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迹。

    永平時,杜子春初能通其讀,鄭衆、鄭興、亦嘗傳受。

    玄皆引之,以參釋異同雲。

    大夫者,興也,司徒者,衆也。

     *【石經周禮】十二卷 右僞蜀孫朋吉書。

    以監本是正其注,或羨或脫或不同至千數。

     *【儀禮】十七卷 右鄭氏注。

    兩漢諸儒得古文【禮】,凡五十六篇。

    高堂生博【士禮】十七篇,為【禮儀】。

    【喪服傳】一卷,子夏所為。

    其說曰:【周禮】為本,聖人體之;【儀禮】為末,聖人履之。

    為本則重者在前,故宗伯序五禮以吉、兇、賓、軍、嘉為次,為末則輕者在前,故【禮儀】先冠、昏,後喪、祭。

    唐韓愈謂文王、周公法制粗在于是,恨不及其時,進退揖遜于其間雲。

     *【禮記】二十卷 右漢戴聖纂,鄭康成注。

    聖,即所謂小戴者也。

    此書乃孔子沒後七十子之徒所共錄。

    【中庸】孔?作,【缁衣】公孫尼子作,【王制】漢文帝時博士作,河間獻王集而上之。

    劉向校定一百五十篇。

    大戴既删,八十五篇;小戴又删,四十六篇。

    馬融傳其學,又附【月令】、【明堂位】、【樂記】合四十九篇。

    石經禮記二十卷 右僞蜀張紹文所書。

    不載年月,經文不阙唐諱,當是孟知祥僭位之後也。

    首之以【月令】,題曰“禦删定”,蓋明皇也;“林甫等注”,蓋李林甫也。

    其馀篇第仍舊。

    議者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毋不敬,一言足以蔽之,故先儒以為首,孝明肆情變亂,甚無謂也,其罪大矣。

     *【大戴禮記】十三卷 右漢戴德纂。

    亦河間王所獻百三十一篇,劉向校定,又得【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

    德删其煩重,為八十五篇。

    今書止四十篇,其篇目自三十九篇始,無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六十一四篇,有兩七十四,蓋因舊缺錄之。

    每卷稱“今卷第幾”,題曰“九江太守戴德撰”。

    按九江太守聖也,德為信都王太傅,蓋後人誤題。

     *【三禮義宗】三十卷 右梁崔靈恩撰。

    靈恩,武城人。

    少笃學,尤精【禮】、【傳】,歸梁為博士,甚拙樸,及解析經理,盡極精緻。

    正始之後,不尚經術,鹹事虛談,公卿士大夫蓋取文具而已,而靈恩經明行修,制【義宗】、【詩】、【易】、【春秋】百馀卷,終桂州刺史。

    此書在唐一百五十篇,今存者一百二十七篇,凡兩戴、王、鄭異同,皆援引古誼,商略其可否,為禮學之最。

     *【周禮疏】十二卷 右唐賈公彥撰。

    公彥,?州人,永徽中仕至太學博士。

    史稱着此書四十卷,今并為十二卷。

    世稱其發揮鄭學最為詳明。

     *【儀禮疏】五十卷 右唐賈公彥撰。

    齊黃慶、隋李孟&eta各有【疏義】。

    公彥删二【疏】為此書。

    國朝嘗诏邢?是正之。

     *【禮記疏】七十卷 右唐孔穎達等貞觀中奉诏撰。

    其序稱: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門,王、鄭兩家同經而異注。

    爰從晉、宋,逮于周、隋,傳【禮】業者,江左尤盛,其為義疏者甚多,唯皇甫侃、熊安生見于世,然皇氏為勝,今據以為本,其有不備,以熊氏補焉。

     *【禮記外傳】四卷 右唐成伯?撰。

    【義例】兩卷,五十篇;【名數】兩卷,六十九篇。

    雖以【禮記】為目,通以【三禮】言之。

    劉明素序,張幼倫注。

     *【唐月令】一卷 右唐明皇帝删定,李林甫等注。

    序謂呂氏定以孟春,日在營室,不知氣逐閏移,節随鬥建,于是重有删定,俾林甫同陳希烈等八人為之解。

    國朝景祐初,改從舊文,由是别行。

     *【三禮圖】二十卷 右聶崇義周世宗時被旨纂輯,以鄭康成、阮谌等六家圖刊定。

    皇朝建隆二年奏之,賜紫绶犀帶,獎其志學。

    窦俨為之序,有雲:周世宗暨今皇帝,恢堯、舜之典則,總夏、商之禮文。

    命崇義着此書,不以世代遷改,有所抑揚,近古雲。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右皇朝姚辟、蘇洵撰。

    嘉祐中,歐陽修言禮院文書放轶,請禮官編修。

    六年,用張洞奏,以命辟、洵。

    至治平二年乃成,诏賜以名。

    李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