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以今文易之,又頗改其辭,如舊“無頗”,今改“無陂”之類是也。
按安國既定古文,會有巫蠱事,不複以聞,藏于私家而已。
是以鄭康成注【禮記】,韋昭注【國語】,杜預注【左氏】,趙岐注【孟子】,遇引今【尚書】所有之文,皆曰“逸【書】”,蓋未嘗見古文故也。
然嘗以【禮記】校【說命】,【孟子】較【秦誓】,人義雖不遠,而文不盡同。
意者安國以隸古定時失之耳。
*【石經尚書】十三卷 右僞蜀周德貞書。
經文有“祥”字皆阙其盡,而亦阙“民”字之類,蓋孟氏未叛唐時所刊也。
以監本校之,【禹貢】“?夢作?”,倒“土”“夢”字,【盤庚】“若網在綱”,皆作“綱”字。
按沈括筆談雲“?土夢作?”,太宗時得古本,因改正,以“綱”為“網”,未知孰是。
*【尚書正義】二十卷 右唐孔穎達等撰。
因梁費?【疏】廣之。
【唐儒學傳】稱:“穎達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百馀篇,号【義贊】,诏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馬嘉運?正其失。
永徽中,于志甯、張行成、高季輔就加增損,始布天下。
”【藝文志】雲:穎達與李子?、王德韶等撰,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審覆,長孫無忌、李?等二十四人刊定。
【唐史】志、傳記事多參差,此為尤甚,所記撰着人姓氏,穎達外往往不同。
*【古文尚書】十三卷 右漢孔安國以隸古定五十九篇之書。
蓋以隸寫籀,故謂之隸古。
其書自漢迄唐,行于學官。
明皇不喜古文,改從今文,由是古文遂絕。
陸德明獨存其一二于【釋文】而已。
皇朝呂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陸氏【釋文】,雖小有┆同,而大體相類。
觀其作字奇古,非字書傅會穿鑿者所能到,學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書大傳】三卷 右秦伏生勝撰,鄭康成注。
勝至漢孝文時,年且百歲,歐陽生、張生從學焉。
音聲猶有訛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
勝終之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
後劉向校書,得而上之。
*【尚書解】十四卷 右皇朝顧臨、蔣之奇、姚辟、孔武仲、劉敞、王會之、周範、蘇子才、朱正夫、吳孜所撰。
後人集之為一編,然非完書也。
*【胡翼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
皆其門人所錄,無诠次首尾。
*【張晦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張景之撰。
景當景祐三年為房州參軍,着論七篇。
*【王氏洪範傳】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安石以劉向、董仲舒、伏生明災異為蔽而别着此【傳】。
以“庶徵”所謂“若”者,不當訓“順”,當訓“如”;人君之五事,如天之雨、?、寒、燠、風而已。
大意言天人不相幹,雖有變異,不足畏也。
*【楊元素書九意】一卷 右皇朝楊繪元素撰。
其序雲:“【詩】、【書】、【春秋】同出于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筆法焉。
【詩】、【春秋】,先儒皆言之,【書】獨無其法邪?故作【斷堯】、【虞書】、【夏書】、【禅讓】、【稽古】、【商書】、【周書】、【費誓】、【秦誓意】一九篇。
*【蘇明允洪範論圖】一卷 右皇朝蘇洵明允撰。
三【論】皆援【經】系傳,斥末以歸本;二【圖】,一以指歆、向之謬,一以形其意。
或雲非洵作。
*【孫莘老尚書解】十三卷 右皇朝孫覺宰老撰。
覺仕元祐。
至謂康王以喪服見諸侯為非禮,蘇氏之說,蓋本于此。
*【新經尚書義】十三卷 右皇朝王?撰。
?,安石之子也。
熙甯六年,命呂惠卿兼修撰國子監經義,王?兼同修撰,王安石提舉而?董是經,頒于學官。
用以取士,或少違┆,辄不中程,由是獨行于世者六十年,而天下學者喜攻其短。
自開黨禁,世人鮮稱焉。
*【書義辨疑】一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
其書專攻王?之失。
時仕至禮部侍郎。
*【東坡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蘇子瞻撰。
熙甯以後,專用王氏之說,進退多士,此書駭異其說為多。
又以【胤征】為羿篡位時事,康王之诰為失禮,引【左氏】為證,與諸儒之說不同。
*【顔吳範司馬無逸說命解】三卷 右皇朝吳安詩、範祖禹、司馬康元祐中侍講筵、顔複說書崇政殿日所進講說也。
*【伊川書說】一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之門人記其師所談四十馀篇。
*【洪範會傳】一卷 右皇朝孫谔撰。
谔,元祐中博士,其說多本先儒,頗攻王氏之失。
*【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
按安國既定古文,會有巫蠱事,不複以聞,藏于私家而已。
是以鄭康成注【禮記】,韋昭注【國語】,杜預注【左氏】,趙岐注【孟子】,遇引今【尚書】所有之文,皆曰“逸【書】”,蓋未嘗見古文故也。
然嘗以【禮記】校【說命】,【孟子】較【秦誓】,人義雖不遠,而文不盡同。
意者安國以隸古定時失之耳。
*【石經尚書】十三卷 右僞蜀周德貞書。
經文有“祥”字皆阙其盡,而亦阙“民”字之類,蓋孟氏未叛唐時所刊也。
以監本校之,【禹貢】“?夢作?”,倒“土”“夢”字,【盤庚】“若網在綱”,皆作“綱”字。
按沈括筆談雲“?土夢作?”,太宗時得古本,因改正,以“綱”為“網”,未知孰是。
*【尚書正義】二十卷 右唐孔穎達等撰。
因梁費?【疏】廣之。
【唐儒學傳】稱:“穎達顔師古、司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經義訓】百馀篇,号【義贊】,诏改為【正義】雲。
雖包貫異家為詳博,然其中不能無謬冗,馬嘉運?正其失。
永徽中,于志甯、張行成、高季輔就加增損,始布天下。
”【藝文志】雲:穎達與李子?、王德韶等撰,朱長才、蘇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趙弘智審覆,長孫無忌、李?等二十四人刊定。
【唐史】志、傳記事多參差,此為尤甚,所記撰着人姓氏,穎達外往往不同。
*【古文尚書】十三卷 右漢孔安國以隸古定五十九篇之書。
蓋以隸寫籀,故謂之隸古。
其書自漢迄唐,行于學官。
明皇不喜古文,改從今文,由是古文遂絕。
陸德明獨存其一二于【釋文】而已。
皇朝呂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陸氏【釋文】,雖小有┆同,而大體相類。
觀其作字奇古,非字書傅會穿鑿者所能到,學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書大傳】三卷 右秦伏生勝撰,鄭康成注。
勝至漢孝文時,年且百歲,歐陽生、張生從學焉。
音聲猶有訛誤,先後猶有差舛,重以篆隸之殊,不能無失。
勝終之後,數子各論所聞,以己意彌縫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義,因經屬指,名之曰【傳】。
後劉向校書,得而上之。
*【尚書解】十四卷 右皇朝顧臨、蔣之奇、姚辟、孔武仲、劉敞、王會之、周範、蘇子才、朱正夫、吳孜所撰。
後人集之為一編,然非完書也。
*【胡翼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
皆其門人所錄,無诠次首尾。
*【張晦之洪範解】一卷 右皇朝張景之撰。
景當景祐三年為房州參軍,着論七篇。
*【王氏洪範傳】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安石以劉向、董仲舒、伏生明災異為蔽而别着此【傳】。
以“庶徵”所謂“若”者,不當訓“順”,當訓“如”;人君之五事,如天之雨、?、寒、燠、風而已。
大意言天人不相幹,雖有變異,不足畏也。
*【楊元素書九意】一卷 右皇朝楊繪元素撰。
其序雲:“【詩】、【書】、【春秋】同出于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筆法焉。
【詩】、【春秋】,先儒皆言之,【書】獨無其法邪?故作【斷堯】、【虞書】、【夏書】、【禅讓】、【稽古】、【商書】、【周書】、【費誓】、【秦誓意】一九篇。
*【蘇明允洪範論圖】一卷 右皇朝蘇洵明允撰。
三【論】皆援【經】系傳,斥末以歸本;二【圖】,一以指歆、向之謬,一以形其意。
或雲非洵作。
*【孫莘老尚書解】十三卷 右皇朝孫覺宰老撰。
覺仕元祐。
至謂康王以喪服見諸侯為非禮,蘇氏之說,蓋本于此。
*【新經尚書義】十三卷 右皇朝王?撰。
?,安石之子也。
熙甯六年,命呂惠卿兼修撰國子監經義,王?兼同修撰,王安石提舉而?董是經,頒于學官。
用以取士,或少違┆,辄不中程,由是獨行于世者六十年,而天下學者喜攻其短。
自開黨禁,世人鮮稱焉。
*【書義辨疑】一卷 右皇朝楊時中立撰。
其書專攻王?之失。
時仕至禮部侍郎。
*【東坡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蘇子瞻撰。
熙甯以後,專用王氏之說,進退多士,此書駭異其說為多。
又以【胤征】為羿篡位時事,康王之诰為失禮,引【左氏】為證,與諸儒之說不同。
*【顔吳範司馬無逸說命解】三卷 右皇朝吳安詩、範祖禹、司馬康元祐中侍講筵、顔複說書崇政殿日所進講說也。
*【伊川書說】一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之門人記其師所談四十馀篇。
*【洪範會傳】一卷 右皇朝孫谔撰。
谔,元祐中博士,其說多本先儒,頗攻王氏之失。
*【書傳】十三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