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詩類 *【毛詩故訓傳】二十卷 右古詩三千馀篇, 右古詩三千馀篇,孔子删取其三百一十篇為經,後亡其六。

    漢興,分為三:申公作【訓诂】,号【魯詩】;轅固生作傳,号【齊詩】,韓嬰作傳,号【韓詩】,皆列學宮。

    最後毛公詩出,自謂子夏所傳。

    公,趙人,為河間獻王博士,五傳至東京,馬、賈、二鄭,皆授其學。

    魏、晉間、【魯】、【齊詩】遂廢而【韓詩】僅存,【毛公詩】獨行至今,世謂其解經最密。

    其【序】,蕭統以為蔔子夏所作,韓愈常以三事疑其非,至介甫獨謂詩人所自制。

    按【東漢儒林傳】曰:衛宏“作【毛詩叙】,善得【風】、【雅】之旨”。

    【隋經籍志】曰:“先儒相承謂【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衛公所潤益。

    愈之言蓋本于此。

    【韓詩】序【?莒】曰“傷夫也”,【漢廣】曰“悅人也”。

    【序】若詩人所自制,【毛詩】猶【韓詩】也,不應不同若是,況文意繁雜,其不出二人之手甚明,不知介甫何以言之,殆臆論欤?漢鄭康成箋。

     *【石經毛詩】二十卷 右僞蜀張紹文書。

    與【禮記】同時刻石。

     *【毛詩正義】四十卷 右唐孔穎達等撰。

    據劉炫、劉焯疏為本,删其所煩而增其所簡雲。

    自晉室東遷,學有南北之異。

    南學簡約,得其英華;北學深博,窮其枝葉。

    至穎達始着【義疏】,混南北之異,雖未必盡得聖人之意,而刑名度數亦已詳矣。

    自茲以後,大而郊、社、宗廟,細而冠、婚、喪、祭,其儀法莫不本此。

    元豐以來,廢而不行,甚無謂也。

     *【韓詩外傳】十卷 右漢韓嬰撰。

    嬰,燕人。

    其書【漢志】本十篇:【内傳】四,【外傳】六。

    隋止存【外傳】,析十篇,其及經蓋寡,而遺說往往見于他書,如“透迤”、“郁夷”之類,其義與【毛詩】不同。

    此書稱【外傳】,雖非其解經之深旨,然文辭清婉,有先秦風。

     *【詩譜】一卷 右漢鄭玄康成撰。

    歐陽永叔補其阙,遂成全書。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二卷 右吳陸玑撰。

    或題曰陸機,非也。

    玑仕至烏程令。

     *【歐陽詩本義】十五卷 右皇朝歐陽修永叔撰。

    歐公解【詩】,毛、鄭之說已善者,因之不改,至于質諸先聖則悖理,考于人情則不可行,然後易之,故所得比諸儒最多。

    但平日不信符命,嘗着書以【周易】、【河圖】、【洛書】為妖妄,今又以生民、玄鳥之詩為怪說。

    蘇子瞻曰:“帝王之興,其受命之符,卓然見于【詩】、【書】者多矣。

    【河圖】、【洛書】、【玄鳥】、【生民】之詩,豈可謂之誣也哉!恨學者推之太詳,流入谶緯,而後之君子亦矯枉過正,舉從而廢之,以為王莽、公孫述之流緣此作亂。

    使漢不失聽,莽、述何自起?而歸罪三代受命之符,亦過矣。

    ” *【新經毛詩義】二十卷 右皇朝熙甯中置經義局,撰【三經義】,皆本王安石說。

    【毛詩】先命王?訓其辭,複命安石訓其義。

    書成,以賜太學,布之天下以取士雲。

     *【蘇氏詩解】二十卷 右皇朝蘇轍子由撰。

    其說以【毛詩序】為衛宏作,非孔氏之舊,止存其首一言,馀皆删去。

    按司馬遷曰:“周道缺而【關雎】作。

    ”揚雄曰:“周、康之時,【頌】聲作乎下,【關雎】作乎上。

    ”與今【毛詩序】之意絕不同。

    則知【序】非孔氏之舊明矣。

    雖然,若去【序】不觀,則【詩】之辭有溟氵幸而不可知者,不得不存其首之一言也。

     *【伊川詩說】二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門人記其師所談之經也。

     *【毛詩辨疑】一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

     *【陳氏詩解】二十卷 右皇朝陳少南撰。

     ◎禮類 *【周禮】十二卷 右鄭玄注。

    漢武帝時,河間獻王開獻書之路,得【周官】,有五篇,失【冬官】一篇,乃募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其阙。

    至孝成時,劉歆校理秘書,始得序列,着于【錄略】,為衆儒排棄。

    歆獨以為周公緻太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