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自符堅之後,其學殆絕。
就使其尚存,猶不足保,況此又非真也。
*【坤鑿度】二卷 右題曰包義氏先文,軒氏演,古籀文,蒼颉修。
按【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焉,當是國朝人依托為之。
*【周易緯稽覽圖】二卷,【周易緯是類謀】一卷,【周易緯辨終備】一卷,【周易緯乾元叙制記】一卷,【周易緯坤靈圖】一卷,【易通卦驗】二卷 右漢鄭玄注。
按【隋志】有鄭氏注【易緯】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緯】九卷。
李氏本注與【隋志】同,卷數與【唐志】同。
家本蓋出李氏,獨不載【乾鑿度】二卷,而有【乾元叙制】一卷。
按【後漢】注【七緯】,名亦無【乾元叙制】。
*【蔔子夏易】十卷 右舊題蔔子夏傳。
【漢藝文志】子夏書已亡,今此書約王弼注為之者,止【雜卦】。
景迂雲:“張弧僞作。
” *【焦氏易林】十六卷 右漢天水焦贛延壽傳【易】于孟喜,行事見【儒林傳】中,此其所着書也。
費直題其前曰:“六十四卦變。
”又唐王俞序。
其書每卦變六十四,總四千九十六首,皆為韻語,與【左氏傳】所載“鳳皇于飛,和鳴锵锵”,【漢書】所載“大橫庚庚,予為天王”之語絕相類,豈古之蔔者,各有此等書耶? *【京房易傳】四卷 右【漢藝文志易京氏】凡三種,八十九篇。
【隋經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種,七十三卷。
【唐藝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種,二十三卷。
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見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書。
今傳者曰:京氏【積算易傳】三卷,【雜占條例法】一卷,名與古不同。
所謂【積算易傳】,【唐志】之【錯卦】是也;【雜占條例法】者,疑【隋】、【唐志】之【逆刺占災異】是也。
景迂當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
于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
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
其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奇耦相與、據一以超二,而為主之相者,謂之“應”;世之所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陰陽肇乎所配(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而終不脫處本、(以飛某卦這位,乃伏其某宮之位)以隐赜佐神明者,謂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終終始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含于中而以四為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
“乾”建甲子于初“坤”建甲竿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
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為五世之位。
其五世之上,乃為遊魂之世;五世之初,乃為歸魂之世。
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
其建剛日則節氣,柔日則中氣。
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
蓋其可言者如此。
若夫象遺乎意,意遺乎言,則錯綜其用,唯變所?。
苟非彰往而察來、微顯而闡幽者,曷足以與此!【易】學自商瞿至孟喜,授受甚明,房受之喜,而翟牧、白生者不肯京氏曰:“京非孟氏學也。
”劉向亦疑京?之孟氏,予不知當時為何說也。
今以當時之書驗之,蓋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同為一家之學,則其原委孰可誣哉! *【關子明易傳】一卷 右魏關朗撰。
子明,朗字也。
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見之,着成【筮論】數十篇。
唐趙蕤雲:“恨書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
”李邯鄲始着之目,雲:“王通贊【易】,蓋宗此也。
” *【李氏集解】十卷 右唐李鼎祚集解。
經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
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幹寶、王肅、王輔嗣、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獻、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觐、孔穎達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
所謂蜀才者,人多不知。
按顔之推雲範長生也。
其序雲:“自蔔、商之後,傳注百家,惟王、鄭相沿,頗行于代。
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之道豈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難尋,人事易習,【折楊黃華】,學徒多從之。
今集諸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
”蓋宗鄭學者也。
【隋書經籍志】所錄易類六十九部,子今所有五部而已。
關朗【易】不載于目,【乾鑿度】自是緯書,焦贛【易林】又屬蔔筮,子夏書或雲張弧僞為。
然則【隋志】所錄,捨王弼書,皆未得見也。
獨鼎祚所集諸家之說,時可見其大旨。
唐錄稱鼎祚書十七卷,今所有十卷,而
就使其尚存,猶不足保,況此又非真也。
*【坤鑿度】二卷 右題曰包義氏先文,軒氏演,古籀文,蒼颉修。
按【隋】、【唐志】及【崇文總目】皆無之,至元祐【田氏書目】始載焉,當是國朝人依托為之。
*【周易緯稽覽圖】二卷,【周易緯是類謀】一卷,【周易緯辨終備】一卷,【周易緯乾元叙制記】一卷,【周易緯坤靈圖】一卷,【易通卦驗】二卷 右漢鄭玄注。
按【隋志】有鄭氏注【易緯】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緯】九卷。
李氏本注與【隋志】同,卷數與【唐志】同。
家本蓋出李氏,獨不載【乾鑿度】二卷,而有【乾元叙制】一卷。
按【後漢】注【七緯】,名亦無【乾元叙制】。
*【蔔子夏易】十卷 右舊題蔔子夏傳。
【漢藝文志】子夏書已亡,今此書約王弼注為之者,止【雜卦】。
景迂雲:“張弧僞作。
” *【焦氏易林】十六卷 右漢天水焦贛延壽傳【易】于孟喜,行事見【儒林傳】中,此其所着書也。
費直題其前曰:“六十四卦變。
”又唐王俞序。
其書每卦變六十四,總四千九十六首,皆為韻語,與【左氏傳】所載“鳳皇于飛,和鳴锵锵”,【漢書】所載“大橫庚庚,予為天王”之語絕相類,豈古之蔔者,各有此等書耶? *【京房易傳】四卷 右【漢藝文志易京氏】凡三種,八十九篇。
【隋經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種,七十三卷。
【唐藝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種,二十三卷。
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見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書。
今傳者曰:京氏【積算易傳】三卷,【雜占條例法】一卷,名與古不同。
所謂【積算易傳】,【唐志】之【錯卦】是也;【雜占條例法】者,疑【隋】、【唐志】之【逆刺占災異】是也。
景迂當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
于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
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
其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奇耦相與、據一以超二,而為主之相者,謂之“應”;世之所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陰陽肇乎所配(乾與坤、震與巽、坎與離、艮與兌)而終不脫處本、(以飛某卦這位,乃伏其某宮之位)以隐赜佐神明者,謂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終終始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含于中而以四為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
“乾”建甲子于初“坤”建甲竿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
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為五世之位。
其五世之上,乃為遊魂之世;五世之初,乃為歸魂之世。
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
其建剛日則節氣,柔日則中氣。
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
蓋其可言者如此。
若夫象遺乎意,意遺乎言,則錯綜其用,唯變所?。
苟非彰往而察來、微顯而闡幽者,曷足以與此!【易】學自商瞿至孟喜,授受甚明,房受之喜,而翟牧、白生者不肯京氏曰:“京非孟氏學也。
”劉向亦疑京?之孟氏,予不知當時為何說也。
今以當時之書驗之,蓋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災┆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同為一家之學,則其原委孰可誣哉! *【關子明易傳】一卷 右魏關朗撰。
子明,朗字也。
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見之,着成【筮論】數十篇。
唐趙蕤雲:“恨書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
”李邯鄲始着之目,雲:“王通贊【易】,蓋宗此也。
” *【李氏集解】十卷 右唐李鼎祚集解。
經皆避唐諱,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
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馬融、荀爽、鄭康成、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幹寶、王肅、王輔嗣、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獻、何妥、崔憬、沈麟士、盧氏、崔觐、孔穎達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鑿度義】。
所謂蜀才者,人多不知。
按顔之推雲範長生也。
其序雲:“自蔔、商之後,傳注百家,惟王、鄭相沿,頗行于代。
鄭則多參天象,王乃全釋人事,【易】之道豈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難尋,人事易習,【折楊黃華】,學徒多從之。
今集諸家,刊輔嗣之野文,補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
”蓋宗鄭學者也。
【隋書經籍志】所錄易類六十九部,子今所有五部而已。
關朗【易】不載于目,【乾鑿度】自是緯書,焦贛【易林】又屬蔔筮,子夏書或雲張弧僞為。
然則【隋志】所錄,捨王弼書,皆未得見也。
獨鼎祚所集諸家之說,時可見其大旨。
唐錄稱鼎祚書十七卷,今所有十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