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以後學者,喜援【經】系【傳】,其或未明,則恁私臆決,其失也穿鑿。
均之失聖人之旨而穿鑿之害為甚。
*【春秋纂例】十卷 右唐陸淳撰。
其序雲:“啖氏制【統例】,分别疏通會其義,趙氏損益,多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右唐陳嶽撰。
以【左氏傳】為上,【公羊傳】為中,【?梁傳】為下,比其異同而折衷之。
嶽,唐末從锺傳,辟為江西從事。
*【春秋經社】六卷 右皇朝孫覺撰。
其學亦出于啖、趙,凡四十馀門。
論議頗嚴。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右皇朝孫明複撰。
史臣言明複治【春秋】,不取傳、注,其言簡而義詳,着諸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治亂之迹,故得【經】之意為多。
常秩則譏之曰:“明複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于道者有刑,步過六尺者有誅。
”謂其失于刻也。
胡安國亦以秩之言為然。
*【春秋集傳】十五卷 右皇朝王沿撰。
集三傳解經之文。
沿,字聖源,大名人。
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斷事。
此書仁宗朝嘗奏禦,诏直昭文館,後官至天章閣待制。
*【春秋演聖統例】二十卷 右皇朝丁副撰。
田偉【書目】“副”作“嗣”,未知孰誤。
其序雲:“【經】有例法,一家所至,較然重輕。
杜預【釋例】,專【左氏】而未該,唐陸淳【纂例】,雖舉【經】而未備。
”纖悉纟圭羅而鹹在者,其唯此書乎? *【春秋權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劉氏傳】十五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
【權衡】論【三傳】之失,【意林】叙其解【經】之旨,劉氏傳其所解【經】也。
如“桓無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類,皆古人所未言。
*【黎氏春秋經解】十二卷 右皇朝黎钅享希聲撰。
钅享,蜀人,歐陽公之客。
名其書為【經解】者,言以【經】解【經】也。
其後又為【統論】附焉。
*【橫渠春秋說】一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
為門人雜說【春秋】。
其書未成。
*【穎濱春秋集傳】十二卷 右蘇轍子由撰。
大意以世人多師孫明複,不複信史,故盡棄【三傳】,全以【左氏】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傳】、啖、趙。
自熙甯谪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數年矣,暇日辄有改定,蔔居龍川而書始成。
*【劉質夫春秋】五卷 右皇朝劉絢質夫撰。
絢學于二程之門。
伯淳嘗語人曰:“他人之學,敏則有矣,未易保也。
斯人之至,吾無疑焉。
正叔亦曰:“遊吾門者多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幾希”。
有李參序。
*【得法忘例論】三十卷 右皇朝馮正符所撰。
熙甯八年,何郯取其書奏之,而久之不報,意者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
其書例最詳,悉務通經旨,不事浮辭。
正符頗與鄧绾、陳亨甫交私,後坐口語被斥。
*【繹聖傳】十二卷 右皇朝任伯雨德翁所撰。
解【經】不甚通。
例如解“桓十三年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已,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
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取【?梁】之說,戰稱人,敗績稱師,重衆之說。
殊不知齊人代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何獨不重衆也。
*【王氏春秋】十二卷 右皇朝王當撰。
當,眉山人。
嘗為【春秋列國諸臣傳】十馀萬言,今又釋【春秋】,真可謂有志矣。
*【馮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右皇朝馮山字允南撰。
普州人。
?之父也。
*【春秋指南】十卷 右吳園先生張根知常撰。
以征伐會盟,年經而國緯。
汪藻為之序。
*【胡氏春秋傳】三十卷 右皇朝胡安國被旨撰。
安國師程頤,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
其序略曰:“近世推隆王氏新說,按為國是獨于【春秋】,貢舉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設官,經筵不以進讀,斷
均之失聖人之旨而穿鑿之害為甚。
*【春秋纂例】十卷 右唐陸淳撰。
其序雲:“啖氏制【統例】,分别疏通會其義,趙氏損益,多所發揮,今纂而合之,凡四十篇。
*【春秋折衷論】三十卷 右唐陳嶽撰。
以【左氏傳】為上,【公羊傳】為中,【?梁傳】為下,比其異同而折衷之。
嶽,唐末從锺傳,辟為江西從事。
*【春秋經社】六卷 右皇朝孫覺撰。
其學亦出于啖、趙,凡四十馀門。
論議頗嚴。
*【春秋尊王發微】十二卷 右皇朝孫明複撰。
史臣言明複治【春秋】,不取傳、注,其言簡而義詳,着諸大夫功罪,以考時之盛衰,而推見治亂之迹,故得【經】之意為多。
常秩則譏之曰:“明複為【春秋】,猶商鞅之法,棄灰于道者有刑,步過六尺者有誅。
”謂其失于刻也。
胡安國亦以秩之言為然。
*【春秋集傳】十五卷 右皇朝王沿撰。
集三傳解經之文。
沿,字聖源,大名人。
好【春秋】,所至以【春秋】斷事。
此書仁宗朝嘗奏禦,诏直昭文館,後官至天章閣待制。
*【春秋演聖統例】二十卷 右皇朝丁副撰。
田偉【書目】“副”作“嗣”,未知孰誤。
其序雲:“【經】有例法,一家所至,較然重輕。
杜預【釋例】,專【左氏】而未該,唐陸淳【纂例】,雖舉【經】而未備。
”纖悉纟圭羅而鹹在者,其唯此書乎? *【春秋權衡】十七卷,【春秋意林】二卷,【春秋劉氏傳】十五卷 右皇朝劉敞原父撰。
【權衡】論【三傳】之失,【意林】叙其解【經】之旨,劉氏傳其所解【經】也。
如“桓無王”、“季友卒”、“胥命”、“用郊”之類,皆古人所未言。
*【黎氏春秋經解】十二卷 右皇朝黎钅享希聲撰。
钅享,蜀人,歐陽公之客。
名其書為【經解】者,言以【經】解【經】也。
其後又為【統論】附焉。
*【橫渠春秋說】一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
為門人雜說【春秋】。
其書未成。
*【穎濱春秋集傳】十二卷 右蘇轍子由撰。
大意以世人多師孫明複,不複信史,故盡棄【三傳】,全以【左氏】為本,至其不能通者始取【二傳】、啖、趙。
自熙甯谪居高安,至元符初,十數年矣,暇日辄有改定,蔔居龍川而書始成。
*【劉質夫春秋】五卷 右皇朝劉絢質夫撰。
絢學于二程之門。
伯淳嘗語人曰:“他人之學,敏則有矣,未易保也。
斯人之至,吾無疑焉。
正叔亦曰:“遊吾門者多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幾希”。
有李參序。
*【得法忘例論】三十卷 右皇朝馮正符所撰。
熙甯八年,何郯取其書奏之,而久之不報,意者王安石不喜【春秋】故也。
其書例最詳,悉務通經旨,不事浮辭。
正符頗與鄧绾、陳亨甫交私,後坐口語被斥。
*【繹聖傳】十二卷 右皇朝任伯雨德翁所撰。
解【經】不甚通。
例如解“桓十三年二月,公會紀侯、鄭伯。
己已,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
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取【?梁】之說,戰稱人,敗績稱師,重衆之說。
殊不知齊人代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何獨不重衆也。
*【王氏春秋】十二卷 右皇朝王當撰。
當,眉山人。
嘗為【春秋列國諸臣傳】十馀萬言,今又釋【春秋】,真可謂有志矣。
*【馮氏春秋通解】十二卷 右皇朝馮山字允南撰。
普州人。
?之父也。
*【春秋指南】十卷 右吳園先生張根知常撰。
以征伐會盟,年經而國緯。
汪藻為之序。
*【胡氏春秋傳】三十卷 右皇朝胡安國被旨撰。
安國師程頤,其傳【春秋】事,按【左氏】義,取【公】、【?】之精者,采孟子、莊周、董仲舒、王通、邵堯夫、程明道、張橫渠、程正叔之說,以潤色之。
其序略曰:“近世推隆王氏新說,按為國是獨于【春秋】,貢舉不以取士,庠序不以設官,經筵不以進讀,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