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史部
關燈
小
中
大
鑒補識誤》卷,《通鑒補略》卷。
(張敦仁。
自刻本。
) 《通鑒問疑》一卷。
(宋劉羲仲。
《津逮》本,《學津》本。
) 以上編年類司馬《通鑒》之屬(其書博大,故别為類,以便考證此書者以類相從。
) 《禦批通鑒輯覽》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二年敕撰。
殿本,杭州局本,武昌局本,南昌巾箱本。
伏羲迄明末。
是書兼用《通鑒》及《綱目》義例。
) 《通鑒外紀》十卷,《目錄》五卷。
(宋劉恕。
蘇州局本。
包羲至周。
宋金履祥《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坊行《通鑒全書》附刻本,不如劉書。
) 《漢紀》三十卷。
(漢荀悅。
) 《後漢紀》三十卷,(晉袁宏)。
附《字句異同考》一卷。
(蔣國祥。
兩《紀》合刻本,又明黃省曾合刻本。
) 《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
(宋李焘。
昭文張氏愛日精廬活字版本,《四庫傳鈔》本。
北宋七代。
原阙不全,此卷數乃四庫館重定。
) 《續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卷。
(畢沅。
原刻蘇州補印本。
宋、元、明人續《通鑒》甚多,有此皆可廢。
) 《明紀》六十卷。
(陳鶴。
陳克家續成。
蘇州局本。
) 《西漢年紀》三十卷。
(宋王益之。
掃葉山房本,《金華叢書》本。
改竄前人史書以為著述,乃宋、明人通病,此取其有可刊正《漢書》文字之處。
) 以上編年類别本紀年之屬(隋王通《元經》,僞書,不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宋李心傳撰,《四庫傳鈔》本,無刻本。
) 《禦批通鑒綱目》五十九卷,《首編》十八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續編》二十七卷。
康熙四十六年。
殿本。
《綱目凡例》,宋朱子作,餘趙師淵作,《前編》金履祥,《續編》明商辂。
《綱目訂誤》四卷。
(陳景雲。
《文道十書》本。
) 《綱目釋地糾缪》六卷。
(張庚。
原刻本。
) 《綱目釋地補注》六卷。
(同上。
) 以上編年類《綱目》之屬──右編年類◎紀事本末第三《繹史》一百六十卷。
(馬骕。
通行本。
) 《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
(高士奇。
刻本。
坊行本乃宋章沖書,與此同名,不如高書。
)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樞。
袁、陳、谷四種合刻通行本,漢陽朝宗書室活字版本,南昌局本未畢工。
王延年《補通鑒紀事本末》,已進呈,未見傳本。
) 《宋史紀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陳邦瞻。
同上,同上,同上。
) 《元史紀事本末》四卷。
(同上。
同上,同上,同上。
) 《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
(谷應泰。
同上,同上,同上。
)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
(楊陸榮。
借月山房本。
) 《聖武記》十四卷。
(魏源。
通行大字、小字兩本。
《平定粵匪紀略》二十二卷,同治四年湖北省官撰,通行刻本,亦可備考。
)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宋徐夢莘。
傳鈔本,無刻本。
) ──右紀事本末類◎古史第四 《逸周書》孔晁注十卷。
盧文弨校。
抱經堂本。
《逸周書補注》二十四卷。
(陳逢衡。
自著《陳氏叢書》本。
) 《周書集訓校釋》卷。
(朱右曾。
自刻本。
) 《逸周書管箋》十六卷。
(丁宗洛。
刻本。
) 《國語韋昭注》二十一卷,附《劄記》一卷。
(顧廣圻校。
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翻黃本,黃模《國語補韋》,未見傳本。
) 《國語補音》三卷。
(宋宋庠。
微波榭本,吳氏望三益齋刻本。
) 《國語校注本三種》二十九卷。
(《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正》二十一卷,《國語考異》四卷。
汪遠孫。
自刻本。
) 《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
(洪亮吉。
旌德呂氏刻本。
龔麗正《國語韋昭注疏》、董斯垣《國語正義》,未見傳本。
)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劄記》三卷。
(宋姚宏校正續注。
顧廣圻校。
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翻黃本。
)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
(宋姚宏校正續注。
雅雨堂校本。
鮑彪注本多竄改,不如此兩本。
) 《戰國策校注》十卷。
(宋鮑彪注。
元吳師道補正。
《惜陰軒叢書》本。
) 《國策地名考》二十卷。
(程恩澤。
狄子奇箋。
粵雅堂本。
) 《戰國策釋地》二卷。
(張琦。
家刻本。
) 《戰國紀年》六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圖贊》一卷。
(郭璞注、贊,郝懿行疏。
阮刻單行本,又《郝氏遺書》本,郝勝于畢。
别行《山海經圖贊》一卷,《藝海珠塵》及他叢書多有之。
) 《山海經》十八卷。
(畢沅校。
經訓堂本。
) 《校正竹書紀年》二卷。
(洪頤煊。
平津館本。
) 《竹書紀年集證》五十八卷。
(陳逢衡。
《陳氏叢書》本。
) 《竹書紀年補證》四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考訂竹書紀年》十四卷。
(雷學淇。
家刻本。
) 《穆天子傳》郭璞注七卷。
(洪頤煊校。
平津館本,又《古今逸史》本。
檀萃《穆傳注疏》,博而多謬,不錄。
) 《世本》一卷。
(孫馮翼輯。
問經堂本,又高郵茆氏輯刻《十種古書》本。
) 《校輯世本》二卷。
(雷學淇。
自刻本。
) 《世本輯補》十卷。
(秦嘉谟。
原刻本。
) 《家語》王肅注十卷。
(汲古閣本。
今通行李氏重刻汲古本作四卷。
非古家語,然不能廢。
) 《家語》何孟春注八卷。
(盧文弨校刻本。
) 《家語疏證》六卷。
(孫志祖。
自刻本。
) 《晏子春秋》七卷,《音義》二卷。
(孫星衍《音義》。
岱南閣本,經訓堂本,又吳鼒仿宋本。
) 《越絕書》十五卷。
(漢袁康。
明仿宋刻本,《古今逸史》本,《漢魏叢書》本。
《漢魏叢書》有程榮、何允中、王谟三刻,何多于程,王多于何,今通行王本。
) 《吳越春秋》十卷。
(漢趙晔。
《古今逸史》、《漢魏叢書》本并為六卷。
) 《附圖列女傳》七卷,《續》一卷。
(漢劉向。
阮刻仿宋本。
顧之逵《小讀書堆》本,亦精,無圖。
) 《列女傳注》八卷。
(郝懿行妻王照圓。
《郝氏遺書》本。
) 《列女傳校注》八卷。
(汪遠孫妻梁端。
家刻本。
) 《新序》十卷。
(漢劉向。
明經廠《新序》、《說苑》合刻本,何良俊合刻本,《漢魏叢書》本。
陳壽祺有《新序》、《說苑校本》,未刊。
) 《說苑》二十卷。
(同上。
以上五書,雖漢人作,然皆紀古事,多本舊文,故列古史。
) 《古史紀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同異表》二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右古史類◎别史第五(别史、雜史,頗難分析,今以官撰及原本正史重為整齊,關系一朝大政者入别史,私家紀錄中多碎事者入雜史。
)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舊題漢劉珍。
聚珍本,福本,掃葉山房本,桐華館本。
) 《晉記》六十八卷。
(郭倫。
原刻本。
) 《晉略》六十卷。
(周濟。
道光十九年刻本。
) 《西魏書》二十四卷。
(謝啟昆。
乾隆乙卯刻本。
) 《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
(唐溫大雅。
《津逮》本,《學津》本,明鐘人傑刻《唐宋叢書》本。
) 《順宗實錄》五卷。
(唐韓愈。
海山仙館本,亦在《全唐文》内。
) 《東觀奏記》三卷。
(唐裴庭裕。
《續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稗海》本。
) 《隆平集》二十卷。
(舊題宋曾鞏。
康熙四十年彭期校刻本。
)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偁五松室仿宋本,掃葉山房本。
) 《契丹國志》十七卷。
(宋葉隆禮。
掃葉山房本。
) 《大金國志》四十卷。
(舊題金宇文懋昭。
掃葉山房本。
《古今逸史》、《說海》中《遼志》、《金志》,即此兩書摘本。
) 《明史稿》二百八卷。
(王鴻緒。
通行本。
) 《東華錄》三十二卷。
(蔣良骐。
通行本八卷。
) 《宏簡錄》二百五十四卷。
(明邵經邦。
通行本。
是書意在續《通志》,成古今通史,特不能續其二十略,無力購《宋》、《遼》、《金》三史者,可以此書代之。
)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
(宋蕭常。
郁松年刻《宜稼堂叢書》本。
又有郝經《續後漢書》,謝陛《季漢書》,陳陳相因,不錄。
以下二書,為訂正《三國志》、《五代史》體例而作。
) 《續唐書》七十卷。
(陳鳣。
道光十七年刻本。
) 《宋史新編》二百卷。
(明柯維骐。
明刻本。
陳黃中《宋史稿》二百十九卷,未刊。
以下三書,皆為删繁就簡。
) 《南宋書》六十卷。
(明錢士升。
掃葉山房本。
) 《元史類編》四十二卷。
(邵遠平。
通行本。
此書意在續《宏簡錄》。
) ──右别史類◎雜史第六 (錄其有關政制、風俗、轶事者。
) 《玉函山房輯佚書史編》種。
(馬國翰。
濟南刻本。
) 《帝王世紀》十卷。
(晉皇甫谧。
宋翔鳳輯。
浮溪精舍本,《指海》本一卷,附《補遺》。
) 《古史考》一卷。
(漢谯周。
平津館輯本。
) 《路史》四十七卷。
(宋羅泌。
通行本。
) 《春秋别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
孫星衍補注出典。
《嶺南遺書》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 《楚漢春秋》一卷。
(漢陸賈。
茆氏輯《十種古書》本。
) 《伏侯古今注》一卷。
(漢伏無忌。
茆輯《十種》本。
)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嵩。
張海鵬刻本。
) 《貞觀政要》十卷。
(唐吳兢。
明經廠本,朱載震刻大字本。
) 《奉天錄》四卷。
(唐趙元一。
秦校本,粵雅堂本,《指海》本。
) 《南部新書》十卷。
(宋錢易。
粵雅堂本,《學津》本,明高承埏稽《古堂日鈔》本。
) 《鑒誡錄》十卷。
(宋何光遠。
知不足齋本,《學津》本。
) 《錦裡耆舊傳》四卷。
(宋句延慶。
讀畫齋本。
) 《涑水紀聞》十六卷。
(宋司馬光。
聚珍本,福本,《學津》本。
) 《渑水燕談錄》十卷。
(宋王辟之。
知不足齋本。
) 《靖康傳信錄》三卷。
(宋李綱。
海山仙館本,李調元刻《函海》本。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
(宋李心傳。
聚珍本,福本,《函海》本。
) 《大金吊伐錄》四卷。
(金阙名。
守山閣本,金壺本。
) 《慶元黨禁》一卷。
(宋阙名。
知不足齋本。
) 《宋季三朝政要》五卷。
(宋阙名。
)《附錄》一卷。
(宋陳仲微。
守山閣本,粵雅堂本,《學津》本。
) 《庚申外史》二卷。
(宋葛祿權衡。
海山仙館本,又《學津》本。
) 《汝南遺事》四卷。
(元王鹗。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歸潛志》十四卷。
(元劉祁。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 《元朝秘史》十五卷。
(阙名。
《連筠》本。
) 《野獲編》三十卷。
(明沈德符。
明刻本。
) 《雙槐歲抄》十卷。
(明黃瑜。
《嶺南遺書》本。
) 《革除逸史》二卷。
(明朱睦。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弇州别集》一百卷。
(明王世貞。
明刻本。
) 《列朝盛事》一卷。
(明王世貞。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珠塵》本。
) 《明季北略》二十四卷,《南略》十八卷。
(計六奇。
通行本。
) 《綏寇紀略》十二卷,《補遺》三卷。
(吳偉業。
《學津》本。
) 《明季裨史》十六種,二十七卷。
(通行本。
《烈皇小識》,《聖安本紀》,《行在陽秋》,《嘉定紀略》,《幸存錄》,《續幸存錄》,《求野錄》,《也是錄》,《江南聞見錄》,《粵遊見聞》,《賜姓始末》,《兩廣紀略》,《東明聞見錄》,《青磷屑》,《四王合傳》,《揚
(張敦仁。
自刻本。
) 《通鑒問疑》一卷。
(宋劉羲仲。
《津逮》本,《學津》本。
) 以上編年類司馬《通鑒》之屬(其書博大,故别為類,以便考證此書者以類相從。
) 《禦批通鑒輯覽》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二年敕撰。
殿本,杭州局本,武昌局本,南昌巾箱本。
伏羲迄明末。
是書兼用《通鑒》及《綱目》義例。
) 《通鑒外紀》十卷,《目錄》五卷。
(宋劉恕。
蘇州局本。
包羲至周。
宋金履祥《通鑒前編》十八卷、《舉要》三卷,坊行《通鑒全書》附刻本,不如劉書。
) 《漢紀》三十卷。
(漢荀悅。
) 《後漢紀》三十卷,(晉袁宏)。
附《字句異同考》一卷。
(蔣國祥。
兩《紀》合刻本,又明黃省曾合刻本。
) 《續資治通鑒長編》五百二十卷。
(宋李焘。
昭文張氏愛日精廬活字版本,《四庫傳鈔》本。
北宋七代。
原阙不全,此卷數乃四庫館重定。
) 《續資治通鑒》三百二十卷。
(畢沅。
原刻蘇州補印本。
宋、元、明人續《通鑒》甚多,有此皆可廢。
) 《明紀》六十卷。
(陳鶴。
陳克家續成。
蘇州局本。
) 《西漢年紀》三十卷。
(宋王益之。
掃葉山房本,《金華叢書》本。
改竄前人史書以為著述,乃宋、明人通病,此取其有可刊正《漢書》文字之處。
) 以上編年類别本紀年之屬(隋王通《元經》,僞書,不錄。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宋李心傳撰,《四庫傳鈔》本,無刻本。
) 《禦批通鑒綱目》五十九卷,《首編》十八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續編》二十七卷。
康熙四十六年。
殿本。
《綱目凡例》,宋朱子作,餘趙師淵作,《前編》金履祥,《續編》明商辂。
《綱目訂誤》四卷。
(陳景雲。
《文道十書》本。
) 《綱目釋地糾缪》六卷。
(張庚。
原刻本。
) 《綱目釋地補注》六卷。
(同上。
) 以上編年類《綱目》之屬──右編年類◎紀事本末第三《繹史》一百六十卷。
(馬骕。
通行本。
) 《左傳紀事本末》五十三卷。
(高士奇。
刻本。
坊行本乃宋章沖書,與此同名,不如高書。
) 《通鑒紀事本末》四十二卷。
(宋袁樞。
袁、陳、谷四種合刻通行本,漢陽朝宗書室活字版本,南昌局本未畢工。
王延年《補通鑒紀事本末》,已進呈,未見傳本。
) 《宋史紀事本末》二十六卷。
(明陳邦瞻。
同上,同上,同上。
) 《元史紀事本末》四卷。
(同上。
同上,同上,同上。
) 《明史紀事本末》八十卷。
(谷應泰。
同上,同上,同上。
) 《三藩紀事本末》四卷。
(楊陸榮。
借月山房本。
) 《聖武記》十四卷。
(魏源。
通行大字、小字兩本。
《平定粵匪紀略》二十二卷,同治四年湖北省官撰,通行刻本,亦可備考。
)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
(宋徐夢莘。
傳鈔本,無刻本。
) ──右紀事本末類◎古史第四 《逸周書》孔晁注十卷。
盧文弨校。
抱經堂本。
《逸周書補注》二十四卷。
(陳逢衡。
自著《陳氏叢書》本。
) 《周書集訓校釋》卷。
(朱右曾。
自刻本。
) 《逸周書管箋》十六卷。
(丁宗洛。
刻本。
) 《國語韋昭注》二十一卷,附《劄記》一卷。
(顧廣圻校。
黃氏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翻黃本,黃模《國語補韋》,未見傳本。
) 《國語補音》三卷。
(宋宋庠。
微波榭本,吳氏望三益齋刻本。
) 《國語校注本三種》二十九卷。
(《三君注》輯存四卷,《國語發正》二十一卷,《國語考異》四卷。
汪遠孫。
自刻本。
) 《國語韋昭注疏》十六卷。
(洪亮吉。
旌德呂氏刻本。
龔麗正《國語韋昭注疏》、董斯垣《國語正義》,未見傳本。
)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劄記》三卷。
(宋姚宏校正續注。
顧廣圻校。
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翻黃本。
) 《戰國策》高誘注三十三卷。
(宋姚宏校正續注。
雅雨堂校本。
鮑彪注本多竄改,不如此兩本。
) 《戰國策校注》十卷。
(宋鮑彪注。
元吳師道補正。
《惜陰軒叢書》本。
) 《國策地名考》二十卷。
(程恩澤。
狄子奇箋。
粵雅堂本。
) 《戰國策釋地》二卷。
(張琦。
家刻本。
) 《戰國紀年》六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山海經箋疏》十八卷,《圖贊》一卷。
(郭璞注、贊,郝懿行疏。
阮刻單行本,又《郝氏遺書》本,郝勝于畢。
别行《山海經圖贊》一卷,《藝海珠塵》及他叢書多有之。
) 《山海經》十八卷。
(畢沅校。
經訓堂本。
) 《校正竹書紀年》二卷。
(洪頤煊。
平津館本。
) 《竹書紀年集證》五十八卷。
(陳逢衡。
《陳氏叢書》本。
) 《竹書紀年補證》四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考訂竹書紀年》十四卷。
(雷學淇。
家刻本。
) 《穆天子傳》郭璞注七卷。
(洪頤煊校。
平津館本,又《古今逸史》本。
檀萃《穆傳注疏》,博而多謬,不錄。
) 《世本》一卷。
(孫馮翼輯。
問經堂本,又高郵茆氏輯刻《十種古書》本。
) 《校輯世本》二卷。
(雷學淇。
自刻本。
) 《世本輯補》十卷。
(秦嘉谟。
原刻本。
) 《家語》王肅注十卷。
(汲古閣本。
今通行李氏重刻汲古本作四卷。
非古家語,然不能廢。
) 《家語》何孟春注八卷。
(盧文弨校刻本。
) 《家語疏證》六卷。
(孫志祖。
自刻本。
) 《晏子春秋》七卷,《音義》二卷。
(孫星衍《音義》。
岱南閣本,經訓堂本,又吳鼒仿宋本。
) 《越絕書》十五卷。
(漢袁康。
明仿宋刻本,《古今逸史》本,《漢魏叢書》本。
《漢魏叢書》有程榮、何允中、王谟三刻,何多于程,王多于何,今通行王本。
) 《吳越春秋》十卷。
(漢趙晔。
《古今逸史》、《漢魏叢書》本并為六卷。
) 《附圖列女傳》七卷,《續》一卷。
(漢劉向。
阮刻仿宋本。
顧之逵《小讀書堆》本,亦精,無圖。
) 《列女傳注》八卷。
(郝懿行妻王照圓。
《郝氏遺書》本。
) 《列女傳校注》八卷。
(汪遠孫妻梁端。
家刻本。
) 《新序》十卷。
(漢劉向。
明經廠《新序》、《說苑》合刻本,何良俊合刻本,《漢魏叢書》本。
陳壽祺有《新序》、《說苑校本》,未刊。
) 《說苑》二十卷。
(同上。
以上五書,雖漢人作,然皆紀古事,多本舊文,故列古史。
) 《古史紀年》十四卷,《古史考年同異表》二卷。
(林春溥。
《竹柏山房》十一種本。
) ──右古史類◎别史第五(别史、雜史,頗難分析,今以官撰及原本正史重為整齊,關系一朝大政者入别史,私家紀錄中多碎事者入雜史。
)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
(舊題漢劉珍。
聚珍本,福本,掃葉山房本,桐華館本。
) 《晉記》六十八卷。
(郭倫。
原刻本。
) 《晉略》六十卷。
(周濟。
道光十九年刻本。
) 《西魏書》二十四卷。
(謝啟昆。
乾隆乙卯刻本。
) 《大唐創業起居注》三卷。
(唐溫大雅。
《津逮》本,《學津》本,明鐘人傑刻《唐宋叢書》本。
) 《順宗實錄》五卷。
(唐韓愈。
海山仙館本,亦在《全唐文》内。
) 《東觀奏記》三卷。
(唐裴庭裕。
《續百川學海》本,《唐宋叢書》本,《稗海》本。
) 《隆平集》二十卷。
(舊題宋曾鞏。
康熙四十年彭期校刻本。
) 《東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宋王偁五松室仿宋本,掃葉山房本。
) 《契丹國志》十七卷。
(宋葉隆禮。
掃葉山房本。
) 《大金國志》四十卷。
(舊題金宇文懋昭。
掃葉山房本。
《古今逸史》、《說海》中《遼志》、《金志》,即此兩書摘本。
) 《明史稿》二百八卷。
(王鴻緒。
通行本。
) 《東華錄》三十二卷。
(蔣良骐。
通行本八卷。
) 《宏簡錄》二百五十四卷。
(明邵經邦。
通行本。
是書意在續《通志》,成古今通史,特不能續其二十略,無力購《宋》、《遼》、《金》三史者,可以此書代之。
) 《續後漢書》四十七卷。
(宋蕭常。
郁松年刻《宜稼堂叢書》本。
又有郝經《續後漢書》,謝陛《季漢書》,陳陳相因,不錄。
以下二書,為訂正《三國志》、《五代史》體例而作。
) 《續唐書》七十卷。
(陳鳣。
道光十七年刻本。
) 《宋史新編》二百卷。
(明柯維骐。
明刻本。
陳黃中《宋史稿》二百十九卷,未刊。
以下三書,皆為删繁就簡。
) 《南宋書》六十卷。
(明錢士升。
掃葉山房本。
) 《元史類編》四十二卷。
(邵遠平。
通行本。
此書意在續《宏簡錄》。
) ──右别史類◎雜史第六 (錄其有關政制、風俗、轶事者。
) 《玉函山房輯佚書史編》種。
(馬國翰。
濟南刻本。
) 《帝王世紀》十卷。
(晉皇甫谧。
宋翔鳳輯。
浮溪精舍本,《指海》本一卷,附《補遺》。
) 《古史考》一卷。
(漢谯周。
平津館輯本。
) 《路史》四十七卷。
(宋羅泌。
通行本。
) 《春秋别典》十五卷。
(明薛虞畿。
孫星衍補注出典。
《嶺南遺書》本,守山閣本,金壺本。
) 《楚漢春秋》一卷。
(漢陸賈。
茆氏輯《十種古書》本。
) 《伏侯古今注》一卷。
(漢伏無忌。
茆輯《十種》本。
) 《建康實錄》二十卷。
(唐許嵩。
張海鵬刻本。
) 《貞觀政要》十卷。
(唐吳兢。
明經廠本,朱載震刻大字本。
) 《奉天錄》四卷。
(唐趙元一。
秦校本,粵雅堂本,《指海》本。
) 《南部新書》十卷。
(宋錢易。
粵雅堂本,《學津》本,明高承埏稽《古堂日鈔》本。
) 《鑒誡錄》十卷。
(宋何光遠。
知不足齋本,《學津》本。
) 《錦裡耆舊傳》四卷。
(宋句延慶。
讀畫齋本。
) 《涑水紀聞》十六卷。
(宋司馬光。
聚珍本,福本,《學津》本。
) 《渑水燕談錄》十卷。
(宋王辟之。
知不足齋本。
) 《靖康傳信錄》三卷。
(宋李綱。
海山仙館本,李調元刻《函海》本。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
(宋李心傳。
聚珍本,福本,《函海》本。
) 《大金吊伐錄》四卷。
(金阙名。
守山閣本,金壺本。
) 《慶元黨禁》一卷。
(宋阙名。
知不足齋本。
) 《宋季三朝政要》五卷。
(宋阙名。
)《附錄》一卷。
(宋陳仲微。
守山閣本,粵雅堂本,《學津》本。
) 《庚申外史》二卷。
(宋葛祿權衡。
海山仙館本,又《學津》本。
) 《汝南遺事》四卷。
(元王鹗。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歸潛志》十四卷。
(元劉祁。
聚珍本,福本,知不足齋本。
) 《元朝秘史》十五卷。
(阙名。
《連筠》本。
) 《野獲編》三十卷。
(明沈德符。
明刻本。
) 《雙槐歲抄》十卷。
(明黃瑜。
《嶺南遺書》本。
) 《革除逸史》二卷。
(明朱睦。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弇州别集》一百卷。
(明王世貞。
明刻本。
) 《列朝盛事》一卷。
(明王世貞。
《指海》本,借月山房本。
) 《勝朝彤史拾遺記》六卷。
(毛奇齡。
《西河集》本,《珠塵》本。
) 《明季北略》二十四卷,《南略》十八卷。
(計六奇。
通行本。
) 《綏寇紀略》十二卷,《補遺》三卷。
(吳偉業。
《學津》本。
) 《明季裨史》十六種,二十七卷。
(通行本。
《烈皇小識》,《聖安本紀》,《行在陽秋》,《嘉定紀略》,《幸存錄》,《續幸存錄》,《求野錄》,《也是錄》,《江南聞見錄》,《粵遊見聞》,《賜姓始末》,《兩廣紀略》,《東明聞見錄》,《青磷屑》,《四王合傳》,《揚