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春秋類
*【春秋正經】十二卷
右以【左氏經】為本,其與【公】、【?】不同者注于下。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 右晉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穎子嚴之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春秋經傳集解】。
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弊則棄【經】信【傳】。
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複不須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于【左傳】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謬而猥稱“經文阙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右戴宏序雲:子夏傳之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
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胡毋子都着以竹帛。
其後,傳董仲舒,以【公羊】顯于朝。
又四傳至何休,為【經傳集诂】,其書遂大傳。
鄭玄曰“【公羊】善于谶”,休之注引谶最多。
*【石經公羊傳】十二卷 右皇朝田況皇祐初知成都日刊石。
【國史藝文志】雲:“僞蜀刻【五經】,備注傳,為世所稱。
”以此言觀之,不應無【公】、【?】,豈初有之,後散毀耶? *【春秋?梁傳】十二卷 右範甯注。
應劭【風俗通】稱?梁名赤,子夏弟子;糜信則以為秦孝公同時人;阮孝緒則以為名ㄈ,字元始,皆未詳也。
自孫卿五傳至蔡千秋,漢宣帝好之,遂盛行于世。
自漢、魏以來,為之注解者,有尹更始、唐固、糜信、孔演、江熙等十數家,而範甯以為皆膚淺,于是帥其長子參、中子雍、小子凱、從弟邵及門生故吏,商略名例,博采諸儒同異之說,成其父汪之志。
嘗謂【三傳】之學,【?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範甯之論最善。
甯,字武子,晉人。
*【石經?梁傳】十二卷 右其後不載年月及所書人姓氏。
案文不阙唐及僞蜀諱,可諱“恒”字,以故知刊石當在真宗以後,意者亦是田況也。
*【春秋繁露】十七卷 右漢董仲舒撰。
史稱仲舒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數十篇,十馀萬言,皆傳于後世。
今溢而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詳。
【隋】、【唐】卷目與今同。
但多訛舛。
*【春秋釋例】十五卷 右晉杜預撰。
凡四十部。
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
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
*【左氏膏肓】九卷 右漢何休撰。
休始答賈逵事,因記【左氏】之短。
鄭康成嘗着【箴膏肓】,後人附之逐章之下。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 右唐孔穎達撰。
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毀,規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馀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以為本,而以沈氏補其阙焉。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右不着撰人。
李獻民雲徐彥撰,亦不詳何代人也。
【崇文總目】謂其“援證淺局,出于近世”。
以何氏三科九旨為宗,本其說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爾。
總而言之,謂之三科;析而言之,謂之九旨。
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
” *【春秋?梁傳疏】十二卷 右唐楊士勳撰。
士勳官至國子四門助教。
*【春秋摘微】四卷 右唐盧仝撰。
其解【經】不用【傳】,然旨意甚疏。
韓愈謂“【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蓋寶錄也。
*【春秋微旨】六卷,【春秋辨疑】一卷 右唐陸淳伯同撰。
淳,纂【三傳】不同,擇其善者,質以啖助、趙匡之說。
助,字叔佐,閩人。
匡,字伯修,天水人。
【微旨】自為序。
公武嘗學【春秋】,閱古今諸儒之說多矣。
大抵啖、趙以前學者,皆颛門名家,苟有不通,甯言【經】誤,其失也固陋;啖、趙
*【春秋經傳集解】三十卷 右晉杜預元凱集劉子駿、賈景伯父子、許惠卿、穎子嚴之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故題曰【春秋經傳集解】。
其發明甚多,古今稱之,然其弊則棄【經】信【傳】。
如成公十三年麻隧之戰,傳載秦敗績,而【經】不書,以為晉直秦曲;則韓役書【戰】,時公在師,複不須告;克獲有功,亦無所諱:于【左傳】之例皆不合,不曰【傳】之謬而猥稱“經文阙漏”,其尤甚者至如此。
*【春秋公羊傳】十二卷 右戴宏序雲:子夏傳之公羊高,高傳其子平,平傳其子地,地傳其子敢,敢傳其子壽。
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胡毋子都着以竹帛。
其後,傳董仲舒,以【公羊】顯于朝。
又四傳至何休,為【經傳集诂】,其書遂大傳。
鄭玄曰“【公羊】善于谶”,休之注引谶最多。
*【石經公羊傳】十二卷 右皇朝田況皇祐初知成都日刊石。
【國史藝文志】雲:“僞蜀刻【五經】,備注傳,為世所稱。
”以此言觀之,不應無【公】、【?】,豈初有之,後散毀耶? *【春秋?梁傳】十二卷 右範甯注。
應劭【風俗通】稱?梁名赤,子夏弟子;糜信則以為秦孝公同時人;阮孝緒則以為名ㄈ,字元始,皆未詳也。
自孫卿五傳至蔡千秋,漢宣帝好之,遂盛行于世。
自漢、魏以來,為之注解者,有尹更始、唐固、糜信、孔演、江熙等十數家,而範甯以為皆膚淺,于是帥其長子參、中子雍、小子凱、從弟邵及門生故吏,商略名例,博采諸儒同異之說,成其父汪之志。
嘗謂【三傳】之學,【?梁】所得最多,諸家之解,範甯之論最善。
甯,字武子,晉人。
*【石經?梁傳】十二卷 右其後不載年月及所書人姓氏。
案文不阙唐及僞蜀諱,可諱“恒”字,以故知刊石當在真宗以後,意者亦是田況也。
*【春秋繁露】十七卷 右漢董仲舒撰。
史稱仲舒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屬數十篇,十馀萬言,皆傳于後世。
今溢而為八十二篇,又通名【繁露】,皆未詳。
【隋】、【唐】卷目與今同。
但多訛舛。
*【春秋釋例】十五卷 右晉杜預撰。
凡四十部。
集【左傳】諸例及地名、譜第、曆數,皆顯其同異,從而釋之,發明尤多。
昔人稱預為【左氏】忠臣,而預自以為有【傳】癖,觀此尤信。
*【左氏膏肓】九卷 右漢何休撰。
休始答賈逵事,因記【左氏】之短。
鄭康成嘗着【箴膏肓】,後人附之逐章之下。
*【春秋正義】三十六卷 右唐孔穎達撰。
自杜預專治【左氏】學,其後沈文阿、蘇寬、劉炫皆有義疏,而炫性矜伐,雅好非毀,規杜氏之失一百五十馀事,義特淺近,然比諸家猶有可觀,今書據以為本,而以沈氏補其阙焉。
*【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右不着撰人。
李獻民雲徐彥撰,亦不詳何代人也。
【崇文總目】謂其“援證淺局,出于近世”。
以何氏三科九旨為宗,本其說曰:“何氏之意,三科九旨,正是一事爾。
總而言之,謂之三科;析而言之,謂之九旨。
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見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内其國而外諸夏,内諸夏而外夷狄,此三科九旨也。
” *【春秋?梁傳疏】十二卷 右唐楊士勳撰。
士勳官至國子四門助教。
*【春秋摘微】四卷 右唐盧仝撰。
其解【經】不用【傳】,然旨意甚疏。
韓愈謂“【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蓋寶錄也。
*【春秋微旨】六卷,【春秋辨疑】一卷 右唐陸淳伯同撰。
淳,纂【三傳】不同,擇其善者,質以啖助、趙匡之說。
助,字叔佐,閩人。
匡,字伯修,天水人。
【微旨】自為序。
公武嘗學【春秋】,閱古今諸儒之說多矣。
大抵啖、趙以前學者,皆颛門名家,苟有不通,甯言【經】誤,其失也固陋;啖、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