十卷亦不同。
*【王令論語】十卷 右皇朝王令逢原撰。
解【堯曰篇】雲:“四海不困窮,則天祿不永終矣。
”王安石【書新義】取此。
*【王介甫論語解】十卷,【王元澤口義】十卷,【陳用之論語】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并其子雱【口義】,其徒陳用之【解】,紹聖後皆行于場屋。
或曰“用之書乃鄒浩所着?之用之”雲。
*【東坡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蘇轼子瞻撰。
子瞻沒後,義有未安者,其弟子由嘗辨正之。
凡二十有七章。
*【伊川論語說】十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之門人記其師所解【論語】也。
不為文辭,直以俚語記之。
*【範氏論語說】十卷 右皇朝範祖禹醇夫撰。
亦元祐中所進,數稱引劉敞、程頤之說雲。
*【謝顯道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謝顯道撰。
少嘗師事程正叔。
*【呂與叔論語解】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撰。
大臨雖程正叔之徒,解經不盡用其師說。
*【汪氏論語直解】十卷 右皇朝汪革撰。
革,字信民,撫州人。
紹聖中試禮部,為天下第一。
嘗語人曰:“吾鄉有二宰相,一為天下之福,一為天下之禍。
”蓋指晏元獻、王荊公也。
即此可見其解經淵源所自雲。
*【景迂論語講義】十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
多取古儒之說,以正近世之失。
*【楊氏注論語】十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
亦伊川門下士也。
*【尹氏論語義】十卷 右皇朝尹?享彥明撰。
彥明亦程氏門人。
紹興中,自布衣召為崇政殿說書,被旨訓解,多采純夫之說。
*【孔子家語】十卷 右魏王肅序注,凡四十四篇。
劉向校錄止二十七篇,後肅得此于孔子二十四世孫猛家。
◎經解類 *【白虎通德論】十卷 右後漢章帝會群臣于白虎殿,講論【五經】同異,班固奉诏纂修。
【隋志】通解群經者系之論語類,又别載【七緯】;【唐志】谶緯、經解二目;【崇文錄】以緯書各附經末。
今谶書蓋鮮,而雜解【七經】系之【論語】為未安,故從【崇文錄】,并谶緯,而經解之目,從【唐志】雲。
*【蔡邕獨斷】二卷 右漢左中郎将陳留蔡邕纂。
撰雜記自古國家及漢朝故事,王莽無?,蓋見于此。
公武得孫蜀州道夫本,乃閣下所藏。
*【六說】五卷 右唐劉迅撰。
迅着書以拟【六經】,此乃其叙篇。
唯【易】阙而不言,故止五卷雲。
*【匡謬正俗】八卷 右唐顔籀師古撰。
以世俗之言多謬誤,質諸經史,刊而正之。
永徽中,其子揚庭上之。
*【演聖通論】四十九卷 右皇朝胡旦撰。
論【六經】傳注得失。
【易】十六卷,【書】七卷,【詩】十卷,【禮記】十六卷,而【春秋論】别行。
天聖中,嘗獻于朝,博辨精詳,學者宗焉。
*【七經小傳】五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