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屬之于後者,讓也。

    ’嗚呼,他人尚何責哉!”家本不見此文,豈介後覺其誤改之欤? *【王逢易傳】十卷 右皇朝王逢撰。

    逢嘗為國子直講,其學宗王弼。

     *【溫公易說】一卷 右皇朝司馬光君實撰。

    雜解【易】義,無诠次,未成書也。

     *【周易聖斷】七卷 右皇朝鮮于侁子駿撰。

    本之王弼、劉牧而時辯其非。

    且雲衆言淆亂,析諸聖,故名其篇曰【聖斷】。

     *【宋鹹易訓】三卷 右皇朝宋鹹撰。

    鹹自序雲:“予既以補注【易】奏禦,而男億請馀義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訓】名之。

    ”蓋言不敢以傳世,特教其子而已。

    頗論陸希聲、劉牧、鮮于侁得失雲。

     *【周易古經】二卷 右皇朝呂大防微仲編。

    其序雲:“【彖】、【象】所以為解經,始各為一書。

    弼專治【彖】、【象】,以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學者于是始不見完經,而文辭次第貫穿之意,亦缺然不屬。

    因按古文而正之。

    ”凡十二篇,别無解釋。

     *【東坡易傳】十一卷 右皇朝蘇轼子瞻撰。

    自言其學出于父洵,且謂卦不可爻别而觀之。

    其論卦,必先求其所齊之端,則六爻之義,未有不貫者,未嘗鑿而通也。

    東坡,其自号也。

     *【橫渠易說】十卷 右皇朝張載子厚撰。

    載居橫渠,故以名其書。

    其解甚略,【系辭】差詳。

     *【程氏易】十卷 右皇朝程頤正叔撰。

    朱震言頤之學出于敦頤,敦頤得之于穆修,亦本于陳搏,與邵雍之學本同。

    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數,頗與胡翼相類。

    景迂有武平、周茂叔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其後武平傳其學于家,茂叔則授二程,與震之說不同。

     *【呂氏易章句】十卷 右皇朝呂大臨與叔撰。

    其解甚略,有【統論】數篇。

     *【乾生歸一圖】二卷 右皇朝石汝砺撰。

    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後列數圖,頗雜以釋、老之說。

     *【王介甫易義】二十卷,【龔原注易】二十,【鄭耿南仲注易】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

    介甫【三經義】皆頒學官,獨易解自謂少作未善,不專以取士。

    故紹聖後複有龔原、耿南仲注【易】,三書偕行于場屋。

     *【張弼易】十卷 右皇朝張弼,興化軍人,章?薦于朝,賜号葆光處士。

    紹聖二年,黃裳等再薦之,诏以為福州司戶、本州教授。

    其【易】學頗宗鄭氏。

     *【周易義海】一百卷 右皇朝房審權撰。

    集鄭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專明人事者為一編,或諸家說有異同,辄加評議附之篇末。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

    以諸家【易】及許慎【說文】等九十五書,是正其文字,且依漢田何本,分【易經】上、下,并【十翼】,通為十二篇,以矯費氏、王弼之失。

    謂劉向嘗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至蜀李撰又嘗着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

    公諱某,字以道。

    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着名,袁種字其叔父曰絲,人皆不以為非。

    今錄先世及諸父所着,若不識姓字,則後莫知其誰,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堅,況非面斥,辄援袁種舊例雲。

    馀皆仿此。

     *【晁以道太極傳】六卷,【因說】一卷,【太極外傳】一卷 右從父詹事公撰。

    其學本之邵堯夫,自雲初學京房,後遇楊賢寶,得其傳。

    初着【商瞿傳】,亡之。

    建炎中,再作此書,時年七十一。

     *【朱子發易集傳】十一卷,【易圖】三卷,【業說】一卷 右皇朝朱震子發撰。

    自謂其學以程頤為宗,和會邵雍、張載之論,合鄭玄、王弼之學為一雲。

    其書多采先儒之說以成,故曰【集傳】,然頗舛誤。

     *【王?易學】一卷 右皇朝王?同州人,早潛心于邵康節之學。

    其序曰:康節有雲“理有未見,不可強求使通”。

    故愚于【觀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輕其去取故也。

     *【先天易钤】、【太極寶局】二卷 右皇朝牛師德撰。

    自雲傳邵雍之學于司馬溫公,而其說近于術數,未知其信然否。

     *【兼山易解】二卷 右郭忠孝撰。

    忠孝字立之,河南人。

    頗明象數,自謂得李挺之【卦變論】于陳子惠,因亟讀,有得焉。

    靖康中,持憲關右,死于難,故其書散落大半。

     ◎書類 *【尚書】十三卷 右本古文孔安國傳五十九篇。

    安國取序一篇,分諸篇之首,更定五十八篇。

    晉之亂,歐陽、夏侯【尚書】并亡。

    晉梅赜始得此【傳】,阙舜典一篇,乃以王肅注足成上之。

    齊建武中,吳姚方興得之于大桁,比王注多二十八字。

    唐孝明不喜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