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稽古不過秦、漢,引經議政,蓋自昌朝始。
此書以古今多通借音诂,乃辨正之,凡五門。
*【古文四聲】五卷 右皇朝夏竦撰。
博采古文奇字,分四聲編次,以便檢尋。
*【禮部韻略】五卷 右皇朝丁度撰。
元祐中,孫谔、蘇轼再加詳定。
*【龍龛手鏡】三卷 右契丹僧行均撰。
凡二萬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萬三千一百馀字。
僧智光為之序,後題雲“統和十五年丁酉”。
按【紀年通譜】:耶律隆緒嘗改元統和,丁酉,至道三年也。
沈存中言:“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
熙甯中,有人自契丹得此書,入傅欽之家。
蒲傳正帥浙西,取以刻闆,其末題雲‘重熙二年序’,蒲公削去之。
”今本乃雲統和,非重熙,豈存中不見舊題,妄記之邪? *【類篇】四十九篇 右皇朝景祐中,丁度受诏修【類篇】,至熙甯中,司馬光始奏書。
文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九,重音二萬一千八百四十六,以【說文】為本。
*【集韻】十卷 右皇朝丁度等撰。
度與李淑、宋祁、鄭戬、王洙、賈昌朝同定,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比舊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
*【周越書苑】十五卷 右皇朝周越撰。
越以善書名世,天聖八年四月成此書奏禦。
故其序稱“臣越、臣兄起”,于柳公權書,又雲“亡兄”,間稱名而不臣,似未精讨論也。
*【唐藏經音義】四卷 右未詳撰人。
分四聲,以類相從。
蜀中印本也。
*【英公字源】一卷 右皇朝釋夢英撰。
夢英通篆籀之學,書偏旁五百三十九字。
郭忠恕雲:按【說文字源】唯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子部,今目錄妄有更改;又【集解】中誤收去部在注中;今點檢偏旁,少晶、蕊、至、龜、弦五字,故知林氏虛誕誤後進,其【小說】可焚。
*【字說】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蔡卞謂介甫晚年間居金陵,以天地萬物之理,着為此書,與【易】相表裡。
而元祐中,言者指其糅雜釋、老,穿鑿破碎,聾瞽學者,特禁絕之。
*【唐氏字說解】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唐耜撰。
紹聖以來,用【字說】程試諸生,解者甚衆。
耜集成此書,頗注其用事所出書,一時稱之。
耜知邛州日奏禦。
*【陸氏埤雅】二十卷 右皇朝陸佃農師撰。
書載蟲魚鳥獸草木名物,喜采俗說。
然佃,王安石客也,而其學不專主王氏,亦似特立者。
*【字說偏傍音釋】一卷,【字說疊解備檢】一卷 右不見撰人姓名。
夢英因書此以正之,柴禹錫為立石。
*【複古編】三卷 右皇朝張有謙中撰。
有,自幼喜小篆,年六十成此書,三千言。
據古【說文】以為正,其點畫之微,轉側縱橫,高下曲直,毫?有差,則形聲頓異,自陽水前後名人,格以古文,往往而失。
其精且博如此。
*【鐘鼎篆韻】七卷 右皇朝薛尚功集。
元祐中,呂大臨所載,僅數百字。
政和中王楚所傳,亦不過數千字。
今是書所錄,凡一萬一百二十有五。
*【淳化法帖】十卷 右皇朝淳化中,出禁中所藏曆代君臣書,命刊之闆,後大臣二府皆以賜焉。
歐陽公雲:“往時禁中火焚其闆。
”或雲:“尚在,但不賜爾。
” *【武陵法帖】二十二卷 右皇朝王若谷以【秘閣法帖】,合【潭】、【绛】、【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逸,成是書。
鼎守張斛刊之石。
*【法帖釋文】十卷 右【淳化法帖】既巳焚闆,元祐中,有劉次莊者模刻之石,複取帖中草書世所病讀者,為【釋文】行于世。
*【考古圖】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
裒諸家所藏三代、秦、漢尊彜鼎敦之屬,繪之于幅而辨論形制文字。
*【锺鼎款識】二十卷 右皇朝薛尚功編。
【考古】、【博圖】之類,然尤為詳備。
*【博古圖】二十卷 右皇朝王楚集三代、秦、漢彜器,繪其形範,辨其款識,增多呂氏【考古】十倍矣。
*【切韻指玄論】三卷 右皇朝王宗道撰。
論切韻之學。
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其學本出西域。
今其法類本韻字,各歸于母。
幫、滂、并、明、非、敷、奉、微、唇音也;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也;見、溪、群、疑,喉音也;照、穿、床、審、禅、精、清、從心、邪,舌音也;曉、匣、影、喻,牙音也;來、日,半齒半舌也。
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于是矣。
切歸本母、韻歸本等者,謂之“音和”,常也;本等聲盡、?入别等者,謂之“類隔”,變也。
中國自齊、梁以前,此學未傳,至沈約以後,始以之為文章。
至于近時,始有專門者矣。
此書以古今多通借音诂,乃辨正之,凡五門。
*【古文四聲】五卷 右皇朝夏竦撰。
博采古文奇字,分四聲編次,以便檢尋。
*【禮部韻略】五卷 右皇朝丁度撰。
元祐中,孫谔、蘇轼再加詳定。
*【龍龛手鏡】三卷 右契丹僧行均撰。
凡二萬六千四百三十字,注十六萬三千一百馀字。
僧智光為之序,後題雲“統和十五年丁酉”。
按【紀年通譜】:耶律隆緒嘗改元統和,丁酉,至道三年也。
沈存中言:“契丹書禁甚嚴,傳入中國者法皆死。
熙甯中,有人自契丹得此書,入傅欽之家。
蒲傳正帥浙西,取以刻闆,其末題雲‘重熙二年序’,蒲公削去之。
”今本乃雲統和,非重熙,豈存中不見舊題,妄記之邪? *【類篇】四十九篇 右皇朝景祐中,丁度受诏修【類篇】,至熙甯中,司馬光始奏書。
文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九,重音二萬一千八百四十六,以【說文】為本。
*【集韻】十卷 右皇朝丁度等撰。
度與李淑、宋祁、鄭戬、王洙、賈昌朝同定,字五萬三千五百二十五,比舊增二萬七千三百三十一。
*【周越書苑】十五卷 右皇朝周越撰。
越以善書名世,天聖八年四月成此書奏禦。
故其序稱“臣越、臣兄起”,于柳公權書,又雲“亡兄”,間稱名而不臣,似未精讨論也。
*【唐藏經音義】四卷 右未詳撰人。
分四聲,以類相從。
蜀中印本也。
*【英公字源】一卷 右皇朝釋夢英撰。
夢英通篆籀之學,書偏旁五百三十九字。
郭忠恕雲:按【說文字源】唯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子部,今目錄妄有更改;又【集解】中誤收去部在注中;今點檢偏旁,少晶、蕊、至、龜、弦五字,故知林氏虛誕誤後進,其【小說】可焚。
*【字說】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蔡卞謂介甫晚年間居金陵,以天地萬物之理,着為此書,與【易】相表裡。
而元祐中,言者指其糅雜釋、老,穿鑿破碎,聾瞽學者,特禁絕之。
*【唐氏字說解】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唐耜撰。
紹聖以來,用【字說】程試諸生,解者甚衆。
耜集成此書,頗注其用事所出書,一時稱之。
耜知邛州日奏禦。
*【陸氏埤雅】二十卷 右皇朝陸佃農師撰。
書載蟲魚鳥獸草木名物,喜采俗說。
然佃,王安石客也,而其學不專主王氏,亦似特立者。
*【字說偏傍音釋】一卷,【字說疊解備檢】一卷 右不見撰人姓名。
夢英因書此以正之,柴禹錫為立石。
*【複古編】三卷 右皇朝張有謙中撰。
有,自幼喜小篆,年六十成此書,三千言。
據古【說文】以為正,其點畫之微,轉側縱橫,高下曲直,毫?有差,則形聲頓異,自陽水前後名人,格以古文,往往而失。
其精且博如此。
*【鐘鼎篆韻】七卷 右皇朝薛尚功集。
元祐中,呂大臨所載,僅數百字。
政和中王楚所傳,亦不過數千字。
今是書所錄,凡一萬一百二十有五。
*【淳化法帖】十卷 右皇朝淳化中,出禁中所藏曆代君臣書,命刊之闆,後大臣二府皆以賜焉。
歐陽公雲:“往時禁中火焚其闆。
”或雲:“尚在,但不賜爾。
” *【武陵法帖】二十二卷 右皇朝王若谷以【秘閣法帖】,合【潭】、【绛】、【臨江】、【汝海】諸帖,參校有無,補其遺逸,成是書。
鼎守張斛刊之石。
*【法帖釋文】十卷 右【淳化法帖】既巳焚闆,元祐中,有劉次莊者模刻之石,複取帖中草書世所病讀者,為【釋文】行于世。
*【考古圖】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
裒諸家所藏三代、秦、漢尊彜鼎敦之屬,繪之于幅而辨論形制文字。
*【锺鼎款識】二十卷 右皇朝薛尚功編。
【考古】、【博圖】之類,然尤為詳備。
*【博古圖】二十卷 右皇朝王楚集三代、秦、漢彜器,繪其形範,辨其款識,增多呂氏【考古】十倍矣。
*【切韻指玄論】三卷 右皇朝王宗道撰。
論切韻之學。
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其學本出西域。
今其法類本韻字,各歸于母。
幫、滂、并、明、非、敷、奉、微、唇音也;端、透、定、泥、知、徹、澄、娘,齒音也;見、溪、群、疑,喉音也;照、穿、床、審、禅、精、清、從心、邪,舌音也;曉、匣、影、喻,牙音也;來、日,半齒半舌也。
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于是矣。
切歸本母、韻歸本等者,謂之“音和”,常也;本等聲盡、?入别等者,謂之“類隔”,變也。
中國自齊、梁以前,此學未傳,至沈約以後,始以之為文章。
至于近時,始有專門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