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漢武帝之後,雖世有治亂,無不知崇尚典籍。
劉歆始着【七略】,總錄群書:“一曰【輯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
至荀勖更着【新簿】,分為四部: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今諸子家及兵書、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及故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
勖之【簿】蓋合【兵書】、【術數】、【方技】于諸子,自春秋類摘出史記,别而為一,【六藝】、【諸子】、【詩賦】,皆仍歆舊。
其後曆代所編書目,如王儉、阮孝緒之徒,鹹從歆例;謝靈運、任?之徒,鹹從勖例。
唐之分經史子集,藏于四庫,是亦祖述勖而加詳焉。
歐陽公謂其始于開元,誤矣。
今公武所錄書,史集居其半,若依【七略】,則多寡不均,故亦分為四部焉。
經之類凡十。
其一曰【易】,二曰【書】,三曰【詩】,四曰【禮】,五曰【樂】,六曰【春秋】,七曰【孝經】,八曰【論語】,九曰經解,十曰小學,合二百五十五部,計三千二百四十四卷。
孔氏之教,别而為六藝數十萬言,其義理之富,至于不可勝原,然其要片言可斷,曰修身而已矣。
修身之道,内之則本于正心誠意,緻知格物;外之則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内外兼盡,無施而不宜。
學者若以此而觀六藝,猶坐璇玑以窺七政之運,無不合者。
不然,則悖謬乖離,無足怪也。
漢承秦後,六藝皆出于灰燼之馀,學者颛門名家,故【易】有田氏、焦氏、費氏,【詩】有【魯詩】、【韓詩】、【齊詩】,【春秋】有鄒、夾、左丘明、公羊高、?梁赤,【禮】、【樂】有大戴、小戴之殊,【書】有古文、今文之異:各尊其師說,而伐其異已者,黨枯骸,護蠹簡,至于忘父子君臣之分,争辯不少屈,其弊甚矣。
迨至晉、魏之後,此弊雖衰,而學者徒剽賊六藝之文,飾其辭章,以讠華世取寵,而不複有明道之意,無以議為。
及唐之中葉,海内?安,士稍知宗尚經術,而去聖愈遠,異端并興。
學【書】者,則以今文易古文,而頗改其辭;學【春秋】者,則合三【傳】之同異而雜舉其義,不本所承,決以胸臆,以迄于今。
釋、老、申、韓之說,雜然滿于【六經】之中,雖與漢儒之學不同,而其失一也。
凡此者豈有他哉!皆不能探修身之道,及刻意于章句,是以迢迢千載之間,悖謬乖離,殊塗而同歸,至此其極,悲夫!今所錄漢、唐以來之書甚備,觀者其慎擇焉。
【論語】、【孝經】,自班固以來,皆附經類。
夫【論語】,群言之首,【孝經】,百行之宗,皆【六經】之要,其附于經固不可易。
又【藝文志】有小學類,【四庫書目】有經類解,類蓋有補于經而無所崇屬,故皆附于經,今亦從之。
◎易類 *【王弼周易】十卷 右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
系辭、說卦、雜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
又載弼所作略例,通十卷。
【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傳至田何而大興,為施雠、孟喜、梁丘賀。
其後焦贛、費直始顯,而傳受皆不明,由是分為三家。
漢末,田、焦之學微絕,而費氏獨存。
其學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費氏。
東京荀、劉、馬、鄭皆傳其學。
王弼後出,或用鄭說,則弼亦本費氏也。
歐陽公見此,遂謂孔子古經已亡。
按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說去“無咎”、“悔亡”。
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古經何當亡哉! *【石經周易】十卷,【周易指略例】一卷 右僞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
廣政,孟昶年号也。
【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略例】有唐四門助教邢?注。
此與國子監本不同者也。
以蜀中印本校邢?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馀字。
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兩存焉。
*【周易正義】十四卷 右唐國于祭酒孔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談、于志甯等同撰,蘇德融、趙弘智覆審。
序稱:江南義疏有十馀家,辭尚虛誕,皆所不取。
唯王弼之學,獨冠古今,以弼為本,采諸說附益之。
*【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 右梁任正一撰。
以孔穎運為本。
“甘棠”雲者,正一當為陝州司馬,故名其書。
*【易乾鑿度】二卷 右舊題蒼颉修古籀文,鄭氏注。
按唐【四庫書目】有鄭玄注【書】、【詩緯】,及有宋均注【易緯】,而無此書。
其中多有不可曉者,獨九宮之法頗明。
昔通儒謂緯書僞起哀、平,光武既以谶立,故笃信之。
陋儒阿世,學者甚衆。
鄭玄、何休以之通經,曹褒以之定禮。
曆代革命之際,莫不引谶為符瑞,故桓譚、張衡之徒皆深疾之。
劉歆始着【七略】,總錄群書:“一曰【輯略】,二曰【六藝略】,三曰【諸子略】,四曰【詩賦略】,五曰【兵書略】,六曰【術數略】,七曰【方技略】。
至荀勖更着【新簿】,分為四部: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二曰乙部,有古、今諸子家及兵書、術數;三曰丙部,有史記及故事;四曰丁部,有詩賦、圖贊。
勖之【簿】蓋合【兵書】、【術數】、【方技】于諸子,自春秋類摘出史記,别而為一,【六藝】、【諸子】、【詩賦】,皆仍歆舊。
其後曆代所編書目,如王儉、阮孝緒之徒,鹹從歆例;謝靈運、任?之徒,鹹從勖例。
唐之分經史子集,藏于四庫,是亦祖述勖而加詳焉。
歐陽公謂其始于開元,誤矣。
今公武所錄書,史集居其半,若依【七略】,則多寡不均,故亦分為四部焉。
經之類凡十。
其一曰【易】,二曰【書】,三曰【詩】,四曰【禮】,五曰【樂】,六曰【春秋】,七曰【孝經】,八曰【論語】,九曰經解,十曰小學,合二百五十五部,計三千二百四十四卷。
孔氏之教,别而為六藝數十萬言,其義理之富,至于不可勝原,然其要片言可斷,曰修身而已矣。
修身之道,内之則本于正心誠意,緻知格物;外之則推于齊家、治國、平天下;内外兼盡,無施而不宜。
學者若以此而觀六藝,猶坐璇玑以窺七政之運,無不合者。
不然,則悖謬乖離,無足怪也。
漢承秦後,六藝皆出于灰燼之馀,學者颛門名家,故【易】有田氏、焦氏、費氏,【詩】有【魯詩】、【韓詩】、【齊詩】,【春秋】有鄒、夾、左丘明、公羊高、?梁赤,【禮】、【樂】有大戴、小戴之殊,【書】有古文、今文之異:各尊其師說,而伐其異已者,黨枯骸,護蠹簡,至于忘父子君臣之分,争辯不少屈,其弊甚矣。
迨至晉、魏之後,此弊雖衰,而學者徒剽賊六藝之文,飾其辭章,以讠華世取寵,而不複有明道之意,無以議為。
及唐之中葉,海内?安,士稍知宗尚經術,而去聖愈遠,異端并興。
學【書】者,則以今文易古文,而頗改其辭;學【春秋】者,則合三【傳】之同異而雜舉其義,不本所承,決以胸臆,以迄于今。
釋、老、申、韓之說,雜然滿于【六經】之中,雖與漢儒之學不同,而其失一也。
凡此者豈有他哉!皆不能探修身之道,及刻意于章句,是以迢迢千載之間,悖謬乖離,殊塗而同歸,至此其極,悲夫!今所錄漢、唐以來之書甚備,觀者其慎擇焉。
【論語】、【孝經】,自班固以來,皆附經類。
夫【論語】,群言之首,【孝經】,百行之宗,皆【六經】之要,其附于經固不可易。
又【藝文志】有小學類,【四庫書目】有經類解,類蓋有補于經而無所崇屬,故皆附于經,今亦從之。
◎易類 *【王弼周易】十卷 右上下經,魏尚書郎王弼輔嗣注。
系辭、說卦、雜卦、序卦、弼之門人韓康伯注。
又載弼所作略例,通十卷。
【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傳至田何而大興,為施雠、孟喜、梁丘賀。
其後焦贛、費直始顯,而傳受皆不明,由是分為三家。
漢末,田、焦之學微絕,而費氏獨存。
其學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費氏。
東京荀、劉、馬、鄭皆傳其學。
王弼後出,或用鄭說,則弼亦本費氏也。
歐陽公見此,遂謂孔子古經已亡。
按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說去“無咎”、“悔亡”。
惟費氏經與古文同,然則古經何當亡哉! *【石經周易】十卷,【周易指略例】一卷 右僞蜀廣政辛亥孫逢吉書。
廣政,孟昶年号也。
【說卦】“乾,健也”以下有韓康伯注,【略例】有唐四門助教邢?注。
此與國子監本不同者也。
以蜀中印本校邢?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馀字。
詳其意義,似石經誤,而無他本訂正,姑兩存焉。
*【周易正義】十四卷 右唐國于祭酒孔穎達與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馬嘉運、趙乾葉、王談、于志甯等同撰,蘇德融、趙弘智覆審。
序稱:江南義疏有十馀家,辭尚虛誕,皆所不取。
唯王弼之學,獨冠古今,以弼為本,采諸說附益之。
*【周易甘棠正義】三十卷 右梁任正一撰。
以孔穎運為本。
“甘棠”雲者,正一當為陝州司馬,故名其書。
*【易乾鑿度】二卷 右舊題蒼颉修古籀文,鄭氏注。
按唐【四庫書目】有鄭玄注【書】、【詩緯】,及有宋均注【易緯】,而無此書。
其中多有不可曉者,獨九宮之法頗明。
昔通儒謂緯書僞起哀、平,光武既以谶立,故笃信之。
陋儒阿世,學者甚衆。
鄭玄、何休以之通經,曹褒以之定禮。
曆代革命之際,莫不引谶為符瑞,故桓譚、張衡之徒皆深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