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其所謂【七經】者,【毛詩】、【尚書】、【公羊】、【周禮】、【儀禮】、【禮記】、【論語】也。
元祐史官謂:“慶曆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義】,蓋本于敞。
”公武觀原父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而”之類,【經義】多剿取之,史官之言,良不誣也。
*【三墳書】七卷 右皇朝張商英天覺得之于北陽民家。
【墳】皆古文而傳乃隸書。
所謂“三墳”者,山、氣、形也。
按【七略】不載【三墳】,【隋志】亦無之,世皆以為天覺僞撰,蓋以比李筌【陰符經】雲。
*【六祖經要】四卷 右皇朝任洙撰。
洙自言受學于呂隐君,凡五十門皆數學也。
◎小學類 *【爾雅】三卷 右世傳【釋诂】,周公書也。
仲尼、子夏、叔孫通、梁文增補之,晉郭璞注。
文字之學凡有三:其一體制,謂點畫有縱衡曲直之殊;其二訓诂,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其三音韻,謂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
論體制之書,【說文】之類是也;論訓诂之書,【爾雅】、【方言】之類是也;論音韻之書,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是也。
三者雖各一家,其實皆小學之類。
而【藝文志】獨以【爾雅】附孝經類,【經籍志】又以附論語類,皆非是。
今依【四庫書目】,置于小學之首。
*【爾雅音略】三卷 右僞蜀毋昭裔撰。
【爾雅】舊有釋智骞及陸元朗釋文,昭商以一字有兩音,有或音,後生疑于呼讀,今釋其文義最明者為定。
*【爾雅疏】十卷 右舊有孫炎、高琏疏。
皇朝以其淺略,命邢?、杜鎬等别着此書。
*【小爾雅】一卷 右孔氏古文也。
見于孔鲋書。
*【急就章】一卷 右漢史遊撰,唐顔師古注。
遊,元帝時為黃門令。
書凡三十二章,雜記姓名、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
自昔善小學者多書此,故有皇象、锺繇、衛夫人、王羲之所書傳于世。
*【方言】十三卷 右漢揚雄子?撰,晉郭璞注。
雄赍油素,問上計孝廉,異語悉集之,題其首曰:【?軒使者絕代語釋别國方言】。
予傅本于蜀中,後用國子監刊行本校之,多所是正,其疑者兩存之。
然監本以“{秋隹}”為“秋侯”,以“雯”為“更”,引【傳】“糊其口于四方”作“糊予口”,未必盡得也。
*【說文解字】三十卷 右漢許慎纂,李陽冰刊定。
僞唐徐铉再是正之,又增加其阙字。
*【說文解字韻譜】十卷 右南唐徐锴撰。
锴以許慎學絕,取其字分譜四聲,殊便檢閱,然不具載其解為可恨,頗意再編之。
*【博雅】十卷 右隋曹憲撰。
魏張揖嘗采【蒼雅】遺文為書,名曰【廣雅】。
憲因揖之說,附以【音解】,避炀帝諱,更之為“博”雲。
後有張揖【表】。
憲後事唐,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辄遣使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複,帝歡賞之。
*【玉篇】三十卷 右梁顧野王撰。
唐孫︹又嘗增字,僧神珙【反紐圖】附于後。
*【廣韻】五卷 右隋陸法言撰。
其後唐孫忄面加字,凡四萬三千三百八十三。
前有法言、長孫讷言、孫忄面三序。
*【智永千字文】一卷 右梁周興嗣撰,釋智永所書。
*【經典釋文】三十卷 右唐陸德明撰。
釋【易】、【書】、【詩】、【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爾雅】、【老】、【莊】,頗載古文及諸家同異。
德明蓋博極群書也。
*【于祿字書】一卷 右唐顔元孫纂。
以經史所用為“正”,世所行為“俗”,二者之間為“通”,凡三體。
*【林氏小說】三卷 右唐林罕撰。
凡五百四十一字。
其說頗與許慎不同,而互有得失。
邵必緣進【禮記石經】,陛對,仁宗顧問:“罕之書如何?”必曰:“雖有所長,而微好怪。
【說文】歸字從堆、從止、從帚,以堆為聲,罕雲從追,于聲為近。
此長于許氏矣。
【說文】哭從【口口】、從獄省,罕乃雲象犬嗥,此怪也。
”有石刻在成都,公武嘗從數友就觀之,其解字殊可駭笑者,不疑好怪之論誠然。
*【翰林禁經】八卷 右唐李陽冰撰。
論書勢筆法所禁,故以名書。
*【佩&Delta】三卷 右皇朝郭忠恕撰。
上篇論古今傳記、小學異同,極為辨博。
*【墨薮】十卷 右高陽許歸與編。
未詳何代人。
【李氏書目】止五卷,而梁武【評書】、王逸少【筆勢論】皆别出。
*【臨池妙訣】三卷 右未詳撰人。
後有江南李煜述書。
*【群經音辨】七卷 右皇朝賈昌朝撰。
先是大臣
元祐史官謂:“慶曆前學者尚文辭,多守章句注疏之學,至敞始異諸儒之說,後王安石修【經義】,蓋本于敞。
”公武觀原父說“伊尹相湯伐桀,升自?而”之類,【經義】多剿取之,史官之言,良不誣也。
*【三墳書】七卷 右皇朝張商英天覺得之于北陽民家。
【墳】皆古文而傳乃隸書。
所謂“三墳”者,山、氣、形也。
按【七略】不載【三墳】,【隋志】亦無之,世皆以為天覺僞撰,蓋以比李筌【陰符經】雲。
*【六祖經要】四卷 右皇朝任洙撰。
洙自言受學于呂隐君,凡五十門皆數學也。
◎小學類 *【爾雅】三卷 右世傳【釋诂】,周公書也。
仲尼、子夏、叔孫通、梁文增補之,晉郭璞注。
文字之學凡有三:其一體制,謂點畫有縱衡曲直之殊;其二訓诂,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其三音韻,謂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
論體制之書,【說文】之類是也;論訓诂之書,【爾雅】、【方言】之類是也;論音韻之書,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是也。
三者雖各一家,其實皆小學之類。
而【藝文志】獨以【爾雅】附孝經類,【經籍志】又以附論語類,皆非是。
今依【四庫書目】,置于小學之首。
*【爾雅音略】三卷 右僞蜀毋昭裔撰。
【爾雅】舊有釋智骞及陸元朗釋文,昭商以一字有兩音,有或音,後生疑于呼讀,今釋其文義最明者為定。
*【爾雅疏】十卷 右舊有孫炎、高琏疏。
皇朝以其淺略,命邢?、杜鎬等别着此書。
*【小爾雅】一卷 右孔氏古文也。
見于孔鲋書。
*【急就章】一卷 右漢史遊撰,唐顔師古注。
遊,元帝時為黃門令。
書凡三十二章,雜記姓名、諸物、五官等字,以教童蒙。
【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
自昔善小學者多書此,故有皇象、锺繇、衛夫人、王羲之所書傳于世。
*【方言】十三卷 右漢揚雄子?撰,晉郭璞注。
雄赍油素,問上計孝廉,異語悉集之,題其首曰:【?軒使者絕代語釋别國方言】。
予傅本于蜀中,後用國子監刊行本校之,多所是正,其疑者兩存之。
然監本以“{秋隹}”為“秋侯”,以“雯”為“更”,引【傳】“糊其口于四方”作“糊予口”,未必盡得也。
*【說文解字】三十卷 右漢許慎纂,李陽冰刊定。
僞唐徐铉再是正之,又增加其阙字。
*【說文解字韻譜】十卷 右南唐徐锴撰。
锴以許慎學絕,取其字分譜四聲,殊便檢閱,然不具載其解為可恨,頗意再編之。
*【博雅】十卷 右隋曹憲撰。
魏張揖嘗采【蒼雅】遺文為書,名曰【廣雅】。
憲因揖之說,附以【音解】,避炀帝諱,更之為“博”雲。
後有張揖【表】。
憲後事唐,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辄遣使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複,帝歡賞之。
*【玉篇】三十卷 右梁顧野王撰。
唐孫︹又嘗增字,僧神珙【反紐圖】附于後。
*【廣韻】五卷 右隋陸法言撰。
其後唐孫忄面加字,凡四萬三千三百八十三。
前有法言、長孫讷言、孫忄面三序。
*【智永千字文】一卷 右梁周興嗣撰,釋智永所書。
*【經典釋文】三十卷 右唐陸德明撰。
釋【易】、【書】、【詩】、【三禮】、【三傳】、【孝經】、【論語】、【爾雅】、【老】、【莊】,頗載古文及諸家同異。
德明蓋博極群書也。
*【于祿字書】一卷 右唐顔元孫纂。
以經史所用為“正”,世所行為“俗”,二者之間為“通”,凡三體。
*【林氏小說】三卷 右唐林罕撰。
凡五百四十一字。
其說頗與許慎不同,而互有得失。
邵必緣進【禮記石經】,陛對,仁宗顧問:“罕之書如何?”必曰:“雖有所長,而微好怪。
【說文】歸字從堆、從止、從帚,以堆為聲,罕雲從追,于聲為近。
此長于許氏矣。
【說文】哭從【口口】、從獄省,罕乃雲象犬嗥,此怪也。
”有石刻在成都,公武嘗從數友就觀之,其解字殊可駭笑者,不疑好怪之論誠然。
*【翰林禁經】八卷 右唐李陽冰撰。
論書勢筆法所禁,故以名書。
*【佩&Delta】三卷 右皇朝郭忠恕撰。
上篇論古今傳記、小學異同,極為辨博。
*【墨薮】十卷 右高陽許歸與編。
未詳何代人。
【李氏書目】止五卷,而梁武【評書】、王逸少【筆勢論】皆别出。
*【臨池妙訣】三卷 右未詳撰人。
後有江南李煜述書。
*【群經音辨】七卷 右皇朝賈昌朝撰。
先是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